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上传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 【提升训练】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 蘅

「教案」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 【提升训练】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 蘅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

【提升训练】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

蘅芜君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潇湘妃子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1.以上两首《咏白海棠》的作者均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中的人物。其中蘅芜君是___________(姓名),潇湘妃子是___________(姓名)。

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第一首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表现诗人非常珍惜白海棠,也很珍重自我。

B.第一首颔联,白海棠像洗去胭脂的美女,秋日的台阶映出她美丽的身影,招来洁白的冰雪做她的精魂。

C.第二首首联,既交待海棠花生长的环境,又着重写看花人的风姿,从正面描写了海棠花的冰清玉洁。

D.第二首尾联,笔墨又回到看花人。倦倚西风、欲诉衷肠的既可是花,也可是人,人与花融为一体。

3.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昼掩门”“半掩门”的细节描写,表现两位诗人性格不同,也展现其生活态度的差异。

B.第二首颔联写海棠花色如梨蕊,韵如梅花,动词“偷”“借”新颖别致,颇显诗人慧心。

C.第二首颈联运用比喻,借“怨女”“拭啼痕”等词语描绘出白海棠幽怨的形象,想象丰富。

D.“婷婷”写出海棠花因风摇曳、顾盼生姿之貌,“默默”表现诗人深情难诉、含羞内敛之态。

4.咏物诗中,诗人常以物自比,寄托情感。《红楼梦》中两首《咏白海棠》亦是如此。李纨评价第一首“含蓄浑厚”且“有身分”,第二首“风流别致”。请就其中一首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理解,并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1. ;  ;  ;薛宝钗 ;  ;  ;林黛玉

2.C

3.C

4. (示例)第一首:诗中首联 “ 珍重芳姿昼掩门 ” 一语双关,写因 “ 珍重芳姿 ” 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描绘出诗人端凝庄重的性格,刻画她作为贵族少女的矜持。颔联 “ 洗出胭脂影 ” “ 冰雪魂 ” ,颈联 “ 淡极始知花更艳”指白海棠颜色如冰雪般洁白,也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淡极更艳,实写自我安分随时,更显淑女之淡雅凝重。尾句“不语”句更可透见宝钗的稳重。

第二首:“碾冰为土玉为盆”,从侧面烘染白海棠的冰清玉洁,想象别致。颔联写白海棠白净如梨蕊,突出了其高贵品格写出其有梅的精魂与风韵。“偷来”、“借得”的说法,更增添了诗句的巧妙别致。颈联“拭啼痕”虽仍写海棠的高洁白净,也是林黛玉乖僻孤傲、多愁善感性格的流露。尾联,笔墨重又回到写看花人,写来情景交融,意与景浑,白海棠的形象成了林黛玉自身的象征。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之理解名著内容的能力。

蘅芜君是《红楼梦》人物薛宝钗在诗社里的别号。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起诗号,是李纨所起,因其住于蘅芜苑而得;潇湘妃子是《红楼梦》人物林黛玉在诗社里的别号。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起诗号,是探春为林黛玉所起,因其住潇湘馆,且黛玉爱哭,泪水会变成“斑竹”而得。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正面描写了海棠花的冰清玉洁”错误。“半卷湘帘半掩门”写的是看花人的状态,透过半卷的窗帘和门户看花。“碾冰为土玉为盆”是写海棠花生长的环境,两句都没有直接写出海棠花的风姿,属于侧面描写。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等词语描绘出白海棠幽怨的形象”错误。本联的意思是:白海棠如月中仙子穿着自己缝制的素衣,又如闺中少女秋日里心含怨苦,在抹拭着眼泪。这句话写出了白海棠的高洁白净,不是幽怨。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第一首: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描绘出诗人端凝庄重的性格。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封建时代贵族少女的矜持心理。诗人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种表现。  

颔联“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使用倒装,即“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海棠色白,故云“洗出胭脂影”: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露砌”和“秋阶”同指白海棠生长的环境。“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亦是宝钗自写身份。  

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进一步描写白海棠的色彩、丰韵之美。上句承“胭脂”句发挥,谓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颇合艺术辩证法,实写自我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下句承“冰雪”句开掘,谓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愁多”句应是以宝黛之多愁善感反衬自己的宁静娴雅。  

尾联“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白帝”在此实指自然,全联的意思是说:白海棠愿以其清洁之身回报自然,她婷婷玉立,默然不语,迎来了又一个黄昏。这实际上是宝钗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写照。“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凭清洁”之语更可见她自誉自信的心理状态。  

此诗有意以白海棠关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界。因此,李纨评此诗“这诗有身份”。

第二首:首联交待了海棠花生长的环境。首句写看花人。“半卷湘帘半掩门”,看花人与花保持着一段距离,这就为下文写看花人的想象提供了条件。看花人从房内望去,看到白海棠,得到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白海棠的高洁白净,由此想象到,栽培它的该不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碾冰为土玉为盆”,从侧面烘染白海棠的冰清玉洁,想象别致。

颔联直写白海棠,写来对仗严谨,而又天然工巧。最难得的是它不是苍白地写白海棠的白净,而是说它白净如梨蕊,这就在白净的颜色上突出了其高贵品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写出其有梅的精魂与风韵。“偷来”、“借得”的说法,更增添了诗句的巧妙别致。在林黛玉笔下,白海棠绝没有世俗的污浊,却有梨蕊的高洁、梅花的傲骨。白海棠的这种精神品格,其实就是具有诗人气质的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体现。

颈联则紧承上联,以比喻笔法继续写白海棠的高洁白净。以月宫仙女缝制的白色舞衣作比喻,形容它的素白,而且形象地描绘了它的美好形态。“秋闺怨女拭啼痕”,同是比喻,感情却有变化。秋天萧瑟,又是深闺怨女,并且在“拭啼痕”,虽仍写海棠的高洁白净,带有愁戚伤感的感情色彩。是林黛玉乖僻孤傲、多愁善感性格的流露。

尾联,笔墨重又回到写看花人,写来情景交融,娇羞默默。倦倚西风、欲诉衷肠的既可是花,也可是人,看花人与白海棠完全融为一体。不过重点应落在看花人身上。林黛玉是在托物抒情。从章法上说,“娇羞默默”、“倦倚西风”,与首句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相呼应,照应开头,结束全篇,结构完整。从内容上看,它又是上两句感情的必然发展。它从形神两方面写出看花人亦即林黛玉的内心世界,把她寄人篱下、无处倾吐衷肠的感伤情绪刻画得极为深刻。由于林黛玉紧紧把握住了看花人与花的感情联系,诗中景中有情,情由景生,意与景浑,白海棠的形象成了林黛玉自身的象征。林黛玉的这首诗不仅是风流别致的,亦是含蓄浑厚的,只不过白海棠形象的内涵是林黛玉鄙弃世俗、纯洁坚贞、乖僻孤傲的性格。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①

[南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这首词作于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词的前三句借助“洞庭”“青草”水面平静之状暗示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

B.“玉鉴琼田三万顷”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湖边广阔、明净的良田美景。

C.“应念岭海经年”三句由上片景物联想到岭海为官的生涯,景与情过渡自然。

D.以“不知今夕何夕”作结,又回应开头“近中秋”所点出的时间,首尾呼应。

6.“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一句是如何表现豪迈气概的?简要赏析。

【答案】5.B

6.①注意炼字,“尽”“万”这些副词的使用,要吸尽江水,要让万物作陪,产生了一种以我为主的豪迈之情。②意象宏大,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凸显豪放之气。③想象奇特,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④采用夸张手法,写出自己能一口吸尽西江水,以北斗大勺作酒器,表现了词人豪迈之情。

【解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借代的修辞手法”“良田美景”错误。由“着我扁舟一叶”可以推断“玉鉴琼田”是指洞庭湖湖面广阔,没有“良田美景”;没有用到“借代”修辞手法,是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诗人作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作客人,舀尽西去长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浅酌的招待天地万物,这是何等气势。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意象,凸显豪放之气。

手法上,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想象奇特,气魄宏大。写出自己能一口吸尽西江水,以北斗大勺作酒器,采用夸张手法。一个被谗免官的人,如此自信,如此心胸。酣畅淋漓的语言,超越时空的意境,抒写了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的满腔豪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 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7.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7.A

8.①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②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③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解析】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分析错误,“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这一句中有“懒”,意思是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欣赏窗外的风景。

故选A。

8.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夕阳吹角最关情”的意思是:黄昏时分吹起的号角最能牵动情怀。能够体现陆游对国家安危忧虑。

“忙日苦多闲日少”的意思是:忙碌的日子很苦,休闲的日子很少。从中可以感受到陆游作为镇江通判任,政务十分繁忙,身心十分疲惫。

“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的意思是:新添的忧愁往往在旧愁中生出,他乡没有友人陪伴,害怕你去远行。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诗人旧愁未消,又添离愁,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梅花

张道洽

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

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首联渲染环境,以梅花前后左右之物烘托出梅花的清高之格、疏野之性。

B.向阳之雪易于融化而梅花不易凋落,由此诗人认为梅花羞于与向阳之雪为伍。

C.梅花不是不愿委身于东风,只是它以自我炫耀、自荐为耻,希望有人引荐。

D.诗人醉酒之后不敢睡到庭前梅树近旁,是怕污损随着阵风吹落的梅花花瓣。

10.诗的颈联有何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态度?

【答案】9.C

10.(1)有的梅树长在野桥旁,只有明月做它的主人;有的梅树长在寒谷中,只要有根在,到了春天依然会抽枝吐蕊。上句谓梅花远离尘嚣,自由自在;下句叹梅花执着之性,百折不回。

(2)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境界之高洁、意志之坚贞与生命力之旺盛的品性的由衷赞美。

【解析】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 “梅花不是不愿委身于东风”“希望有人引荐”错。诗人认为梅花既羞于与向阳之雪为伍,又不愿自炫自媒,委身于东风。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的意思是:有的梅树长在野桥旁,无人管理,任随明月做它的主人;有的梅树长在寒谷中,只要有根在,到了春天依然会抽枝吐蕊。前一句用无主“野桥”与“明月”的意象烘托出一种自由自在的意境,表现梅花远离尘嚣,自由自在,以野桥、冷月烘托,境界高洁;下一句以“寒谷”反衬“春回”,以见其意志之坚贞与生命力之旺盛,说它执著之性,百折不回,表达了诗人对梅花高洁情操的赞美。

阅读下面两首咏柳絮的词,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韵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韵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①燕子楼,在今徐州市,唐朝张建封为其爱妾关盼盼所建。张死后,关盼盼独居此楼十多年。②逐对成逑: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粘在一起。“逑”即“球”。

11.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林词“粉堕”、“香残”用柳絮随风飘残,喻指红颜终将老去。借用“燕子楼”的典故,暗示出女子特有的孤独悲愁。

B.林词“叹今生、谁拾谁收”既是对柳絮命运的哀怜,也是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其凄凉悲楚之情溢于言表。

C.薛词“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

D.薛词“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表现了柳絮的志趣和追求,为下文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张本。

12.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两首柳絮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将柳絮自比,来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B.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意思是柳絮可不断借助好风之力,直上青云。这里化用了宋朝侯蒙《临江仙》中“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之意境。

C.面对同一团柳絮,因黛玉、宝钗两人身世、性格的不同,各自内心的感受也迥然不同,但都饱含对柳絮的一片怜爱。

D.黛玉拟的这首词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词缠绵凄恻,催人泪下。全词语多双关,明显有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而又浑然无迹,表现出精美的艺术技巧。

13.同是写柳絮,但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词却明显不一样,请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答案】11.C

12.C

13.①柳絮的意象不同:林诗的柳絮漂泊、命薄、愁苦、伤感、任性。薛诗的柳絮:自信、随缘、开朗、积极向上。

②意境(诗风)不一样:林诗的意境灵动、富有才情、别具一格。理想主义;薛诗:意境浑厚、淳朴。现实主义。

③情感和形象不一样:林诗抒发了自己寄人篱下,漂泊无依,凄楚哀婉的境况。表达了(倾诉了)无依无靠、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抒写内心的孤独与悲伤。薛诗写了柳絮不随流水,不堕泥土,借风力,飞上云霄,积极昂扬的精神,意境浑厚,表现了薛宝钗的积极入世的心态,不自怨自艾,志存高远的心态。

【解析】

11.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错误。这一句的意思是“成群的蜂蝶纷纷追随柳絮”,并没有突出“柳絮的疏狂自得”。

故选C。

12.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C.“都饱含对柳絮的一片怜爱”错误。宝钗没有“怜爱”。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

《唐多令》以飘泊的柳絮自比,抒发了林黛玉寄人篱下感怀伤逝的悲苦之情。这首词以“粉堕”“香残”开篇,借柳絮的飘零映射自身的漂泊;“一团团,逐对成球”,既是写眼前柳絮粘连飘飞的实景,又语带双关,暗示出自己渴求和珍视的爱情。宝、黛二人情投意合,以心相知的爱情给黛玉以慰藉,但也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和痛苦。他们的爱情没有得到家庭统治者的认可,缺乏稳固的现实基础,随时都有被牺牲的可能。这与漂泊无定的柳絮多么相似。想到这些, 黛玉不禁发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的悲叹。这表面上象是说柳絮命薄,随风飘流,实际上却是自叹命薄,担心情好虽难分,心事总成空。下片的自伤之意就更浓了。黛玉曾自称“草木之人”,而此处则承接上片嗟叹命薄的愁苦之情径说:“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看似写杨柳草木之质也知愁,当美好春光即将结束的时候,白茫茫的柳絮挂满树冠,犹如愁白了头;而诗行后面却透露出自伤青春终将逝去的哀怨之情。她感到自己和柳絮一样无法逆料最终的结局,因而“叹今生、谁舍谁收!”柳絮飘坠, 无人收拾自比。如果说飘流无依的不幸已经苦不堪言,那么,与知己的生离死别则将更会令人心碎。 “嫁与东风春不管”,既是说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光不管;更是担忧自己将来不知被命运抛向何处,而知己无法过问。试想其时其境,相知无力保护所爱,也只能“凭尔去,忍淹留”而已。这种被强逼着割舍所爱的悲剧该是很凄惨的。

《临江仙》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柳絮飘飞的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是换成了充满着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词的第三句,接以“蜂团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了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非常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飞,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由于有了这层情志的铺垫,因而在词的最后三句,词人便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①(节选)

岑参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注】①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八月,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前往河西、陇右(在今陕、甘交界区域)一带。临行前,当时在长安的岑参写了这首诗赠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一、二句通过描写秋季边地独有的景象,表现边塞的苦寒荒凉,衬托送别的悲凉心境。

B.三、四句写诗人看到昆仑山南的斜月,听到胡人吹响的胡笳,视听结合,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C.第六句写诗人遥望目送友人,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惆怅之情。

D.萧关、天山、昆仑山用来泛指边关,构成诗歌广阔的地域空间,显示出边塞诗浑阔的意境。

15.“向月胡笳谁喜闻”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两句诗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

【答案】14.B

15.(1)相同点:都借边地特有的乐器声营造寂静悲凉的氛围,衬托思念之情。(2)不同点:①岑诗用“向月胡笳”衬托友人对自己的思念,并以问句作结,想象到友人“不喜闻”而不得不“闻”的无奈、悲愁,加重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②范诗用“羌管悠悠”衬托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再以“霜满地”烘托,突显出将士们久戍边地的悲苦心境。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B.“三、四句写诗人看到昆仑山南的斜月,听到胡人吹响的胡笳”错。三、四句意思是昆仑山南边的月亮快要西斜时,胡人向着月亮吹响了胡笳。这两句诗是诗人的想象,并非真的看到、听到。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这是一道诗歌比较阅读题。首先要读懂“向月胡笳谁喜闻”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羌管悠悠霜满地”这两句诗的意思,然后指出两句诗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1)先从意象、意境、情感角度分析其相同点。

岑诗中“向月胡笳谁喜闻”意为向月而吹的胡笳声谁还会喜欢听呢?“羌管悠悠霜满地”是说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从意象的选用角度分析,这两句诗都用“胡笳”“羌管”边地特有的乐器声来抒情;从营造意境的角度分析,两句诗都营造寂静悲凉的氛围;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分析,两句诗都衬托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2)再从内容、手法分析情感方面的不同点。

岑诗中“向月胡笳谁喜闻”,用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诗人用“向月胡笳”想象到友人“不喜闻”而不得不“闻”的无奈、悲愁,衬托友人对自己的思念。月下胡笳的声音那么催人泪下,这些深长的诉说,加重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

范诗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写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霜雪满地,诗人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的心情,听到羌笛声,看到满地霜,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羌管悠悠”衬托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再以“霜满地”烘托,突显出将士们久戍边地的悲苦心境。

综上分析,岑诗衬托友人对自己的思念,想象到友人的无奈、悲愁,加重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而范诗衬托戍边将士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霜满地”烘托出将士们久戍边地的悲苦心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琴歌

李 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②,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③。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④,敢告云山从此始⑤。

【注释】①广陵客:古琴曲有《广陵散》,“广陵客”指琴师。②乌半飞:乌鹊纷飞。③渌水,著名古琴曲,清空淡雅。楚妃,当时流行的古琴曲,深情绵邀。④清淮:淮水。时李颀即将赴任新乡尉,新乡临近淮水,故称清淮。⑤敢告:敬告。云山:代指归隐。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开头二句交代了作者在宴会听琴,“欢”字,突出了宴会的热闹气氛。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凄冷的深秋月夜图,表现作者将要离开的悲伤心情。

C.五六两句写广陵客在华丽的氛围中登场,为大家演奏了著名的古琴曲。

D.本诗结构严谨,如“鸣琴”点题,提挈全篇;第五句扣首句“欢今夕”。

17.《诗筏》中评价这首诗时说:本诗只第二句点出“琴”字,“其余无一字及琴,却无非琴声”。请问这首诗的后四句是怎样表现琴声之美的?

【答案】16.B

17.①借听众反应侧面写琴声之美。七八两句写人们都无声地倾听琴声,表现琴声旋律优美,令人着迷。②借环境描写侧面写琴声之美。“星欲稀”写星星越来越少,天将放亮,表现出琴声令人陶醉。③借诗人心理感受侧面写琴声之美。末尾两句写诗人受启发产生归隐的愿望,表现出琴声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解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古代诗歌思想内容、语言、表现手法的能力。

B.“表现出作者将要离开的悲伤心情”错误。这是以哀景反衬乐情,表现出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就足以抵挡凄冷的豪迈。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写演奏者的高超技巧。“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然沉醉。“皆静”“无言”形象地写出人彻耳聆听琴歌的专注着迷的神态。

“星欲稀”是环境描写,这曼妙琴音的洗涤下,人似乎忘了尘世的酸辛,漠然了黑夜的漫长。苍茫的高天之上,星子越来越少,天将放白,他还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恍然自失。“欲稀”二字巧妙地点明了演奏时间的持续,借环境描写侧面写琴声之美。

末尾两句写自己的感触。诗人奉命出使清淮,别宴上缕缕琴音不禁牵动了他的无限乡思。想到自己离家万里,不知何日能还乡,他萌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归隐。“敢告云山从此始”这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也是他听了琴歌之后所得的人生启悟。此句借诗人心理感受侧面写琴声之美。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寓驿舍①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②。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①驿舍;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②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首联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

B.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指出自己重来旧地,亦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

C.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19.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8.B

19.①借景抒情。首联写地处僻静的“闲坊”,陈旧、荒凉的“古驿”经常掩着门,空荡荡的,表现了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②动作描写。诗人在细细数竹、量松时发现竹增松长,从而感慨时光飞逝,壮志难酬。③对比手法。尾联用今昔对比,通过曾经壮志豪情的诗句,而今蛛网尘封,字迹模糊,抚今追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沉痛抑郁之情。

【解析】

18.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奋发有为和超然物外情感”错,应是“物是人非”。颔联运用两个典故,“鲲自化”用《庄子•逍遥游》鲲化为鹏故事,喻指不少得志者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但他们扶摇宜上,与我本不相干;“鹤仍归”用《搜神后记》中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故事,一方面切自己此日旧地重来,一方面有物是人非之叹。这一联用的两个典故,格言升沉异势,深寓感慨,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物是人非的感叹。

故选B。

19.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需要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通过分析诗句可知,首联写景叙事,“闲坊”“古驿”的荒僻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冷的感情。颔联运用鲲化为鹏和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典故感慨人事浮沉,物是人非。颈联紧承“仍归”,运用动作描写,写此日追寻旧迹的行动,故地重游,驿中庭院已经起了变化。那片竹子比过去长得更多了,那株古松比过去长得更粗大了。诗人在思量这些年闲抛的岁月,亦在寻找这些年往来奔波的脚印。竹增松长,岁月如流。可见这数竹量松看似悠闲的动作中,实含有无穷感慨,万种凄惶写作者一根根数竹,解下腰带量松,这些动作寄寓了作者岁月如流的无穷感慨。尾联今昔对比,壁上的诗句,留下了往日的雪泥鸿爪,也记下了当日的激烈壮怀,抚今追昔,诗人怎能不心事万千结联?感慨今夕,情感沉痛。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江上

杜甫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注】此诗为杜甫五十五岁滞留夔州所作。

2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首联描写了夔州秋景,“荆楚”点明作者此时远离故园,漂泊异乡。

B.颔联“木叶”描写秋风中树叶纷纷凋零的场景,凸显了环境的萧瑟。

C.尾联直抒胸臆,尽显动荡局势下诗人报国的拳拳之心和不回之志。

D.本诗意境凄楚悲凉,但呈现了诗人潇洒积极、昂扬乐观的精神面貌。

21.《冷斋夜话》云:“诗句有含蓄者,如老杜‘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本联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20.D

21.功业未立而双鬓已斑,频频看镜,写出了诗人报国心切;登楼望远,心怀天下,然衰暮之人,体力不济,于是背地自登,因而久倚。“独”字也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苦闷;心空有雄心壮志,然身已暮年,表现了诗人的矛盾心理,与壮志未酬的慨叹。

【解析】

20.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D项,“潇洒积极、昂扬乐观的精神面貌”错,诗歌前四句写的是旅客悲秋之况,后四句表达旧臣忧国之怀。报主心切,时势艰难,想着国事,虽衰年未肯自倭,尽力报效国家,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孤独、苦闷之情。

故选D。

21.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颈联“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意思是,年纪大了却功业未成,常常照照镜子,看到白发已出现了,经常孤独站在高楼倚柱自叹。“频看镜”“独倚楼”,是两处细节描写,夜不眠以至曙,故对镜倚楼,频看镜,写出了诗人报国心切;“独”字写出了诗人经常孤独站在高楼倚柱自叹的形象,时势艰难,想着国事,尽力报效国家,虽然身老而不能出力,但此种心思却永不停歇,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孤独、苦闷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小题。

外家①南寺

元好问②

郁郁秋梧动晚烟,一夜风露觉秋偏。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

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

白头来往人问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注]①外家:作者自幼过继给叔父,“外家”当指叔父的岳丈家。②元好问:金末元初诗人,金末时期沦为亡国奴,矢志不任,直到蒙古太宗十一年,他才返回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此诗作于回乡不久。“去国”即故国,指已覆灭的金朝。“衣冠”,士大夫、官绅,元氏家族曾几代为官。

2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首联写梧桐繁盛丰茂,但满园的瑟瑟秋风、滴滴秋露依然让诗人感觉到深秋已悄然来临;描写前扬后抑,视觉与触觉相结合,谊染一种悲秋氛围。

B.颔联先用自然界地理上高下易位的变化暗指国破家亡;然后与后一句眼前萧瑟秋景相映衬,虚实相生,沧桑之感中更增沉郁之情。

C.诗的后四句侧重叙事,从“衣冠”到“布衣”地位悬殊;从少年到白头,岁月漫长,时空强烈对比表现出诗人内心巨大的悲痛。

D.这首诗既善于运用富有内蕴的意象呈露内心情感世界的震颤,又善于在慷慨悲昂的叙述中寓含深刻丰富的议论,使人强烈感受到诗人内心强烈而复杂的情感。

23.尾联“依旧”二字看似等闲,却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22.D

23.一是叹人生历程,诗人从外家南寺“僧窗借榻眠”,开始读书生涯,辗转二十多年后,又回到外家南寺,“依旧僧窗借榻眠”,人生仿佛画了一个圆圈,一切又回到原点。二是发人生感喟,诗人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位匆匆过客,经历了人世间各种变迁,从“衣冠”到布衣,从少年到白头,地位与青春皆不再“依旧”,蕴涵着诗人内心巨大怆痛之情。三是表忠贞信念,以前是金廷臣民,现在金廷虽亡,自己“依旧”不改忠于金廷的初衷,体现了他矢志不仕的民族气节。

【解析】

22.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D项,“慷慨悲昂的叙述”错。前二联状写外家南寺的深秋暮景,景中寓情。后二联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议论警醒。诗中用秋梧、晚烟、乱蝉等富有象征意义的凄凉意象,构成一幅萧瑟黯淡的深秋图景,使读者自然而然地的体味诗人在诗中所涵咏的意味。因此叙述特点应为“平和冲淡”。

故选D。

23.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尾联抚事兴叹,回首人生历程。结合注释“直到蒙古太宗十一年,他才返回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此诗作于回乡不久”可知,诗人从外家南寺“僧窗借榻眠”开始读书生涯,辗转二十多年后,又回到外家南寺,“依旧僧窗借榻眠”。人生仿佛画了一个圆圈,一切重又回复原样。“金末时期沦为亡国奴,矢志不任”“去国衣冠有今日”,从“衣冠”到布衣,从少年到白头,地位与青春皆不再“依旧”,诗人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位匆匆过客,经历了人世间各种变迁,参透了人生真谛,如今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翁,平平的叙述,却蕴含着深沉的身世感叹和深邃的历史内涵。“依旧”二字看似等闲,万不可轻轻放过:以前是金廷臣民,现在金廷虽亡,自己“依旧”不改忠于金廷的初衷。这二字正体现了他矢志不仕的民族气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谢玄晖:即谢朓,南朝齐著名诗人,才华很高,后被诬陷,下狱致死。“澄江静如练”是他的

诗句。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第一句叙写登楼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气氛,“凉风发”与第三句形成照应。

B.第二句写诗人独上金陵城西楼,举目四望,整个吴越的原野都被月光笼罩,境界阔大。

C.第三句写仰观之景,城墙上白云摇曳;第四句俯视秋月下露珠晶莹欲滴。

D.七、八两句诗人想起诗风“精工明丽、清新自然”的谢朓,暗含以谢朓自比之意。

25.请简要分析本诗五、六两句的作用。

【答案】24.C

25.①写诗人伫立月下沉思而不愿归去,慨叹知音难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②为下文诗人表达对谢朓的怀念做铺垫。

【解析】

2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等能力。

C项,“第三句写仰观之景,城墙上白云摇曳;第四句俯视秋月下露珠晶莹欲滴”错误。“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意思是:俯视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恍若白云、城垣在轻轻摇荡;仰观遥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映照下,像珍珠般晶莹,仿佛是从月亮中滴出。所以,第三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描写的,第四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描写的。

故选C。

25.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句作用的能力。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两句诗,从内容上看,写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原来他是在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一个“稀”字,吐露了诗人一生怀才不遇、愤世疾俗的苦闷心情。“古来”、“眼中”,又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意思是说,不仅是他眼前知音稀少,自古以来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当时也都是如此。知音者“眼中”既然“稀”,诗人很自然地怀念起他所敬慕的历史人物。从结构上看,诗中“眼中”二字对最后一联,在结构上又起了“金针暗度”的作用,暗示下文将要写的内容,为下文诗人表达对谢朓的怀念做铺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①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②眠似听朝鸡③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注】 ①这首词写于王安石二次罢相之后。②欹(qī):倾斜。③朝鸡:上朝时的鸡鸣声。

26.吴聿在《观林词话》中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为踌躇久之而去”,后来化入自己的词中。你认为化用后的“柔蓝一水萦花草”比原句好在何处?

27.王安石在词中写道“闻语鸟”好似“听朝鸡”,有人据此说他“虽然归隐,但仍想积极用世”。你认为这种理解正确吗?请联系全词具体分析。

【答案】26.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丰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诗精华,调和得巧妙自然;“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

27.不正确。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词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闲适心情;对仕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忽忆故人今总老”,衬托自己已老;而此时贪爱闲居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做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

【解析】

26.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关于语句表达优劣的比较,解答此类题目,应以此句为核心,也要兼顾语境,从句子着手,从全局着眼。语言表达效果具有如下特点:语言形象、生动、含蓄、用词凝练,色彩鲜明,再结合诗歌意象、意境、情感等进行分析。

“柔蓝一水萦花草”意思是:河水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与原句“一江春水碧揉蓝”相比,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江春水”简化为“一水”,并用“柔蓝”修饰,描绘出江水的青碧,“柔”字写出江水的轻柔,水流的缓慢;碧水“萦花草”描绘出一江春水萦绕片片繁花、翠草的情景,江碧、草绿、花多,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

27.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诗歌译文: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河水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竹林幽深秀美,几间茅舍静立其中。和煦的春风时时吹拂,使得房屋清洁,纤尘皆无。午睡醒来,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斜倚枕头,想起当年做官时,听早朝的鸡鸣,此情景已恍如隔世。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当然也不例外。如今我贪恋闲适,已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梦。

上阕 描写词人居处的环境:峰峦叠嶂,小桥流水、繁花翠草、春风吹拂。环境优美,恬淡自然。下阕 写词人生活:悠闲午睡,听到鸟鸣婉转,回忆当年早朝情景,恍如隔世。看如今故人已老,自己雄心已无,只贪恋这恬淡生活。“茫然忘了邯郸道”写出词人此时贪爱闲居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做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词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闲适心情;对仕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因此,题干不正确。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可以通过每一联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宋]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28.开头“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二句透露了哪些信息?“闲”字有何妙用?

29.“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是写景,更包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28.表明自己当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往昔的官宦居处换成了水边茅屋;此时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词人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词人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

29.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但是,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

【解析】

28.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对重要诗句的考查主要包括:含义(意义);既考查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对句子进行赏析和评价。做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再分析诗句情感。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意思是:筑篱为墙,住在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身穿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临水”“垂杨里”交代环境,“茅屋”“窄衫短帽”点明身份,“闲”体现心境。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作者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对于这种遭际的变化,王安石采取一种安然自适的态度。一个“闲”字既渲染出词人生活环境的淡泊宁静,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后的村野情趣。

29.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中句子的含义、作用和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回答某句在诗中的作用的问题,往往需要从全诗的主题出发,指出该句所用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和“表达意思”两方面的作用;有时还需结合该句在诗中的位置以及声、色等方面考虑。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今年的红花与去年相同,可以推想人与去年的不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再参照唐人的原句“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不难体会词人也有着与前人相同的感慨:花事依旧,时光流逝,老之将至。

【点睛】

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①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注: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

3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

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忧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D.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仗工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

31.“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里。

【答案】30.C

31.①客居他乡。诗人客居成都,漂泊流离;②万方多难。时局动荡,诗人感时伤乱;③空怀济世之心。当世没有像诸葛亮-样的贤相,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国之路。

【解析】

30.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既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君主昏庸”错,原句意思是指大唐政权不会发生改变,稳固如初。

故选C。

3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题目要求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里,这是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答题前要反复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每一句写了什么内容,诗歌抒了什么情感。然后抓住诗眼“伤”以及诗中能表现词中使客伤心的词句分析。

“花近高楼伤客心”,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恰恰反衬出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愁苦之感。“万方多难此登临”,万方多难,强调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当时吐蕃入侵,时局艰危,诗人为国忧心。“可怜后主还祠庙”,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这句暗写君主无道。“日暮聊为梁父吟”,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个《梁父吟》。诗人借诸葛来抒发自身怀才不遇,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伤痛。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点睛】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过文登营①

戚继光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②,独有天风送短笳③。

水落尚存秦代石④,潮来不见汉时槎⑤。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注①文登营,明代设置在文登山(今山东文登市东)的营卫。此诗为作者巡视山东半岛东部海防营地时作。②堞,城墙上的齿形矮墙。③笳,指军号。④秦代石,指秦始皇东巡至文登山所立纪功之石。⑤槎,(chá),木筏。

3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首联紧扣诗题,叙事写景,写作者乘船出海巡视海防及所见沿岸村落景象,表现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思想。

B.颔联紧承首联描写春色掩映的城墙、海风吹送的军号,既写出了军中特色,又将文登春色描写得悲壮辽阔。

C.尾联抒发感慨,点破主题。遥远的海外还有其他国家对我国并不友好,因此不能忘记这些危险而虚度年华。

D.本诗自然平易,不炫技巧,以情动人。诗人对历史盛衰的感慨以及立志报国的雄心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33.这首诗的颈联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32.A

33.①借景抒情,写潮落可见秦代刻石、潮来难见汉代船只的景象,慨叹秦汉时国力的强盛、海疆的安宁,寄托着作者对国势强盛海晏河清的向往之情。②对比。慨叹秦汉时的国力强盛,暗寓盛衰有时,今不如昔。寄寓了对国势衰颓的忧思。③为尾联感情抒发作铺垫,诗人思接千古,报国之情油然而出。

【解析】

32.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表现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思想”错误,此联叙事写景,把雄壮的军队和和谐宁静的生活置于同一画面,形成强烈反差,为抒发作者保家卫国的豪情作好了情景铺垫。

故选A。

33.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翻译:缓缓的双幡船送我来到海边,清晨的雾霭低低地迷漫川原。是谁给破败的城墙送来春色。海风徐徐、号角声响彻长天。浪头低落、犹见秦皇记功的石刻,海潮涌来,看不到汉代木筏浮泛。那遥远迷茫的海外列强虎视耽耽,我怎敢忘记自己肩负的卫国重担。《过文登营》是明朝戚继光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前四句写过文登营所见边防形势,后四句吊古感事,描绘了文登营防区一带风光和秦汉历史遗迹。该诗主要运用了反衬、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忠心报国的忧患情怀、雄心壮志和放眼世界的国防意识。颈联借景抒情写潮落可见秦代刻石、潮来难见汉代船只的景象,慨叹秦汉时的国力强盛、海疆安宁以反衬明朝的衰弱,暗喻盛衰有时,今不如昔,也寄托着作者对国势强盛、海晏河清的向往之情,作者由实景而引发的联想和感慨。潮起潮落,掩映千古。初秦的强盛,“代石”犹存;汉代的旺达,国富民强、百夷宾服,但“槎”筏却不见了。这里,作者追溯千古,联想到国势衰颓的现实,寄寓了深沉的忧思。为尾联感情抒发作铺垫,诗人思接千古,报国之情油然而出。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螃蟹呈浙西从事①

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螃蟹咏

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末动乱时期,作者曾参加黄巢起义军,任黄巢政权的“翰林学士”。

34.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咏螃蟹呈浙西从事》是首七言绝句,首句写诗人早知螃蟹之盛名,表达爱慕之情。

B.《螃蟹咏》是七言律诗,首联写环境,人们坐在飘散着桂花香气的桐阴下喝酒吃蟹。

C.薛宝钗认为纵使螃蟹再横行,最后还是要落入汤锅被蒸煮,因而对其充满怜悯与同情。

D.两首诗均以物取喻,寓意深刻,前者语言直白浅近,后者语言典雅脱俗,各具特色。

35.这两首以“蟹”为写作对象的诗作,都使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这一手法的是。

A.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  ;  ;  ;  ;  ;  ;(虞世南《蝉》)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C.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  ;(王安石《北陂杏花》)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36.这两首诗分别塑造了怎样的螃蟹形象?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34.C

35.B

36.①皮诗中的螃蟹是个有着铮铮铁骨、不惧强权的叛逆者形象。“他”身有傲骨,不怕天帝雷电,不惧龙王的强权,敢于在龙王的龙庭中“横行”。②薛诗中的螃蟹是个不辨是非曲直、横行霸道的反面形象。“他”居心叵测,机关算尽却徒劳无益,最终也难以逃脱被人食用的灭亡命运。

【解析】

34.

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

C项,“因而对其充满怜悯与同情”说法错误。《螃蟹咏》当中,首联写人们坐在飘散着桂花香气的桐阴之下喝酒吃蟹,颔联是说螃蟹不管眼前的道路,只是一味横行;摆上桌来,样子好看肚子里却只有黑色的膏膜和黄黄的蟹黄而已。尾联“于今落签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是说螃蟹横行得不到任何好处,最后还是要落入釜中被人吃掉,没有好的下场,月夜水边就只剩下了禾黍香。这首诗通过贬蟹以“讽刺世人”,所以诗中显露的是对螃蟹的极端厌恶的感情,并没有对其“充满怜悯与同情”。

故选C。

35.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指的是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里使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B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刚刚开放的桃花。没有使用借物喻人的手法。

C项,“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这里使用了借物喻人,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

D项,“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使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也全然不怕牺牲,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诗人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故选B。

36.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本题要求分析塑造的形象特点。解答时首先理解全诗,然后找到描写人(物)的句子,从中概括形象特点。

本题中,先读《咏螃蟹呈浙西从事》,在这首诗中,首先,是多侧面的形象描写。首句“未游沧海早知名”,是通过诗人久闻螃蟹大名,从远处来极写蟹在诗人心中的崇高地位。一个“早”字,既显示了螃蟹所负盛名时间之久,又表现了诗人对螃蟹品格爱慕之日深。次句“有骨还从肉上生”,重在描写螃蟹的外形。“有骨”,有甲壳,是螃蟹与无骨软体动物的重要区别,也是它赖以生存的手段。“有骨”二字暗寓了诗人对螃蟹身有傲骨的赞美之情。三、四两句“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是从心灵世界的角度为螃蟹敷彩。传说天帝是宇宙的最高统治者,海龙王是水族的主宰,雷电是天帝怒气的产物。螃蟹不仅不怕天帝雷电,而且更不惧龙王的强权,即使在龙王的龙庭中,它也敢于“横行”。诗人热情地赞扬了螃蟹的铮铮之骨、无畏之心和不惧强权、敢于“犯上”的壮举,寄托了他对无私无畏、敢于“横行”、冲撞人间“龙庭”的反抗精神的热烈赞美和大声呼唤。因此,皮诗中的螃蟹是个有着铮铮铁骨、不惧强权的叛逆者形象。《螃蟹咏》中,首联写人们坐在飘散着桂花香气的桐阴之下喝酒吃蟹,也引了典故“长安涎口”来表现人们的好吃贪馋,其本意原就不在写人们的“持鳌赏桂”,而在于通过贬蟹以“讽刺世人”,所以诗中显露的是对螃蟹的极端厌恶的感情。颔联是说螃蟹不管眼前的道路,只是一味横行;摆上桌来,样子好看肚子里却只有黑色的膏膜和黄黄的蟹黄而已。尾联“于今落签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是说螃蟹横行得不到任何好处,最后还是要落入釜中被人吃掉,没有好的下场,月夜水边就只剩下了禾黍香。由此可见,诗中的螃蟹是个不辨是非曲直、横行霸道的反面形象。“他”居心叵测,机关算尽却徒劳无益,最终也难以逃脱被人食用的灭亡命运。

【点睛】

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 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 ;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暗: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38.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37.B

38.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

37.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

故选B。

38.

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

颔联“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哀。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②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3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D.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

40.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39.B

40.①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写旅程艰苦,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②李副使经历非凡。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③李副使志向远大。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

【解析】

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B项,“悲伤的惜别之情”分析错误,整首诗感情豪迈,虽写送别,但从“岂能愁见”“真是英雄一丈夫”等可以看出并没有悲伤之情。

故选B。

40.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①注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②注意环境描写(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③注意前后的对比烘托;④注意知人论世,结合背景。

作答本题,需逐句理解诗歌含意,围绕“英雄一丈夫”分析概括李副使的形象特点。诗歌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三、四两句写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他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最后两句慷慨作结,直陈李副使只在马上求取功名,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

【点睛】

鉴赏人物形象的“四法”:

1.审读标题,挖掘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以传神。诗歌题目常常能传出很多重要的信息。

2.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

3.整体感知,确定身份: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4.抓关键词,分析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完成,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诗歌赏析: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显示出作者的英雄豪气,将诗情推向高潮。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被称为送别诗的“另类佳作”。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产生了亲切洒脱的效果;悠扬流美的声调,也传达出奔放明快的诗意;自由活泼的韵律和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4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燕。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②入种桑园。

茅苫③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抄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可能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2)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赏析。

【答案】(1)写了两个层次。前两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燕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句至结尾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2)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薄”比作“云”,“风景疾”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疾”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能力培优训练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归隐诗大多按归隐前后的顺序写,这样就不难分析这首小令的内容上的层次了。第一层首先交代了作者归隐田园的原因。从春花、杜鹃写起,让人们看到了暮春的飞花无奈,听到了杜鹃的声声不如归去;到秋月如水,归燕难留。春去秋来,春花秋月,燕去燕回,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本已令人感慨万千,更何况人情淡薄、光阴如箭。客居的游子,怎会没有“我亦归去”的感叹!正是:飞鸟尚且恋归,何况人乎?第二层前四句续写归隐时的迫切心情和归去后的简单安排。抛弃金银,离开喧嚣的闹市,放弃繁华舒适生活,来到田园置田造屋。“趱入”反映了作者对归隐田园的急不可待;茅舍三间足以安身,良田数顷可以自给,表现了作者挣脱世俗官场羁绊后的一身轻松,充分说明了作者对自己的选择感到满意。最后写作者归隐后的精神追求。读读厌倦官场、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和抄抄关心民间疾苦的“杜甫”,是作者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归隐后的风雅情趣和淡泊生活。

(2)此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这首小令写的是作者看淡繁华、归隐田园的心情和对生活的感叹。内容上,前四句“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光阴疾如箭”。首先交代了作者归隐田园的原因。为什么归隐?从春花、杜鹃写起,似乎让人们看到了暮春的飞花无奈,听到了杜鹃的声声不如归去;到秋月如水,归燕难留。春去秋来,春花秋月,燕去燕回,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本已令人感慨万千,更何况人情淡薄、光阴如箭。手法上,“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燕”,对偶运用;“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比喻手法;“风景疾如箭”,夸张手法。

【点睛】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鲁东门观刈蒲

李白

鲁国寒事早,初霜刘渚蒲。

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

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注]?

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

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

[注]龙须,草名,茎可织席等,多为帝王豪贵之家所用。

4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事”“初霜”点明深秋的时令特点,交代了“刈渚蒲”农事活动的背景。

B.“挥镰”“拂水”两句运用比喻描写劳动场景,形象贴切,意在表现劳动之美。

C.“织作”“欣承”两句写农人织蒲作席,享受劳作之后清夜的欢娱,侧面表现蒲草珍贵。

D.本诗前面部分叙写场景,后面部分托物言志,脉络清晰,情感抒发含蓄委婉。

43.诗人为什么说“此草最可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42.C

43.①编织的席子实用舒适,不比龙须草编织的席子差;②具有不染尘的特点;③借物喻人,表达对才高品洁之人的赞美。

【解析】

4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写农人织蒲作席,享受劳作之后清夜的欢娱……”错误,从诗中来看,“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这两句不是写人们享受清净的夜晚,而是写享受草席带来的愉悦和舒适。。

故选C。

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的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具体分析即可。

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此草最可珍”一句,“此草”指“蒲草”。“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是说蒲草的实用价值,蒲草可以织作玉床席,给人带来享受;“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是说蒲草的品性,“不畏素尘”更显蒲草高洁纯净,这也是“最可珍”的重要原因;结合全诗来看,诗中所写的“蒲草”又喻指有才能且品性高洁之人。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

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4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D.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45.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案】44.D

45.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杜诗描写沦陷后长安的萧条零落,身处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感;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解析】

4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错误,曲解文意,“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

故选D。

4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本诗,《客游》译文: 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悲愁充满了客游千里的羁旅之心。没有机会进京求取功名,却只能长久地淹留在赵国的旧地。自己已经离乡三年了,一年四季都没有机会去祭拜自己的祖宗。我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每次思归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相同点:从李诗“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看,诗人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每次思归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从杜诗“家书抵万金”看,抵万金,写出了收到家书、知道家人消息时的高兴,两首诗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不同点:从杜诗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因为战乱而荡不安的关切,对家人的挂念,抒发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从李诗表,“旅歌屡弹铗”,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错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①南秋夜长。

谁谓舍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①丹凤城:指长安。

4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催”字用语新奇,写出频频捣衣声催促木叶凋落,视听结合,突出了少妇的心理感受。

B.“白狼河”句照应“十年征戍”句,“丹凤城”句照应“九月寒砧”句,前后衔接自然。

C.结句构思新巧,以有形之境写无形之愁,比前人望月怀远的意境更开阔,抒情性强。

D.本诗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句的写法相同,都是落笔对面见深情。

47.“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试结合诗歌前四句,分析本诗景和情的关系。

【答案】46.D

47.①乐景衬哀情(反衬):海燕";双栖";梁上,相依相偎,柔情蜜意的情境,反衬女主人公的孤独;居室的华美反衬其落寞心情。②哀景衬哀情(正衬):阵阵寒砧、萧萧落叶的凄清秋景,衬托出女主人公孤独寂寥、思念征人的心情。

【解析】

46.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落笔对面”分析错误,本诗全是从女主人公一方落笔,没有从征人一方落笔。

故选D。

4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要回顾情与景的关系有哪些,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表达的情感。情与景的关系有四种:以哀景衬哀情,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乐情,以乐景衬哀情。题目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试结合诗歌前四句,分析本诗景和情的关系。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之作,刻画了一位对远戍丈夫刻骨相思的闺中贵妇形象。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郁金是一种香料,和泥涂壁能使室内芳香;玳瑁是一种海龟,龟甲极美观,可作装饰品。开头两句以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四壁以郁金香和泥涂饰,顶梁也用玳瑁壳装点起来,无比芬芳,无比华丽,连海燕也飞到梁上来安栖了。“双栖”两字,暗用比兴。看到梁上海燕那相依相偎的柔情密意,这位“莫愁”女也许有所感触吧。这是乐景衬哀情,海燕“双栖”梁上,相依相偎,柔情蜜意的情境,反衬女主人公的孤独;居室的华美反衬其落寞心情。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听到窗外西风吹落叶的声音和频频传来的捣衣的砧杵之声。秋深了,天凉了,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御冬的寒衣,有征夫游子在外的人家,就更要格外加紧了。这进一步勾起少妇心中之愁。“寒砧催木叶”,造句十分奇警。分明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诗人却故意主宾倒置,以渲染砧声所引起的心理反响。事实上,正是寒砧声落叶声汇集起来在催动着闺中少妇的相思,促使她更觉内心的空虚寂寞,更觉不见所思的愁苦。这是哀景衬哀情,阵阵寒砧、萧萧落叶的凄清秋景,衬托出女主人公孤独寂寥、思念征人的心情。

【点睛】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发表文章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