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上传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 【基础训练】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 金

「教案」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 【基础训练】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 金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

【基础训练】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 金陵怀古①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2.这首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D

2.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统治者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直抒胸臆”理解错误。从题目“金陵怀古”可知,这是一首怀古诗,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所以不是“直抒胸臆”,这属于间接抒情。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词的上片描写词人登高所观的肃爽壮丽之景,体现出古都的壮美风貌;词的下片写词人登高所感,“念往昔”笔锋一转,切入怀古的主旨。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词人发六朝兴亡的感慨,突出门外楼头的旧事,其实是借古伤今;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从后人感怀的角度,把感叹的深度和力度推向极致;“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六朝旧事随着流水逝去了,眼前只剩下几缕寒烟笼罩着的毫无生机的衰草。“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其意在言外: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此结句无异于对北宋当局的警告,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词人把深深的古之幽情寄于寒烟、衰草、女、后庭等一系列凄清的意象,过去的虽然已经过去,可至今犹唱的《后庭》遗曲不也是对今人的一种警醒吗?这首词伤怀吊古,暗寄讽谏之情,可以看出词人对统治者的劝诫和忧国忧民的情怀,通过六朝的荒淫无度导致覆亡来警醒世人,告诫北宋王朝要牢记历史教训,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当朝统治者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

A.首联写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己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B.在颔联中,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的景象。

C.颔联、颈联由观景引出,虽然颔联只是写景,颈联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但两联内涵上一脉相通。

D.“凭轩涕泗流”一句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

4.后两联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体现了“诗圣”杜甫怎样的情怀?

【答案】3.C

4.后两联分别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身世孤苦,晚境凄凉的哀叹和对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的悲伤,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B.“虽然颔联只是写景,颈联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错误,根据尾联“戎马关山北”可见,他心中所想是国家的不安宁,由此可见颔联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颈联也绝不只是写自己孤苦无依,他的孤苦无依也是由于国家动荡所造成的。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无一字”“有孤舟”可见诗人的孤苦伶仃,“戎马”“关山”点出了写作本诗时的战乱背景,由此可知,诗人在战乱中感到孤苦无助,抒发了他对国家动荡不安和对国家的牵挂之情。

后一问可联系题干中提到杜甫的“诗圣”之称,作为“诗圣”的杜甫,他不仅仅只是为个人的命运而担忧,同时也为国家而悲,体现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心。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南吕】四块玉•闲适(其三)

关汉卿

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

【南吕】四块玉•闲适(其四)

关汉卿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5.下列对这两首曲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第一首开头“意马收,心猿锁”使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格,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看破红尘的思想。

B.第一首“槐阴午梦谁惊破”用“南柯一梦”的典故,在作者看来,这“梦里功名,幻中富贵”,不过是名缰利锁,并非安乐去处。

C.第二首开头“南亩耕,东山卧”用陶渊明、谢灵运的典故,流露出作者不关怀世事、归隐山林的思想。

D.第二首末尾“愚”字是自谦之辞,反映作者掩饰锋芒、全身远祸的思想。

6.同为“闲适”,这两首元曲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5.D

6.相同点:都表达了对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在现实社会中不得志的苦闷之情。不同点:第一首表现出对名利虚幻的慨叹,以及跳出红尘的洒脱之情。第二首表现对贤愚不分的社会的愤慨和傲岸不屈的慷慨情绪。

【解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 “‘愚’字是自谦之辞,反映作者掩饰锋芒、全身远祸的思想”错。“愚”字应当是反语,自我嘲讽,委婉表达对社会现实的讽刺。

故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第一首曲子反映了作者看破红尘、放下名利,希望在归隐中安享晚年的内心呼唤。现实的种种险恶,使得关汉卿立下决心“跳出红尘恶风波”,并感慨地诘问:“槐阴午梦谁惊破。”槐阴梦就是南柯梦。午梦等于说“白日梦”。世间人心险恶,人海风波浊浪翻滚,世人对未来的奢望乃至已在手中的荣华富贵实质上与南柯一梦没有两样。看穿了这一点,他决心隐居了,“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由此可见,第一首表达了对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在现实社会中不得志的苦闷之情。

第二首曲子倾诉了自己为何愿意过闲适的隐居生活的苦衷。“南亩耕,东山卧”是作者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南亩耕”,取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诗意。在此含有归田躬耕的意味。“东山卧”,用谢安隐居东山的典故。不难得知,似陶渊明、谢安这等雅洁的隐士生活,在作者心中是向往已久的。他经历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看到了贤愚颠倒的混沌现实,没有什么可争的了。曲末一声“争什么”突出了与世无争的思想,但也暗含现实不得志的无奈。由此可见,这首曲子也表达了对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在现实社会中不得志的苦闷之情。

不同点:

第一首曲子“槐阴午梦谁惊破”,感悟到名利场就像做白日梦一样,表达出对名利虚幻的慨叹;“离了利名场”,一句的“离了”十分干脆洒脱,表达了作者看透红尘名利之后的潇洒。第二首曲子“贤的是他,愚的是我”用自嘲口吻表达了对贤愚不分的社会的愤慨,内中包含多少辛酸感慨;“争什么!”是愤慨的反问,是对自己以往梦想治国平天下以济苍生的的否定,饱含着无限愤慨,展现了傲岸不屈的人格。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注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注:此诗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儿女结海棠诗社时,薛宝钗吟咏之作。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首联因“珍重芳姿”而白昼掩门,既是珍惜白海棠的表现,又是宝钗自我形象的写照。

B.颔联,海棠洗胭脂而现冰雪本色,倒装句突出了海棠冰雪洁白的特点,暗扣了标题。

C.颈联,谓白海棠淡极而更艳,颇合艺术辩证法,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咏物诗,通篇运用托物言志与比喻的手法,借海棠的形象表达自己的人生志趣。

8.海棠诗社,李纨评此诗第一,因为“这诗有身份”。请结合诗句分析此诗暗示了薛宝钗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答案】7.D

8.①“珍重芳姿”“昼掩门”写出了宝钗含蓄内敛、稳重端庄的性格;②“洗出”“淡极”“玉无痕”写出了宝钗的娴静淡雅;③ “凭清洁”之语写出宝钗清白高洁的人生追求。

【解析】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的能力。

D.“通篇运用比喻手法”错。本诗颔联和颈联运用了比喻手法,其余两联并没有使用比喻修辞。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联写“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描绘出诗人端凝庄重的性格。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大家闺秀的矜持心理。诗人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种表现。

颔联写“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海棠色白,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颈联写“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进一步描写白海棠的色彩、丰韵之美。上句写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实写自我身份,同时,愤世嫉俗、不与人同也是宝钗的一大特点。下句写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愁多”句应是以宝黛之多愁善感反衬自己的宁静娴雅。总之,“洗出”“淡极”“玉无痕”写出了宝钗的娴静淡雅的性格。

尾联写“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全联的意思是说:白海棠愿以其清洁之身回报自然,她婷婷玉立,默然不语,迎来了又一个黄昏。这实际上是宝钗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写照。“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凭清洁”之语写出宝钗清白高洁的人生追求。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1)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所写。(2)“门外楼头”化用“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典故,说隋朝开国大将韩擒虎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10.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9.D

10.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统治者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直抒胸臆”理解错误。从题目“金陵怀古”可知,这是一首怀古诗,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所以不是“直抒胸臆”,这属于间接抒情。

故选D。

10.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词的上片描写词人登高所观的肃爽壮丽之景,体现出古都的壮美风貌;词的下片写词人登高所感,“念往昔”笔锋一转,切入怀古的主旨。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遥想当年,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指出六朝的统治者竞相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以致像陈后主那样,敌军已兵临城下,他还拥着一群嫔妃在寻欢作乐(这里“门外楼头”是化用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语意)。最后六朝君主就像走马灯似地一个接一个地国破家亡,悲恨相继不断,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惨淡的寒烟和衰败的枯草。“千古”二句则是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而如今,六朝旧事随着流水逝去了,眼前只剩下几缕寒烟笼罩着的毫无生机的衰草。这“寒烟衰草凝绿”显然流露出作者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从后人感怀的角度,把感叹的深度和力度推向极致。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花》遗曲。意在言外: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此结句无异于对北宋当局的警告。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写道,经过两首不成功的《咏月诗》后,香菱终于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趣”的诗。诗文如下: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11.阅读上面一首诗,选择对诗意解说正确的一项( ;  ;  ;)

A.首联写月光璀璨,光芒难掩。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它的背里却非常凄清。

B.颔联写一泻千里的月光之下,处处传来捣衣之声,直到雄鸡高唱、缺月高挂。

C.尾联诗人向嫦娥发问:“为什么不让分离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再分离呢?”

D.该诗同《春江花月夜》一样,借思妇的月下情怀表达月之思乡怀人意蕴。

12.这首诗被众人赞为“新巧有趣”,其“新巧有趣”体现在何处?请从写作特色方面作答。

【答案】11.A

12.新巧之处有三点:(1)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其它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相关。(2)首联一个“寒”字为全诗之骨(“诗眼”、“奠定感情基调”均可),全诗围绕这个寒字展开,情感浓郁。(3)诗中化用古代诗句,却不露痕迹,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全诗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

【解析】

【分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直到”错误,“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意思是“广袤的原野一片银色传来捣衣声阵阵,雄鸡报晓夜色将阑可残月仍挂天边”,前一句写月夜捣衣,后一句另写早行之人。

C.“诗人向嫦娥发问”错误,不是诗人向嫦娥发问,而是诗人想像嫦娥自己问自己,因为诗句中说“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应”,意思是“应该”,表明这是作者的想象;“自问”,即问自己。选项曲解了诗句的意思。

D.“借思妇的月下情怀表达月之思乡怀人意蕴”错误,本诗写的是行人别情、思妇怀人、江上之人思乡。

故选A。

12.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指明方向“从写作特色”方面解答“新巧有趣”。

这首诗歌咏月,但只有首联直接写月,“精华欲掩料应难”,“精华”,月亮的光华,这句是说云雾遮不住月亮;“影自娟娟魄自寒”,“影”指月的形,“魄”指月的质,月称桂魄;其他联虽然没有出现“月”,但句句与月有关,如“千里白”是说月色之光,“五更残”写月将落,写残月,“秋闻笛”写月夜闻笛,“夜倚栏”也月夜观月。这是“新巧”之处。

首联“影自娟娟魄自寒” 把月亮形象与诗人的身世紧紧的联系起来,咏月而又咏人,两者水乳交融。“影娟娟”写月亮修美的外形;“魄自寒”,指月质清寒的特性。犹如香菱姣好的容貌中深藏着一颗凄凉又寥落的苦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下面都围绕“寒”展开,如颔联“砧声”中的愁思、“残月”中的孤寂,如颈联中秋夜闻笛、夜倚栏杆的愁思,如尾联中分离的孤独凄凉,这些都展现了“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是化用了李白的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说的是思妇秋思。诗句中以“一片”与“千里”对举,让“砧声”与“皎月”浑融,既写出了地域之广远,又道出了愁思之绵长,而且这种愁思,乃是由砧声(即妇人们在月夜中的捣衣声)所引发的。这里隐曲地传达出了香菱对远在江南的丈夫薛蟠的思念之情。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①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星河:银河,这里指长江。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上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下片作者举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本词直抒胸臆,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在一起,寄托了作者对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本词直抒胸臆”错误,非“直抒胸臆”,本词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含蓄地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故选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题目。

咏白海棠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②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这首诗是因有人送白海棠,就吟咏此物而举行诗赛,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每人一首。黛玉的这首诗,被称为“风流别致”,历来评论家认为此诗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及风貌。②月窟:月中仙境,这里指月宫。仙人:嫦娥。缟袂:白绢做的衣服。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首联交待了海棠花生长的环境。“碾冰为土玉为盆”,从侧面烘染白海棠的冰清玉洁,想象别致。

B.颔联写白海棠白净如梨蕊,且具有梅的精魂与风韵。“偷来”、“借得”的说法,更增添了诗句的巧致。

C.颈联以月宫仙女缝制的白色舞衣作比喻,形容白海棠颜色的素白,而且形象地描绘了白海棠的形态。

D.尾联写看花人,“娇羞默默”、“倦倚西风”,与首句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相呼应,照应开头,结束全篇,结构完整。

15.此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和语言的角度赏析此联。

【答案】14.C

15.①表现手法:拟人、联想、想象(答出两种即可)。拟人,“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

②语言:“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意趣盎然,突出白海棠的洁静娇羞,柔美可人。“借得”朴词见新,灵动飘逸,突出白海棠的香魂四溢,芳芬诱人。二词配合,巧用拟人,见姿见态,见色见韵,显出诗人慧心。

【解析】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描绘了白海棠的形态”错误,“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是说深闺中幽怨的女儿将婵娥所缝制的白色娟袖揩拭眼泪。这“秋闺怨女”就是黛玉自己,其时黛玉正居父丧,身穿白色孝服,诗人将写实与幻想糅合,写出白海棠的寂寞、幽怨、悲愁,这是描绘了白海棠的 “质地”。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由题干来看,考生需要从表现手法和语言的角度来赏析颔联。

首先理解颔联的意思。“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意思是海棠的白净如同梨花,风韵可比梅花。

然后分析使用什么技巧来写海棠,并分析效果。“偷来”“借得”本是人的行为,此处用来形容海棠,巧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海棠人的情态;诗人由海棠的颜色想到梨蕊,由海棠的风韵想到梅花,这是联想和想象。

接着分析语言上的特点。比如诗人写海棠颜色的洁白,使用“偷来”一词,而“偷来”本是贬词,此处属于贬词褒用,“偷”有“偷偷”“悄悄”之意,展现白海棠的娇羞可人;如诗人写白海棠的风韵时,使用“借来”一词,展现白海棠的飘逸灵动。诗歌以花喻人,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清高超拔,空灵飘逸的品性。

阅读下面这两首曲,完成下面小题。

滚绣球

关汉卿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游园

汤显祖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16.下列对这两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滚绣球》将悲愤和反抗精神推向高潮,直接指责天地,体现了“字句皆无忌惮”的特点。

B.“天地也!”一声浩叹,蕴蓄无限感慨:有愤激和委屈,有埋怨和抗争,更有指责和期待。

C.杜丽娘因良辰美景空流逝而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的礼赞、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D.《游园》以词的手法写曲,抒情、写景及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无不细腻生动,真切感人。

17.这两首曲表达情感的手法有何不同?

【答案】16.C

17.(1)《滚绣球》用对比手法,直接抒情。窦娥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体现了对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控诉,富有反抗精神。(2)《游园》融情于景,间接抒情。盛开的白花,绚烂的色彩,开启了她的心扉,诧异春景如画,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


【解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抒发了对美好青春的礼赞”错,杜丽娘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并非“对美好青春的礼赞”。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滚绣球》: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运用对比,铿锵直指现实的不公,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与应有的公理形成鲜明对比。

“天地也!”一声浩叹,蕴蓄无限感慨:有愤激和委屈,有埋怨和抗争,更有指责和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是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主宰万物、维持秩序的统治者——本应公正无私地廓清世界,却为何是非不分、曲直不明?

“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句指责,对天地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做了深刻颠覆。接下来,悲愤之极的窦娥,便直接指责和痛斥代替上天来行使统治权的“天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末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致极后的转折,是悲愤到底的叹息。

这段曲词直抒胸臆,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游园》此曲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这段【皂罗袍】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句句写景,又句句融情,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了杜丽娘的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晚秋”点明登临季节。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

C.作者列举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体现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上片以写意为主,诸种景观描写虚实相生,描绘金陵壮丽景色。

19.学者王力坚曾评价此词“抒怀古之蓄念,发戒今之情结”,请结合下片分析王安石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

【答案】18.D

19.①首句“念往昔”是时间的历史追溯。引出对金陵史事的感慨;②“叹”、“悲恨”与语气平淡的“门外楼头”形成对比。愈显历史无情与人世沧桑。③“商女”一句用典,化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并用“至今”、“时时”加以强调警戒,抒发他力图变法革新的政治情结。

【解析】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D.“诸种景观描写虚实相生”错误。上片都是词人“登临远目”所见金陵秋景,只有实景,而无虚景。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技巧,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分析评价语的意思。“抒怀古之蓄念,发戒今之情结”,这是说借怀古来表达警戒今人之意。

然后到下片中找出能体现“怀古”和“戒今”的诗句,并进行分析。如下片开头“念往昔”意思是“遥想当年”,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引出下文对金陵史事的感慨,“繁华竞逐”;如“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揭露以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山川,豪华竞逐,荒淫误国,所叹者,是鄙夷他们到头来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门外楼头”式的悲剧,实在是既可悲又可恨,“叹”“悲恨”这一情绪的起伏与“门外楼头”这一景象形成对比,展现历史无情和人世沧桑;如“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是说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然而,“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样悲恨相续,这一结句是对北宋当局的警告。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对月寓怀

贾雨村

时逢三五便团圆,

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①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②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③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①“天上”二句,据说赵匡胤未登基时,曾拿《咏月》诗歌给徐铉看,徐铉读到“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这两句时,认为飞腾之兆已显。②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③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20.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贾诗表达的是__________之情,白诗表达的是____________之情。

2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贾诗中“满把晴光护玉栏”一句采用拟人的手法,极言十五月光皎洁充盈之态。

B.贾诗第三句写得气势惊人,一个“捧”字写出了天上圆月洒落月辉的骄矜高贵。

C.白诗标题限定了环境,突出“望”的动作,表现其在特定环境引发的人生感慨。

D.白诗首联写的是诗人去年八月十五在京城的曲江杏园参加朝廷宴请,赏月饮酒。

22.简要分析对比手法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的运用。

【答案】20. ;  ;  ;渴求功名 ;  ;  ;思乡怀人

21.D

22.①时空对比。往年的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中秋却是被贬到湓江边;②景色对比。欢乐之景与冷清之景对比;③情感对比。乐情与哀情的对比:昔之欢快,今之愁苦。④身份对比。原本是京官,如今是贬谪之人。

【解析】

【分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先看贾雨村的诗歌。“三五便团圆”是说自己逢到好时机,“晴光护玉栏”是说自己展露才华,“天下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是想象自己展现才华后所引起的轰动,由此可以看出贾雨村日夜都在盼望“飞黄腾达”的好时机,表达对功名的渴求。

再看白居易的诗歌。诗歌前四句今昔对比,后四句抒情。从“东南见月几回圆”可以看到,他在江州已经有几年了,从中也能看到白居易还是在江州。他还是像去年一样处在苦闷之中,还是像去年一样思念他的故乡和亲人。流露出思乡怀人之感。

2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D.“首联写……去年……”错误,从“东南见月几回圆”可以看出,首句说的“昔年”不能理解为“去年”。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考查对比的手法。

首先到诗歌中找出对比的双发,然后分析双方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如“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是时空的对比,首联是说“昔年八月十五夜”,自己在曲江池畔的杏园边赏月,而“今年八月十五夜”却是在荒僻的江州湓浦水边。其中暗含情感、景色以及身份的对比,昔日身在京城,自己是京官,而现在自己被贬谪在这湓浦江口,已经成为贬谪之人,这是身份的比较;昔日身在京城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曲江是京城长安的风景胜地,也是唐代的皇家御园,杏园在曲江边,朝廷经常在杏园举办宴庆活动,此处是繁华而热闹的,而现在自己在这冷清的湓浦江口,是冷清的;昔日在繁华的曲江杏园赏月饮酒,他的心情无疑是欢畅的,而现在被贬谪在外,身居冷清之地,心情自然是哀伤的,这是情感的对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柳絮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2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这是《红楼梦》中薛宝钗所作的一首柳絮词,该词因不落俗套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

B.上片“几曾”“岂必”的反问句式,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为下片抒写柳絮的心愿做了铺垫。

C.词的最后两句,直接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D.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开朗豪放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

24.《红楼梦》中写到,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你是否赞同史湘云的看法,请简述理由。

【答案】23.D

24.赞同。理由:“卷得均匀”,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风吹柳絮的情形;“均匀”既表现了春风的徐缓,又表现了柳絮的舞姿柔美,缓急有度:风吹柳絮的情形如轻盈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解析】

【分析】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D.“开朗豪放”错误,这与薛宝钗的形象不合。从词中来看,柳絮“随聚随分”的形象是薛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处世态度的展现,所以说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展现出的应是“聪慧世故”。

故选D。

2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明确态度,一般是赞同。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分析诗句的手法和效果。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意思是“白玉华堂前面,柳花被春风吹散,像在翩翩起舞。舞姿柔美,缓急有度”,这里实际是写风吹柳絮,结果词人却以“舞”形容其飘飞的姿态,又以“卷得均匀”形容其飘飞姿态的柔美,“均匀”既是指春风徐徐,又是指柳絮舞姿柔美,缓急有度,“风”也罢,“柳絮”也罢,本是物体,此处却有了人的情态动作,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薛宝钗笔下的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所以说史湘云“出人之上”的评价是有道理的。

阅读下面王安石的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金陵怀古(其四)

王安石

忆昨天兵下蜀江,将军谈笑士争降。

黄旗已尽年三百,紫气空收剑一双。

破堞自生新草木,废宫谁识旧轩窗!

不须搔首寻遗事,且倒花前白玉缸!

25.下列对《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开头三句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词人凭栏远眺,一片明净肃杀的秋色映入眼帘,让这篇登高怀古之作顿显不凡气势。

B.“彩舟”“云淡”色彩鲜明,“星河”“鹭起”,虚实相生。这两句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诗人和读者的观察视野。

C.“千古凭高”二句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

D.“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写出了六朝的风云变幻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寄寓作者兴叹。

26.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与《金陵怀古(其四)》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25.B

26.(1)《桂枝香•金陵怀古》表达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告诫。下片借古讽今,化用典故,表达出对六朝竞逐奢靡而相继灭亡的悲叹之情,同时提醒北宋统治者要奋起变革,才可避免重蹈覆辙。(2)《金陵怀古(其四)》表达历史更替具有必然性,无须伤感和惆怅的达观之情。尾联写到用不着为历史搔首惆怅,还是开怀畅饮这美酒吧!隐含着诗人对历史兴亡的独特感受。

【解析】

25.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虚实相生”错,“星河鹭起”,白鹭好像在银河里飞舞,“云淡”“鹭起”应为动静相生。

故选B。


2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桂枝香•金陵怀古》,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

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六朝旧事”“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接连化用典故,“千古凭高”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下阕 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表达出对六朝竞逐奢靡而相继灭亡的悲叹之情,同时提醒北宋统治者要奋起变革,才可避免重蹈覆辙。

《金陵怀古(其四)》尾联“不须搔首寻遗事,且倒花前白玉缸”意思是,用不着为这些旧事搔首惆怅,还是开怀畅饮这玉杯中的美酒吧。尾联隐含着诗人对历史兴衰的独特感受;千百年来,历史朝代的兴亡更替具有必然性,人们对此无能为力,也无需伤感惆怅。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自古就有登高望远的文化传统,本诗即是杜甫的一首登临之作,诗人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阳楼,一时感慨万千。

B.本诗颔联描写了洞庭分断吴楚、吐纳日月,浩瀚无边的景象,写尽了洞庭湖的恢弘气势,但过分夸张,不符合实际。

C.“今”“昔”是时间上的对举,呼应了“关山北”与“凭轩”在空间上的对应,都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引发联想。

D.诗人将江山的壮阔与个人胸襟的博大相互映衬,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28.杜甫在面对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时“凭轩涕泗流”。请问这泪水中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答案】27.B

28.①对亲戚朋友的眷恋 ②年老孤独的悲哀 ③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解析】

27.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过分夸张,不符合实际”错。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不是简单的夸张。

故选B。


28.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亲朋无一字”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老病有孤舟”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既有对亲戚朋友的眷恋,也有年老孤独的悲哀,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

“戎马关山北”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无尽忧虑。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选自《红楼梦》第38回)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首联扣住“问”字,交代问菊缘由:众人皆不知秋天的讯息,诗人只好向菊花询问。

B.颔联两句分别扣住菊花的文化品格和自然特性发问,虽是问句,答案已包含在问题中。

C.颈联用拟入的修辞,赋予菊花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菊花生长的清新环境。

D.尾联意为不要说没有可交谈的人,如果花能懂人语且能说话,何妨就让我们来聊一会儿呢。

30.在《红楼梦》第38回的螃蟹宴上,海紫社成员创作了十二首菊花诗,这首《问菊》的作者是哪位成员(请写出其姓名和号)?诗中表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29.C

30.第一问:林黛玉,“潇湘妃子”。第二问:清高孤傲;寂寞失意;渴望知音。

【解析】

2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菊花生长的清新环境”错,颔联描写园圃露水冷清,庭院寒霜凝降,可知菊花生长的环境是清冷、孤寂的。

故选C。


30.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相关内容、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红楼梦》第38回的螃蟹宴,海紫社成员创作了十二首菊花诗,其中《问菊》为林黛玉所作。她住潇湘馆,因此别号“潇湘妃子”。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孤标傲世的人应该找谁一起归隐?为什么同样是开花,你却比春花更迟?菊花在秋季开放,当然不同于“万紫千红总是春”,问“为底迟”,也就是赞美了菊花不趋时不从众的品性。园圃露水冷清,庭院寒霜凝降,别的花所以不在秋季开放,菊花所以会感到寂寞,但也正因此反衬出菊花的遗世独立。轻俗傲世,花开独迟,道出了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无尘、寂寞失意的品格性情。


鉴赏下列三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咏项羽》

【清】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仓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31.杜牧和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迥然不同,分别说明二人对项羽自刎的态度及其持此态度的原因。

32.毛泽东的诗写于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了南京。可是在此前,蒋介石却存在国共两党划江而治的阴险居心。请结合这一背景和鸿门宴的故事,解释“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深刻含意。

【答案】31.杜牧:对项羽自刎持否定态度。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遭遇挫败不灰心才是真正的男儿。项羽应该等待时机,卷土重来。

李清照:对项羽自刎持肯定态度。因为人要有骨气,不管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

32.应乘胜追击国民党,解放全中国;不应像鸿门宴上项羽放跑刘邦那样,留下无穷后患。

【解析】

【分析】

31.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在仔细研读这两首诗歌的基础上进行。《题乌江亭》由项羽兵败自刎之地兴发感慨,对项羽不能忍辱负重总结胜败教训予以批评与讽刺,并对其雄图大业归于覆灭深表惋惜。本来,楚汉相争,早成既往历史,而此诗却别出新解。杜牧的态度很明确,他认为项羽不该自刎而死,应该等待时机,卷土重来。

易安居士和太史公一样孤苦,丈夫去世,国破家亡,对太史公笔下的项羽这样的好男儿深表同情,其实文中态度明确,肯定项羽自刎表现了他的骨气,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3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在仔细研读这首诗歌的基础上进行。背景明确: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即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并于四月二十三日占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鸿门宴的故事更是含义深刻,结合二者可分析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合理组织语言即可。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指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两句是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伟大战略思想的集中表现,是诗的核心,是全诗的灵魂。“宜”字用得特别好,不但指出应该“追穷寇”,而且指出在适当的情况下应当追穷寇。否则就会重蹈楚霸王的覆辙。这里使用典故是要我们注意接受历史教训,并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出现的错误倾向,这样就把历史典故和现实情况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既达到“占为今用”的目的,又使议论达到形象化的艺术境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

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33.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但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B.第三句写出了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

C.第四句运用冷峻的反问语气,写出了项羽兵败乌江之后的后果。

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情感。

3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33.C

34.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项羽的敬仰、敬佩之情。后两句写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只有兵败乌江,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

【解析】

【分析】

3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冷峻的反问语气”错误,“路到乌江君自知”,只有到乌江畔,你才知道悔之晚矣。此处是平淡的叙事。

故选C。

34.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诗歌前两句对项羽形象的描述寄寓着诗人的敬佩之情;后两句则语带批判,并对项羽的匹夫之勇表达了不满,对其不能任用贤人完成自己的事业而深感惋惜。

前两句是写项羽的人、马,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但是在句里行间充满了对项羽的敬仰、敬佩!语句简单,但是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后两句是感叹之句,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只有到乌江畔,到时也是悔之晚矣!苦涩自知!这两句表面是这个意思,其实在感叹!即使一世英豪,做事也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只能是自吞苦果!表明诗人在敬的同时的感叹!结合陆游本人的经历,我们应该看出他的英雄情结,以及成就一番事业的梦想。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四弟以道①横轴画

晁补之

黄叶满青山,枯蒲静寒水。凫雁下坡塍,牛羊散墟里。

担获暮来归,儿迎妇窥篱。虎头②无骨相,田野有余思。

【注】①以道:晁以道,北宋画家,晁补之族弟。②虎头:东晋杰出画家顾恺之,小字虎头。唐代张怀瓘对其画评价甚高:“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3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远山上黄叶斑斑,水上蒲草枯萎,含蓄地交代了诗人置身于深秋节令之中。

B.凫雁纷纷落在田埂,牛羊缓缓回到村落,描绘了一幅安静闲适的乡村图画。

C.颈联通过“迎”“窥”二字,分别将画作中人物期待、喜悦的心理表现了出来。

D.诗人用诗歌语言形象地呈现了画作的意境,使人读诗作如看到画作一般。

36.这首题画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答案】35.A

36.①对田野画的喜爱之情;②对族弟高超画技的肯定;③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解析】

【分析】

3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诗人置身于深秋节令之中”错,深秋为画中的节令,不代表诗人是在深秋时节。

故选A。

3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这首题画诗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深秋乡村夜暮降临的图景:远山上已是黄叶斑斑,而池塘静静的水面上蒲草已经枯萎,几只凫雁飞下坡塍,夜幕将至,倦鸟也要归巢了,而村落外的牛羊给这平静的画面平添了几分灵气,安闲静谧中透露着勃勃的生机;丈夫辛劳一天扛担还家,早已等候多时的小儿子高高兴兴地跑出门去迎接,而他的妻子也很思念亲人,但由于女性特有的矜持和腼腆,不像小孩子那样直接奔出去迎接,只是在篱笆后悄悄地窥视着丈夫的归来。表达了诗人对静谧美好的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安宁闲适幸福生活的向往。

对画作的喜爱对画艺的赞扬:诗歌准确地把握住了画面中不同人物的迥异心理,并用凝练的语言传神地描绘了出来。通过人物微小的动作神态捕捉心理变化,细腻生动,令人拍案叫绝。做到了在田野间尚有情韵,在画作外犹有余味。整首诗笔法圆润,意境清幽,诗人惟妙惟肖地将画作转化为诗歌,使人通过读这首诗仿佛也如看到画一般,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画人技艺的高超,表达了作者对作画之人的赞赏。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螃蟹咏

第三十八回——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

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

3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霭”本义为云气,首句中的“桂霭”指浓郁的桂花香气,用视觉来写嗅觉,手法新颖独特,令人回味无穷。

B.首联中的“长安涎口”指的是京都里的馋嘴。佳节吃蟹是富贵人家的习惯,故以“长安”代指富贵权势之家。

C.颔联第一句中,作者直抒胸臆,写自己眼前道路不明,仕途艰难,壮志难酬的抑郁悲愤之情显露于字里行间。

D.尾联写螃蟹在锅釜中被煮熟,只能“空馀禾黍香”,就螃蟹而言,已经被人食用,明月光、禾黍香已与它无关。

38.本诗是如何抒情的?请结合颈联予以赏析。

【答案】37.C

38.(1)全诗使用的抒情方式、手法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讽人等)。

(2)①颈联第一句写酒都不能抵挡蟹的腥气,只能靠菊花。暗指在黑暗现实的政治中,面对丑恶人物要坚守自我,不能忘了自己“菊”的品格和初衷。②颈联第二句写蟹性寒,食之须防积冷,一定要用姜。暗指要用在黑暗腐朽的政治环境中,要战胜甚至消灭丑恶人物,要有更老辣和更高明的的方法和手段。

【解析】

【分析】

37.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作者直抒胸臆”错误。本诗是一首咏物诗,“眼前道路无经纬”指螃蟹爬行时不管眼前道路的纵与横,作者以此写自己前路不明,是托物言志。

故选C。


3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首诗的首联,点明了食蟹的季节和环境;颔联为诗中的警句;颈联写了对付螃蟹之法;尾联写螃蟹的下场。薛宝钗借咏颂螃蟹,以斥责不守礼法、背弃仕途的叛逆行为。作为封建卫道者的薛宝钗,则借吟咏螃蟹这个“小题目”,“寓大意思”,嘲笑和辱骂封建阶级的叛逆者,攻击宝黛所走的反对封建宗法制度的叛逆道路是错误的,行不通的。全诗以蟹取喻,用笔老辣,极尽讽刺。所以全诗使用的抒情方式、手法是托物言志。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的意思是:酒也敌不过你那腥味还得用菊花,为防腹内积冷吃时定要多加姜。“酒未敌腥还用菊”暗指在消灭贪官污吏的同时不能忘了自己“菊”的品格和初衷。

“性防积冷定须姜”中“性防积冷”,意即蟹性寒,食之须防积冷。定须姜,这里指要用比他们更老辣的手段除掉他们。暗指要用在黑暗腐朽的政治环境中,要战胜甚至消灭丑恶人物,要有更老辣和更高明的的方法和手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由吾身。

 ;注 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点明圣贤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两句面对圣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40.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意思是: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39.D

40.(1)相同点: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2)理由: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由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3)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

【解析】

【分析】

3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七、八两句面对圣人的批判”说法有误,诗句意思是不必过于计较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重要的是自己应该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所以这种评价是“众人”的评价而不是“圣人的批判”。

故选D。

4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众人纷纷何足竞”描写诗人王安石对于造谣非议的现实,不与争辩,而是坚持去做。具有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和坚定的自信心。诗的一二句说,一般人所说的“是”与“非”,不是评价是非的真正标准,当然也不是评价我的是非的真正标准。三四句,就举例为证。所举之例,乃是最为著名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因而最具说服力。五六句反过来说,只有圣人的评价值得重视,因为他们不会颠倒轻重。七八句回归现实,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决定美恶的,还是自身。

屈原“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描写屈原在人们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屈原并不争辩,只是说就这样算了吧,只要我的情操确实高尚芳洁。

所以面对非议,王安石和屈原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寄予着许多感慨。

B.颔联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涛汹涌,浩茫无际。这一联写景壮阔,技巧精湛,令人玩味不已。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无任何援助,于极闷极狭的诗境中富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却只能倚窗北望,涕泗交流。“戎马关山北”写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42.结合作者的境况,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案】41.C

42.个人境况: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诗句理解:时值战争未平、国家多难,因而老泪纵横。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解析】

【分析】

4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但从整体看,与全诗联系不紧”错,从全诗来看,此联既紧承上文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又为下文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做铺垫。与全诗内容联系紧密。

故选C。

4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的尾联意思是:遥望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一想到这,凭轩遥望的我不禁老泪纵横。

结合颈联可知,诗人此时年老多病,亲友没有音信,自己晚境凄凉,只能孤舟相伴,而此时此刻他心中想的仍然是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止,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悲苦。诗人不只是写出了自己的孤苦无依,更体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阅读杜甫《登岳阳楼》一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3.下列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首联“昔”“今”对照,虚实交错,拉开时间的帷幕,写出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颔联是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滔天,浩茫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D.尾联“戎马”,采用借代手法,指战争。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痛,意境深远,余韵无穷,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大襟怀。至此,伟大诗人的形象突出了,作品的主题也得到了深化。

44.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43.A

44.①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之情。②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

【解析】

【分析】

43.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写出初登岳阳楼的喜悦”理解错误。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都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包含的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故选A。

4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可见诗人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之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多难、自己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罗隐①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

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②霜。

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③。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大中十三年(公元859)抵达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自编其文为《谗书》,遭统治阶级憎恶。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始终不第,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②青女:神话中霜雪之神。③行藏:即行止,出行或停止。

4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临近岁末的深秋,几枝菊花在篱笆边绽放,它们自我欣赏的姿态触发了作者的诗情。

B.颔联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刻画了菊花雪白花瓣、金色花蕊、香气流溢的美丽形象。

C.颔联“裁”“拆”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突出表现菊花的动态之美。

D.“白衣”“青女”写出菊花美丽高洁、不畏寒霜的形象,表现菊花坚贞不屈的傲岸品格。

46.请简要概括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45.D

46.①对菊花的喜爱之情;②对自己屡试不第的命运的伤感之情;③对官场得意的公卿任意排挤文士的不满;④甘为白衣的旷达和坦然。

【解析】

【分析】

45.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表现菊花坚贞不屈的傲岸品格”错误。诗歌颈联中“白衣”代指平民,“千载白衣酒”意为虽是一介平民,但也有饮酒作乐的自由和潇洒;“一生青女霜”是说这一生都遭受寒霜,历经沧桑。这两句作者以菊花自比,饱含了对自己屡试不第的人生命运的慨叹。

故选D。

46.

本题考查理学生解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的开头两句“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是写:一年将近,本已是万木凋落,百花残尽之时,想不到篱笆旁边的数枝菊花开放了,为凄冷的深秋增添了艳丽的色彩。颔联“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是说:白色的菊花像白雪剪裁而成,那密密的花蕊纤细柔软,金色的菊花,花蕾刚刚绽放,清香就流溢出来。作者抓住菊花的色彩,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腻地予以刻画。所以前四句描绘了菊花悠然自得的情状和美丽芳香的形象,表达了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颈联“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是说:虽是一介平民,但也有饮酒作乐的自由和潇洒,这一生都遭受寒霜,历经沧桑。这两句作者以菊花自比,饱含了对自己屡试不第的人生命运的慨叹。

尾联“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是说:春天的花草你没有必要因为开在春光里就沾沾自喜,似乎了不得,从而轻浮刻薄,其实呀,你开在春天,“我”作为菊花开在秋天,都是天定的,并不是自然厚爱你而薄待我,大家彼此都差不多。言外之意则是:你们那些官运亨通的人不要瞧不起这个“白衣”人。作者以警告的口吻告诫春天的花丛不要轻浮刻薄,菊花虽然开在秋天,但菊花和春花各有各的特点。作者借此表达对那些官场得意的公卿的不满,以及甘于享受一介白衣的自由和坦然,表现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奉呈广平公①

黄庭坚

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政使②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③年华。

(注)①本诗写于宋哲宗元祐二年的冬天,黄庭坚正于京城担任著作佐郎,当时他虽然生活寒索俭淡但仕途顺利,文学创作比较频繁。广平公,是诗人的朋友宋盈祖。②政使:纵使。③用:享用。

4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这是一首咏雪抒怀的诗。诗的前六句是写景,于景中见情;后二句是言志抒情。

B.首联诗人从大处着墨,表现大雪的壮观场面。一个“忽”字,写出季节更替的猝不及防,也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C.“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颔联对仗工整,八个叠字,字字工切,层层加深,极富神韵,不仅琅琅上口,而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形象地描摹了夜间大雪。

D.“风回共作婆娑舞”,动态地描绘了大雪纷飞的美丽场景。诗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让人感觉到雪就是天地精灵。

48.请从手法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赏析尾联。

【答案】47.C

48.①借景抒情。“寒至骨”,即指大自然的严冬,也暗喻各种残酷的现实,“桃李用年华”,既写出寒冬过后桃李竞相开放的灿烂春景,又表达了作者的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②卒章显志。一个“用”字,颇富深意,表明诗人要把自己的桃李年华,奉献给事业,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是冷遇,还是热望,诗人都要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对社会尽职尽责。③尾联既是慰友励友,也是自慰自勉,格调高昂明快,给人以豪放、进取的启迪。

【解析】

4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C.“形象地描摹了夜间大雪”错误,前一句是写夜间大雪,后一句是写拂晓,所以应该是形象地描摹了夜间与拂晓时大雪的变化。

故选C。

4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手法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赏析尾联,直接规定了答题的方向。

尾联“政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意思是“眼下,纵然春寒料峭,寒冷索寞,但不妨碍日后和风送暖,桃李盛开”。这是景语,亦是情语,情景融浑无迹。

写景:“寒至骨”既是从感觉上写自然气候,也是从身世上写作者寒索俭淡的生活现实。“不妨桃李用年华”春雪虽带严寒,但不妨碍日后和风送暖,桃李盛开。

情感:诗人要把自己的桃李年华,奉献给事业,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是冷遇,还是热望,诗人都要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对社会尽职尽责。

结构:“不妨桃李用年华”是全诗的高潮,属于卒章显志,结合诗歌标题中“奉呈广平公”可知,这是对友人的安慰和勉励,结合注释一可知,也是对自己的安慰和勉励。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春日五门西望①

唐王建

百官朝下五门②西,尘起春风过玉堤。

黄帕盖鞍呈了马③,红罗系项斗回鸡。

馆松枝重墙头出,御柳条长水面齐。

唯有教坊南草绿,古苔阴地冷凄凄。

【注】①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五门”,又称午门。唐代长安城大明宫南墙有丹凤门、建福门、望仙门等五个门,故云。③马,指舞马。唐玄宗时,斗鸡、舞马、歌舞、百戏等成为宫廷不可或缺的享乐活动。

4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首联叙写百官退朝,侧身西望,但见春风阵阵,股股灰尘吹过御堤,使整个西内之地显得迷迷漾漾;第二句虽为写景,却暗含消逝的岁月无数史实已记忆不清印象模糊。

B.颔联很自然地就从首联的望西内而过渡到对玄宗往事的追忆,选取玄宗最喜欢的玩法舞马和斗鸡,不露声色地展示出来,而让知道这段历史的读者去想象更多诗外之境。

C.颈联描写在春风的拂动下,馆松茂密,御柳堆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以今之物同昔之事类比,郁郁葱葱的馆松御柳,和已经逝去的玄宗的生活,相互映照,别有情致。

D.尾联中“教坊”已不再是歌舞繁华之地,其南则荒草古苔,一派阴暗凄冷之象。诗中“阴”和“冷凄凄”数语,既是景语,又饱蘸作者浓烈之情,达到景和情相融。

50.本诗由“望”所引,望中有感。请结合全诗,分析由望而感的具体内容。

【答案】49.C

50.①“望”之景:首联由“望”所引,但见阵阵春风,股股灰尘吹过御堤,使整个西内显得迷迷漾漾;颈联和尾联则描写了在春风的拂动下,馆松茂密,御柳堆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教坊”已不再是歌舞繁华之地,其南则荒草古苔,二者反衬,物是人非,一派阴暗凄冷之象。②“感”之事:颔联虚笔叙事,想象当年唐玄宗在舞马和斗鸡的情形,突出玄宗荒嬉误国,这是由“望”而产生的遐思。③“感”之情:采用虚实结合(或者借景抒情)的手法展现诗人抚今追昔的伤痛之情。

【解析】

4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以今之景同昔之事类比,郁郁葱葱的馆松御柳,同已经逝去的玄宗的生活,相互映照,别有情致”错,应该是“以今之景同昔之事对比,郁郁葱葱的馆松御柳,同已经逝去的玄宗的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

故选C。

5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本诗首联由“望”为下文张目;颔联两句是虚笔叙事,这是由“望”而产生的遐思。颈联和尾联则是实笔写景,这是“望”的真实景物,但景中有情,是借景以寄慨。

首联“百官朝下五门西,尘起春风过玉堤”,百官退朝,侧身西望,但见一阵阵春风,把一股股灰尘吹过御堤,使整个西内显得迷迷濛濛。“尘起春风过御堤”一句虽为写景,却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消逝的岁月无数史实已记忆不清,印象模糊。唯有玄宗的荒嬉尚历历在目。

颔联很自然地就从首联的望西内而过渡到对玄宗往事的追忆:“黄帕盖鞍呈了马,红罗系项斗回鸡。诗人别出心裁,只选取玄宗荒嬉最典型的事例,不露声色地展示出来,突出玄宗荒嬉误国。

颈联“馆松枝重墙头出,御柳条长水面齐”,作今昔纵向对比,不过不是事与事对比,而是以今之物同昔之事对比。馆松御柳,曾作为玄宗享乐的见证者而存在,可现在,郁郁葱葱的馆松御柳,同转瞬即逝的玄宗的荒嬉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这当然要激起诗人心中对今昔盛衰的强烈慨叹。

尾联“唯有教坊南草绿,古苔阴地冷凄凄”,宜春院已不再是歌舞繁华之地,其南,则荒草古苔,一派阴暗凄冷之象。诗中“阴”和“冷凄凄”数字,既是写实的景语,又饱蘸着作者抚今追昔的伤痛之情,将实景和心境融合为一。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 完成各题。

春雪

唐代 ;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51.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  ;  ;)

A.“新年都未有芳华”,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B.第二句中的“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的情绪。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C.对第三、四句可以这样理解:春天的时节已到,但是春花不开,白雪还在庭树间飞扬。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对春雪飞花充满了惆怅、遗憾。

D.第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52.请赏析“二月初惊见草芽”中的“惊”字的妙处。

【答案】51.C

52.“惊”字在这里有新奇、惊讶、意外的意思。到二月了,才惊讶(吃惊、意外)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见到春芽的欣喜神情。

【解析】

5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手法等的分析鉴赏能力。

C项,“对春雪飞花充满了惆怅、遗憾”错。其实“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地下起来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实则更是显出作者看到如此美景后欣喜、愉悦之情。

故选C。

52.

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答题思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意思是到了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单从字的含义上来讲,在这里有新奇、惊讶、意外的意思。把“惊”字带入原句,我们发现,作者在这里写的是到二月了,才惊讶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嫩绿的枝芽。这句话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发表文章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