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第二单元——2023-2024学年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单元综合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其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蹈、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车钟鉴等《道家与儒家、道教之异同》)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①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②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所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
A.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B.法、阴阳、名三家本身不吸收儒、道思想,导致后来灭绝,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
C.儒、道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吸收、共存,形成了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B.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
C.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D.材料三第1段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 ; )
A.儒家崇尚仁慈亲和、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权诈智巧。
B.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C.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D.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4、材料二中画横线的两处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记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的。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犹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苦闷,岩石为之堕泪,鸟兽为之惊心。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
泰山其颓乎!
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赐呀……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侧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光荣!怎样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悠扬,怎样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
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正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与现在孔子的处境形成对比。
B.泰山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孔子的形象相通,这一形象的设置可以让孔子在抒发自己的情感时更有依托。
C.高踞树巅的雄鸡唤起了孔子对仲由的回忆,他为其命运悲叹,为自己没有给仲由带来什么好处而痛心。
D.小说将回忆与现实交织,例如困于陈蔡、流人物内心世界。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第一段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孔子对生命将尽的感叹,对许多未完成之事的担忧,同时也表达了无人过问的孤独。
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几乎相同,但前者是孔子的想象,表现了他对子贡到来的期盼;后者则是现实,有埋怨之意。
C.由“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可以看出子贡重利的性格,与文中仲由的性格形成对比。
D.孔子后悔回到故乡,主要是因为不肯“先我死”的颜回和勇健的仲由都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
8、文中“古琴”意象有怎样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9、作者结合《史记·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进行再创作,使本小说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请你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①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②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
鲁阳文君语子墨子曰:“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鲜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子墨子曰:“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
(节选自《墨子·鲁问》,有删改)
【注】①三世:数代。三,言其多。②强梁:凶暴,强横。
1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A.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B.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C.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D.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豕,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本义是猪。猪在古代还有“豚”“豨”“彘”等别称。
B.“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与“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中“全”的含义不同。
C.钟鼎,钟和鼎。上面多铭刻记事表功的文字。曹操《陈损益表》中的“臣以区区之质,而当钟鼎之任”一句中的“钟鼎”比喻富贵荣华。
D.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本用来盛黍稷,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从“豆”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本篇各段记载了墨子与鲁阳文君的一些谈话,多处申明了其“兼爱”“非攻”的主张,体现出墨子希望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B.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行为如同在其境内大家伐其小家一样,但却打着顺应天意的旗号,表现出当时的诸侯们对扩张战争的狂热。
C.鲁阳文君对楚国南部夷人杀长子而食的丑恶习俗十分不解而且深恶痛绝,墨子也赞同鲁阳文君的观点,认为夷人的独特做法是不懂仁义造成的。
D.窃物者“不仁”为盗贼,窃国者反而为“义”成诸侯,墨子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通俗易懂且是非分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
(2)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14、墨子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理由是什么?
三、默写题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责任重大,道路又遥远,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2)《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应该把修养自己的品德作为根本。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每个人都有怜悯别人的仁爱之心、同情之心,体恤民情,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
四、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曾点言志,似有不学无术之嫌,而孔子居然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①____________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甲),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观念。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乙)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是学术发展的必然。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便②____________。
带着这个假设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爱民治国”的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总是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丙)如果老庄真的弃尘绝世,就应该如《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舆、长沮、桀溺等——(丁)连姓名都不屑于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老庄与孔孟一样。
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的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明秩序的发展,老庄关怀的是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自在与自然。他们都重视人性和社会问题,只是朝着不同的学术方向发展。二者的差异无论多么大,都能彼此依存,③____________,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已然内化成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16、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17、下面对语段中几处标点的说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甲处引号表示引用孟子的话。除引用外,引号还可表示特定称谓或特殊含义等。
B.乙处的冒号使用正确,此处表示引出解释,其后的内容指的是“大胆的假设”。
C.丙处引号内的内容属直接引用,“义也”后的句号放在引号的里面或外面均可。
D.丁处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注释内容,和括号的作用类似。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项,“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根据材料二“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可知,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B项,“本身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D项,“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错误。根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神本向人本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根据材料二“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
3、答案:D
解析:“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
4、答案:①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②引证法。文章引用了陈寅恪的文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解析:
5、答案: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这便是道家出世思想的印证。
解析:
6、答案:A
解析:“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正踌躇满志、意气风发”错误,结合原文“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春秋》绝笔的时候了”可知,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意味阑珊,情绪萧索。
7、答案:D
解析:“主要是因为……走上自己的路了”错误。孔子后悔回到故乡,主要是因为理想的受挫,对自己及当时现实的失望,以至于希望自己死在匡人或陈蔡人手里。
8、答案:①古琴是孔子人生的写照,是孔子为实现理想积极奔走却以失败告终的见证。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他身边。②古琴是他理想受挫失落时的慰藉。故人们不在身边,只剩下这张琴。③古琴的寂寞无语暗示孔子的孤独和理想的受挫。苍茫的音调使他目光懒懒,让他伤感。
解析:根据原文“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结上许多蜘蛛网了”可知,这张古琴曾伴着孔子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他身边,而今却“挂在壁上”“着了许多灰尘”“结上许多蜘蛛网了”。古琴闲挂,意味着孔子如今也是乏人问津;古琴蒙尘,宣告着孔子为实现理想积极奔走却以失败告终。古琴是孔子人生的写照,是他追求理想失败的见证。“伴着”“总在身边”,表明其弟子已经死的死,走的走,如今只有这张古琴还陪着他,古琴是他理想受挫失落时的慰藉。“他每每在黄昏时节……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孔子独倚窗子看落日,聆听自然的音乐,恰恰表明他的孤独,而这与古琴的闲置一起表明孔子的理想受挫;而苍茫的音调使他目光懒懒,让他伤感。
9、答案:①历史真实:暮年的孔子及其所经历的事和著述。艺术真实:暮年孔子的所思所想,所见的具体场景及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②运用心理描写,把人物曾经经历的事和正在经历的事通过心理活动融合在一起。用现在所见的意象引出回忆,通过回忆把经历过的事和现在的感想相结合,如孔子由见到的雄鸡想到仲由;由曾经所见的场景,想象现在见到的情景,如孔子由曾经登临泰山,想象现在登临泰山的心情。③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描写生动刻画历史中的孔子理想受挫回到鲁国的情景。
解析:解答本题,要扣住“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来分析。先看历史真实。小说开头交代孔子晚年回到家乡,写作《春秋》,整理《易经》,弟子们早已风流云散,只剩他一个人孤独寂寞地等待生命最后时刻的到来。这些符合《史记·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属于历史真实。再看艺术真实。文中对孔子的描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如对孔子心理的描写,“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就是那张古琴……现在挂在壁上……”,这段心理描写由古琴引出了孔子对当年被困陈蔡的回忆,“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以及二十年前关于追求理想和登上泰山的回忆,“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木呀”,然后又回到现实,“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作者由孔子曾经登临泰山,想象他现在登临泰山的心情。作者还运用心理描写,把人物曾经经历的事和正在经历的事通过心理活动融合在一起。用现在所见的意象引出回忆,通过回忆把人物经历的事和现在的感想相结合。如孔子由现实中的雄鸡啼叫联想到仲由,“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假如仲由还在…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仲尼一气说尽了……再也说不下去了”“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历史中的孔子理想受挫回到鲁国的情景。总之,暮年孔子的所思所想,所见的具体场景及动作、语言、神态等画面都属于艺术加工,符合艺术真实。
10、答案:D
解析:“四境之内”为偏正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为对偶句式,故“小家”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C
解析:“‘钟鼎’比喻富贵荣华”错误。此处比喻高官重任。
12、答案:C
解析:“墨子也赞同鲁阳文君的观点,认为夷人的独特做法是不懂仁义造成的”错误。墨子并不赞同鲁阳文君的看法,他认为中原的风俗和夷人的风俗是一样丑恶的,鲁阳文君如果不施仁义,就没有资格批评夷人的恶俗。
13、答案:(1)现在(您)发动军队将要用来攻打郑国,上天的惩罚难道就不会到来吗?
(2)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正确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
解析:【参考译文】
鲁阳文君将要攻打郑国,墨子听到了就阻止他,对鲁阳文君说:“现在让鲁国四境之内,大城攻打小城,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杀害人民,掠取牛马、狗猪、布帛、米粟、货财,像这样如何?”鲁阳文君说:“鲁国四境之内都是我的臣民。现在大城攻打小城,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掠夺他们的货财,那么我将重重惩罚攻打的人。”墨子说:“上天兼有天下,也就像您拥有鲁国四境之内一样。现在(您)发动军队将要用来攻打郑国,上天的惩罚难道就不会到来吗?”鲁阳文君说:“先生为什么阻止我进攻郑国呢?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了上天的意志。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降给他们惩罚,使他们多年不顺利,我将要帮助上天惩罚他们。”墨子说:“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使他们多年不顺利,上天的惩罚已经够了。现在(您)又发动军队,将要用来攻打郑国,说:‘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上天的意志。’(这就)好比这里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凶暴强横、不成器,所以他父亲鞭打他,他的邻居家的父亲,(也)举起木棒击打他,说:‘我打他,是顺应了他父亲的意志。’这难道不是有悖常理吗?”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进攻邻国,杀害邻国的人民,掠取邻国的牛马、粟米、货财,把这些事书写在竹帛上,镂刻在金石上,铭记在钟鼎上,传给后世子孙,说:‘没有人比我的战果多!’现在的平民,也进攻他的邻家,杀害邻家的人口,掠取邻家的狗猪、食粮、衣服,也书写在竹帛上,铭记在席子食器上,传给后世子孙,说:‘没有人比我的战果多!’难道可以吗?”鲁阳文君说:“对。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正确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世俗的君子,都知道小道理,却不知道大道理。现在这里有一个人,(假如)偷了人家的一只狗一只猪,就被称作不仁;(假如)窃取了一个国家一座都城却被称作仁义。这就如同看一小点白说是白,看一大片白就说是黑。因此世俗的君子,只知道小道理却不知道大道理的情况,如同这句话所讲的一样。”
鲁阳文君告诉墨子说:“楚国的南面,有一个吃人的国家名叫‘桥’,这个国家的长子出生了,就被杀死吃掉,说这样有利于弟弟。(父亲觉得儿子)味美就献给国君,国君喜欢了就奖赏他的父亲。这难道不是恶俗吗?”墨子说:“即使中原地区的风俗,也像这样。父亲(因攻战而)死就奖赏他的儿子,这与吃了儿子奖赏他的父亲有何不同呢?如果不施行仁义,凭什么去指责夷人吃他们的儿子呢?”
14、答案:①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②鲁阳文君再攻打郑国就有悖常理。③窃取一个国家、一座都城是不义的行为。
解析:
15、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解析:
16、答案:①耐人寻味;②息息相关;③相辅相成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指孔子赞许曾点的话的行为让人禁不住琢磨原因,故应填“耐人寻味”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②空,语境说的是儒道两家的关系密切,故应填“息息相关”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③空,语境指孔孟思想与老庄哲学之间是互相辅助、互相促成的关系,故应填“相辅相成”或意思相近的成语。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C项,丙处标点使用错误,“义也”后的句号不应放在引号里面。此处的引用作“同意”的宾语,句号应放在引号的外面。
18、答案: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而且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但……反而……”,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在句中起转折作用,句中是递进关系,应改为“不但……而且……”。二是“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多项定语语序排列不当,表范围的定语应放在形容词性修饰语的前面,应改为“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