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7《短歌行》
(1分钟)
1.抓住肖像、神态、动作等正面描写,鉴赏诗歌形象。
2.熟读诗歌,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7分钟)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何时可掇 ; ; ;掇:拾掇
B.枉用相存 ; ; ;存:问候、探望
C.绕树三匝 ; ; ;匝:周、圈
D.海不厌深  ; ;厌:满足
 ;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
A.食野之苹  ; ; ;人生非而知之者
B.何以解忧  ; ;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何时可掇  ; ; ;而又何羡乎
D.但为君故  ;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3.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
A.何以解忧  ; ; ; ; ; ; ; ; ; ;B.慨当以慷
C.娘以指叩门扉曰  ; ; ; ;D.加之以师旅
 ;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
A.对酒当歌  ; ; ; ;B.乌鹊南飞
C.契阔谈讌  ; ; ; ;D.鼓瑟吹笙
 ;
 ;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蒿 里【注】
曹 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蒿里:乐府曲调名,是当时人民送葬所唱的挽歌。据古代迷信的说法,人死后灵魂归于蒿里。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本诗写了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反映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现象,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遭受苦难的同情。
B.诗中暗含着诗人对割据势力的无比痛恨和要抚平战乱、进而一举夺取汉朝政权的野心。
C.全诗语言朴实,明白如话,沉郁悲壮,用质朴的形式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D.从结构上看,本诗可以分为上下两节:上节写原因,下节写结果。
 ;
6.诗歌在情感抒发上有何特色?请简析。
 ;
 ;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却东西门行
曹 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里馀,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全诗没有华丽的词句,也少有愁苦类的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朴实之语也收到了动人心魄的效果。
B.“鸿雁”万里远征,形单影只,不管是“食南稻”还是“复北翔”,都只能依从节令的变化。
C.“转蓬”即飞蓬,诗中的“转蓬”经历“万岁”却不能归于故土,其时间的漫长感非常强烈。
D.诗歌虽充满悲凉的情调,但悲凉中不会显得过于柔绵,“故乡安可忘”回荡着沉郁刚健之气。
 ;
8.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分析。
(2分钟)
做错题目的题号 | 原因分析:知识□ ; ; ; ; ; ; ; ; ; ; ; ; ; ;方法□ 技能□  ; ; ; ; ; ; ; ; ; ; ; ; ;题意理解□ | |
本课时的疑惑是否解决,解决的途径和程度如何? | 疑问情况:解决□  ; ; ; ; ; ; ; ; ; ; ; ; ;未解决□ 解决途径:与同学讨论交流□  ; ; ;询问老师□ 解决程度:一般□  ; ; ; ; ;良好□ | |
其他 |
 ;
1.【答案】A
【解析】“掇”的意思是:拾取,摘取。
2.【答案】C
【解析】“何”,两句中都是疑问代词,什么;A“之”,助词,的/代词,代指知识和道理;B“以”,介词,拿、用/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D“为”,连词,由于、为了/动词,叫作。
3.【答案】B
【解析】B是句中衬托音节的字,无实在意义。A、C、D都是介词,可翻译为靠,用,凭借、通过。
4.【答案】C
【解析】A“歌”,名词作动词,唱歌;B“南”,名词作状语,向南;D“鼓”,名词作动词,吹奏。
5.【答案】B
【解析】“诗中暗含着诗人……进而一举夺取汉朝政权的野心”错误,从诗中来看,诗人主要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元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并没有表现出“一举夺取汉朝政权的野心”。故选B。
6.【答案】直抒胸臆。这首诗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变化:由对讨伐董卓的关东诸将领的赞美,到对将领们为争夺利益而自相残杀的批判,再到对活在战乱年代的百姓的同情。
7.【答案】B
【解析】“形单影只”错。鸿雁只是在“无人乡”,但它们“自成行”,是一个群体。
8.【答案】
(1)借景抒情:借“鸿雁”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严冬南飞食稻,阳春则北翔重回的辛劳困苦之景抒发诗人对东征西战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转蓬”随风飘荡,无所归止的景象抒发诗人对有家不能回的无奈与愁苦之情。
(2)辗转远征;以“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狐狸”死后头朝故土的各有定所、各遂其愿的状态喻指(反比)征夫对回归家乡的执念。诗人运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家的思念之情及有家归不得的无奈愁苦。
(3)用典:用屈原《哀郢》中“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典故(或用“狐死首丘”的典故),写狐狸死后头朝自己的窟穴,表现狐狸不忘故乡,此处用来反比征夫们的流离辗转,有家不能归,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
(4)比兴(起兴):以“鸿雁”的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飘荡、无所归止起兴,引出征夫出征之遥、之苦和返还无期;以“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狐”死后头朝故土,引出征夫的乡关之思。诗人运用这种手法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答到其中两种手法即可)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