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阶段验收卷(一)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黄帝、炎帝等大型部落,两大部落又进一步结合成为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材料意在说明( ; ; )
A.中原文明占据主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早期国家雏形产生
C.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2、西周时期,“天”成为周王解释其政权合法性的最高依据。春秋时期,诸侯、卿大夫开始频繁地使用“天”来颂美祖先的荣耀,解释国运的盛衰。这一变化反映出春秋时期( ; ; )
A.政治权力下移的趋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敬天法祖观念的浓厚
C.传统社会秩序的崩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治国理政思想的转变
3、秦始皇在征服岭南的过程中,曾把“贾人”“尝有市籍者”“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七类人,迁移至落后的岭南地区。到汉初,岭南出现了番禺、合浦等商业性都会。由此可见,秦始皇的举措( ; ; )
A.禁锢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C.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
4、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 ; ; )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
5、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利用儒家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学以儒家礼法、伦理为核心,吸收佛道精粹,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乾嘉盛世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材料主要反映了( ; ; )
A.统治者个人好恶影响学术的地位 ; ; ; ; ; ; ; ; B.儒家思想的僵化阻碍了社会进步
C.主流思想由经世转向避世的趋势 ; ; ; ; ; ; ; ; ; D.时代发展推动了主流思想的更替
6、辽王朝建立初,太祖采纳太子耶律倍“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的建议,“建孔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典”。1042年,辽兴宗在给宋仁宗的信中写道:“封圻(疆土)殊两国之名,方册(典籍)纪一家之美。”第二年,他又写道:“两朝事同一家。”其意在表达辽和宋( ; ; )
A.关系上相互依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经济上有互补性
C.文化上有认同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政治上亲如一家
7、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人有本质为善的“天地之性”和有善有恶的“气质之性”,但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如气质恶者,学即能移,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为贤者,盖不知学”。据此可知,张载主张( ; ; )
A.善恶的气质可以相互转化 ; ; ; ; ; ; ; ; ; ; ; ; ; ; ; ; ; ; ; ; B.恢复等级尊卑有序的状态
C.以礼为标准强调学的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D.发展学校教育使人人向善
8、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 ; )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 ; ; ; ; ; ; ; ; ; ; ; 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 ; ; ; ; ; ; ; ; ; ; ; ; 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9、曾国藩曾说:“至恭亲王奕诉等奏请购买外国洋枪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土,智巧之将,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据此可知,洋务派主张( ; ; )
A.优先发展军事实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抵御外国经济侵略
C.打击太平天国运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武力收复割让失地
10、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
A.《辛丑条约》签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清末新政的推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11、有学者提出,清朝覆灭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偶然,是地方仓促行动的结果,完全出于同盟会的控制之外。这表明( ; ; )
A.清朝灭亡与同盟会无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地方仓促行动导致了清朝灭亡
C.当时革命形势发展迅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事物变化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中
12、1928年2月,瞿秋白起草《中央致河南省委的一封信》,明确提出进行“农民割据”的设想,主张中心城市是敌人政权所在地,必须在城市周围形成农民割据的局面;并主张建立城市边缘的农村割据来配合城市暴动。这些主张( ; ; )
A.尚未摆脱苏俄革命道路的羁绊 ; ; ; ; ; ; ; ; ; ; ; ; B.正确认识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C.积极落实“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 ; ; ; ; ; ; ; ; ; ; ; D.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13、如表所示为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晋察冀画报》中图像分类统计情况。画报中的图像分类数据( ; ; )
期数 | 抗日战争 | 民主政权 | 日常生活 | 其他(人物头像) |
第1期 | 69 | 13 | 78 | 2 |
第2期 | 39 | 32 | 6 | 1 |
第3期 | 29 | 0 | 36 | 2 |
第4期 | 34 | 15 | 25 | 12 |
第5期 | 43 | 0 | 15 | 1 |
第6期 | 51 | 1 | 35 | 2 |
第7期 | 55 | 6 | 13 | 0 |
第8期 | 71 | 0 | 33 | 0 |
第9.10期 | 36 | 31 | 19 | 1 |
合计 | 427 | 98 | 260 | 21 |
占总数比例 | 53% | 12.2% | 322% | 2.6% |
A.折射出抗日战争的异常激烈 ; ; ; ; ; ; ; ; ; ; ; ; ; ; ; ; B.反映出政权建设是根据地建设的重心
C.彰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 ; ; ; ; ; ; ; ; ; ; ; ; ; ; ; D.体现了中共领导对根据地形象的建构
14、1978年5月至6月期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团访问西欧,与之会谈的都是总统或总理级的人物,还接受了比利时国王、丹麦女王的会见。丹麦代首相在机场送行时还叮嘱他们说,在发展经济合作上不要只记得大国,也要记得照顾一下小国。这表明当时( ; ; )
A.西欧国家存在经济“滞胀”现象 ; ; ; ; ; ; ; ; B.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的趋势
C.中美建交推动了中欧关系改善 ; ; ; ; ; ; ; ; ; ; ; ; ; D.中国的大国地位得到西方认可
15、外交话语是外交工作中使用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新世纪新的外交话语,如“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和而不同”等,据此可知我国外交( ; ; )
A.放弃了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 ; ; ; ; ; ; ; ; ; ; ; B.受冷战国际局势的影响明显
C.发展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 ; ; ; ; ; ; ; ; ; ; ; D.对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
16、自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围绕推动危机的政治解决,中国外交部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提出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停火止战、启动和谈等12点主张,得到很多国家的认可。这体现出当代中国( ; ; )
A.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B.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推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先秦开始,中国的政治统治就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夏商周三代,国家结构实际上为部族结构。部族血缘关系,构成了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因此,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诞生,就具有家国一体化的特征。秦始皇统一后,宗族式的政治结构转变为家族式的政治结构,政治制度也随之转变为“家天下”式的制度。此后历朝历代,虽然屡有更易,但“家天下”的本质始终不改。家与国的统一,表现在政治制度的内容上,就是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表现在传统的政治行为规范上,就是君臣关系、官民关系,都有如父子关系。
——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与中央政府(上)》
材料二:起初,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都曾出现过“家国同构”。在古希腊、古罗马的早期社会,由于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人们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在城邦与家庭之间还没有产生明显的利益冲突。因此,城邦与家庭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变法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移民,氏族血缘关系逐步解体,家庭的政治组织色彩逐渐消退,尤其是在经过几次变法改革后,形成了以财产和地域为政治基础的国家制度,完成了个人从家庭成员到城邦公民的转换,形成了“家国异构”的社会政治结构模式。
——摘编自周靖《“家国同构”与“家国异构”——中西传统家国关系对法的影响的比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家国同构”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制度性史实,并简析其在封建政治伦理中得以不断强化的思想因素。
(2)据材料二分析西方社会政治结构由“家国同构”转向“家国异构”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西方“家国一体”走向不同的最主要因素。
18、1989~2018年,是中国边疆研究的热潮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秉承历史传统,承袭了“恩威并施,羁縻治之”的治理政策,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唐朝的羁縻制度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唐朝军事力量笼罩之下的地区设立的羁縻州、县,其长官由部族首领世袭,内部事务自治,并进行象征性的进贡,但要忠于中原政府、不得吞并其他羁縻单位和内地州县,以及按照要求提供军队等,实际上中原政权将其视为领土的一部分,文书用“敕”;第二种是所谓的内属国,如疏勒、南诏、契丹等,一般封为都督或郡王,有自己的领土范围,但是其首领的政治合法性来自于中原政府的册封,不能自主,中原政权将其视为臣下,文书用“皇帝问”;第三种是所谓的“敌国”和“绝域之国”,如吐蕃、回纥、日本等,虽然可能亦有册封,然多为对现实情况的追认,其首领的统治合法性并不依赖中原政权的册封,中原政权的文书多用“皇帝敬问”。
——摘编《初唐夷夏观、藩属观、天下观与极盛疆域的形成关系论略》
材料二
下表1989~2018年30年边疆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
聚类主题词 | 高频关键词 |
边疆重点地区 | 新疆、清代新疆、新疆建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云南省、云南边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西藏、拉萨、日光域、噶厦政府、达赖喇嘛、十三世达赖喇嘛、蒙古、内蒙古、蒙古地区、黑龙江、黑龙江流域、黑龙江省、广西、海南岛、海南 |
边疆关注时段 | 清朝(清代、清朝、乾隆、清政府、清代前期、清廷、明清时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朝)、明代(嘉靖、万历、明初、明延、朱元璋)、唐朝(唐代、唐王朝、唐前期、隋唐时期)、元(元代、成吉思汗)、汉(秦汉、西汉、西汉王朝、汉武帝、两汉、东汉) |
边疆治理 | 边疆治理、边疆政策、治理、边疆教育、对策、边疆问题、改土归流、宗藩关系、治边思想、屯田(制)、经略、土司制度、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社会治理、国家治理、政策、理落院、羁縻州府、西藏地方政府、安西四镇、策略、黑龙江将军、朝贡关系、朝贡贸易、卫所、天下观 |
——改编自朱尖《中国边疆研究学术热点、特征与边疆内涵认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王朝实施羁縻政策的特点及其意义。
(2)指出材料二中边疆研究最突出关注的地区,说明关注该问题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据《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时期 | 文献 | 主要内容 |
1929年4月 | 《兴国土地法》 | “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使用” |
1937年8月 |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 “……以减租减怠,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
1947年10月 | 《中国十地法大纲》 | “废除一切鲍主的土地所有权,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按乡村全够人口统—平均分配……” |
——据减平《试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等材料整理
材料三: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细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
——据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的土地改革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地主土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的共同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22年的苏俄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在农村改革方面的异同。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马克思指出,劳动是“社会围绕之旋转的太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1939年2月,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的口号,号召各根据地开展生产活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展开。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经过艰苦劳动将其改造为“陕北的好江南”。1949年,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开幕词中向全世界豪迈地宣告:“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20世纪60年代,一批志在治沙的林业人进驻地处高寒、极端少雨、沙化严重的塞罕坝,经过近5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2010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指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摘编自《劳动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劳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已经站起来了”的深刻涵义。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材料意在说明中华文明的来源包括了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体现了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占据主导”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A项;早期国家雏形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华夏族形成的过程,并不能体现华夏认同观念,排除D项。故选:C。
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天命最初是周天子论证其政权合法性的依据,春秋时期,诸侯、卿大夫开始频繁使用“天”来颂扬祖先的荣耀,解释国运的盛衰,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衰微,诸侯势力坐大的现实,体现了政治权力由周天子向诸侯转移的趋势,故A项正确;“敬天法祖观念”无法反映材料中的变化,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传统社会秩序崩溃,故C项错误;无论周天子,还是诸侯都围绕天命论证自己权力的合法性,治国理政思想未发生转变,故D项错误。故选:A。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将“贾人”“尝有市籍者”“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七类人,迁移至落后的岭南地区,到汉初,此地出现多个商业性都会反映了秦始皇的这一举措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B项正确;禁锢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安史之乱之后,排除C项;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可知,西汉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但魏国刺史拥有了领兵权,即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故选C项;刺史职权的变化与“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无关,排除A项;地方刺史拥有领兵权,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保障”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利用儒家来巩固统治,……到了宋代,理学以儒家礼法、伦理为核心,吸收佛道精粹,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乾嘉盛世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可知,唐朝时期的统治者利用儒家来巩固统治,体现了儒家思想具有出世精神;而“乾嘉盛世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体现的是清朝时期受专制政策的影响,儒家思想呈现避世的趋势,C项正确;A项夸大了统治者个人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儒家主流思想的发展趋势,材料未涉及阻碍社会进步,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儒家主流思想地位自汉武帝时期确立,到封建社会结束始终未被改变,排除D项。故选:C。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辽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两朝事同一家”可知,辽朝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对孔子推崇,说明两者存在文化上的认同,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文化认同,并不是关系依赖,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经济上的互补性,排除B项,材料侧重表达的是文化的认同,并不是政治上亲如一家,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从材料“但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中礼……而不得为贤者,盖不知学。”可知张载认为气质恶不能成为贤者是因为没有学,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了气质恶不能成为贤者是因为没有学,没有提到相互转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等级尊卑,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学校教育,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战争后,……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清政府原有的律例内容如海禁等规定被逐渐打破,还新制定了打击拐卖人口、保护海外华侨的法律规定,可知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清朝借鉴西方法律,排除A项;《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这体现了条约对中国国内法的影响,但这不能概括题干中“清朝根据局势变化修订和新出台法律”等相关信息,排除B项;清政府并未采取对外开放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A
解析:通过“第一要务”可以看出洋务派重点发展军事,故选A。“抵御经济侵略”并不是材料主张,不选B。“太平天国”和“武力割让失地”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不选C和D。
1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02年(中国)。据材料“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明确规定“拳匪滋事杀害凌虐各国人民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以示“惩儆”,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罕见的科考现象,A项正确;此科考现象与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无关,《辛丑条约》中的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财政危机,排除B项;清末新政的教育措施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清末新政期间,新式学堂开始大量建立起来,我国近现代学校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C
解析:同盟会成立之初的奋斗目标即是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为此开展了一系列反清活动,排除A项。清政府灭亡是当时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武昌新军起义则加速清政府的灭亡,排除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地方的仓促行动以及晚晴政府的迅速灭亡完全出于同盟会意料之外,所以才有学者的“完全出于同盟会的控制之外”的说法,这恰恰反映出当时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故C项正确。D项的说法错误,应该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排除。
1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年2月(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中共中央一方面看到了农村割据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以农村割据配合城市暴动,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仍坚持城市中心论,A项正确;农村割据来配合城市暴动表明突出城市,没有正确认识农村根据地的地位,排除B项;瞿秋白的“农民割据”的设想并不等同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C项;以农村割据来配合城市暴动本身就是“左”倾错误的表现,没有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从材料看,抗日战争、民主政权与日常生活是《晋察冀画报》的三大论域,这三大论域有利于进行抗战和政权建设,塑造良好的根据地形象,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战争的激烈程度,排除A项;政权建设涉及的图像比例不及战争,排除B项;当时是战争时期,C项表述与时代主题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1978年,中国代表团赴欧洲访问,得到了各国政要的高规格接见,部分欧洲经济发达国家对中欧经济合作格外重视,这彰显了中国的大国地位,故选D项;欧洲经济的“滞胀”与材料中的事件无关,故排除A项;1978年,中美关系已走向正常化轨道,中日已建交,中欧关系发展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阵营趋向分裂,故排除B项;中美两国于1979年正式建交,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1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而不同”等外交话语,传递的是中国外交和谐共生、合作共赢的理念,体现了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D项正确;我国外交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A项;国际上的冷战局势早在20世纪末就已结束,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外交部发布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提出的12点主张得到很多国家的认可,体现出中国在乌克兰危机面前作为大国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和担当,A项正确;B项中的“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不结盟政策,排除C项;乌克兰不是中国的邻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1)史实:秦朝建立前,分封制、宗法制;秦朝建立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思想因素:孔子极力推崇西周礼乐文明;董仲舒尊崇儒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宋明理学重建儒家信仰。
(2)主要原因:社会内部的变法改革;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血缘关系的逐步解体。
主要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中国,农耕经济;西方,商品经济)
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性史实:
第二小问思想因素:根据所学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可知,孔子极力推崇西周礼乐文明;董仲舒尊崇儒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宋明理学重建儒家信仰。
(2)
设问关键词 | 材料信息 | 信息解读 |
主要原因 | 材料二“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变法改革” | 社会内部的变法改革 |
材料二“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移民” | 商品经济的发展 | |
材料二“氏族血缘关系逐步解体,家庭的政治组织色彩逐渐消退” | 血缘关系的逐步解体 | |
主要因素 | 中国:农耕经济 | |
西方:商品经济 |
18、答案:(1)特点: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以德服人,恩威并施。
意义: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往;为唐朝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地区:新疆
意义:历史上,新疆长期处于与分裂势力斗争的前沿,对国家统一影响深远。新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实中,新疆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完善国家治理模式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唐朝的羁縻制度分三种情况”“在唐朝军事力量笼罩之下的地区设立的羁縻州、县”等信息可知,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根据“恩威并施,羁縻治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德服人,恩威并施。意义:综合材料一中“(羁縻府州)要忠于中原政府、不得吞并其他羁縻单位和内地州县,以及按照要求提供军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关系、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分析可知,唐王朝因地制宜地实施羁縻政策,促进了民族间的联系和交往,为唐朝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地区:通过阅读表格文字可知,材料二中边疆研究最突出关注的地区是新疆。意义:综合材料二中“边疆治理、边疆政策、治理、边疆教育”“治边思想、屯田(制)、经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外交和国家治理等方面分析可知,历史上的新疆地区,长期处于与分裂势力斗争的前沿,对国家统一影响深远,加之新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实中,新疆又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该地区的问题,有利于实事求是地完善国家治理模式。
19、答案:(1)措施: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影响: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变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实行“打土豪、分田地”政策,延安时期承认地主土地私有,推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1947年土地改革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出”政策。共同原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异:苏俄:允许土地出租和使用雇佣劳动;中国:包产到户。同:土地公有制前提下的,农民掌握土地的使用权。
解析:(1)措施和影响:由“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以看出商鞅变法,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影响:从发展生产力和壮大地主阶级力量方面回答,即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政策:根据材料可知,中共土地政策变化的线索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实行“打土豪、分田地”政策,延安时期承认地主土地私有,推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1947年土地改革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出”政策。共同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土地政策调整的共同原因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异:根据材料“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可知,苏俄允许土地出租和使用雇佣劳动,而中国则实行包产到户。同:根据材料“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现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国都是在土地公有制前提下,农民掌握土地的使用权。
20、答案:(1)作用:大生产运动缓解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困难,支持了抗战;中国人民持之不懈地努力促使中华民族摆脱了百年耻辱,赢得了民族独立;持之不懈地努力改造了恶劣的自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劳动创造推动了国家综合实力的进步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前进。
(2)涵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解析:(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现代中国。据材料“1939年2月,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的口号,号召各根据地开展生产活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展开。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经过艰苦劳动将其改造为‘陕北的好江南’”可知,大生产运动缓解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困难,支持了抗战;据材料“1949年,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开幕词中向全世界豪迈地宣告:‘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可知,中国人民持之不懈地努力促使中华民族摆脱了百年耻辱,赢得了民族独立;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一批志在治沙的林业人进驻地处高寒、极端少雨、沙化严重的塞罕坝,经过近5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可知,持之不懈地努力改造了恶劣的自然;据材料“2010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劳动创造推动了国家综合实力的进步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前进。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949年中国。据材料“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结合所学从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来分析。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