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上传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地理学科教学建议 2023.2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地理学科教学建议 2023.2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地理学科教学建议

2023.2

一、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及学科能力培养目标

高三备考复习分六个阶段进行,本学期进入三至六阶段,进行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阶段:复习准备阶段,在高二年级末从高考后到开学初,目标是“师生进入高三状态,知现状明目标定措施”。

第二阶段:基础复习阶段,开学至本学期末,目标是“砸实基础,形成网络,培养能力,形成习惯”。

第三阶段:考点综合阶段,12周,一般在正月补课时间完成,目标是“扫除盲点,知识成网,能力有线,知识、能力、题目三位一体”

第四阶段:能力提升阶段,从2月中旬开始到4月中旬,约8周左右时间。目标是“构建体系,提高能力”

第五阶段:模拟练习阶段,时间是4月下旬到5月下旬一个月,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第六阶段:自我完善阶段,即学生自由复习一周时间,目标是“查漏补缺,典型保温”

二、教学要求

实现有效备考的前提是:

围绕一个中心:有效备考。

明确两方面问题:高考考什么?怎样考?  ; ;我们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抓好三件事情:知识回顾与整合;专项训练与讲评;学生管理与指导。

提高三个再认识:对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再认识;对教材的再认识;对高考试题、试题答案(评分标准)的再认识

把好四个关口:审题关、图表关、联系关、表述关。

加强五个研究:研究考纲、研究教材、研究试题、研究学情、研究教法

课堂教学要求如下:

研究课标和考纲,把握高考复习的方向

研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究高考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和考核要求(包括题型示例),研究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包括答案组织),是科学、有效指导高中地理教学与复习的基础与前提。

 ;落实主干知识,构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地理主干知识主要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规律、核心理论以及区域地理中的区域基本特征等,它们是学科知识内容构成的。教学与复习首先要立足基础和主干内容,引导和指导学生弄清、弄透基本原理、规律与理论,强化基本原理的灵活运用和变式训练。以不变应万变,进而将着眼点放在其迁移应用上,而不是对所学知识进行过多的加深拓展。

利用教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由线成网”,形成知识的网络化,使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跳出教材,把握诸地理要素、地理原理和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概念图——体现认知逻辑。我们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教学反思:

高考命题突出主干  ; ; ;还是  ; ;复习教学面面俱到

高考命题注重基础  ; ; ;还是  ; ; ;复习教学拓展加深

高考命题刻意创新  ; ; ;还是  ; ; ;复习教学因循守旧

注重能力培养,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高考答题不是让考生背诵书本地理知识,而是要求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考查的主要是“能力” 。这就需要在日常教学和复习备考中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训练。例如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提供更多的让学生分析、解决新问题的机会,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记忆、理解到迁移、运用,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导和指导学生构建分析地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从教材案例和知识的学习中,思考和感悟案例所反映的原理和规律是什么、是通过怎样的思维过程得到的、它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提炼和建立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才是最重要的。高考答卷中暴露出“解题思路不清晰”的问题,实际上反映出平常地理学习中就未能梳理出分析该类或相关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自然也不可能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高考考核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通过做题来训练,更重要的是在平常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引导。

只有逐步实现由“知识立意”型课堂向“能力立意”型课堂转变,才会使学生解答问题的思维方式由“记忆知识”型向“分析能力”型转变!

在此我们需要进行教学反思:

高考命题突出能力  ; ;还是 ; ; ;复习教学偏重知识

高考命题强调运用  ; ;还是 ; ; ;复习教学固守记忆

高考命题联系实际  ; ;还是 ; ; ;复习教学重复再现

强化文字、图表材料信息的获取,提高信息意识和能力

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各类地理图表信息呈现的特点,学会准确、全面地从中提取显性和隐性的、定性和定量的地理信息;并要注意将文字与图表材料有机地结合,以获得完整的、综合性的地理信息。

除加强读图析图、运用地图能力的培养外,加强作图能力的训练也很有必要的;对于一些地理原理与规律图,让学生养成绘图作图的习惯,进行图文转化、图图转化。例如,地形剖面图,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过程示意图,冷锋、暖锋与天气示意图,大气的运动示意图(包括热力环流、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世界洋流分布图、水循环过程环节示意图、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分布图、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示意图,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等。

规范答题习惯,训练语言表述能力

首先教师必须养成严谨的教学作风,平常教学与习题讲解时语言要严谨,措词要准确,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其次要引导学生多说、会说,多落实在纸面上,在回答问题和习题训练中特别强调表述的规范性。就高考答题而言,不是仅要求考生“会”(知识),而是最终要求(答案)“对”!这需要让学生逐步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规范答题思路、规范答题步骤、规范呈现形式。

首先教师必须养成严谨的教学作风,平常教学与习题讲解时语言要严谨,措词要准确,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其次要引导学生多说、会说,多落实在纸面上,在回答问题和习题训练中特别强调表述的规范性。就高考答题而言,不是仅要求考生“会”(知识),而是最终要求(答案)“对”!这需要让学生逐步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规范答题思路、规范答题步骤、规范呈现形式。

三、地理学科教改建议

自高考改革以来,高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要求较高,使得地理教师的责任更重、使命感更强。地理课程标准指出: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现在我们还有些老师教学理念陈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痕迹明显,为了使高中地理教学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完成时代赋予地理教育的神圣使命,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断调整、优化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地理课堂优势,认真进行好新课改实践,扎扎实实搞好新课改工作。以适应新高考形势的要求。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优化教学模式

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会使地理学科教学失去趣味性,教学效率也难以提高。而新高考模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将教学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不再是先教后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搜集学习资源,完成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改变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模式,可在课程开始前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如在气候这一节课时,提前给出一段天气预报、降水分布图、气温分布图等资料,让学生总结出各气候要素。

2.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在学习气候这一节课程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画图,理解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帮助学强化记忆、加强理解。随后再将与气候相关的高考题呈现给学生,教给学生如何进行知识迁移

3.引导学生学会总结规律、构建知识体系。还以气候学习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可通过板书将气候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影响因素等清晰化,启发学生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地形与温度、海陆分布与降水等。

2、培养地理思维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方式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其行成习惯,自然而然的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注意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

1.“地图式”阅读法——培养区域思维

 ; ; ; ;地图是地理科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办法。地理课本上有很多插图,还有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要求学生阅读自学地理知识的时候,还应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理解、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地理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应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寻求各种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答案,也能把图转换成文,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这样长期坚持,在学生脑海里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形成区域性思维方式。例如在讲《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的圈层结构”内容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地球各圈层的插图,把图上的信息逐一找出,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对各圈层的文字介绍与图两相对比,这样学生对各圈层的特点、所处的位置就认识得比较深刻了。然后再布置学生完成画图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同一幅图上把各个圈层都标示出来,这时学生会比较完整地画出地球的圈层图,以后只要提起地球的各个圈层,学生脑海里就会很快浮现出完整的画面,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

2.收集、整理地理笔记和资料——培养综合思维

 ; ; ; ;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所以在做笔记方面可能会做得比较凌乱。教师可以通过检查笔记的形式,督促学生课后整理、补充笔记,尤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要引导学生做好单元知识网络的构建,从中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把书由“厚”读“薄”的同时,还可以在分析问题时知识明确、综合、清晰。因此,要让学生养成整理资料的习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去探讨它的相关问题,便于形成一个总体的综合认识。例如在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时,通过整理,将与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相关的知识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知识块,它将帮助学生对风形成一个综合的认识,进而能解决与风有关的各类问题。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和分析问题——培养社会实践思维

 ; ; ;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基于此点的重要性,新课程注重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有关地理问题,提出探究的方案,与他人展开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学习来帮助他们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文素养地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收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思维更加活跃和全面。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又可以与实际紧密结合,有利于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顺应高考地理试题的发展趋势

3、抓实讨论探究

课堂上老师常常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但热热闹闹的讨论探究背后却隐含着许多问题,影响课堂效率。老师们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完善改进教学策略,要讲究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1、精心安排,有所取舍,难度适中。要让问题既有拓展和难度又要立足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有据所依,才有实效。如问题简单则讨论就是走形式没意义,如难度大则费时间无效果。有些老师没有深刻理解探究式教学的实质与内涵,而是随意地给常规教学形势与教学活动贴上“探究”的标签。有的老师误以为有几个醒目的“探究”字眼就是探究式教学。这些都会影响课堂效率。

2、观察学生,掌握进度,把控时间。学生讨论开始后,老师要来回巡视,密切关注讨论进度,严格把控时间,既要让学生完成深入的思考,又不能影响课堂进度。老师们常反映学生讨论太费时间,很难完成既定目标。这些都归结于没能很好把控时间。

3、课堂讨论既要生生互动,又要师生互动。有的课堂讨论,完全放手交给学生,教师成了旁观者,表面看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却有可能忽略课堂讨论的实质根本就没有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老师在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下盲目进行课堂教学。

 ; ; ; ; ;4、探究活动中即重视过程和方法,更应重视科学的引导和评价。老师应该抓住学生激烈的讨论过程,适时地对探究结论进行科学的引导和评价。有些老师过于注重过程,只让学生体验热闹,却未有方法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或引导评价不透彻、不完善。事实上这属于“探而不究”。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根本得不到应有的提升。

5、不要每节课上都搞探究,探究式教学课堂并不等于高效课堂。实际上并非所有课题与问题都用探究,也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运用探究式教学。老师应参照新课标对课题和问题进行合理的研究与开发,有没有必要采用探究,并以“想帮学生达成怎样的目标”“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等为导向,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依据,科学的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真正实现地理课堂的高效。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发表文章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