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上传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绝句结尾的十六种写法 本文转载自东方骏《绝句结尾的十六种写法》 绝句要写得好,写得耐人寻味,工夫全在

绝句结尾的十六种写法 本文转载自东方骏《绝句结尾的十六种写法》 绝句要写得好,写得耐人寻味,工夫全在

绝句结尾的十六种写法

本文转载自东方骏《绝句结尾的十六种写法》

绝句要写得好,写得耐人寻味,工夫全在结尾。尾联的結句是全诗点晴结穴之所在,历来为诗家所重视。唐代以来的诗评家,对绝句的结句有诸多评析,但大多止于一鱗半爪,缺乏整体观察。笔者(汉景天)多年涉猎绝句,于历代诗人尤其是五七绝好手的结句习惯感受良深,特撮摄出来说与读者共识。

绝句是定型于唐代的诗体,属近体诗的一种。但绝句毕竟又有自身的特点,绝句因其体小容量小,除了首联就是尾联,主题难以延伸,如果收结用卒章显志,主题一点出来便容易词意俱尽,显得诗意浅白。所以历来的诗评家多讥白诗过于浅露。但白居易主张诗要大众化,要的正是这种浅白风格。因此也不能一慨而论说浅白一定不好。写诗不能千人一面,绝句也不能只有含蓄尽玩深沉的一种风格。但多数人都说好的、在民众中留传最广泛的绝句,就是风格的主流,也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以此,我们逐一剖析,即可看到历代诗人在写作绝句中,如何巧妙地处理结尾。

概括来说,有以下十六种结尾方法:

1)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诗的灵魂,一在情一在景。情由景生,景与情合,情景交汇,景情相融,诗意方生。所以古人说诗咏情性诗惟情景。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谓诗家两题,不过写景、言情四字。写景、言情要在绝句区区四句中充分展开,似无可能。倘一意为之,又难免堆垛和平舖之嫌。因之,或寓情于景,或景融于情,或景现而情隐,或情浓而景淡,通常便成为绝句较多採用的表现手法。我们知此,通读唐人绝句时,便可明白为何大多绝句圴以写景为主。诗人的写景,其实也蕴含言情在内。但要构思得巧妙,方称佳作。以景结情,更是历代诗评家称誉最高的结尾技巧。以景结情,妙在情未说出却以景断之,是为含蓄。

试看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移情入景,深注感概

与以景結情稍为不同的另一种结尾手法是移情入景。虽然二者均以自然景色为收結,但写作手法完全不同。前者是写情正浓、势如奔马,忽勒马回首,转以风景入眼,思绪万千。后者则是既写景又写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惜景生,景依情现,诗人融情于景后延长而去。

且看韦庄的《台城》诗: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3)案而不断,玩味无穷

绝句虽然限于体裁和容量,难以表现纷纭复杂的世事,难以刻画丰富多彩的人生,它只能在空间上截取某一个角落,在时间上摄取某一个片断。就象一幅国画,一张照片,定格的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更难得有过程。但也不是说绝句在叙述人生世事方面就捉襟见肘无能为力,关键看你有没有浓缩事态捕捉特定情景的能力。善于写作绝句的高手常在短短的四句之内,既能写尽纷繁曲折的重大事端或历史变迁,同时也能赋予深厚的个人情感。在这种擅长叙事而言情的绝句中,诗人往往会在叙述方面出现时空变幻的大跳跃,而结尾由于缺乏足够的空间通常又会用一种似方开头即已结束的技巧,好比法官升堂只待原告被告说完即宣布退堂,没有裁决,没有结果,这叫案而不断。案而不断,便有悬念。这样的结尾常令人玩味无穷。

试看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见君。

4)设问反问,故留悬念

绝句是一种善于捕捉特定埸景和瞬间情感的吟咏艺术。绝句虽然短小,却要求韵味悠长、情意绵远。这个艺术效果一般都通过高超的结尾技巧来实现。以问句作结,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方法。问句作结,可以是疑问、设问、诘问、反问。其作用在于设置悬念、故留悬念、强化悬念。有悬念就会引起人们的思考、探索、深究到底。这一系列由读者自行完成的思维过程丰富和完善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自然使诗味益加厚长。疑问作结。

且看皇甫冉的《婕妤怨》: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

5)临去秋波,贵在传情

喜欢看古典戏剧的人都知道,表现情人分手的埸面,少不了有依依惜别、临走还情意绵绵、一副难分难舍的样子,当演员己走至幕边即将下场时再回头顾盼,递过来最后一束含情脉脉的眼光,这叫临去秋波。别小看这回眸的一束秋波,其威力却是好生了得,有时竟能使人立时销魂勾魄、筋骨松散、全身瘫软。绝句的结尾,有时也采用这种方法。

试看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节外生枝,另造类比

有时,诗人正在描写的景物或叙述的本事一时难以找到一个能让自已满意的结尾,此时若草卒了事平铺直叙信手收结,则可能前面的苦心经营立马泡汤,坏了一腔诗思。有写作经验的诗人,此时会绕一个圈子,抛开本事,脱出话题,或另造类比之事暗渡陈仓,或倒插一个趣味横生的情节巧妙迂回。总之,属于节外生枝,诗人蓄意安排一个具有暗示性的结尾,目的在于精减叙事而增添厚味,以便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且看施肩吾的《望夫词》:

手热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生尘。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7)据实构虚,营造诗境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讲究虚实相生、虚实变化。如国画、书法的布白留白飞白与黑即墨色相对而言,着墨为实,布白为虚。实者,具状目睹也,虚者,隐形想像也。故眼见为实,耳闻为虚,眼前景为实,意中景为虚,自家情为实,他人情为虚。绝句收结,有时便用据实构虚的手法,在具状描述眼前景和自家情的基础上,以合理的想象与怀忆,推及另人旁事与他情,使今古相比、人我相应、虚实相生、有无相形。这种结尾方法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无穷(清人方薰语)。

且读韦应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8)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五七言绝句的结尾技巧,以上所介绍的大多以含蓄为主,强调回环婉曲、意留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大多数人喜欢的风格。但艺术总是多样化的,有人喜欢深沉就有人喜欢浅露。喜欢浅露的诗人当推白居易为代表。白居易主张言直而切,使老媪能解,走大众化、通俗化的诗歌路线。卒章显志就是白居易倡导的结尾方法。

所谓卒章显志,就是在绝句的结尾点明主题,深化主题。不要故弄玄虚,而要把作者立言的本意、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无误地表述出来。

比如《问刘十九》这首五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结句就是一句浅白的口头语,直截了当地点明主题:珍重友情,问刘十九来不来饮酒。又如《闺怨词》之三:

关山征戍远,闺阁别离难。

苦战应憔悴,寒衣不要宽。

9)直落急收,藏锋留味

绝句的创作,通常都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取材宜小,情节宜少,语言善了,典必慎用,意必巧藏,韵深味长等。又比如,起句要高远,承句要稳健,转句要婉曲,合句无痕迹等。但这些都要依据具体情景灵活运用,不可千篇一律,拘泥一法。象起、承、转、合这种结构,既可以分之四句,一一对应,也可以只用起、承、合,或只用起、转、合,更有特殊情形只用起、承二个层面而已。试看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此诗的结构十分特别,起句开,接下去的三句说明为什么要,是一、三句式。首句起,二三四句承,没有了转合。这种一、三句式以起句为中心,接着一气而下,句句紧扣,不留空隙。明代后七子领袖王元美评此诗不惟语意之高妙而已,其句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起结极斩绝,而中自纡缓,无余法而有余味。(《艺苑卮言》)起结极斩绝而中间又不留添插空间,这是本诗最大特色。其长处在于一气贯之首尾,诗以气胜。本诗的结尾方法称为直落急收,斩绝立结。

直落急收,好比书法家挥洒草书,笔势疾速,如惊蛇出洞,宿鸟投林,收笔时藏锋隐势,戛然而止。《春怨》的不得到辽西,果然有一种斩绝的效果,结的干净利落。但细加寻思,则意犹未尽。纵然鸟儿飞走了,美梦也续成了,恰如所愿地在梦里去到辽西,那又怎么样呢?梦醒时分还不照样泪湿枕巾徒劳相思无处寄?这表明,诗人虽然已斩绝立结,却也在收笔中藏锋留味,耐人咀嚼。

苏颋的《汾上惊秋》也是一首直落急收而颇受诗评家称誉的五绝。诗曰: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10)含浑圆转,诗意厚重

直落急收的结尾,虽然诗人通常也会藏锋留味,以备咀嚼,但更多的还是呈现真情直露的情形。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也是一、三句式,结句斩绝,但语浅义明。再如,戴叔伦的《对酒》:

三重江水万重山,山里春风度日闲。

且向白云求一醉,莫教愁梦到乡关。

斩绝而收的结句也是真情呈现。有时,诗人为了玩深沉,便故意在结句中选用含浑的字眼,让结句有较多的不确定性,这种结尾技巧称为含浑圆转,其目的在于使诗意更加厚重。

11)平淡收结,内含深情

诗评家常说,一篇之妙在于结尾,结尾之妙在于有情,有情之妙在于含蓄,含蓄之妙在于平淡。能以平淡语收结,看似漫不经心,有时诗人只是站在远处旁观,冷暖不露声色,落笔客观而不掺杂半点评判意见,但却把深厚的情感隐含在客观平淡的话语之中。这样的结句,读过只觉平常,掩卷始悟有味,及后思之弥觉高深,诗意厚重,这便是唐人五七言绝句中使用频率较多而手法也日渐精巧的结尾技巧。

且看刘禹锡的《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2)白描形象,留侍品味

有时,诗人在绝句结尾时,用一种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具体形象,或刻画一个具体细节,留待读者自已去欣赏和品味,而诗人暗藏的情感,也有赖于读者在欣赏和品味中自行领会,这种结尾技巧就是白描作结。且看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此诗先写行宫的荒凉,所见者只有寂寞宫花和白发宫女,时局盛衰无常,往事不堪回首,伤感气氛已跃然纸上。水到渠成,也许,诗人要借景抒情来收结了。不料,结句却只刻画了宫女说玄宗的动作态就搁笔了。宫女说玄宗什么呢?诗人不露口风,有意留侍读者自已去品味、思考。闲坐说玄宗字是关健字眼,只一字便已包蕴无限,盛衰之伤与怀旧之感尽已托寓其中,令人惕然警省。可见用白描手法作结,不发议论,胜似议论,不抒情怀,也能黯然动人。

再看刘禹锡的《和乐天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蜒飞上玉搔头。

(13)盘马弯弓,摇曵生情

七言绝句,虽然仅有区区四句,却是可在诗人笔下,极尽变化之能事。或如和风细雨,润物有韵;或如雨暴风狂,摧枯拉朽;或则风卷云舒,神定气闲;或则飞沙走石,气象万千。或景写山水,或情说人生,或咏物兴托,或论史寄言。取材既异,旨趣有别。风格可相近,结尾必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结尾须依据全诗的内容和风格灵活设置,因而不可能有固定的范式可予套用。我们在这里讨论绝句结尾的技巧,只不过是拿其中一些常见的又被人说好的实例来稍加评析,这也是一种欣赏和学习。这里我们要剖析的一种结尾方法,叫盘马弯弓,摇曵生情。

所谓盘马弯弓,就是结句时蓄势,“横断不即下,欲说又不直说”(方东树语)。不直说是不急于说出要说的主题,有意左右盘旋,好似在马上拉弓搭箭,但只是虚張声势,故意摇曵,不急于射出。待到一切准备停当,气氛己到极顶再一箭中的。这种盘马弯弓结尾法,可使主题的表现更为强烈,更为充实,更为完美。试看白居易《曲江忆元九》:

春来无伴闲游少,行乐三分减二分。

何况今朝杏园里,闲人逢尽不逢君。

14)借事议论,以小见大

五七言绝句中有一种是怀古的,即借史事即兴的,属于咏史诗。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到,咏史有三体:一借古人往事,抒自已怀抱,左太冲之《咏史》是也。一为隐括其事,而以咏叹出之,張景阳之《咏二疏》,卢子谅之《咏兰生》是也。一取对仗之巧,义山之牵牛驻马,韦庄之无忌莫愁是也。其实三体究实只是一体:对仗之巧,应属于用典,而不是咏史;隐括其事而以咏叹出之,事虽隐但却仍然是咏叹出之之所本,而所咏所叹者又无非诗人自己的看法与立场,所以仍然是借古人往事抒自已怀抱。而抒自己怀抱,就是发表议论,用诗体说理。所以,咏史诗就是借史事说理。

诗,本来是用来抒发情感的,而且是借助具体形象来“兴、观、群、怨”的。说理,则走的是抽象的路径,似与诗性不符。所以有“诗忌说理”的说法。但抽象的思想有时也可用具体形象来表达,比如,用“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来表达世事多变盛衰无常的道理,用“春江水暖鸭先知”表达机遇先给有准备者的人生经验等。因而,咏史诗,便用此办法为自已争得一席生存空间。这一办法也常用于绝句的议论结尾。有时诗人想用议论来为绝句收结,通常便走以小见大、用具体形象表达个人看法的路子。

杜牧的《赤壁》可谓用议论作结、以小见大的典范。其诗曰: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5)发句倒用,姿态另生

明末清初诗评家贺贻孙曾谓:诗有极寻常语,作发句无味,倒用作结方妙者。如郑谷《淮上别友人》云云,盖题中正意只君向潇湘我向秦七字而已,若开头便说,则浅直无味,此却倒用作结,悠然情深,觉尚有数十句在后未竟者。”(《诗筏》)贺贻孙所指的这种结句方法,称为发句倒用,其目的在于将即兴起咏的主题藏匿到后面,导引一种姿态另生、诗意盎然的境界。所举郑谷原诗为: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此诗是诗人在扬州和友人分手握别:友人渡江往潇湘,诗人往北入。诗兴正由此生发,首句当为君向潇湘我向秦。可诗人在构思时灵机一动,撇下此句先状景抒情,把扬子江头的景色与友人分别的情感搅和在一起,让杨花柳絮牵曵离情别绪,先勾出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接着移笔回来写驿亭宴别情状:天色已晚,酒已喝过了,叙别的话还没说完,只听席间响起凄凉清幽的笛声,让人顿感言语之多余,于是便在默默相对的静坐片刻后思量该离席各奔前程了。这时,诗人方把发句拿来作结,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己结而意未尽,所以贺贻孙说是觉尚有数十句在后未竟者”,这正是发句倒用的妙处:姿态方生,情韵深长。

白居易的一首七绝《逢旧》,结尾也是这种发句倒用法。其诗曰: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16)流水对结,也出风韵

周啸天先生在《唐绝句史》中提到:初唐七绝,多以对仗作结,形成一种初唐标格。但著者接着指出,对仗作结因对仗的句子平行而出,难于造成转合,因此,对结不如散结那么易施转合,易出风韵,唯有流水对则有与散结相同的风韵。周先生在此所说的流水对,是指字面上对仗,但对仗的上下句意思相贯串相衔结的。这种流水对,既有字面工整的形式美,又有如散句一样易施转合的流畅和灵便,读起来有一气连贯的韵律感,所以常被用于绝句的作结。

流水对结,最为人所称道的当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首联是工对,尾联则是流水对。工对与流水对,互相配合,一气流走,骨高韵雅,气魄不凡。张敬忠的《边词》也是一首用流水对作结的七绝: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虽然河畔冰开日长安花落时属于工整对仗,有板滞之嫌,但诗人在其前面分别用即今正是这种行云流水般轻松活泼的连接语勾连呼应,便成了顾盼自如的流水对结,使诗意充满动感。

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也是一首被人称誉的用流水对结的佳作: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根据十六种绝句结尾的方式试做绝句十六首——一、以景结情,浑然不尽总叹春寒卉不开,时风时雨直哀哉。

清明此日才刚过,遍地飞花委尘埃。

二、移情入景,深注感慨一路桃梨次第开,绕城绿水柳新裁。

客流如织全城醉,景美游人八面来。

三、案而不断,玩味无穷一天风雨扫春光,春暮时节似秋凉。只道此时春尚浅,落花数阵打西窗。

四、设问、反问,故留悬念桃花一夜春风展玉姿,红腮笑靥万千枝。

玉容声动游人众,几客来题崔护诗?

春雨

一蓑风雨带寒归,顿扫温温冷娥眉。

已是春光无限好,花飞蜂去可怨谁?

五、临去秋波,贵在传情春赏诸花秋赏枫,追风逐月入山重。

莫言地僻齐山小,客慕华章觅玉踪。

六、节外生枝,另造类比牡丹移种到新园,骨朵经旬尚自眠。

不道名花开有日,却言桃李霸春天。

七、据实构虚,营造诗境掘土施肥几日忙,楼前小圃发新秧。

摇摇鹅黄渐青绿,兴兴如闻卉蕊香。

八、卒章显志,点明主题连日温温酥雨绵,晨来一片雾连天。

家中静坐闲门闭,难晓奔波行路难。九、直落急收,藏锋留味绿浓微雨更花香,处处春风换丽装。

转瞬人间春景暮,飞花遍地水流长。十、含浑圆转,诗意厚重触景生情赋意衷,无情造景意空濛。

徒留几首敷衍字,散似浮云去似风。

十一、平淡收结,内含深情好趁春光卉木栽,不求花丽此时开。

施肥浇水勤培护,茂木鲜花看未来。

十二、白描形象,留侍品味遍地绿茵未着花,踏青随步野人家。

坐观繁杏枝枝灿,春事闲谈漫饮茶。

十三、盘马弯弓,摇曳生情

繁杏红腮发满柯,梨桃次第笑盈坡。

满怀春事随心意,酥雨晴时景更多。十四、借事议论,以小见大早开繁杏漫山坡,不见梨花奈若何?

万物本能分早晚,桃花当与共春歌。

十五、发句倒用,姿态另生渐觉花蔫少蝶蜂,似闻簌簌暮春声。

春来春去春还至,花落偏宜伤客情。

十六、流水对结,也出风韵前天风雪寒方盛,今日天和四海春。

山后山前晴霭起,溪头岸上嫩丝新。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发表文章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