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上传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2023-2024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A卷) 学校:___________姓

2023-2024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A卷) 学校:___________姓

2023-2024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A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黄帝、炎帝等大型部落,两大部落又进一步结合成为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材料意在说明( ; ; )

A.中原文明占据主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早期国家雏形产生

C.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2、有人把春秋战国某些学派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体现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兼爱的反战派”“主张关爱他人、为政以德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 ; )

A.儒、道、墨、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道、法、墨、儒

3、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戍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特征是( ; ; )

A.职分细化,运转高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4、如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图,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

Image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君主专制的弊端

C.皇帝昏庸造成乱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血缘政治得到强化

5、中国古代某书籍被认为是稍晚于马王堆医书的伟大的医学著作。全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以系统、全面而精辟的科学理论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成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不朽之作。该著作是( ; ; )

A.《黄帝内经》 ; ; ; ; ; ; B.《伤寒杂病论》 ; ; C.《唐本草》 ; ; ; ; ; ; ; ; ; ; D.《本草纲目》

6、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行胡服骑射。魏晋时期,北魏孝文帝却禁用胡服,改穿汉服,两次服饰改革的共同意图是( ; ; )

A.缓和民族间的矛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打破华夷之辩

C.发挥服饰的实用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巩固政权统治

7、《元和郡县图志》载:“炀……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河道的开通( ; ; )

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C.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淡化了社会门第等级观念

8、唐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语言中多有借用汉语词汇的现象,例如契丹语的“hsin—kun”源于汉语的将军,蒙古语的“ong”源于汉语的。这反映出当时( ; ; )

A.分裂割据局面结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汉语外来词汇增多

C.出现文字统一趋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9、唐德宗下诏任命齐总为衢州刺史,因此前齐总有盘剥百姓,进奉朝廷的恶行,时任给事中的许孟容封驳任命诏书,并陈述理由,唐德宗不得不收回成命。许孟容此时隶属于( ; ; )

A.中书省 ; ; ; ; ; ; ; ; ; ; ; ; ; ; ; ; ; B.门下省 ; ; ; ; ; ; ; ; ; ; ; ; ; ; ; ; ; C.尚书省 ; ; ; ; ; ; ; ; ; ; ; ; ; ; ; ; ; D.御史台

10、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文艺成就突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画圣”

B.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C.斐秀绘制的《洛神赋图》提出了绘制地图的方法

D.《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11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 )

A.分散宰相权力 ; ; ; ; ; ; B.加强皇权 ; ; ; ; ; ; ; ; ; ; ; ; ; ; C.加强军事实力 ; ; ; ; ; ; D.增加财政收入

12、下面是对中国古代某一地方行政制度的描述:“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地方官进行监督,同时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这一制度指的是( ; ; )

A.郡县制 ; ; ; ; ; ; ; ; ; ; ; ; ; ; ; ; ; ; ; ; B.行省制 ; ; ; ; ; ; ; ; ; ; ; ; ; ; ; ; ; ; ; ; C.道府县制 ; ; ; ; ; ; ; ; ; ; ; ; ; ; ; ; D.分封制

13、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的一次巨大变迁。”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 )

A.三国时期 ; ; ; ; ; ; ; ; ; ; ; ; ; ; B.隋唐时期 ; ; ; ; ; ; ; ; ; ; ; ; ; ; C.南宋时期 ; ; ; ; ; ; ; ; ; ; ; ; ; ; D.明清时期

14、朱熹提出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这旨在说明( ; ; )

A.世界万物的本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探究万物的途径

C.儒家思想的核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修养至圣的境界

15、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素有第一署之称。下列选项中,关于司礼监职权叙述正确的是( ; ; )

协助皇帝批红

统领六部事务

监视官民言行

起草机要文书

A.①② ; ; ; ; ; ; ; ; ; ; ; ; ; ; ; ; ; ; ; ; ; ; B.③④ ; ; ; ; ; ; ; ; ; ; ; ; ; ; ; ; ; ; ; ; ; ; C.①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D.②④

16、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 ; )

A.汉代设中朝 ; ; ; ; ; ; ; ; ; ; B.唐代设三省C.宋代设副相 ; ; ; ; ; ; ; ; ; ; ; ; ; ; ; ; ; ; ; ; D.明代废宰相

17、清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编纂全国地理总志《嘉庆大清一统志》,以京师为首,依次分述直隶、盛京等22统部()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将清代以前未包括的“三北地区(即西北、北部、东北)”地区完全纳入其中。从今天看,此举有利于( ; ; )

A.扩大地方自治 ; ; ; ; ; ; B.建立行省制度 ; ; ; ; ; ; C.强化国家认同 ; ; ; ; ; ; D.强化三省职权

18、下列作品中,以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通过描写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日益衰亡的历史趋势,从而将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的是( ; ; )

A.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 ; ; ; ; ; ; ; ; ; ; ; B.施耐庵的《水浒传》

C.吴承恩的《西游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曹雪芹的《红楼梦》

19它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此处指的是( ; ; )

A.《四洲志》 ; ; ; ; ; ; ; ; ; ; B.《海国图志》 ; ; ; ; ; ; C.《华事夷言》 ; ; ; ; ; ; D.《瀛寰志略》

20、近代某文献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以前国人在探索近代化道路方面的最高水准”。该文献是( ; ; )

A.《天朝田亩制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资政新篇》

C.《民报·发刊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1、下面是19世纪末西方刊物发表的题为《巨人杀手日本》(译名)的漫画。作者创作灵感来源于( ; ; )

A.八国联军侵华 ; ; ; ; ; ; B.日俄战争 ; ; ; ; ; ; ; ; ; ; ; ; ; ; C.甲午中日战争 ; ; ; ; ; ; D.维新变法

22、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时指出:“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在陈旭麓看来戊戌变法(  ; ;)

A.挽救民族危机 ; ; B.建立民主政治 ; ; C.引领思想启蒙 ; ; D.实现富国强兵

23、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某次侵华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次战争是( ; ; )

A.鸦片战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日俄战争

24、《辛丑条约》签订不久后,山西太原乡绅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太原一邑巨富,惟西峰村一户耳,然不过万金之产而已,其余数千金产者,才十余户,十五万(两)赔款乌能凑足?”这可以用于印证,《辛丑条约》( ; ; )

A.加剧了中国的贫困与衰败 ; ; ; ; ; ; ; ; ; ; ; ; ; ; ; ; ; ; ; ; B.是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 ; ; ; ; ; ; ; ; ; ; ; ; ; ; ; ; D.是赔款数额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二、材料题

25、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得民时善教得民心”“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化之官)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摘自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胜法之务莫急于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故王者以赏禁以刑劝求过不求善藉刑以去刑。

——擒自商鞅《商君书•开塞》

材料三 战国时期诸侯争雄兼并战争连年不绝。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民的价值进一步受到重视。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进一步总结道“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蒙。”“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

——摘编自张晋藩《民惟邦本古代治国重要经验》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孟子和商鞅两人治国主张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提出上述主张的共同目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看法。

26、举荐和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通过地方举荐、中央任命的方式选拔人才。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被举者任官后,一旦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到察举者。为了保证人才质量,东汉顺帝时,限制了察举年龄,引入了考试机制,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

——摘编自薛德枢、徐杰《汉代察举征辟制度评析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誉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

——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举荐官员的依据以及为避免举荐可能带来的弊端而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着力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发展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

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对此,清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来“昭示主权”,比如在新疆、台湾等边疆地区设省。日渐减少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之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海防大门之后,面临着海疆危机,传统的边疆观不得不进行转变,清政府开始筹办近代海军。但是这些迫于外部压力之下的政策转变,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关于戊戌变法性质的研究。

研究者及所处时代

史料来源

结论

范文澜/1945年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所撰《变法通议》

第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翦伯赞/1950年

1911年康有为出版的《戊戌奏稿》

自上而下地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从而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戊成变法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58年

1911年康有为出版的《戊戌奏稿》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

茅海建/2017年

康有为戊戌变法期间历次上书汇编

成成变法是以西方化为方向、以强国为目标的改革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研究者对戊戌变法研究结论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在进行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的原则。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材料意在说明中华文明的来源包括了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体现了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占据主导”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A项;早期国家雏形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华夏族形成的过程,并不能体现华夏认同观念,排除D项。故选:C

2、答案:D

解析:联系所学可知,道家主张“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法家主张君主专制,严刑峻法,墨家主张节俭,尚贤,非攻,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仁、礼”。故选:D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由材料可知,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一家服务,体现出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特征,故C项正确。A项中的“运转高效”材料未体现,排除;题干材料与人才选拔无关,排除B项;从材料无法看出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图示内容可知,东汉某一时期出现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政,实质是皇权专制制度使然,外戚与宦官倚仗皇权各谋私利,相互争斗,造成

朝政腐朽黑暗,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弊端,B项正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排除A项;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政并不全是皇帝昏庸造成的,皇帝年幼时期母后临朝,导致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掌权,导致宦官专权,排除C项;材料与血缘政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的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某医术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成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不朽之作。结合所学可知,成书于战国至西汉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A项正确;B项是东汉张仲景所著,C项是唐朝政府颁布的药典,D项是明朝李时珍所著,都不符合时间和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6、答案:D

解析:“赵武灵王行‘胡服骑射’”是为了让赵国能够生存下去,孝文帝改革也是为民北魏的政权稳固,两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故选D项;胡服骑射是赵王为强大自身的措施,不是民族矛盾的体现,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却禁用胡服,改穿汉服这样做是落后少数民族向中原民族学习,正是华夷不同的体现,排除B项;改穿汉服仅代表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而不是其实用,排除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可知,隋炀帝时期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唐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排除B项;京杭大运河需要大规模征调民夫服徭役,会激发社会矛盾,排除C项;科举制淡化了社会门第等级观念,排除D项。故选:A

8、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契丹、蒙古等周边少数民族,借用汉语词汇丰富本民族语言,这反映出当时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不能说明分裂割据局面结束,故A项错误;汉语外来词汇增多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出现文字统一趋势与契丹、蒙古等民族语言受汉语影响不符,故C项错误。故选:D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时任给事中的许孟容封驳任命诏书,并陈述理由,唐德宗不得不收回成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给事中应属于门下省,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排除A项;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御史台是监察机构,排除D项。故选:B

10、答案:D

解析:A.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B.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C.《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绘画作品;D.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故选:D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天下财利”“以通天下之利”可知,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以通天下之利”的目的不符,均排除。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地方官进行监督,同时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并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实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郡县制并非中央派出机构,排除A项;道府县制是行省下属机构,排除C项;分封制出现于西周,排除D项。

故选:B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的一次巨大变迁”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北方人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加上南方政府的支持,南宋时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

1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和所学知识可知,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A项正确;格物致知是探究万物的途径,排除B项;儒家思想的核心、修养至圣的境界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朝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比内阁更多的获得皇帝信任,权力增强。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协助皇帝批红,监视官民言行,故C项正确;司礼监没有统领六部,错误;起草机要文书,不属于司礼监的职责,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演变。由材料“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使秦朝开始出现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发生彻底变化,故D项正确;汉代设中朝,使丞相权力被削弱,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唐代设三省,使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宋代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削弱了宰相的权力,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1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以京师为首,依次分属直隶、盛京等22统部(省)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完全纳入其中”可知,清政府通过绘制全国的地图,加强国家的领土主权意识,C项正确;材料与“自治”无关,排除A项;元代建立行省制度,排除B项;清代没有三省制,排除D项。故选:C

18、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以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通过描写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由此判断这是《红楼梦》作品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雪芹的《红楼梦》将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选项B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选项C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故D项正确。《四洲志》是由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书中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故A项错误。《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B项错误。《华事夷言》大多数与广东禁烟有关,为鸦片战争之重要史料书,故C项错误。故选:D

20、答案:B

解析:A.《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体现出探索近代化道路的特点;B.从材料的时间以及农民革命可以看出,应该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材料中涉及到探索近代化道路,可以看出是要学习西方,所以这应该是《资政新篇》;C.《民报发刊词》是在1905年;D.这是1912年颁布的。故选:B

2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依据材料“19世纪末西方刊物发表的题为《巨人杀手日本》(译名)的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漫画描述的是19世纪末的甲午中日战争,故C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是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日俄战争的时间是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维新变法是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开展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2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启蒙,这并非政变能清除的,C项正确;戊戌变法并不能挽救民族危机,排除A项;戊戌变法没有确立其民主制,而且可以被清除,排除B项;变法并不能实现富国强兵,排除D项。故选C项。

23、答案:C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之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于是,一些有识之士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该被推翻,越来越多人走向了革命的道路,故选C项。鸦片战争之后是开眼看世界阶段,此时并不会有推翻清政府这个“帝王之家”的想法,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学习西方还停留在器物阶段,不会有“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更现代化的政府”的想法,排除B项。日俄战争之后,一些人认为是君主立宪的日本打败了君主专制的俄国,对君主立宪更加推崇,排除D项。

24、答案:A

解析:选择A:据材料“太原一邑巨富,惟西峰村一户耳,然不过万金之产而已,其余数千金产者,才十余户,十五万(两)赔款乌能凑足”可知,刘大鹏认为太原如果要凑足15万两赔款非常艰难,说明《辛丑条约》加剧了中国的贫困与衰败。排除B:材料只提到《辛丑条约》中赔款的影响,未强调丧失主权的内容。排除C:该项所述非材料主旨。排除D:《辛丑条约》赔款是近代不平等条约中赔款数额最多的,但材料以太原为例,强调赔款带给中国的影响,而不是强调这一条约是赔款总额最大的不平等条约。


25

1)答案:不同点:孟子主张以德服人,重视教化;商鞅主张以力服人,严刑峻法。目的:都是为统治阶级出谋献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解析:

2)答案:评价: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以民为本、民贵君轻、顺应民意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改善了民众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局限性,统治阶级宣扬民本思想的根本目的是“治民”“驭民”,以维护统治秩序。

解析:

26、答案:(1)依据:品德和才能。

举措:惩罚举荐不实者;察举者承担连带责任;限制被举者年龄;引入考试机制;实行过程监察。

2)着力点:命题环节和阅卷环节。

原因: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推行重文轻武政策;吸取前朝历史教训,笼络士人,稳定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门阀士族衰退,寒门地主势力壮大。

解析:

27、答案:(1)主要特点: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治理方式多元;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以笼络安抚为主;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在“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制定边疆政策。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封建统治。

2)原因: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的加剧;清政府国力衰退,面临财政危机;边疆治理政策本身的不足,脱离实际;传统边疆观念的束缚;清朝统治阶级对世界形势认识不清。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可分析得出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根据材料“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可分析得出治理方式多元;根据材料中唐、元、明清不同的管理政策可分析得出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根据材料“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得出以笼络安抚为主;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在“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制定边疆政策。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封建统治。

2)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得出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的加剧;清政府国力衰退,面临财政危机;根据材料“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可分析出边疆治理政策本身的不足,脱离实际;传统边疆观念的束缚;清朝统治阶级对世界形势认识不清。

28、答案:(1)异:前三位研究者重视戊戌变法的阶级属性;茅海建强调戊戌变法的西方化色彩。

同:均肯定了戊戌变法的进步性。

2)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实事求是,从一手史料出发;重视对史料的辨析;重视新史料的挖掘。

解析:(1)第一小问“异”,根据“第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可知,前三位研究者在结论方面均强调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性质,茅海建则认为其是“以西方化为方向、以强国为目标”,强调其西方化色彩。第二小问“同”,根据“第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等可归纳出,均肯定了戊戌变法的进步性。

2)原则,关于历史研究应坚持的方法,学生可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材料中的研究者均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实事求是,从一手史料出发,重视对史料的辨析;结合所学得出,重视新史料的运用,重视新史料的挖掘。

 ;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发表文章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