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上传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2)文学类文本阅读——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 学校:__________

(2)文学类文本阅读——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 学校:__________

2)文学类文本阅读——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愿坚

林大妈住在东山岛的一个小山上,山前是一列大山岭,山后靠海是一马平川的平地。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她和小儿子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

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是,她偏偏不服老,每天拄着拐杖,夹着弯刀,钻到竹林里,这里扫扫烂竹叶,那里给笋芽松松土,一磨蹭就是一天。有时不小心踩断了一棵笋芽,她就心疼得一天吃不下饭去。

林大妈这样没死没活地干,她是有打算的,这个打算在她心里已有十几年了。十几年前,她老伴临死的时候,对她说:“你跟着我苦了一辈子……咱俩受点苦也算不了啥,只要孩子……无论如何得给他成个家,抱个孙子……”从那时起,林大妈就想积蓄点钱,好给孩子成家。可是,她刚积了几个钱,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却碰上蒋军撤退,阿桂被抓去了,几年的积蓄被抢得一干二净,林大妈只好带着小儿子过着苦日子。

但是,不管日子多么苦,林大妈给儿子成家的念头始终没有断。蒋军抓去大的还有小的,现在小儿子也长大了,当上了民兵;听说在山下村里还找了个对象呢。

于是,林大妈干得更起劲了,把那又壮又直的好竹子一根根地拣出来,捆好放在一边存起来,一有空就来看看竹垛,数数捆数,点点根数,心里盘算着:“到时拿几捆换木料搭三间房子,剩下的卖给合作社,买布、买猪肉……一定把喜事办得风风光光的。”

就在这个时候,东山岛的战斗发生了。林大妈家前的那座大山上,成了战场,数不清的解放军战士攻上山去打敌人。

夜里伸手不见五指,阿根到民兵队去集合了,林大妈靠在竹子垛上,摸着心爱的竹子。大炮“咕咚咕咚”地震得人心跳,林大妈望望战场,想起了那些抓走大儿子的蒋军又来了,这群狗东西啊,我这竹子……

忽然,一阵脚步声从竹林后面传过来,越来越近,接着几十条黑影窜过来,为头的压低嗓子喊:“什么人?过来!”

林大妈吓坏了,她哆哆嗦嗦地走过去,一下被那家伙抓住了。

“快说,这山上有没有你们的解放军?”

林大妈告诉他们,这山上没有别人,只有她一个孤老婆子。

那人推她一把说:“去,烧开水!”

“没有柴火!”林大妈稍微清醒了些。

“这里有!”外面的人拉进一捆竹子,“咔嚓咔嚓”折断了,丢给她。

竹子,就是林大妈的命啊!现在,她忍住心痛,慢吞吞地把锅里添上水,刚要擦洋火,一个蒋军拉住她:“把门关起来,不要让火光露出去!”林大妈关上门,点起火来。竹子在火里烧得啪啪地响,每响一声,林大妈的心就抖一下,这不是烧竹子,简直是烧她的心。

就在这时候,蒋军们忙起来了。蒋军军官说:“再过半个钟头就开始,我们从海上摸到这里,要从后面打他们!只要打下前面的那个大山头,”他用手朝大山一指,“我们就能占领全岛。听明白了没有?”那个蒋军军官瞟了林大妈一眼。林大妈连忙转过脸去,向灶坑吹了几口气,假装没听见。

蒋军的话,林大妈虽说不能全听懂,但是意思是知道了。她闭着眼,心里好像烧滚了的锅:这些土匪就是抓走大儿子阿桂的蒋军!现在又来了!我得赶快去报告!可是怎么去呢?要是阿根在家就好了。

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

她想着想着,忽然眼前一亮,听见“啪”的一声。她睁眼一看,原来蒋军们正在抢水喝,一个蒋军踢着了竹火,照得满屋亮堂堂的。那个蒋军军官火了,就打了那家伙一个耳光。

这时,林大妈心里一下子亮了,她暗暗骂道:“畜生,你们怕火呀!”她有办法了,趁着蒋军不留意,拿着一盒火柴,偷偷地溜出屋子。

摸呀,摸呀,竹垛摸到了,她的心跳得很厉害,手也在发抖。她想这竹子就是准备给孩子办喜事用的,只要火柴一擦,就要烧个精光,可是一想到屋里这些可恨的蒋军,立刻把心一横:“不,一定得烧,一定得让解放军知道!”她咬紧牙根,抓出三根火柴并在一起,“嚓!”一道亮光,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火苗着旺了。火被风一吹,一会儿,火柱冲上天空。

火光把敌人吓坏了,一个蒋军像疯狗一样扑向林大妈,因为怕解放军听见,没敢放枪。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

她醒来的时候,是大白天了,原来自己躺在担架上,身边站着阿根和一个姑娘,还有一大群解放军同志!

林大妈望了望那堆竹子灰,两眼直瞪着儿子,呆了半天,才想到昨夜的事,说:“孩子,我对不住你,你那竹子叫我烧了。”阿根向那个姑娘笑笑,又转过脸对林大妈说:“妈,你不要心疼那竹子了。你知道,亏你那一把火才保住了咱们东山岛哇!”

林大妈望望她那片可爱的竹林,望望解放军同志,又望望儿子阿根和那个不认识的姑娘,愉快地笑了。

1954年2月2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

A.六十多岁的林大妈,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是,她每天拄着拐杖,夹着弯刀,没死没活地干,就因为她不服老。

B.林大妈老伴临死的时候对林大妈的嘱托被林大妈一直牢记在心里,她过着苦日子,积了几个钱,要给当民兵的儿子成亲。

C.东山岛的战斗打响,“几十条黑影窜过来”,林大妈担心自己心爱的竹子被蒋军糟蹋,又怕又恨,不由得“哆哆嗦嗦”起来。

D.林大妈望望那片可爱的竹林,再看看儿子和姑娘,“愉快地笑了”,暗示她已经确定这个姑娘就是儿子的对象,心里特别愉快。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本文对竹子的描写贯穿全文,既写出了竹子对林大妈的重要性,又象征着她正直而有气节的精神。

B.“抓住”林大妈,“折断”竹子等细节写出了蒋军蛮横的军阀作风,是为了与林大妈的勇敢形成对比。

C.第四段交代林大妈的家庭状况,为后文“她醒来的时候”,看到“身边站着阿根和一个姑娘”埋下伏笔。

D.小说以东山岛战役为背景,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而且体现了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规律。

3、本文标题“火”内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请以“林大妈”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鹤的舞蹈

张抗抗

①我相信自己与鹤是有缘的。20世纪60年代末从杭州到北大荒下乡时,我报名的那个农场,就叫鹤立河农场,隶属于鹤岗市。想来在很久以前,三江平原湿地上,一定曾经自由地生活着许多许多的白鹅、灰鹤,那地方因鹤得名。

②但我到达鹤立河农场的连队时,几乎已经见不到鹤的踪影了。水库边草甸深处,偶有一只白色的长脖老鹤,细脚独立,低头于浅水觅鱼。有人走近,它便伸开翅膀迅速仰天起飞,单腿忽而变成两根,垂直悬挂于身后,瘦腿伶仃,白羽飘飘,大有仙风道骨之态。那一刻我几乎惊呆,而后激动不已,从此固执地将此鸟认作白鹅,以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

③但事实上,那时候三江湿地正被大规模地开发成农田,鹤立河早已徒有虚名了。

1977年,我带着关于白鹤之梦的破灭与一线尚存的人生理想,来到哈尔滨,读书后又留在那儿。有一天,在事先完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境下,白鹤突然出现了——它们以舞蹈的姿势,猝不及防地闯入我的视线。那是我生命中值得庆贺的幸运日,后来的岁月中,它们仍不断地令我陶醉与回味。时隔20余年,当时的情形仍清晰如初、历历在目。

⑤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春天的清晨,我与一位邻居大姐约定去哈尔滨市动物园晨练。我们似乎是被一阵阵嘹亮的号角,或是高亢的呼唤吸引,闻声走到了一座高大的丝网笼前。那一刻,我的呼吸几乎都停止了,我看见了一群白色的和灰色的大息,不,是一群真正的仙鹤,正在笼中翩跹起舞——银衣白裙飘飘,身材修长流畅,长颈长腿灵巧敏捷,灰褐色的眼晴彼此深情地凝视对方——它们几乎具备了天才的舞蹈家应有的一切优势,还有内心热烈而疯狂的激情。它们在清晨的第一线阳光中从容地展开了巨大的羽翼,然后轻盈地弹跳,凌空扑转,就像踩着音乐的节拍,一步都不会乱了方寸。伴奏的音乐流淌在它们的血液里,我们人类是听不见的。一只白鹤高雅地踮起足尖,将长喙伸向太阳的方向,一次又一次,总是与其他的鹤擦肩而过,然后一个华丽转身,在笼中奔跑翻腾,掀起一阵忧郁的尘雾—一这是白鹤的单人舞,高傲而又孤独。而双人舞的风格则完全不同,那是热情奔放而又光焰四射的:双鹤颈项相绕,四足灵巧地此起彼落,任何一个动作都是互相呼应的,就像人类的拉丁舞那样配合默契;它们不停地追逐嬉戏,扇动着翅膀换位拍打,像是在拥抱与抚慰对方;鹤似以腾跃示欢喜、以展翅示仰慕、以交颈示情爱、以啄羽示亲近。那般缠绵悱恻,难舍难分;那样扑朔迷离,如影随形。鹤在舞蹈时,在天地间释放了它求偶的全部渴望与爱意,忘我忘情、如痴如醉,令观者惊美而自愧不如。当笼中所有的鹤都一同起舞时,犹如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一场气势磅礴而壮美的集体舞开始了,整个笼子似乎都在震撼。我听见了雄浑的交响乐,还有旷野春风的呼啸;然而,眼前白鹤的狂舞却旁若无人,依旧悄然无声地进行着。

⑥那一刻,我相信天下所有见过鹤舞的人,都会为它们的真诚率性而深深感动。

⑦也许再没有哪一种动物,能比鹤的舞蹈更奇妙、更精美、更富于感情色彩了。20多年前我曾见过笼中之鹤的舞蹈,从此终生不忘。但也因而有一丝悲哀挥之不去,我只能想象着那些杨居在蓝天野地的鹤群,大自然辽阔的舞台,会使它们的舞蹈更加舒畅与自由。

⑧在扎龙见到一位春夏常出没于沼泽,业余拍摄野生鹤群的企业家王克举,并参观了他自费建立的扎龙梦鹤苑主题公园。前后十余年,他拍下野生鹤冬夏生活形态图片近万幅,在梦鹤苑几排红砖平房的白墙上,悬挂着几百帧扎龙丹顶鹤与大天鹅的艺术摄影图片。色彩光影、雪雾水波、鹤立鹅飞鹤鸣鹤舞,千姿百态,让人流连忘返。有人以这种方式,将仙鹤自创自演的舞蹈,在镜头中永久珍藏。

⑨当然还有更为重要的另一种形式的挽留,留住湿地沼泽——适宜野生丹顶鹤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齐齐哈尔市政府及扎龙自然保护区,在这20多年间已是竭尽所能、不遗余力。李局长告诉我,扎龙的当务之急,需要设法将苇荡中遗存的几十家农户,全部迁出保护区。北大荒是仙鹤的故乡。据悉,当年知青大量开垦的湿地,近年已陆续退耕还草。

我相信自己是与鹤有缘的:我的两个外侄女,公爹为她们各自起名为鹅立与鹤飞(我事先并不知情)——愿以此怀念那些美丽的白色大鸟,再不会被我们忘却或忽视。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作者下乡时来到农场连队,日常很难见有仙风道骨之态的鹤,栖息地虽然叫鹤立河,但此地几乎早已见不到鹤的踪影。

B.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相信自己与鹤是有缘的”,可看出“我”与鹤似乎有夙缘,长期执着于鹤之梦。

C.文中大段对鹤的描写,生动可感,令人神往,表明“我”对鹤由衷的喜爱,用一颗诚挚的心发现、欣赏鹤之美。

D.从文中“从此固执地将此鸟认作白鹤,以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可体会出,“长脖老鹤”是作者最钟情的动物。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那一刻,我的呼吸几乎都停止了”“我听见了雄浑的交响乐,还有旷野春风的呼啸”,通过侧面烘托,间接强化、突出了鹤的形象和品性。

B.“似以腾跃示欢喜、以展翅示仰慕、以交颈示情爱、以啄羽示亲近”是比喻、排比的手法,直接、生动、鲜活地展示出鹤的形象。

C.第八段承上一段联想到的大自然中的野生鹤,同时启下一段中另一种形式的挽留—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D.“鹤”这一形象贯穿全文,围绕它串联起了鹤立河农场插队、动物园偶遇、扎龙拍鹤人等材料,它也是文章表情达意的聚焦点。

7、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鹤的形象特点。

8、有学者评价,张抗抗的文学气质,既温暖亲切,又理性硬朗,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镜子

张海洋

二十年前,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是县委宣传部一个办事员。有次接到一项任务,陪同一个美国记者去乡下采访,我主要负责联系和协调。

哈里森在写一部有关中国红军的书籍,专程来中国收集相关写作素材。他这次来我们县,是要采访一位叫伍玉华的老人。我听说过这个老人,她是烈士李才年的遗孀,独自住在偏远的山里,父母公婆都已去世。

和伍玉华老人所在的乡政府联系好之后,我们驱车前往。山路崎岖,吉普车晃晃悠悠,仿佛喝醉了酒。到了乡里,民政所的老韩早已等在大门口。

老韩说伍玉华老人居住的村子偏僻,交通不便,于是我们弃车步行。“伍婆婆精神受过刺激,你们采访的时候注意点……”路上,老韩叮嘱道。我扭头望望跟在后面的哈里森,犹豫着要不要把老韩的提醒传达给他。

哈里森沉醉于山乡野景,不时举起相机拍照。算了,随机应变吧。

一行人徒步跋涉两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一座低矮篱笆墙小院,安静地蜷伏在小路尽头。老韩上前推开吱吱扭扭的柴门,大声打着招呼:“伍婆婆,在家啊……”率先进去了。

小院极素简,一排三间屋,白墙灰瓦,西侧一间独立灰砖耳房,东侧一树杏花开得正浓。树下,一位老人,躬身坐在矮木凳上,瘦小的一团,头微低,手拿木杭,一下一下梳理着稀疏的白发;二张原木小方几,几上一只小木匣,漆面斑驳,颜色是古旧的暗红,微风乍起,花雨纷飞,有几点粉白落在小方几上。跟在老韩后面的我们蓦地顿步,一瞬屏息。这一方小世界,已定格成一幅老画,带着未褪尽颜色的时光,让人不忍打扰。

“她有些耳背……”老韩解释,凑近又叫了一声“伍婆婆”,回头示意我们进来。

几个人高马大的男人往里一站,小院立时显得局促。老人这才发现有人来了,慢慢起身,睁大眼挨个儿认真看我们一遍,眼里有一抹微光暗下去,再暗下去,笑意却从脸上的褶子里透出来,嘴里说着:“来了啊……”想来独居日久,少与人说话,语音有些沙哑含混。

我把目光移到旁边的方几上,才发现那只木匣子里镶着一面镜子,镜子是长方形的,边缘因涂层脱落呈现出一块块不规则的暗纹,像老人脸上的斑。刚才伍婆婆便是对着这面老镜子梳头。木匣子开合的部位被摩挲得很光滑,泛着光泽。伍婆婆合上镜子,依稀能看见外盒上面雕刻的龙凤呈祥图案。

哈里森也注意到了这个老物件,他举起相机想要拍摄,却忽然停下来,对着翻译说了句话,翻译在挎包里翻了翻,摇摇头。原来哈里森一路频频拍照,相机没电了,却忘带备用电池。哈里森一脸遗憾地看着伍婆婆把老镜子收进屋。

采访就在院子里进行。老韩跟着伍婆婆一番忙活,院里放了几条长木凳,小方几也收拾干净,摆上了几盏大碗茶,袅袅冒着热气。

哈里森提了一大串问题,伍婆的回答却不尽如人意,也许是因为年纪太大了,许多事都记不清,再加上耳背严重,间或说上两句话,也带着浓重的方言,还要老韩再转述一遍。说是采访她,还不知说是采访老韩,因为许多问题都是老韩代为回答的。

“伍婆婆是童养媳,比李才年还大几岁呢。她思想特别开明,新婚三天后就送丈夫离家出去闹革命。几年过去,李才年香无音讯,后来打听到丈夫的消息,她步行近百里到李才年的驻地团聚。分别时,李才年送地一面镜子,叮嘱她,回去照顾好家,等着他。为了这一句话,老人这一等就是六七十年……”

“没有人告诉您丈夫牺牲的消息吗?”哈里森继续追问,翻译刚译出这句话,老韩摆手示意,岔开了话题。

伍婆婆一脸平静,大概从头至尾她就没有弄清我们的来意。临走,她拄着一根木杖执意送我们出门,浑浊的眼睛里湿润着。

回程路上,老韩解释了哈里森最后的提问。他说,“伍婆婆一力承担着家庭的责任,农闲时还组织妇女扩红支前。后来有消息说,李才年可能在红岗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伍婆婆不信,跑遍了红岗,也没有李才年的消息,精神受到刺激,迷糊了一段时间……后来,李才年被确认了烈士,烈士证在民政局放着没敢给她,每年发的抚恤金,也当作是李才年给她寄回来的钱。就是这一份希望,支撑了她这么些年……”

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没有澎湃的战事,没有摧心的哀泣,那些经年累月的困苦孤寂怨嗔不甘,都沉寂在岁月流转中。伍婆婆树下平静梳妆的画面,那种将尽未尽之时的落寞和倔强,我不知道来自美国的哈里森,会不会懂。

一年后,哈里森和我联系,说他的书马上就要出版了,想要一张伍婆婆那面老镜子的照片,拜托我去照一张,寄给他。我告诉他,伍婆婆去世了。哈里森沉默了一下,说,镜子肯定还在伍婆婆家里。哈里森语气笃定,补充了句感性的话:一人一镜,在两个世界,等待她的爱人……

我和老韩又来到了那个小山村。那座篱笆墙小院,依然蜷伏在小路尽头,旁边添了一座新坟。

伍婆婆果然没有把镜子带走。斑驳的老镜子静静地躺在木匣里,似乎所有照耀过的岁月,都收藏在那一小块狭窄的光影里,等着那个人回来翻阅。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边缘因涂层脱落呈现出一块块不规则的暗纹”,这句话说明镜子使用的年限久,同时也暗示了伍婆婆可能时常摩望它,用来睹物思人。

B.小说写伍婆婆“眼里有一抹微光暗下去”,这是因为她看到的不是她等待的那个人,而后“笑意却从脸上的褶子里透出来”体现了她的有礼好客。

C.小说中哈里森对这次采访很是失望,尽管他准备了很多问题,但伍婆婆并没有讲述澎湃的战事,也没有摧心的哀泣,哈里森没有得到想要的信息。

D.小说里的伍婆婆虽然出身贫苦,却思想开明,她和李才年新婚没几天就送丈夫投身革命,表现了伍婆婆舍小家为大家的美好品质。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 )

A.当一行人来到伍婆婆的院子里时,“小院立时显得局促”,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伍婆婆面对众人不知所措的情态。

B.小说两次提到“篱笆墙小院蜷伏在小路尽头”,前后照应,孤清的环境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当下革命烈士遗孀不受关注的现状。

C.小说巧妙设置哈里森因相机没电没能拍成照片这一情节,引出了下文他委托“我”去给老镜子拍照,使得情节推进合情合理。

D.小说通过老韩之口叙述伍婆婆的曲折的人生经历,从正面表现出伍婆婆的人物个性,同时也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2、小说中“老镜子”有何象征意义?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创业史(节选)柳青

头上包着头巾的梁生宝,用一个升子,把稻种从麻袋里,舀到他互助组的人们带来的器具里头。头上戴着黑制帽、庄稼人棉袄上结着军用宽皮带的冯有万,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那里,用一杆钩子秤,确定各人的器具和稻种的分量。这个民兵队长的神气,很明显地给蛤蟆滩的庄稼人这样一种印象:他以本互助组的事情,吸引来这样多庄稼人参观为骄傲。

“哎!生宝,那不算个事呀!”任老四大声嚷着,大舌头嘴里溅着唾沫星子,“你一路的花销不合计在稻价里头,那不算个事呀!你出门好几天,为大伙劳累了就好了,再贴赔上些盘费?那算个啥理儿?……”

“你真烦人!”有万不满意地打断他,“要告诉你几遍呢?咱组长一路没进栈房,吃的是家里带去的馍,算啥盘费?”

“家里带去的馍,是泥捏的吗?”他认定稻种价里头,只算原价、车票和运费,而不计算生宝的盘费,这事不合理。任老四心下直怪有万太心粗,不能细察人情世故。他说:“你光管自家畅快,不顾人家的光景!”

“算哩!算哩!谁和你缠?咱组长不是小气鬼,人家是共产党员……”

“怎?共产党员不吃五谷,不穿布匹活着吗?”

生宝一只手捉着麻袋口,一只手捉着升子,看看任老四腰里结的稻草绳腰带,笑劝这个老实头庄稼人说:“你甭挂心我哩!你挂心你自家的光景吧!”

欢喜也不满意他四爹的这份啰唆劲儿。

“你尽废话!你连眼前这稻种钱,也是咱组长给你垫着哩。你这阵就要给钱?还是怎样?”

“我这阵给不起,欠也欠不起吗?”任老四嘴里溅着唾沫星子。

这工夫,郭世富戴毡帽的脸孔,在更远点的人头中间,呈现出鄙视的笑容。他胡髭剪得很齐的嘴唇扁了扁,鼻孔里头发出轻蔑的冷笑声。那样子等于用嘴巴明言:“你两年欠下我一石‘活跃借贷’粮没还。你还说‘欠’‘欠’,你光知道个‘欠’!”

任老四才看见郭世富戴毡帽的皱纹脸,脸色一下子黄了,很快又红了。任老四躲避着郭世富的目光,不声不响,跷出草棚院的街门,走了。

这时,早年的豆腐客梁大老汉,把一条口袋伸向冯有万,理直气壮地说:

“把这条口袋称一称。”

“这是做啥?”有万不明白老汉的意图。秃顶老汉不和有万说话。他软皮囊似的灰暗脸孔,带着盛气凌人的笑容,用家长兼富裕者的双重权威口气,命令生宝:

“给我弄上五升!”

“你?……”生宝迷惑地眨巴着眼睛,回忆着说,“你家的稻种,俺生禄哥拿回去了!”

“这是章村你大姐要的。尽说这稻种好,她要分些试试。”

全院庄稼人的眼睛,都盯着生宝作难的脸色。

有万气得鼓鼓,手里拿着秤,噘着嘴。

秃顶老汉盯着年轻的互助组长。生宝手里拿着空升子发呆。他想:“这不是倚老卖老吗?这叫人怎办哩?他仗着他家的马在全互助组最强,又只他一家有车,互助组离不得他家。这真是欺人太甚了!我就不给他分这稻种,看他能怎样?”

老头垂着软囊囊的眼皮挺厉害地说:“怎?起身的时光,俺家没给钱吗?这阵有富余的,旁人能分,门中人和亲戚倒不能分?俺拿多少稻种给多少钱,分文不欠人的!”

满院庄稼人群静悄悄的,好像看一出戏看到紧要的场面。

生宝心里又拐了弯:“算了吧,给他算了吧!为了这几升稻种的事,惹恼老汉要退组,太没意思了。容让了他这一回……”

“伯哎!”他开口说,努力做出和好的笑容,“是这样:你老人家既开了口,给章村俺大姐家,多少也分上点。”

“分多少?”

“二升,你老人家看怎样?”

“哼!插不到半亩地!”

“三升!”生宝狠一狠,又添了一升。“四升!”梁大老汉退让了一升。

“你老人家也给我留点情面!”生宝指着满院的人,强硬起来了,“叫大伙能看得下去!……”

秃顶老汉退让了。

“就是哩。三升就三升吧……”

生宝自己捉秤,打发走了这个胡子斑白而不能令人尊敬的老汉。

一群庄稼人严严实实把生宝挤在中间。大伙争着抢着,要分稻种。

一只出过了力的庄稼人手,从后面伸过来,扳生宝的肩膀。生宝扭头看时,是郭世富。

郭世富把胡髭剪得很齐的嘴巴,安置到生宝耳朵上来了。

“你能余多少稻种?”声音很低,很亲切。“二三斗……”生宝大声地回答。“一斗合计多少钱呢?”“两块六角多一点。”

“我给五块钱,你卖给我一斗,行不?”

“我不是稻种贩子嘛!”生宝对郭世富讽刺地笑说。

大伙嚷嚷起来了。

“世富老大!你说啥,大点声嘛!”

“没说啥,没说啥。”郭世富连忙声明着,见风头不顺,低头出了街门,离开这伙贫农。

生宝向大伙提出:蛤蟆滩的互助组长们,每人不超过二升稻种,去做试办。大伙同意了。

于是,生宝就开始给大伙分稻种了。人们拥挤着,喧嚷着,一霎时把生宝弄得头昏脑涨。……

当院里只留下生宝一个人的时候,他把剩下的稻种一称,不住地惋惜地咂嘴。

“把它的!弄下这事!”“怎呢?”妈在屋里问。“弄得咱不够了。”

“罢哩!咱用上一部分旧稻种算哩。”我们的互助组组长乐呵呵地说,因为自己对群众有用而情绪很高。

梁三老汉在磨棚子里磨玉米面,听见发生了什么事儿,再也忍耐不住,颠出磨棚,站在院里。罗面把他弄得头发、眉毛、胡子一片粉白。他用非常丧气的目光,指着“梁伟人”说:

“你呀!你太能了!能上天!你给互助组买稻种嘛,你给大伙夸稻种这好那好做啥?这阵弄得自家也不够了!好!好!精明人!”

给老汉这么一说,生宝反而呵呵地大笑了。他笑继父的做人标准——自私自利是精明,弄虚作假是能人,大公无私却是愚蠢……

(有删改)

文本二: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创作方法,真实性和客观性是其最本质的特点。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最大程度地还原一时一地的社会生活,展示社会生活不加掩饰的本质外貌。二是寻求和塑造特殊环境中的特殊人物,以最典型的人物和环境关系力求作品的深刻度和真实度。三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并不意味着如新闻和历史一样,是完全客观化的叙述,作者往往在客观真实的描写中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带有极强的个人思想倾向。四是现实主义在写作艺术上以其质朴自然的语言,深入真实地讲述故事,关注故事的细节叙述,通过细节的描写来深化作品的现实性。

(摘编自田淑玲《柳青、路遥现实主义创作论——以人物形象为中心》)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梁生宝考虑到互助组离不开梁大老汉的马和车,不得不多分给他几升稻种,体现了梁生宝处理事情灵活多变。

B.郭世富让梁生宝把稻种以五块的高价卖给他,而梁生宝只是讽刺地笑着说了句“我不是稻种贩子嘛”。

C.最后自家稻种不够了,梁三老汉指着“梁伟人”,说他“太能”“能上天”“精明人”,表现了梁三老汉的不满。

D.“软皮囊似的灰暗脸孔”“软囊囊的眼皮”写出了梁大老汉貌似衰老,实则长于算计、阴险凶残的特点。

1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 )

A.小说使用了一些流行于关中地区的方言,如“怎”“甭”“把它的”,使作品更具有生活真实性,但也降低了小说的艺术性。

B.任老四“腰里结的稻草绳腰带”,这一细节意在表现他的朴实,这是他由“嘴里溅着唾沫星子”到“不声不响”的原因。

C.小说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无论是梁生宝与梁大老汉的对话,还是梁生宝与郭世富的对话,都是使人闻其声如见其人。

D.小说描写了一群“庄稼人”,与鲁迅小说中对看客的描写异曲同工,字里行间流露出讽刺与批判,发人深省。

15、文本一善于通过将不同的人物进行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三例并简要分析。

16、文本二阐述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特征,文本一是怎样体现“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东北风,微风,”老人说,“天气对我有利啊,鱼儿。”他的左手抽筋还没完全好,但它慢慢能张开。

我讨厌抽筋,”他想,“这是身体的背叛。”有时人们会因为食物中毒上吐下泻,在众目睽睽之下大煞风景。他觉得抽筋也是对自己的羞辱,尤其是孤身一人的时候。

太阳落下去的时候,为了给自己打气,他想起了那次在卡萨布兰卡的一家小酒馆里,他跟一个从西恩富戈斯来的大块头黑人比手劲,那个黑人是码头上力气最大的。整整一天一夜,他们俩把胳膊肘撑在桌面那道粉笔线上,前臂伸直,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两人都试图把对方的手压倒在桌面上。煤油灯下,他一直盯着那个黑人的胳膊、手和脸。相持八个小时之后,他们每四个小时换一次栽判,好让裁判有时间睡觉。血从他和那个黑人的指甲缝里渗了出来,他们俩都死死地盯着对方的眼睛、手和前臂,人们走进走出,坐在靠墙的高脚椅上观看。墙壁是木制的,漆成明亮的蓝色,灯光把他们两人的影子投射到墙上。黑人的影子大得出奇,随着微风吹动灯盏,巨大的影子在墙上摇曳。

整个晚上,两个人风水轮流转,人们把朗姆酒送到那个黑人嘴边,给他点燃香烟。朗姆酒一下肚,那黑人就会拼命使劲儿,有一回他把老人的手扳下去将近三英寸,那时候的老人还不是老人,而是“冠军”圣地亚哥。但是老人又把手扳了回来,两人成了平手。当时,他有把握击败黑人,那是个好样的黑人,一个了不起的运动员。天亮时,人们要求把比赛定为平局,可裁判却直摇头。老人用足了力气,硬是把黑人的手一点点往下扳,直到落在木头桌面上。比赛从星期天早上开始,一直到下个星期一早上才结束。人们要求算作平局,因为他们得到码头上去干活儿,把成袋的蔗糖装上船,或者到哈瓦那煤行去上工。其实人人都想让比赛有始有终。可不管怎么说,他结束了这场角逐,而且是赶在大家必须去干活儿之前。

打那以后好一阵子,人人都管他叫“冠军”。春天里他们又进行了一场比赛。他轻而易举就赢了,因为在第一场比赛中,那个来自西恩富戈斯的黑人被他打垮了自信心。后来他又比赛过几次,就不再参加了。他坚信,只要自己一心想要做到,就能打败任何人。他也确信不疑地认为,掰手腕对用来钓鱼的右手不大好。在几次练习赛中,他曾经试着用左手,可他的左手总是不听使唤,不怎么得力,他对左手毫无信赖可言。

此刻还有一点阳光,老人想直到晚上天气转冷之前,这只手应该不会再抽筋,可是到了晚上,真担心它会出什么幺蛾子。

一架飞机从他头顶上飞过,沿着航线前往迈阿密,他眼看着飞机的影子惊起一群群飞鱼。“有这么多飞鱼,说明附近一定有鲯鳅。”他一边说着一边把身子向后仰,他想试着向船后靠,去看看那只鱼群,但是因为海水颠簸,他只能暂时坐着不动。小船在慢慢地前进,他一直望着飞机,直到它消失在视线尽头。

坐在飞机里一定会觉得很新奇,他想。不知道从那么高的地方望下来,大海是什么样子?要是他们飞得不是太高,一定能从空中清楚地看到鱼。在捕龟船上的时候,我待在桅顶横杆上,在那么高的地方甚至也能看到不少东西。从那儿往下看,鲯鳅的颜色显得更绿,你能看见它们身上的条纹和紫色斑点,还有游动着的整个鱼群。为什么在黑沉沉前景的海流中飞快游动的鱼,背部都是紫色的,而且一般来说都有紫色条纹,又或斑点?鲯鳅看上去是绿色的,这当然是因为它们实际上是金黄色的。不过,当它们实在饿极了要吃食的时候,身体两侧会现出紫色条纹,跟大马林鱼一样,这是因为愤怒吗?还是因为他们极速逃窜所引起的?

天快黑的时候,老人那根粗钓线被一条鲯鳅咬住了。他第一次看见那条鲯鳅是在它跃出水面的时候,在最后一缕阳光的照射下,它呈现出真金一般的颜色,在空中狂乱地挣扎摇摆。那条鲯鳅惊慌得一次次跃出水面,好像在做杂技表演。老人费力地挪到船尾,蹲下身子,用右手和右臂拽着粗钓线,左手把鲯鳅往回拉,每扯回一段钓线,就用赤着的左脚踩住。等鱼到了船尾,绝望地来回乱窜乱跳,像尖刀一样砰砰地砍向船身。老人探出身去,把这条带着紫色斑点,金光灿灿的鲯鳅拎进船里。那鱼的嘴在钩子上抽搐一般急促地张合不停,又长又扁的身体、尾巴和脑袋在船底乱撞一气,直到老人用木棍猛击那金闪闪的鱼头,它才颤抖一阵,纹丝不动了。

老人把鱼从钩子上取下来,又装上一条沙丁鱼做鱼饵,扔进海里,然后他慢慢挪到船头。他洗了洗左手,在裤子上擦干。他把沉重的钓线从右手换到左手,又在海水里洗了洗右手,这当儿,他眼里望着太阳沉入大海,还有那斜入水中的粗钓线。

你们还是老样子,一点儿没变。”老人说。不过,他观察着拍打在手上的水流,发觉船走得明显慢了。

我来把两只桨横绑在船尾,这样一来,夜里就能让它慢下来,”他说,“你们能熬夜,我也行。”

1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血从他和那个黑人的指甲缝里渗了出来”,不仅表现了比赛僵持之久,更体现了老人面对强大对手刚毅顽强、永不服输的意志。

B.作者为展现老人钓鲯鳅的过程,运用了“挪”“拽”“拉”“踩”等一系列动词,表明了老人捕鱼动作熟练却又异常艰辛。

C.小说首尾老人的内心独白,表现了老人和鱼一搏高下的决心,同时也体现出了老人将鱼视为同类和平等对手的观念。

D.作者细致描写老人成功捕获鲯鳅后用海水洗手的场景,表现了老人悠闲自得的状态,凸显了老人的自信和从容。

1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文中运用大段文字描写飞机过后老人的心理活动,从老人自身角度表达所思所想,使其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和立体。

B.在掰手腕的比赛过程中,作者通过裁判、观众和黑人的不同反应,从侧面衬托了老人的硬汉精神。

C.小说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叙事风格简明、生动、热烈、典雅,极具海明威个人特色。

D.小说不断切换人称视角,不仅避免了叙述的单一性和局限性,而且能够充分全面叙述故事和呈现人物。

19、小说插叙了圣地亚哥比赛掰手腕的情景,请分析其作用。

20、古往今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英雄是民族的脊梁,哪怕千钧重压,依然昂首挺立。结合圣地亚哥与苏武在困境而前的各自表现,谈谈中西方文化对“英雄”的不同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海尔茂:这是谁的信?(惊慌倒退)他信里的话难道是真的?不会,不会,不会是真的。

娜拉:全是真的。我只知道爱你,别的什么都不管。

海尔茂:你这坏东西——干得好事情(走来走去)这八年工夫——我最得意、最喜欢的女人——没想到是个伪君子,是个撒谎的人——比这还坏——是个犯罪的人。真是可恶极了!哼!哼!(娜拉不作声,只用眼睛盯着他)你把我一生幸福和前途全都葬送了。我这场大祸都是一个下贱女人惹出来!

娜拉:我死了你就没事了。

海尔茂:哼,少说骗人的话。把披肩摘下来。摘下来,听见没有!现在只有想法子怎么挽救、怎么遮盖、怎么维持这个残破的局面——(门铃响起来,海尔茂吓了一跳)什么事?三更半夜的!难道事情发作了?难道他——娜拉,你快藏起来,只推托有病。(娜拉站着不动。海尔茂走过去开门。)

爱伦:(披着衣服在门厅里)太太,您有封信。

海尔茂:给我。(把信抢过来,关上门,凑着灯看,慌忙拆信,看了几行之后发现信里夹着一张纸,马上快活得叫起来)娜拉!(娜拉莫名其妙地看着他。)

海尔茂:娜拉!我没事了!娜拉,我没事了!喔,娜拉,娜拉咱们先把这害人的东西消灭了再说。(把借据和柯洛克斯泰的两封信一齐都撕掉,扔在火炉里,看它们烧)

海尔茂:喔,我的可怜的娜拉,我已经饶恕你了,你只要一心一意依赖我,我会指点你,教导你。娜拉,我已经饶恕你了。

娜拉:谢谢你饶恕我。(从右边走出去。)

海尔茂:别走!(在门洞里)受惊的小鸟儿,别害怕,定定神,把心静下来。我的翅膀宽,可以保护你。(在门口走来走去)你在这儿很安全,我可以保护你。(娜拉换了家常衣服走进来)怎么,你还不睡觉?又换衣服干什么?

娜拉:不错,我把衣服换掉了。今晚我不睡觉。我有好些话跟你谈。咱们结婚已经八年了,这是头一次咱们夫妻正正经经谈谈话?

海尔茂:正正经经!正经事跟你有什么相干?

娜拉:咱们的问题就在这儿!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我受足了委屈,先在我父亲手里,后来又在你手里。以前我就跟着父亲的意见走,他叫我泥娃娃孩子,把我当作一件玩意儿。后未我跟你在一抉儿,事情都由你安排。你爱什么我也爱什么,或者假装爱什么。我靠着给你耍把戏过日子。你和我父亲把我害苦了。我现在这么没出息都要怪你们。

海尔茂:娜拉,你真不讲理,真不知好歹!你在这儿过的日子难道不快活?

娜拉:说不上快活,你从来不跟我谈正经事。在这儿我是你的泥娃娃老婆,正像我在家里是我父亲的泥娃娃女儿一样。

海尔茂:娜拉!

娜拉:我一定得自己干。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

海尔茂:(跳起来)你说什么?你疯了!我不让你走!你不许走!

娜拉:你不许我走也没用。我只带自己的东西。你的东西我一件都不要。

海尔茂:丢了你的家、你丈夫、你儿女!不怕人家说什么话!你就这么把你最神圣的责任扔下不管了?

娜拉: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那就是我对自己的责任。

海尔茂:难道你不明白你在自己家庭的地位?难道你不信仰宗教?

娜拉:我要仔细想一想牧师告诉我的话究竟对不对,对我合用不合用。我也不信那些法律是都正确的。丈夫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老婆想法子救他的性命!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

海尔茂:你不爱我了?

娜拉:不错,我不爱你了。就因为今天晚上奇迹没出现,我才知道你不是我理想中的那等人。我耐着性子整整等了八年,我曾经满怀信心地跟自己说:奇迹来了!柯洛克斯泰把信扔在信箱里以后,我绝没想到你会接受他的条件。我满心以为你一定会对他说:尽管宣布吧,而且你说了这句话之后,还一定会挺身出来,把全部责任担在自己肩膀上,对大家说,事情都是我干的。

海尔茂:娜拉——

娜拉:你以为我会让你替我担当罪名吗?不,当然不会。可是我的话怎么比得上你的话那么容易叫人家信?这正是我盼望它发生又怕它发生的奇迹。

娜拉: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

海尔茂: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拉:(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我。

海尔茂:连戒指也要还?

娜拉:要还。

海尔茂:拿去。我可以给你写信吗?我总得给你寄点儿——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

娜拉: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个生人?

娜拉:(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

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

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选自易卜生《玩偶之家》,有删改)

文本二:

突转式逆向构思法,简而言之,即蓄势于前,突转于后,也就是先写顺势的直线发展,似乎文章要按照这一发展趋势结束,但当顺势发展到关键之处,突然来一个大转折,涌出一个动人肺腑的高潮来,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蓄势要蓄足,转折要转陡。以流水作比,蓄势好比提高水位,加大落差,飞流直下,更为有力,激起更大的浪花。这样的突转,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力。

顺逆法也是一种使文章曲折生姿的妙法,它是通过对顺势与逆势的巧妙安排,造成文章波澜迭起、起伏变化、曲折生姿的写法。顺势,即顺着事物某种发展趋势来写;逆势,即写与顺势相反的趋势。文似看山不喜平。创作时应当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表现出情节的顺势逆势,并使之错落相间,相辅相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顺逆法构思中,顺势和逆势的出现,必须符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则,不能违背生活的逻辑,去编造荒诞不经的情节,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顺逆法与突转法有相似之处,更有区别。二者都有逆转出现,但顺逆法是把顺势和逆势错落相间地进行安排,使文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突转式则是先写一个又一个的顺势,最后来一个逆转,蓄势于前,突转于后。

(摘编自海珠儿《谈逆向构思法》)

2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

A.娜拉称自己为泥娃娃,是因为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家中、在海尔茂心中只是一个玩偶,没有自由,没有平等,也得不到尊重。

B.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娜拉提出的是地位、自由的问题,她希望自己能和海尔茂一样。

C.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此时娜拉的觉醒意识虽未超越当时的社会范畴,却将作品主旨引向了人的觉醒和解放的问题。

D.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写出了娜拉为追求人格独立和尊严而迈出了勇敢的一步,也暗示了海尔茂内心的震惊、激动。

22、依据文本二,下列对文学作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

A.《屈原列传》中先写屈原被楚怀王信任,又写屈原被、被,被,以致于最后自沉,一波三折,属于典型的突转式逆向构思法。

B.《苏武传》中写苏武被卫律威逼利诱,被单于摧残精神,被李陵挑拨攻心,最后却依然坚定信念不肯降服,即是用一个又一个顺势为最后逆转蓄势。

C.《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魂化双飞鸟的结局看似荒诞不经,属意料之外,却寄托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情理之中

D.《氓》中先写女主人公对的热烈情感,再写婚后的不幸以致决绝分手,形成情节突转,具有极强的感情冲击力。

23、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请简要概述文本一有哪些矛盾冲突。

24、请结合文本二的蓄势于前,突转于后分析文本一情节安排产生的效果。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就因为她不服老”错误。林大妈干活不仅因为她不服老,更因为她想攒钱给儿子娶媳妇。B.“要给当民兵的儿子成亲”错误。林大妈积了几个钱,是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但积蓄被蒋军抢了,阿桂也被抓去了。GC.“林大妈担心自己心爱的竹子被蒋军糟蹋,又怕又恨,不由得‘哆哆嗦嗦’起来”,林大妈“哆哆嗦嗦”是因为在漆黑的夜里受到了突然的惊吓。故选D。

2、答案:B

解析:B.“是为了与林大妈的勇敢形成对比”错误。写蒋军蛮横的军阀作风不是为了与大妈的勇敢形成对比,而是为了衬托大妈的勇敢。故选B。

3、答案:①指林大妈为了传递消息燃竹而起的熊熊烈火。②指林大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恨之火。③象征着军民团结一心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之火。

解析:依据“她咬紧牙根,抓出三根火柴并在一起,‘嚓!’一道亮光,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火苗着旺了。火被风一吹,一会儿,火柱冲上天空”可知,“活”首先指林大妈为了传递消息燃竹而起的熊熊烈火。依据“想起了那些抓走大儿子的蒋军又来了,这群狗东西啊,我这竹子……”“这些土匪就是抓走大儿子阿桂的蒋军!现在又来了!我得赶快去报告!可是怎么去呢?要是阿根在家就好了”等可知,“火”还指林大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恨之火。依据“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畜生,你们怕火呀!’她有办法了,趁着蒋军不留意,拿着一盒火柴,偷偷地溜出屋子”“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将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将军的怀里……”“妈,你不要心疼那竹子了。你知道,亏你那一把火才保住了咱们东山岛哇!”等可知,“火”还象征着军民团结一心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之火。

4、答案:①外貌描写,如“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交代林大妈的基本情况。②动作描写,如用“拄”“夹”“钻”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林大妈的勤劳以及她想攒点钱给儿子成亲的迫切心情;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等写出了林大妈的勇敢。③心理描写,如“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表现出林大妈的牺牲精神和对儿子的爱,也可看出林大妈对解放军的信任。④侧面衬托。如满山的竹子,衬托出林大妈的气节;蒋军的蛮横,衬托出林大妈的机智勇敢。

解析:正面描写:“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交代了林大妈的基本情况;每天拄着拐杖,夹着弯刀,钻到竹林里,这里扫扫烂竹叶,那里给笋芽松松土”“把那又壮又直的好竹子一根根地拣出来,捆好放在一边存起来”等是动作描写,表现了大妈的勤劳以及她攒点钱给儿子成亲的迫切心情;“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将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将军的怀里……”也是动作描写,写出了林大妈的勇敢;“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是心理描写,一方面表现出大妈的牺牲精神以及对儿子的爱,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大妈对解放军的信任。侧面衬托:“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她和小儿子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钻到竹林里,这里扫扫烂竹叶,那里给笋芽松松土,一磨蹭就是一天”“把那又壮又直的好竹子一根根地拣出来,捆好放在一边存起来,一有空就来看看竹垛”,满山的竹子,衬托出大妈的气节;“林大妈吓坏了,她哆哆嗦嗦地走过去,一下被那家伙抓住了。‘快说,这山上有没有你们的解放军?’林大妈告诉他们,这山上没有别人,只有她一个孤老婆子。那人推她一把说……外面的人拉进一捆竹子,‘咔嚓咔嚓’折断了,丢给她”“一个将军像疯狗一样扑向林大妈,因为怕解放军听见,没敢放枪,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将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将军的怀里”,蒋军的蛮横,衬托出大妈的机智勇敢。

5、答案:D

解析:“长脖老鹤”是作者精神寄托的物象,曾给予作者以极大的精神安慰,但不能说是最钟情的动物。

6、答案:B

解析:是以排比的手法写出了鹤的神态、动作等,没有用比喻。

7、答案:

①高做纯洁,鹤的独舞,举手之间尽现仙风道骨。

②真诚率性,双人舞中的鹤用腾跃、展翅等动作以表达内心感受,大方、毫不掩饰。

③热烈高雅,集体舞中的鹤从容、奔放。

解析:

8、答案:

①“温暖亲切”指的是鹤处笼中依然从容、高贵,给人以慰藉和能量,人们对鹤的保护和作者对鹤的由衷的热爱均以温暖亲切口吻描述。

②“理性硬朗”是指作者直面现实,表示隐忧,鹤因人类过度开发而大量减少,不自由,被人忘却或忽视,引发作者理性思考。

③温暖亲切与理性硬朗并写,鹤舞之美与护鹤呼告结合,给予作者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凸显文章主旨。

解析: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

11、答案:①表现了伍婆婆居住环境的简单朴素和安静偏僻,从“小院极素简”、房子的色调为冷色调可看出。②表现了伍婆婆平静、坚强、落寞的人物特点,从老人梳理白发的动作描写可看出。③通过描写伍婆婆对着木匣子梳头的画面,引出下文老镜子的相关内容,暗示老人仍旧在等待丈夫回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画线句子作用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画线句在文中的位置及其语境从内容、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12、答案:①伍婆婆一直使用的这把老镜子,是伍婆婆一直等待丈夫回家的情感寄托,这把老镜子承载着伍婆婆对丈夫的思念。②丈夫赠送镜子时叮嘱伍婆婆等着他,这把老镜子是丈夫送给伍婆婆的信物,代表着丈夫对伍婆婆的承诺,象征着伍婆婆对爱情的守候。③哈里森笃信老镜子还在,是因为他被伍婆婆和她丈夫之间的故事感动,这把老镜子寄寓了他对伍婆婆夫妻二人坚贞爱情、献身革命的崇敬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象征意义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思想内容的能力。“实则长于算计、阴险凶残的特点”错,梁大老汉有农民的自私和狭隘,但谈不上阴险凶残。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但也降低了小说的艺术性”错,方言的使用并不会降低小说的艺术性。B项,“这一细节意在表现他的朴实,这是他由‘嘴里溅着唾沫星子’到‘不声不响’的原因”错,这一细节意在表现他经济上的困窘;由“嘴里溅着唾沫星子”到“不声不响”的原因是两年前欠下郭世富一石“活跃借贷”粮没还。D项,“与鲁迅小说中对看客的描写异曲同工,字里行间流露出讽刺与批判”错,鲁迅小说中的看客愚昧麻木,冷漠无情,与本文中的一群“庄稼人”有本质区别。

15、答案:①将梁生宝与冯有万进行对比。梁生宝头上包着头巾,只管安安稳稳地给大家分稻种;而冯有万头戴黑制帽,棉袄上结着军用宽皮带,雄赳赳气昂昂。刻画了梁生宝沉稳、纯朴的形象特点和冯有万自得、骄做的形象特点。②将任老四与冯有万进行对比。任老四认为梁生宝一路的花销要算到稻价里,冯有万则认为路上吃的是家里带的馍,不算是盘费。刻画了任老四热心细致、体察人情世故的形象特点和冯有万有点自私狭隘的形象特点。③将梁生宝与梁三老汉进行对比。稻种分到最后,梁生宝发现自家的不够了,乐呵呵地,因为自己对群众有用而情绪很高;梁三老汉却忍耐不住了,讽刺梁生宝是“精明人”。刻画了梁生宝公而忘私、乐于奉献的形象特点与继父梁三老汉自私自利的形象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对比手法的能力。要注意题目中的“将不同的人物进行对比”和“来塑造人物形象”这两个条件,扣住这两点来答题。

16、答案:①小说客观反映了农村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冲突、矛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②小说以蛤蟆滩为典型环境,通过塑造梁生宝、冯有万、任老四、梁大老汉、郭世富、梁三老汉等农民群像,展示了农村先进人物、中间人物、落后人物等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典型性格,真实再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人物群像。③小说流露出作者对梁生宝这个社会主义“新人”的赞美,以及对农村农业合作化运动伟大事业的热情颂扬。④小说取材于解放初期农村现实的社会生活,强调细节的真实,语言质朴自然,体现出朴素的写实风格。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色的能力。文本二介绍了现实主义四大特征:展示社会生活的本质面貌;塑造特殊人物;作者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关注故事的细节叙述。以此分析文本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体现即可。文本一主要通过分稻种事件展现出广阔而深刻的典型矛盾冲突,展示了农村的冲突与矛盾。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真实再现了中国农村的人物群像。在对人物的描写中,作者流露出深沉激越的情感,如“我们的互助组组长”,体现出对梁生宝这个社会主义“新人”的赞美之情,对农村农业合作化运动伟大事业的热情颂扬。此外,文本一中所叙述的事件,取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小说中人物动作、语言等描写细致真实,人物语言富有地方特色,体现出朴素的写实风格。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悠闲自得错,描写老人成功捕获鲯鳅后用海水洗手的场景,主要是凸显老人的自信和从容。故选D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多样的修辞手法错,语言以简练为特色,修辞手法并不多样,叙事风格……热烈、典雅错,本文叙事语言洗练含蓄,内心独白富有韵味,风格也不是热烈、典雅。故选C

19、答案:圣地亚哥在左手抽筋的情况下,想起了比赛,符合他此时的心理,在情节设置上有合理性;表现圣地亚哥疲倦时,为自己增加信心;凸显圣地亚哥刚毅顽强,永不服输的精神形象;加大了故事容量,充实了文章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他觉得抽筋也是对自己的羞辱,尤其是孤身一人的时候”“为了给自己打气,他想起了那次在卡萨布兰卡的一家小酒馆里,他跟一个从西恩富戈斯来的大块头黑人比手劲圣地亚哥在左手抽筋的情况下,想起了比赛,符合他此时的心理,在情节设置上有合理性;②“为了给自己打气,他想起了那次在卡萨布兰卡的一家小酒馆里,他跟一个从西恩富戈斯来的大块头黑人比手劲”“在第一场比赛中,那个来自西恩富戈斯的黑人被他打垮了自信心他在那场比赛中,尽管艰苦,但是最终取得了胜利,插叙了圣地亚哥比赛掰手腕的情景,表现圣地亚哥疲倦时,为自己增加信心;③“老人用足了力气,硬是把黑人的手一点点往下扳,直到落在木头桌面上。比赛从星期天早上开始,一直到下个星期一早上才结束凸显圣地亚哥刚毅顽强,永不服输的精神形象;插叙了圣地亚哥比赛掰手腕的情景,情节紧张,有吸引力,加大了故事容量,充实了文章内容。

20、答案:圣地亚哥掰手腕时奋力拼搏和捕鱼时的全力以赴,体现了西方崇尚个人的战斗意识,强调个人的价值,为自我而战,为灵魂尊严而战,为人之精神而战。苏武面对漠北环境的极度恶劣和匈奴人的威逼利诱誓死不屈,表现的是东方文化所推崇的气节和国家意识,注重坚守隐忍,自我牺牲,体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集体意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本文插叙了圣地亚哥比赛掰手腕的情景,老人用足了力气,硬是把黑人的手一点点往下扳,直到落在木头桌面上。比赛从星期天早上开始,一直到下个星期一早上才结束圣地亚哥为了赢得胜利,为冠军荣誉而战,掰手腕时奋力拼搏;老人费力地挪到船尾,蹲下身子,用右手和右臂拽着粗钓线,左手把鲯鳅往回拉……直到老人用木棍猛击那金闪闪的鱼头,它才颤抖一阵,纹丝不动了捕鱼时的全力以赴。从这两个主要情节看,西方文化崇尚个人的战斗意识,是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强调个人的价值,为自我而战,为灵魂尊严而战,为人之精神而战。苏武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爱国者,他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含辛茹苦,受尽折磨,宁死不屈,始终忠于祖国,特别是当那些叛徒、败类来诱降他时,更表现出他那大义凛然的堂堂正气。苏武热爱祖国、坚贞不屈的优秀品质,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可见,苏武表现的是东方文化所推崇的气节和国家意识,注重坚守隐忍,自我牺牲,体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集体意识。

2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B.“她希望自己和海尔茂一样错,娜拉希望平等、自由、有尊严,不是希望成为海尔茂那样的人。C.“未超越当时的社会范畴错,娜拉此时从对宗教的不信仰到对法律的质疑,她的觉醒意识超越了当时对法律、道德、荣誉男权主导信念的社会范畴。D.“激动错,结尾的关门声暗示海尔茂幻想奇迹中的奇迹”——娜拉回心转意的破灭。故选A

2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属于典型的突转式逆向构思法”错,突转式逆向构思法是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而《屈原列传》中先写屈原被楚怀王信任,又写屈原被“疏”、被“黜”,被“逐”,以致于最后“自沉”都在意料之中,并没有出乎意料之外。B.“即是用一个又一个顺势为最后逆转蓄势”“最后逆转”都错,不是“一个又一个的顺势”,而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到最后苏武都不肯降服,在情节上并没有逆转。D.“形成情节突转”错,突转式是先写一个又一个的顺势,最后来一个逆转,《氓》中先写女主人公对“氓”的热烈情感,再写婚后的不幸以致决绝分手,情节上顺理成章,并非“突转”。故选C

23、答案:①娜拉与海尔茂关于妇女在家庭与社会中的权利、地位的正面矛盾冲突;②娜拉既害怕事情真相被丈夫知晓,又盼望海尔茂主动承担责任的内心矛盾冲突;③娜拉既希望和丈夫正经谈谈,又清醒认识到丈夫男权思想支配下的自私、虚伪而无话可谈,其实的内心矛盾冲突;④娜拉追求平等、独立、自由的思想,与海尔茂及她父亲所代表的男权思想当行的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

解析:(1)根据“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后来又在你手里……后未我跟你在一抉儿,事情都由你安排。你爱什么我也爱什么,或者假装爱什么。我靠着给你耍把戏过日子。你和我父亲把我害苦了”“说不上快活,你从来不跟我谈正经事。在这儿我是你的泥娃娃老婆”“丢了你的家、你丈夫、你儿女!不怕人家说什么话!你就这么把你最神圣的责任扔下不管了““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那就是我对自己的责任“我一定得自己干。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分析,娜拉与海尔茂关于妇女在家庭与社会中的权利、地位的正面矛盾冲突;(2)根据“你以为我会让你替我担当罪名吗?不,当然不会。可是我的话怎么比得上你的话那么容易叫人家信?这正是我盼望它发生又怕它发生的奇迹“就因为今天晚上奇迹没出现,我才知道你不是我理想中的那等人。我耐着性子整整等了八年,我曾经满怀信心地跟自己说:奇迹来了!柯洛克斯泰把信扔在信箱里以后,我绝没想到你会接受他的条件。我满心以为你一定会对他说:‘尽管宣布吧’,而且你说了这句话之后,还一定会挺身出来,是我干的“我总得给你寄点儿——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分析,娜拉既害怕事情真相被丈夫知晓,又盼望海尔茂主动承担责任的内心矛盾冲突;(3)根据“我有好些话跟你谈。咱们结婚已经八年了,这是头一次咱们夫妻正正经经谈谈话”和“正正经经!正经事跟你有什么相干”析,娜拉既希望和丈夫“正经谈谈”,又清醒认识到丈夫男权思想支配下的自私、虚伪而无话可谈,其实的内心矛盾冲突;(4)根据“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我受足了委屈,先在我父亲手里,后来又在你手里。以前我就跟着父亲的意见走,他叫我泥娃娃孩子,把我当作一件玩意儿。后未我跟你在一块儿,事情都由你安排。你爱什么我也爱什么,或者假装爱什么。我靠着给你耍把戏过日子。你和我父亲把我害苦了。我现在这么没出息都要怪你们“说不上快活,你从来不跟我谈正经事。在这儿我是你的泥娃娃老婆”分析,娜拉追求平等、独立、自由的思想,与海尔茂及父亲所代表的男权思想当行的社会之间的矛盾

24、答案:(1①在蓄势与突转中,凸显了海尔茂虚伪、自私、无情、反覆无常的形象特点。②在蓄势与突转中,凸显了娜拉清醒、坚毅、勇敢。③在蓄势与突转中,有力地批判男权主义的丑恶,赞颂了女性的觉醒。④情节骤起波澜,曲折生姿,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更具冲击力。

解析:根据“海尔茂:你这坏东西——干得好事情(走来走去)这八年工夫——我最得意、最喜欢的女人——没想到是个伪君子,是个撒谎的人——比这还坏——是个犯罪的人。真是可恶极了!哼!哼!……你把我一生幸福和前途全都葬送了。我这场大祸都是一个下贱女人惹出来”海尔茂:哼,少说骗人的话。把披肩摘下来。摘下来,听见没有!现在只有想法子怎么挽救、怎么遮盖、怎么维持这个残破的局面——(门铃响起来,海尔茂吓了一跳)什么事?三更半夜的!难道事情发作了?难道他——娜拉,你快藏起来,只推托有病。…海尔茂:给我。(把信抢过来,关上门,凑着灯看,慌忙拆信,看了几行之后发现信里夹着一张纸,马上快活得叫起来)娜拉海尔茂:喔,我的可怜的娜拉,我已经饶恕你了,你只要一心一意依赖我,我会指点你,教导你。娜拉,我已经饶恕你了“海尔茂:娜拉!我没事了!娜拉,我没事了!喔,娜拉,娜拉咱们先把这害人的东西消灭了再说。(把借据和柯洛克斯泰的两封信一齐都撕掉,扔在火炉里,看它们烧)”分析:在蓄势与突转中,凸显了海尔茂虚伪、自私、无情、反覆无常的形象特点。(2)根据“娜拉:咱们的问题就在这儿!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我受足了委屈……后未我跟你在一抉儿,事情都由你安排。你爱什么我也爱什么,或者假装爱什么。我靠着给你耍把戏过日子。你和我父亲把我害苦了。我现在这么没出息都要怪你们”“娜拉:我一定得自己干。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娜拉:你不许我走也没用。我只带自己的东西。你的东西我一件都不要“娜拉: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分析,在蓄势与突转中,凸显了娜拉清醒、坚毅、勇敢。(3)根据“娜拉:…今晚我不睡觉。我有好些话跟你谈。咱们结婚已经八年了,这是头一次咱们夫妻正正经经谈谈话“娜拉:说不上快活,你从来不跟我谈正经事。在这儿我是你的“泥娃娃老婆,正像我在家里是我父亲的泥娃娃女儿一样”“娜拉:咱们的问题就在这儿!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我受足了委屈,先在我父亲手里,后来又在你手里。以前我就跟着父亲的意见走,他叫我“泥娃娃孩子”,把我当作一件玩意儿。后未我跟你在一块儿,事情都由你安排。你爱什么我也爱什么,或者假装爱什么。我靠着给你耍把戏过日子。你和我父亲把我害苦了。我现在这么没出息都要怪你们“娜拉: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那就是我对自己的责任”分析,在蓄势与突转中,有力地批判男权主义的丑恶,赞颂了女性的觉醒。(4)根据“海尔茂:别走!(在门洞里)受惊的小鸟儿,别害怕,定定神,把心静下来。我的翅膀宽,可以保护你。(在门口走来走去)你在这儿很安全,我可以保护你。(娜拉换了家常衣服走进来)怎么,你还不睡觉?又换衣服干什么”娜拉: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海尔茂: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海尔茂:拿去。我可以给你写信吗?我总得给你寄点儿——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娜拉: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海尔茂: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个生人娜拉:(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分析,情节骤起波澜,曲折生姿,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更具冲击力。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发表文章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