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上传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阶段验收卷(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阶段验收卷(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阶段验收卷(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姬周在建构本族世系的过程中,吸收借鉴了前代的世系内容,并将其扩展为以黄帝为世系之祖的三祖世系链条。黄帝作为周族建构的世系之祖,又在周代社会中被诸多族群附会。这样的世系建构( ; ; )

A.促进了汉民族的文化认同 ; ; ; ; ; ; ; ; ; ; ; ; ; ; ; ; ; ; ; ; B.加强了周王朝的中央集权

C.蕴含了国家统一的内在需求 ; ; ; ; ; ; ; ; ; ; ; ; ; ; ; ; ; D.拓宽了宗法分封的地域范畴

2、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据此推测,战国时期()

A.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上层建筑发生变革

B.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开始被破坏

C.大的诸侯国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

D.儒家思想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

3、两汉时期,龚遂为渤海太守时见“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卫飒为贵阳太守时建官营冶铁,大铸犁、锸、铲等铁器;武威太守任延在九真“令作田器,教之垦辟”。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

A.地方吏治决定国家安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务本兴农成为治国之本

C.官营冶铁技术已经普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精耕细作农业发展成熟

4、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 )

时期

概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聚揽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 ; ; ; ; ; ; ; ; ; ; ; ; ; ; ;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5、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说:枢密之任既重,而宰相自此失其职也。宋太宗将中书、枢密院共掌文武大权的官僚体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的财、政、军三权分立制,战争状态下则以中书宰相兼任枢密使统筹全国军务。北宋统治者此举意在( ; ; )

A.削弱宰相权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防止权臣乱政

C.实行三权分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提高行政效率

6、陆羽《茶经》在评价浙东茶叶时认为越州茶为浙东最佳,不过与浙西及宣歙(安徽南部)茶相比,越州茶质量明显低许多。然而到了北宋,越州“地产茶最佳,其芽纤白而长”。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宋代( ; ; )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农业市场化水平的提高

C.城镇经济的高度繁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农业生产区域化的实现

7、康乾盛世时期,国家版图在前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和巩固。下列措施与此相关的是清朝( ; ; )

A.在台湾设府,隶属于福建省 ; ; ; ; ; ; ; ; ; ; ; ; ; ; ; ; B.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管理西藏

C.派遣戚家军在台州大胜倭寇 ; ; ; ; ; ; ; ; ; ; ; ; ; ; ; ; ; D.设宣慰司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8、《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人要求在五口市廛”“自择地基。耆英等认为口岸界址断难任其自择”“随意混指,经多次交涉,终于争取到英国人同意议定界址并写入《虎门条约》。这表明,清廷( ; ; )

A.外交从传统向近代转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反外来侵略的民族意识增强

C.固守传统朝贡体系思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善于利用近代条约外交体系

9、轮船招商局创办后,获得了漕粮专运、带货减税、免征厘金、免征船舶吨位税等权利,甚至还获得五十年内只许华商附股不准另树一帜的轮运专利权。轮船招商局获得这些权利( ; ; )

A.表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得益于洋务派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

C.促进了近代中国民用航运业的发展

D.使其在与外国轮运竞争中占据优势

1019017月,张之洞与刘坤一合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力倡教育会同文武,主张全国小学校必设兵式操场,加习体操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明确规定各级学堂中体操均为必修科目。这些做法( ; ; )

A.与科举制度的废止相互配合 ; ; ; ; ; ; ; ; ; ; ; ; ; ; ; ; B.适应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需要

C.推动了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 ; ; ; ; ; ; ; ; ; ; ; ; ; ; ; ; D.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价值重估

111920年代,台湾海峡两岸的革命知识分子将大陆炽热的国民革命与台湾新兴的反日民族运动结合起来,台湾革命被纳入国民革命之中,成为中国革命的一部分。这反映出当时( ; ; )

A.民族主义内涵有所发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国共两党合作抗击侵略

C.新文化运动的方向转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民主革命中心任务变化

1219263月,毛泽东指出:贫农和其他半无产阶级,中农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是无产阶级伟大可靠的同盟军。而秋收起义能够首先从行动上正确解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实现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问题,这与党的八七会议和毛泽东对当时中国农民问题的深刻认识是密切相关的。这说明当时( ; ; )

A.中国革命摆脱了苏联道路的束缚 ; ; ; ; ; ; ; ;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逐步得以实现

C.农民政治主体地位得到广泛认可 ; ; ; ; ; ; ; ; ; D.国民革命使广大群众受到了洗礼

1319454月,中共中央在一份重要文件中指出,党在农村工作中要坚持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把土地从封建剥削者手里转移到农民手里,把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变为农民的私有财产,使农民从封建的土地关系中获得解放,从而造成将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可能性。中共中央的这一要求旨在( ; ; )

A.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 ; ; ; ; ; ; ; ; ; ; ; ; ; ; ; ; ; ; ; B.在全国范围推行土地改革

C.继承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 ; ; ; ; ; ; ; ; ; ; ; ; ; ; ; ; ; ; ; ; D.指导全民族抗战取得胜利

1419614月,陈云致信周恩来,汇报了在杭州、南京召集有关方面负责人研究化肥设备制造和生产问题的情况,指出计划每年竣工五个年产五万吨合成氨的化肥厂,同时开建五个厂,即每年形成二十五万吨合成氨,相当于一百万吨化肥的生产能力。这样的建设规模除美国有过几年外,其他国家没有先例。据此推知,这一计划的实施( ; ; )

A.落实了“大跃进”运动的精神 ; ; ; ; ; ; ; ; ; ; ; ; B.改变了国民经济的布局

C.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D.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缓和

15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治理机制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18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并进一步提出三治结合的政策措施.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法治乡村.提升乡村德治水平。这些政策意在( ; ; )

A.扩大乡村基层自治权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转移农村剩余劳力

C.增强广大村民法律意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1620233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称:党的二十大以来在阐述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又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特别是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说明( ; ;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完善了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

B.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供世界各国照搬经验

C.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找到了正确途径

D.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梦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材料题

17、孔庙

材料一 孔子卒后,《左传》等典籍记载,弟子将其故宅三间改作庙堂,岁时奉祀,为孔庙之始,属因宅立庙的家庙。《史记》记载,汉高祖过鲁,以太牢祀焉,开创皇帝到孔庙祭祀先河。汉武帝时,京城太学和地方郡县学开始祭孔,但此时学校中未设孔庙。东汉桓帝时,在孔庙设管理官吏,孔庙开始向国庙演变。

材料二 东晋时复兴儒学,南朝《宋书》载:东晋孝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增造庙(孔庙)屋(太学)一百五十五间。首次在太学里建置孔庙,将字置于前,以显其要。其空间布局按照《周礼》左祖右社的思想,建置为左学右庙庙学合一的格局已经出现。目前南京的夫子庙即在东晋学宫旧址历经改建而成。

材料三 魏晋以后,在全国各地州县学里均设立孔庙,孔庙成为祭祀孔子与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北魏从南齐夺得孔子故里后,献文帝立即派四朝元老汉臣高允代表皇帝到孔庙祭祀。孝文帝模仿汉制立孔子庙于京师(平城),并亲赴鲁城(曲阜)孔庙祭祀,曾下诏:严令取消民间求财求子消灾去病的孔庙祭祀活动,重续了国家对孔庙的管理制度。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汉代与东晋三个时期孔庙的差异,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祭孔和修建孔庙。

18、【近代西书阅读】

材料一 西学书籍规模化与市场化流通,意味着19世纪80年代的天津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西书阅读人群。对天津的洋务人士而言,西学与时务书籍为其常备之书。一个对算学和西学充满兴趣的小型知识群体多为功名在身的士人。民间书肆的西书发售与西书阅读市场相互作用,表明西学在天津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社会广为扩散与渗透。当时天津的西书流通与阅读不仅象征着当地士人读书风气的变动,也可视为晚清沿海都市知识变迁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田涛《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流通》

材料二 维新前后,西学书籍广为发行的背景下,不少士人能够博览群书,结合中西学术源流和思想谱系,进行“跨文化对话”。各种西书通过亲友之间的赠阅和邮递,在地方社会形成新的阅读圈层,促进“阅读共同体”的空间成长。新学吸引开明官绅的阅读目光,突破帝制时代原有的封闭阅读系统。在新旧冲突加剧的过渡社会,士人通过对西书的集体选择和整体阐释,形成了更为庞大的“阅读共同体”,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变革的步伐。

——摘编自蒋建国《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与意义之网——以日记史料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阅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前后士人西书阅读出现变化的原因并予以评价。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7年和1942年我国西北地区工厂、资本和工人总数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1937-1940年的厂矿内迁是中国工业第一次大规模的西渐运动。截至1940年6月底,迁入大后方的民营厂矿共452家,内迁设备约12万吨,各种技工12164人。虽然当时内迁西北的厂矿无论从数量还是设备上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它们给西北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人才以及管理经验,还填补了西北的一些经济空白,带动和刺激了西北经济的发展,为西北工业充注了新鲜血液,成为西北开发的生力军。厂矿内迁这一中国近代经济史上空前的经济大移动,拉开了西北开发的序幕。

——摘编自王广义、赵世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北工业建设政策与绩效》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即成立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统一管理全国铁路的运输生产、基本建设和机车车辆工业,到1949年底,全国铁路达21810千米。“一五”计划时期,全面改造旧中国铁路落后面貌,同时将新线建设放在西南、西北地区……1991年,国家启动高铁科研攻关计划,2004年制定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明确了建设目标,强化了高铁建设“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2008年,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投入运营。中国高铁技术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并大步走向海外,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大方向。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稿》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西北地区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此状况的成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路建设对新中国发展的意义。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尽快摆脱危机,列宁开始逐步开放货币和市场,允许商品流通,允许农民将粮食在市场上自由交易,给予企业一定的经营自由,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但列宁同时强调“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要改变政府统一的经济计划”,而是“在国家的正确调节(引导)下活跃国内商业”。

——摘编自《列宁选集》等

材料二:1979年,在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的谈话中,邓小平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肯定是不正确的。”1982年秋,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表达了这一时期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90年,“计划派”在《人民日报》刊发了系列文章,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

材料三: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回归到列宁的逻辑起点,并沿着相似的路径进发,既继承后者的思想,又大大超越后者,比后者走得更远。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关于计划与市场的思想,分析其意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初期,党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定位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邓小平“回归到列宁的逻辑起点”“比后者走得更远”这一观点的认识。(要求:史实明确,逻辑清晰,结论正确)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材料中姬周建构世系时将世系之祖追溯到黄帝,并得到了诸多族群的认同和附会。这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同源共祖的文化认同,蕴含了国家统一的内在需求,故选C项。周王朝时未形成汉民族,促进了汉民族的文化认同这一表述并不准确,故A项错误;周王朝实行分封制,无法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会对宗法制有所巩固,但更多的是一种血缘世系和文化认同,无法拓宽宗法分封的地域范畴,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出现了田氏代齐六卿分晋的现象,说明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上层建筑发生变革,A项正确;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开始被破坏是在春秋时期,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能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龚遂、卫飒、任延均为地方官,所强调的内容均与农业生产有关,这是由古代农业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决定的,以农为本是治国理政的共识,B项正确;A项夸大了地方吏治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到了“卫飒为贵阳太守时建官营冶铁”,无法得出C结论,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D

解析:从翰林学士这一职位由虚职到实职、权力逐步扩大来看,这一时期朝廷内部在决策程序及权力分配上有所调整,翰林学士在皇帝直接领导下侵夺、取得了其他机构的权力,D项入选。由材料可知,翰林学士的职权有所扩大,但尚未控制决策权,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翰林学士的职权变化,仅从这一变化无法得出文官地位提高,排除B项;翰林学士在皇帝直接领导下侵夺、取得其他机构的权力,客观上冲击着三省六部制的职权架构,C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五代时期枢密院一般由武将担任,位高权重,威胁皇权,而到了北宋时期,宋太宗将中书、枢密院共掌文武大权的官僚体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的财、政、军三权分立制,战争状态下则以中书宰相兼任枢密使统筹全国军务,这说明为防止权臣乱政,北宋统治者削弱枢密院的权力,以加强君权,B项正确;材料中举措主要是实行权力制衡,目的是防止权臣乱政,不仅仅是削弱宰相权力,排除A项;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是三权分治,排除C项;材料中举措主要是实行权力制衡,目的是防止权臣乱政,并非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从唐至宋,越州茶的评价从一般到高度好评,这是因为唐后期至宋代,随着市场的需要和发展,农民越来越多地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和安排种植茶叶,农业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客观上推动了当地茶叶质量的提升,故选B项;经济重心南移与越州茶叶质量地位提升无直接的联系,排除A项;宋代城镇经济有所发展,但高度繁荣过于绝对,且城镇经济发展也不是越州茶叶地位变化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农业生产区域化的实现,且当时其他地区制茶业也未衰落,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从台湾郑氏政权手中收回台湾后,在台湾设府,隶属于福建省,A正确;BC是明朝时期的措施,排除;元朝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设立宣慰司,D排除。故选A

8、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虎门条约》的签订交涉过程中,清廷力图进一步完善圈居这一美妙蓝图,将来华的外国人起来,尽力把他们的一切行动置于清廷的体制框架之内,反映了清廷仍沉浸在传统的朝贡体系思维中,C项正确;中国外交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开始是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排除A项;议定界址并写入《虎门条约》是清廷力图把来华外国人的一切行动置于清廷的体制框架之内,而不是反外来侵略的民族意识增强,排除B项;虽然不平等条约已签订,但耆英等对近代国际关系中通行的条约外交体系还鲜有耳闻,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设立的企业,轮船招商局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些特权,与洋务派的身份地位以及洋务企业的管理经营模有关,B项正确;清政府放宽民间开厂设矿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排除A项;CD项是轮船招商局设立带来的影响,不是它获得特权的原因,排除CD项。故选B项。

10、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强,地方官值和清政府尝试从各方面对旧制度进行变革,即开始清末新政,如各级学堂设置体操为必修科目等,因此这些做法适应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需要,故B正确;科举制度的废止是在1905年,故A错误;清末新政是为了遇制革命运动的兴起,故C错误;材料没有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价值重估的信息,故D错误。故选:B

11、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将大陆炽热的国民革命与台湾新兴的反日民族运动结合起来1920年代正是国民革命蓬勃兴起的时期,革命知识分子将民族主义内涵进一步丰富,使之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意义,A项正确;国共两党合作抗击侵略是抗战时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下,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926年(中国)。据材料而秋收起义能够首先从行动上正确解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实现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问题,这与党的八七会议和毛泽东对当时中国农民问题的深刻认识是密切相关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在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多次阐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党的八七会议关于领导农民实行土地革命的决定,对秋收起义后迅速实现工作重心的转变也有重大的影响。这说明当时党的工作重心的第一次转移是在充分认识中国农民问题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B项正确;当时中国革命尚未彻底摆脱苏联道路的束缚,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农民的政治主体地位,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中共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探索过程,并未提及国民革命对广大群众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19454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段话出自《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指出为了消灭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必须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民,另外结合所学,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仍是中日民族矛盾,中共中央这一要求的主旨是为了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D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到工业国,但只是为了向国民党论证解放农民可以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市场等,解放农民与发展工商业并不矛盾,而不是在探索以什么道路或模式进行工业化建设,排除A项;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改革,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关于土地方面的政策有对三民主义的部分继承,但不是为了继承而继承,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C

解析:

1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7年。根据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法治乡村,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可知,这些政策是要振兴乡村,加强乡村的治理和发展,完善乡村的治理机制,D项正确;这些政策是要完善乡村的治理机制,并没有扩大乡村的基层自治权力,排除A项;这些政策是完善乡村治理,并不是为了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和增强广大村民的法律意识,排除BC项。故选D项。

1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完善了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A项正确;各国国情不同,应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排除B项;发展中国家不等同于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属于思想理论范畴,并不能直接提供物质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17

1)答案:差异:从功能来看,春秋时孔庙是家族祭祀孔子场所,汉代为国家祭祀孔子的场所,东晋时有祭祀与教化的复合功能。从分布空间来看,孔庙由在孔子故里的故居,变为在外地学校内建置孔庙。从建筑形制来看,由春秋时三间居室,变为东晋的建筑群。

差异原因:汉朝儒家成为正统和主流思想,孔庙的地位得到提高。东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将儒学和孔子视为正统政权的象征,因此建设了庙学合一的孔庙建筑群。

解析:差异:根据材料弟子将其故宅三间改作庙堂,岁时奉祀,为孔庙之始开创皇帝到孔庙祭祀先河东汉桓帝时,在孔庙设管理官吏,孔庙开始向国庙演变、可知从功能来看,春秋时孔庙是家族祭祀孔子场所,汉代为国家祭祀孔子的场所,东晋时有祭祀与教化的复合功能;根据材料城太学和地方郡县学开始祭孔,但此时学校中未设孔庙从分布空间来看,孔庙由在孔子故里的故居,变为在外地学校内建置孔庙;根据材料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增造庙(孔庙)屋(太学)一百五十五间可知从建筑形制来看,由春秋时三间居室,变为东晋的建筑群。

差异原因:根据差异内容和所学知识可从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巩固统治等角度去分析,具体分析可得:汉朝儒家成为正统和主流思想,孔庙的地位得到提高;东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将儒学和孔子视为正统政权的象征,因此建设了庙学合一的孔庙建筑群。

2)答案:①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

②孔庙是体现国家礼仪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建筑,故北魏以祭孔和修建孔庙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

解析:原因:根据材料北魏从南齐夺得孔子故里后,献文帝立即派四朝元老汉臣高允代表皇帝到孔庙祭祀。孝文帝模仿汉制立孔子庙于京师(平城)可知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根据材料魏晋以后,在全国各地州县学里均设立孔庙,孔庙成为祭祀孔子与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可知孔庙是体现国家礼仪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建筑,故北魏以祭孔和修建孔庙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

18、答案:(1)阅读主体:由洋务人士、士大夫群体向民间扩散,呈现多元化;阅读内容:算学等科学技术为主的西方时务书籍为主;阅读背景:西学书籍的市场化和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阅读的影响:推动读书风气的变化和都市知识变迁。

2)变化原因: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甲午战后民主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西学东渐逐渐深入到制度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推动性作用。

评价:为近代救亡图存提供力量;提升资产阶级的社会影响力;推动维新思想传播,为维新变法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础;并未找到真正的救国道路,对整体社会的影响有限。

解析:(1西书阅读的特点答案来源于对材料的总结与归纳。从“天津的洋务人士”“西学在天津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社会广为扩散与渗透”可得出“阅读主体多元化”;从“西学与时务书籍为其常备之书”可得出“阅读内容以西学时务书籍为主”;从“西学书籍规模化与市场化流通”可得出“阅读背景适应西学书籍的市场化和洋务运动的需要”;从“当地士人读书风气的变动,也可视为晚清沿海都市知识变迁的一个缩影”可得出“阅读对读书风气和都市知识变迁的影响”。

2)第一小问分析变化原因要根据维新前后”的时间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整理答案,注意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等几个常规的角度出发即可。第二小问“评价”一定要具备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都要考虑到。积极的方面依据材料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救亡图存”“思想转播”“政治变革”等角度入手;消极的方面主要从所学知识认识到其局限性,即“并未找到真正的救国道路,对整体社会的影响有限”。

19、答案:(1)状况:西北工业发展迅速,并在全国工业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工人和资本增速低于工厂增速。成因:抗战爆发后大批工矿企业迁人西北地区;国民政府为满足抗战的需要而加大工业的建设;大规模迁移工矿企业导致工厂数量较多而规模较小。

2)意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西部地区开发);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加强了区域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联系,方便人们的生活;推动中国外交发展(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解析:(1

答项

材料信息/所学知识

信息解读

状况

据材料一图示可知,1937年到1942年我国西北地区工厂、资本和工人总数占全国比重都有明显增长

西北工业发展迅速,并在全国工业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

据材料一图示可知1942年的资本、工人的比重低于工厂

工人和资本增速低于工厂增速

成因

材料二“1937-1940年的厂矿内迁是中国工业第一次大规模的西渐运动”

抗战爆发后大批工矿企业迁入西北地区

结合所学国民政府的政策

国民政府加大工业建设

结合所学当时企业本身的情况

大规模迁移工矿企业导致工厂数量较多而规模较小

2)从对西部、政治、经济、城市、社会、外交等角度的影响来分析得出铁路建设对新中国发展的意义。

20、答案:(1)思想:重视市场经济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依然认为国家和计划是调节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手段。

2)影响:强调市场的作用,对改变原有过于僵化的经济体制有着积极作用;但过于突出计划经济的主体作用,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不利于改革开放的深入。

3)认识:这一观点是合理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在计划经济中大胆引入市场,允许市场存在,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与列宁关于计划与市场的思想相似,故称其“回归到列宁的逻辑起点”具有合理性。20世纪90年代,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跳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认识局限,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这就“大大超越后者,比后者走得更远”。

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从材料一“列宁开始逐步开放……经营自由”可得,重视市场经济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从材料一“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新经济政策……活跃国内商业”可得,列宁依然认为国家和计划是调节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手段。第二小问意义,从材料一“我们计划……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尽快摆脱危机……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可知,列宁的主张是在苏联经济形势变化的情况下提出的,结合列宁新经济政策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创新可得,列宁关于计划与市场的思想是开拓性和进步性的,反映了苏联经济形势的深刻实践,极大扩展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思路和途径。

2)影响,从材料二“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正确的”,反映出邓小平肯定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作用,可知改革开放初期,党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定位的影响是强调市场的作用,对改变原有过于僵化的经济体制有着积极作用;从材料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市场经济……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初期,党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定位过于突出计划经济的主体作用,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不利于改革开放的深入。

3)材料问题是对邓小平“回归到列宁的逻辑起点”“比后者走得更远”这一观点的认识的说明,故可结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判定这一观点是否符合史实,然后结合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与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比,相似之处即“回归到列宁的逻辑起点”,超越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就是“比后者走得更远”。

 ;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发表文章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