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专题03 文学类文本阅读
【提升训练】
一、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祥林嫂又要重复她讲了多次的阿毛的往事,她这种反复的、近乎机械的讲述,是想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安慰。
B.柳妈围绕祥林嫂额头的伤疤,谈论祥林嫂再婚的问题,表现了同为下层劳动妇女的柳妈对她的关心。
C.柳妈告诉祥林嫂到阴间将被锯的悲剧,希望祥林嫂捐门槛赎罪。这番话足可说明柳妈是深受封建礼教摧残的。
D.祥林嫂听信了柳妈的话,非去庙里捐门槛,说明她也认为自己是一个罪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暗示了祥林嫂的命运又将“雪上加霜”,遭遇新的不幸。
B.文中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祥林嫂的形象。如“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一句运用外貌描写,写出了祥林嫂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悲惨遭遇。
C.对于柳妈,作者用“蹙缩”“干枯的小眼睛”写出她的衰老和令人生厌的形象,“看”“钉住”则表现她内心的阴暗无聊,生动传神。
D.故事特意安排在“祝福”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3.鲁迅先生的小说,擅长描写人物的眼睛。在这段文字中,分别描写了柳妈的眼和祥林嫂的眼,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两处描写的作用。
4.对于柳妈这一人物,有人说她本无恶意,是同情并帮助祥林嫂的人;也有人说她是鲁四老爷的帮凶,是她最后加重了祥林嫂经济和精神的负担,使祥林嫂最终走向了死地。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
2.B
3.作者通过柳妈“干枯的小眼睛”一语,揭示了柳妈的年老与贫穷,也反映了她的“精明”。通过祥林嫂“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表现了柳妈所说的关于阴间的故事对祥林嫂的打击之大、伤害之深。
4.(示例)柳妈是同情祥林嫂的,她的玩笑使祥林嫂露出了唯一的一次笑容,虽然这笑中含有悲哀;她告诉祥林嫂阴间的情况无非是想让祥林嫂想办法解脱,来生幸福。(或:柳妈是鲁四老爷的帮凶,她幸灾乐祸,她“不耐烦的”盯着别人的伤疤,以别人的悲伤为乐趣;她恐吓祥林嫂,使祥林嫂唯一的一点财产和希望化为泡影,加剧了祥林嫂的绝望。)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B.“表现了同为下层劳动妇女的柳妈对她的关心”错误,柳妈是以祥林嫂的悲伤取乐。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文本的能力。
B.“运用外貌描写”错误,“恐怖的神色”是神态描写。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
由“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可知,柳妈的眼睛小而干枯,“干枯”写出其岁数较大,且家境贫困;“小”“钉住”写出她为人精明,她此时以祥林嫂为乐,可见其为人不够厚道。
由“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可知,祥林嫂在听了柳妈的“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话后,非常忧虑,以致“恐怖”“非常苦闷”,可见柳妈所说的关于阴间的故事对祥林嫂的打击之大、伤害之深。
4.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同情:由“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可知,柳妈看到祥林嫂非常害怕,于是给她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想让祥林嫂得到解脱。从中可见对其同情。
帮凶:由“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可知,柳妈只是在拿祥林嫂取乐,以别人的悲伤为乐趣;由“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可知,柳妈恐吓祥林嫂,加剧了祥林嫂的死亡。
学生根据课文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识悲哀
[奥]弗兰茨•卡夫卡乔向东译
①荡高秋千,即在各种圆形拱顶的剧院中悬空表演,历来被认为是人类最难练就的技艺之一。一个高空秋千演员曾这样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在一座剧院里演出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不离开他的秋千架,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最初只是出于想使自己的技艺精益求精的愿望,但是后来却变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不论他要求什么,哪怕是非常羞于出口的要求,守在下面的服务人员都会将他需要的所有东西传递给他,这些东西装在一个特制的容器中送上去又拉下来。即使是在别人上台表演的时候,他仍然呆在高高的秋千架上,掩藏不了,使观众分心。除此之外,这种生活方式对剧团里的人没有什么特别的不便。不过,这个事实也不容否认:尽管在这种时候他尽量不动,但观众仍时不时走神瞥他一眼。经理对此并不在乎,因为他是非凡的无与伦比的演员。而且他们当然认识到这种生活方式不是什么恶作剧,只有这样他才能稳定地演出,他的技艺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②另外,呆在秋千架上也特别有益健康,在一年中温暖的季节里,剧院圆顶周围的侧窗都敞开着,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毫无阻挡地流泻进布满灰尘的圆拱,那情景相当美。确实,他的社交生活有点受限制。有时,只有一个表演杂技的小伙子顺梯子一级级爬上来,他俩就坐在秋千架上,一左一右斜靠着吊绳,喋喋不休地说话;或者,房屋修理工在维修屋顶时,通过敞开的窗户同他交谈几句;或者是消防队员,在剧院的顶层楼座上检查有无危险照明时,尊敬地向他说几句难以听清的话,除此以外再没有什么打扰过他的隐居生活。偶尔,剧场的职工可能从下午空荡荡的剧场走过,若有所思地抬头凝视极高的几乎超出人的视野的天花板。那儿,秋千艺人正在练习或者休息,根本没有发觉有人在看他。
③如果没有那些免不了的四处搬迁的旅行,秋千艺人本来可以像这样平静地生活下去。他发现那些旅行极难忍受。当然,经理非常注意使旅行不超过必要的时间,让他少受痛苦的折磨。如果是在城市里旅行,就乘坐赛车,尽可能在傍晚或清晨,以非常危险的速度载着他在空空荡荡的街道上疾驰,但这对于他平常的生活方式而言可能十分难受。在巡回演出的下一个城市中,早在他到达之前,剧场里的秋千架就已经悬挂好了,所有通向舞台的门豁然洞开,所有的过道畅通无阻——而经理却始终提心吊胆,直到最后秋千艺人的脚踏上绳梯,转瞬登上秋千架,悬吊在高处。
④尽管经理成功的安排了许多次旅行,但是每次新的旅行都使他感到困窘,别的先不说,单是旅行本身对艺人的神经刺激就够大了。
⑤有一次他们又一起旅行,秋千艺人躺在行李架上做梦,经理背靠着坐在对面车窗旁的座位上读书。秋千艺人低声叫他的同伴,经理立刻全神贯注地听他讲,秋千艺人咬着嘴唇说,将来他演出时必须要有两副秋千,而不是只有一副,要两副秋千相对而挂。经理立刻答应了。但是好像要显示经理的应允和拒绝一样无关紧要,秋千艺人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将不再在一副秋千架上演出了。每想到还有可能在一副秋千架上表演,他就浑身颤栗起来。经理非常警觉,再次强调他完全同意这个想法,还说两副秋千比一副好,除了第二根秋千架能带来方便之外,表演也会有许多变化。听到这些,秋千艺人突然放声大哭起来。经理深深地感到苦恼,他跳起来,问到底怎么回事。没有回答。然后他从座位上爬起来,脸贴着脸抚慰他,以致自己的脸也沾上了秋千艺人的泪水。询问抚慰,亲昵了很久,秋千艺人才抽泣着说:“手里只抓着一副秋千——叫我怎么活下去!”这样经理就更容易安慰他了。他保证到了下一个车站就拍电报到他们巡回演出的第一个城市去,让他们在剧场里再安装一副秋千,同时责备自己竟然让演员在一副秋千上表演了那么长时间,并且热情地感谢和表扬演员终于使他注意到这个错误。他就这样一点点地使秋千演员放下心来。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但他自己却放不下心来了,感到深深不安,时不时偷偷地从书上方瞟演员几眼,有些念头开始折磨他:人们会让他孤独吗?人们不会增加他的紧迫感吗?人们不会威胁到他的生存吗?经理真的相信,他从艺人流过泪后表面平静的沉睡中,能够看出初次刻在他孩子般光滑的前额上的焦虑的皱纹。
(选自《外国超短篇小说赏析》)
5.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经理允许高空秋千演员一直呆在秋千上,是为了保证演出的稳定,保证演员的技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其本质是为了获得商业利益。
B.演员喜欢一直呆在秋千上,是因为他觉得那上面阳光温暖,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有益健康,远离干扰,表现了他醉心于艺术的精神。
C.小说最后部分表现了经理的深深不安,说明经理非常了解演员的内心需求,读懂了演员此时的眼泪,他在此刻与演员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D.小说平铺直叙地讲述了一个严肃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人物性格单一,缺少变化,形象模糊,秋千艺人代表一个有寓意的符号。
E.卡夫卡小说被称为“寓言小说”,常用象征表达对社会关系的理解,文中的“秋千”是主人公用以体现个体价值、亲近现实世界的象征。
6.小明同学在研读小说时,觉得题目“初识悲哀”值得玩味,尝试对它的意蕴进行探究,但只想到了一点,请你再补充两点。
(1)经理“初识悲哀”:经理初次意识到人们的目光与期望会给秋千艺人带来负担,他开始为秋千艺人担忧。
(2)
(3)
7.班级组织卡夫卡作品研讨会,你们小组选定卡夫卡的《变形记》与这篇小说进行对比研读,讨论后找到两篇小说的三个相同点,确定了三个关键词:“荒诞性”“异化”“隐喻”。你作为小组发言人需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根据示例,在确定的三个关键词中任选其一拟写一个标题。
示例:苦涩的幽默——《变形记》《初始悲哀》中独特的讽刺手法赏析
(2)结合两篇小说,围绕本小组拟写的标题进行简析阐释。
【答案】5.AD
6.(2)秋千艺人“初识悲哀”:他开始隐隐觉得只有一架“秋千”的人生充满着危机。
(3)作者“初识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秋千艺人的“悲哀”,人们并未意识到真正的“悲哀”在于秋千艺人封闭自我,无法与社会融通,是理解不了世界和不被世界理解的悲哀。
7.(1)议题设计示例:
议题1:似非而是的“逆说”——《变形记》与《初识悲哀》中“荒诞性”艺术特色赏析
议题2:人的“异化”表达——《变形记》《初识悲哀》之主题探究
议题3:“甲虫”与“秋千”——《变形记》《初始悲哀》中的“隐喻”意义探究
(2)议题1:似非而是的“逆说”——《变形记》与《初识悲哀》中“荒诞性”艺术特色赏析
①“荒诞性”主要是指那些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的违反常情与理性的表现。比如《变》里的“人”变“甲虫”,《初》里的秋千艺人常年生活在秋千上。②卡夫卡是以“荒诞”表达“真实”。比如《变》通过格里高尔在生活重担的压迫下从人变成了一只甲虫的荒诞遭遇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金钱已作为异已和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并把人当成了奴隶,使人沦落为非人。《初》里秋千艺人反常的生活状态指向的是一个无法与社会对话融通的孤独者的真实。
议题 2:人的“异化”表达——《变形记》《初识悲哀》之主题探究
①异化是指物对人的奴役,使人失去人性而成为非人。②《变》里主人公的悲剧所表达的就是现代人由于生活的重压,在强大社会面前渺小无力,从肉体到灵魂被全面异化。在变形为甲虫后,作为人的欲望与感情,都被禁锢在“甲壳”之下,是个人无法把握命运的悲哀。《初》里的异化则表现为主人公借助秋千作为封闭自己、抗拒他者的唯一依托,秋千成为主宰他命运的“主人”。他强烈地意识到只有一架秋千的人生充满不安全性,对第二架秋千充满渴求,这把异化推向更深的悲哀。
议题 3:“甲虫”与“秋千”——《变形记》《初始悲哀》中的“隐喻”意义探究①卡夫卡常用象征形象来表达他对社会关系的理解。②《变》里的“甲虫”有着丰富的隐喻意义,它暗示“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寄寓人性的苏醒,表现人的生存困境。③《初》里的“秋千”代表着一种抗拒他者的凭借,第二架秋千可理解为秋千艺人对“同类”的呼唤,这种呼唤更显示了与世界不融通的孤独之悲。(或秋千隐喻物对人的一种奴役,秋千艺人是一个代表人的异化的符号)
【解析】
【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是因为他觉得那上面阳光温暖,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有益健康”错误。由原文“另外,呆在秋千架上也特别有益健康,在一年中温暖的季节里,剧院圆顶周围的侧窗都敞开着,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毫无阻挡地流泻进布满灰尘的圆拱,那情景相当美。确实,他的社交生活有点受限制”一处分析可知,这不是演员喜欢呆在秋千上的理由,而是叙述者的表达。
C.“产生了深深的共鸣”错误,由“经理立刻答应了。但是好像要显示经理的应允和拒绝一样无关紧要”“经理深深地感到苦恼,他跳起来,问到底怎么回事。没有回答”等处分析可知,其实经理并未真正懂得演员的“眼泪”。
E.“‘秋千’象征着主人公用以体现个体价值、亲近现实世界的工具”不对。由“他发现那些旅行极难忍受”“经理非常注意使旅行不超过必要的时间,让他少受痛苦的折磨。如果是在城市里旅行,就乘坐赛车,尽可能在傍晚或清晨,以非常危险的速度载着他在空空荡荡的街道上疾驰”“每次新的旅行都使他感到困窘,别的先不说,单是旅行本身对艺人的神经刺激就够大了”等处可知,秋千艺人很害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因此,“秋千”应该象征主人公借以逃避现实、抗拒他者的工具。
故选AD。
6.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初识悲哀”中的“识”是个动词,有“意识到”的意思,同时,整个短语缺少主语。而由探究(1)中的“经理‘初识悲哀’”中也可窥探,分析其意蕴,可以从不同人物出发进行分析。而这篇文章人物很少,主要人物只有秋千艺人和经理,因此,可以从秋千艺人的层面探究“初识悲哀”的意蕴。
那么秋千艺人的意识是什么呢?由前文“他在一座剧院里演出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不离开他的秋千架”“除此以外再没有什么打扰过他的隐居生活”可知,秋千艺人是非常满足于自己的高空生活的,甚至可以用“满足”一词形容,他可以常年待在剧院高空的秋千中不下来。但在文章后半段,秋千艺人的思想变了,“秋千艺人咬着嘴唇说,将来他演出时必须要有两副秋千,而不是只有一副,要两副秋千相对而挂”“秋千艺人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将不再在一副秋千架上演出了。每想到还有可能在一副秋千架上表演,他就浑身颤栗起来”“秋千艺人才抽泣着说:‘手里只抓着一副秋千——叫我怎么活下去!’”“从艺人流过泪后表面平静的沉睡中,能够看出初次刻在他孩子般光滑的前额上的焦虑的皱纹”,种种迹象表明,秋千艺人已经意识到只有一架“秋千”的人生充满着危机。综合分析可以概括——秋千艺人“初识悲哀”:他开始隐隐觉得只有一架“秋千”的人生充满着危机。
秋千艺人为什么愿意一直待在高空秋千上?为什么他下地、旅行时会紧张不安?这就涉及到文章的主旨了,而主旨层面,可以从作者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个高空秋千演员曾这样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在一座剧院里演出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不离开他的秋千架,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这是一个生活异于常人的秋千艺人,甚至于,这是一个生活异于左右高空表演者的秋千艺人,他的生活离不开秋千架,“不论他要求什么,哪怕是非常羞于出口的要求,守在下面的服务人员都会将他需要的所有东西传递给他”,连生活起居也是在秋千架上完成,有人给他送物品。更甚至,他害怕旅行,害怕地面生活——“他发现那些旅行极难忍受”“如果是在城市里旅行,就乘坐赛车,尽可能在傍晚或清晨,以非常危险的速度载着他在空空荡荡的街道上疾驰,但这对于他平常的生活方式而言可能十分难受”,这种异于常人的极端生活方式,是与世隔绝的,是无法与社会融通的,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而更悲哀的地方是,这种悲哀不受人理解。甚至旁人会遵从秋千艺人的选择——服务人员会将他所需要的东西递给他;经理本着利益角度出发,对他的生活方式满不在乎。甚至到文章的最后,当秋千艺人自身意识到只有一架“秋千”的人生充满着危机时,经理仍然不知道他为什么哭泣,这是一种不被世界理解的悲哀。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概括——作者“初识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秋千艺人的“悲哀”,人们并未意识到真正的“悲哀”在于秋千艺人封闭自我,无法与社会融通,是理解不了世界和不被世界理解的悲哀。
7.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1)首先要对题干中三个关键词“荒诞性”“异化”“隐喻”进行理解。再结合示例分析,破折号之前,需要对文章一些艺术特色进行概括性表达;破折号之后,需要说明两篇小说需要分析的议题。
“荒诞性”:《初识悲哀》的荒诞性表现在秋千一人的生活方式异于常人,《变形记》的荒诞性表现在主人公变成了一只甲壳虫。《变形记》是课内文章,通过它的学习,考生不难理解,卡夫卡文章的“荒诞性”是基于对现实批判与讽刺的基础上的,因此,看似荒诞,实则能够披露某些现实。由此可以拟写议题:似非而是的“逆说”——《变形记》与《初识悲哀》中“荒诞性”艺术特色赏析。
“异化”:《初识悲哀》的异化在于主人公借助秋千作为封闭自己、抗拒他者的唯一依托,《变形记》的异化在于主人公变形为甲虫后,作为人的欲望与感情,都被禁锢在“甲壳”之下。主人公为什么会异化呢?这是需要读者深层探究的主旨问题。由此可以拟写议题:人的“异化”表达——《变形记》《初识悲哀》之主题探究。
“隐喻”:这个层面可以探究“甲虫”和“秋千”的深层意蕴。据此可以拟写议题——“甲虫”与“秋千”——《变形记》《初始悲哀》中的“隐喻”意义探究。
(2)议题1:似非而是的“逆说”——《变形记》与《初识悲哀》中“荒诞性”艺术特色赏析:
①“荒诞性”主要是指那些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的违反常情与理性的表现。比如《变》中的“荒诞”是因为小说的整体故事框架——人变虫本身就是荒诞而不符合生活逻辑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了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初》里的秋千艺人常年生活在秋千上这个逻辑也是荒诞的,高空秋千,哪怕对于表演艺人来说也是有风险的,更何况是生活在上面呢?
②但卡夫卡“荒诞”是为了表达“真实”。《变》中,萨姆沙的遭遇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把人当成了奴隶,使人沦落为非人真实的社会生活。而《初》里秋千艺人几乎都在剧院内高挂的秋千架上度过,偶尔从一个剧院的秋千架转移到另一个剧院的秋千架,而对于接触地面,包括也仅仅是辗转剧院时不可避免的旅行表现出强烈的“困窘”和抵触,他反常的生活状态指向的是一个无法与社会对话融通的孤独者的真实。
议题2:人的“异化”表达——《变形记》《初识悲哀》之主题探究
①“异化”是指物对人的奴役,使人失去人性而成为非人。
②《变》里主人公在家庭成员刻薄、冷漠、剥削下变成一只甲虫,这一悲剧所表达的就是现代人由于生活的重压,在强大社会面前渺小无力,从肉体到灵魂被全面异化。在变形为甲虫后,作为人的欲望与感情,都被禁锢在“甲壳”之下,是个人无法把握命运的悲哀。《初》里的异化则表现为主人公借助秋千作为封闭自己、抗拒他者的唯一依托。在常人看来,高空是令人感到不适的,更别说是容易左右摇晃、极不稳定的秋千架,相反,地面总是坚实、可靠而安全的,但秋千却成为主宰秋千艺人命运的“主人”。秋千艺人强烈地意识到只有一架秋千的人生充满不安全性,对第二架秋千充满渴求,这把异化推向更深的悲哀。
议题3:“甲虫”与“秋千”——《变形记》《初始悲哀》中的“隐喻”意义探究
《变》里的“甲虫”有着丰富的隐喻意义,它暗示“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寄寓人性的苏醒,表现人的生存困境。化身为一只甲虫,隐喻与亲人之间淡漠关系和无效沟通。而《初》里的“秋千”代表着一种抗拒他者的凭借,那“第二把秋千”又从何解释呢?可理解为秋千艺人对“同类”的呼唤,对理解自己的人的互换,这种呼唤更显示了秋千艺人与世界不融通的孤独之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豹子头林冲
茅盾
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失了花石纲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地只在林冲心窝里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便只能像油煎冷粽子似的硌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候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情放在心上颠来倒去估量着的时候,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将来。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的光亮,使他对于人,我,此世界,此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本是农家子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世,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庄稼人的生活是受得够了,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武,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他从没到过“边庭”。父老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垠、水草肥沃的地方,胡笳声动,“胡儿”扫过,只剩下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边庭”呐!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
但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样地献媚胡儿!一伙吮咂百姓血液的凶狠恶魔!
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
“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
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么?“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侯,简截也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发配沧州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流血,他不怕。但无缘无故杀人他亦不肯。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为个人的利害去杀一个无仇无怨的人不是豹子头的性情!可是形势所逼,他只好应承。
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
暴躁在林冲胸头炸开,他皱眉向墙上的朴刀一望,翻身离床,拿了朴刀,便开门出来。
宿雪还没消融,白皑皑的照得聚义厅前如同白昼;朔风又把残雪吹冻,踏上去只是簌簌作响。林冲低头倒提朴刀,只顾往前走。大柏树上一群鸟忽然惊飞起来,林冲猛可曳住了脚步,抬头看,半轮冷月在冻云中浮动,像是泼皮涎着半边脸笑人。几点疏星远远地躲在天角,也在对林冲眨眼。
林冲剔起眉毛,再往前走。然而一个“转念”——“到底要结果哪一个?”
这青面兽原也是无仇无怨,但不是无抵抗的善良百姓,林冲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下原是问心无愧的。可现在呢?这汉子虽已剥露出更卑污的本相,但若乘他睡眼朦胧就一刀了事,也不是豹子头做的,须吃江湖好汉们耻笑呐!
遥望聚义厅前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是那王伦!顶了江湖上好汉的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
林冲睁圆怒自四下眺望。好一个雄伟的去处呀!港汊环抱,四面高山,进可攻退可守!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
重下决心,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
“来者是谁?”
听到这声吆喝,林冲摆开步式,朴刀在怀,定睛前瞅。
“呀,林教头,是你!”
巡夜的小喽啰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林冲眼瞅着不说话。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踌躇:他不忍多杀不相干的人。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做什么?”
一句平常询问蓦地勾起误入“白虎堂”那回事,抬头一望,明明是“聚义厅”,不是“白虎堂”!
“林头领好武艺,这早晚也还打熬力气!”
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天说谎。
看着喽啰走远的背影,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
“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
这时清脆的画角声已经在寒冽的晨气中呜咽发响。
(有删改)
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开头虽未直接引述青面兽杨志的话,但从下文林冲的心理活动可以推知,杨志还存着顾念家人,期待能另找门路图出身的想法。
B.文中用抒情性的笔调描绘林冲早年的“边庭”理想,“无边无垠、水草肥沃”“胡声动,胡儿扫过”,边塞豪情的画面却与冷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
C.文中对林冲行为的延宕多有表现,人物的本性与刺杀的意志始终处于紧张的矛盾中,但最终,林冲还是因为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
D.作品景物描写凝练传神,文中画线部分段落语句,渲染出紧张的气氛,也隐约透露出林冲内心的犹豫,为下文的“转念”埋下伏笔。
9.本文以林冲心理活动为线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重写经典,这样的写法有何艺术价值?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0.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与课文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文本加以说明。
【答案】8.C
9.①以林冲的心理活动为线索,有利于串联起林冲一生的遭遇,使人物形象更完整;②以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角度灵活自由,便于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反映更全面的生活图景;③重写将林冲内心的思想矛盾更尖锐地展示出来,对王伦和梁山泊的看法超越了原著的内涵,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性。
10.①“林教头”是朝廷罪囚,“豹子头林冲”已是流落梁山泊的江湖人物。②“林教头”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豹子头林冲”情绪激烈、反抗意识强烈。③“林教头”是从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豹子头林冲”则是开始冲动暴躁,后来冷静反思,忍而不发。
【解析】
【分析】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因为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错误,小说中“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固然需要一双铁臂,但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等体现了林冲放弃刺杀王伦的真实想法,让林冲停下杀手的是林冲对自我、对梁山泊的反思。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三人称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运用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结合“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光亮,使他对于人,我,世界,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次撒谎”等分析,以林冲的心理活动为线索,串联起林冲一生的遭遇,使人物形象更完整。
结合“这一夜”“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等分析,文本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角度灵活,多角度反映人物的活动图景。
结合“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等分析,重写将林冲内心的思想矛盾更尖锐地展示出来,对王伦和梁山泊的看法超越了原著的内涵,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性。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与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形象主要存在三点差异。一是身份不同:课文中的“林教头”是朝廷罪囚,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已在梁山泊落草为寇。二是性格特征不同:课文中的“林教头”安分守己,逆来顺受,随遇而安;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情绪激烈,反抗意识强烈。三是思想发展历程不同:课文中的“林教头”从逆来顺受最终走向反抗;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则是开始时冲动暴躁,后来逐渐冷静、隐忍。
结合“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分析,本文中“豹子头林冲”已是流落梁山泊的江湖人物。结合“林冲道:‘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分析,课文中的“林教头”是朝廷罪囚。
课文中“林教头”去草料场,认为是“好差使”,想修理草屋、求神明庇佑等——心地善良、安分守己和随遇而安,有服完刑后与家人团聚的幻想。而本文中结合“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侯,简截地要他们的命”“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等分析,本文中“豹子头林冲”情绪激烈、反抗意识强烈。
课文中林冲刺配沧州后被派去管理天王堂。不久陆虞侯又贿买沦州管营、差拨,调林冲去草料场,想借机烧死林冲。林冲被逼无路可走,终于走上了杀人报仇的道路。课文中的“林教头”是从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本文中结合“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等分析,本文中“豹子头林冲”则是开始冲动暴躁,后来冷静反思,忍而不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炭河(节选)
韩振远
河雾慢慢散去,几只大鸟在河面缭绕,一会儿腾起,一会儿又从水面掠过,那该是灰鹤吧。不远处,几只鸟呆头呆脑地站在河边,歪着长脖子,像睡着了一样,忽然又把头伸进河水,闪电一样快,然后,伸长了脖子,把什么东西吞下去。河沿子人把这种鸟叫老等。老等是个阴谋家,潜伏在水边,站在一个地方不动,有时候一站就是一上午,哪怕泥淤了腿,也纹丝不动,等河里有鱼游过,伸长脖子,把尖尖的喙像飞标一样,投进水里,鱼就被插上来。臭蛋师傅讲过,老等也叫老颧,学名鹳雀,课本里就有一篇《登鹳雀楼》的课文。铁锁想着鹳雀就笑了。他想,爹、妈还有自个儿,可不就是鹳雀,河里的炭就是鱼。鹳雀是天天等,爹是等了两年才等到一次炭河。
师傅心急火燎跑过来。朝爹喊:这个财旺,敢叫娃站到水里。
爹说:臭蛋,你到底是来捞炭,还是当娃娃头?
师傅浑身是泥,连脸上也是,被太阳晒干了,一说话脸上的泥皮就往下掉。铁锁从没有见过师傅这种滑稽样子。师傅却很郑重,对爹说:你也不能让铁锁再下河。
爹说:这黄河野滩,天王老子都不管,你倒家家都管,我说你就别操这心了,谁不心疼自家娃。
妈说:臭蛋,别跑了,先吃油厚旋,还热着呢。
师傅一乐,嘿嘿笑,说:有油厚旋吃啊,我去找几颗野蒜。说话间就钻进芦苇丛。一会儿出来,手里就有了一把绿生生的野蒜苗。
爹大笑,说:到底是当师傅的,吃得讲究。
师傅说:我是沾八爷的便宜。
爹说:看你说的,咱都是沾河的便宜哩,不捞炭,谁舍得吃油厚旋。
太阳挂在头顶,铁锁朝天上望去,白花花的晃眼。河水涌动,也白花花晃眼。怎么就没有一点风,湿热湿热,太阳晒得人都要蜕层皮。滩上的炭已有一大堆,铁锁想,就是和师傅两家,恐怕三年都烧不完。
爹从水里上来,放下铁筛,说:不捞了,不捞了。
铁锁说:怎么不捞了,水里不是还有吗?
爹说:你当捞炭就光是个捞,还要往回拉,拉不到家里,这炭早晚还是河里的。
才一小会儿,车辙就浸出了水。爹说:不敢多歇,再歇车脚子就陷进去了,走,使劲。走到岔河时,铁锁看见师傅的平车架子还放在滩上,孤零零的,怎么看都不像平车了,那师傅呢,还在水边来回跑吗?
终于把一车炭送到河边崖下,爹累得都快喘不过气来了。才一趟,铁锁就觉得在河滩上拉炭比捞炭累多了,浑身都快散了。又拉一趟,妈说:娃骨头嫩,就让他在崖边歇着。
爹说:锁,知道捞炭是怎么回事了吧。
爹和妈又下了滩。六一爹妈也开始把炭往上转,却不见六一。铁锁问六一呢?六一妈说:在芦苇里捉蚂蚱找鸟窝呢。六一爹说:就你惯着娃,看人家铁锁,多懂事。铁锁被人一夸,反倒觉得不好意思了,就不想再坐在崖根让人看见。
河滩上,几个拉着平车的人过了岔河,不等车停稳,爹就喊起来:你看,大水要下来啦!
铁锁朝沟槽里望去,一股水在悄悄流,水头泛起白沫,像无数条狂奔的蛇,摇头晃脑,迅疾恣意。爹忽然受了惊一样,朝后面喊:大水来了,快上岸啊!后面的人也跟着喊:大水来了,上岸啊!一声接一声,喊声就传到了夹滩上,也被河风吹落到水面上。那边捞炭的人撒脚往回跑,一个个惊得屁滚尿流。
铁锁觉得一股凉气逼来,笼罩了全身,爹当过十几年艄公,也沉不住气了,手忙脚乱。总算上岸了。爹又下到滩里,帮六一爹,六一爹又回过头帮东生,都上岸了。所有的人都瘫坐在地上,朝河里望,转眼间,本来空旷的河滩一片汪洋,河水像疯了,涌动着狂躁的浪。
妈说:可惜还有那么多炭没拉上来。
爹说:没拉上来的就不是咱的。
六一妈忽然瘫倒在地,大哭:六一,六一还在夹滩!
六一爹急了,一下子扑到河里。
爹大喊:七叔,你不会水,去找死啊。
马上也跟着下到水里,将六一爹死死抱住,喊:这阵势,就是会水的也不敢去。
六一爹坐在水里,哇哇哭。
河水更大了,那面的夹滩在一点点缩小,被雾霭笼罩,一片苍茫。一群水鸟围着夹滩盘旋,突然又腾向高空。一高一矮两个人从芦苇丛中钻出来,站在白白亮亮的水边,呆头呆脑地朝四面望,好像还不知道涨大水了,夹滩眼看就要被淹没。
爹说:这下好了,六一有救了。
妈说:臭蛋也不会水。
爹说:不要紧,臭蛋有办法。
铁锁攀上了崖,站在柿树下,朝河里喊:师傅!
师傅拉着六一朝这边跑,很快就被岔河挡住,岔河水也涨了,奇怪,师傅好像并不慌,一手拉着六一,站在水边呆呆地看。
水越来越大,连夹滩也全被淹没了,芦苇、蒲草、蒲柳都倾斜了身子,就要匍匐到水里去。铁锁顿时明白,师傅是拉着六一坐上了搁在夹滩上的平车架子往下漂。那平车架子就是一条小船,正好能坐两个人。铁锁看清了,师傅拿在手里划水的竟是自家那柄铁锨。两个人没有半点惊慌,六一还嘻嘻笑着,朝岸上的人招手呢。快到夹马口,都漂下去有七八里了,河面渐渐变宽,岸边水流变缓,爹跳下水,黑狗也跳下水,两人一个扯,一个推,平车架子就靠上岸了。
六一还在嘻嘻笑,像在河里旅游了一趟,很享受的样子。师傅的脸更黑了,上了岸,将铁锨扔到一边,突然一拳把爹打翻在地。爹喊:臭蛋,你疯了,为什么打我?
师傅喊:叫你让铁锁请假,叫你捞炭。
爹爬起来,哈哈笑,说打得好,该打该打。
铁锁不明白,请假是师傅同意了的,这会儿为什么打爹。河水更大了。浪涛连天,雾气弥漫,连西面的崖也看不见了。
【注】①《炭河》写的是某个清晨,铁锁被爹叫醒后跟爹去捞炭,顺便跟老师请假,而师傅不放心铁锁的安全,也慌忙拉了平板车去炭河捞炭的故事。②臭蛋即师傅,本叫刘满强,老高中生,村里没有老师来教书,他就被支书安排教课。铁锁爹是个艄公,到河里跑船经常一月半月不回家。
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臭蛋,你到底是来捞炭,还是当娃娃头”,表现出“爹”对师傅的戏谑和两人的亲密关系。
B.铁锁妈因为很多炭没有拉上来而发牢骚,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不满以及心胸狭隘的性格特点。
C.铁锁爹把炭拉上岸,又帮六一爹,六一爹又回过头帮东生,表现出乡村百姓的朴实与乐于助人的性格。
D.小说多次写师傅反对铁锁来捞炭以及救六一的情节,表现了师傅对学生的关心,展现了乡村教师的朴实和崇高。
1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情节推进过程中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意蕴丰富,感染力极强,使小说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B.小说描写点面结合,既将镜头对准个体人物进行细致描摹,又照顾到群体渲染,富有生动的现场感。
C.小说语言风趣幽默,如写铁锁爹和师傅的对话“到底是当师傅的,吃得讲究”,“我是沾八爷的便宜”,表现力极强。
D.捞炭、拉炭是本小说的主线,节选部分围绕着如何把炭拉上岸展开,情节越紧凑,越显示出生活的不易和人情的质朴。
13.小说第一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14.这篇小说擅长以清新质朴的语言,讴歌其自然美与人性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淳朴、大美的人情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1.B
12.A
1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读者展现炭河早晨充满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烘托出宁静祥和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引出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儿童的视角写铁锁看见水鸟后自然想起师傅讲解的课文中的鹳雀,引出下文人们捞炭拉炭,充满了童真童趣。
突出人物形象。铁锁由水鸟的等待想到了一家人捞炭的经历,烘托出人们捞炭生活的艰辛,有力地突出百姓们为了生计辛勤劳作的形象。
14.本文描写了炭河地区美丽的自然风景:河水安静与汹涌、水草茂盛、水鸟安闲与躁动,充满诗情画意;
本文讴歌了炭河沿岸人们美好的人性:铁锁是憨厚的乡村后生,“爹”是壮实淳朴的船工,师傅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乡村老师,“妈”是朴实的乡村妇女,他们互帮互助,这些形象生动鲜活,读来使人为之感动;
作者以自然美烘托温暖人性美,两者交相辉映,表现了作者对炭河及其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不满以及心胸狭隘的性格特点”理解错误,原文是“妈说:可惜还有那么多炭没拉上来”,铁锁妈只是感到很惋惜。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理解错误,全文都是记叙和描写,作者的情感全部蕴含在里面,没有抒情的表达方式。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画线句是一段景物描写,描写的地点是河边,时间由“河雾慢慢散去”看应该是早晨,主要描写了大鸟,“几只大鸟在河面缭绕,一会儿腾起,一会儿又从水面掠过”,展现了大鸟自在的生存状态;“不远处,几只鸟呆头呆脑地站在河边,歪着长脖子,像睡着了一样,忽然又把头伸进河水,闪电一样快,然后,伸长了脖子,把什么东西吞下去”,生动描写大鸟捕鱼的情景。这些描写既富有生机,有祥和安宁。因此这段景物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读者展现炭河早晨充满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烘托出宁静祥和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作为文章的开头,这段景物描写起到了引出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作用。由“大鸟”想到了鸟的名字,“臭蛋师傅讲过,老等也叫老颧,学名鹳雀,课本里就有一篇《登鹳雀楼》的课文”,自然想起师傅;还有由“老等”想到了拉炭,“他想,爹、妈还有自个儿,可不就是鹳雀,河里的炭就是鱼。鹳雀是天天等,爹是等了两年才等到一次炭河”。这段联想以儿童的视角写铁锁看见水鸟后自然想起师傅讲解的课文中的鹳雀,引出下文人们捞炭拉炭,充满了童真童趣。
“老等”捕鱼不易,“潜伏在水边,站在一个地方不动,有时候一站就是一上午,哪怕泥淤了腿,也纹丝不动,等河里有鱼游过,伸长脖子,把尖尖的喙像飞标一样,投进水里,鱼就被插上来”,人们拉炭更不易,“爹是等了两年才等到一次炭河”。这段描写突出人物形象。铁锁由水鸟的等待想到了一家人捞炭的经历,烘托出人们捞炭生活的艰辛,有力地突出百姓们为了生计辛勤劳作的形象。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意图、审美取向的能力。
考生要抓住“以清新质朴的语言,讴歌其自然美与人性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淳朴、大美的人情世界”找到答题方向,即展现“自然美”“人性美”的“人情美”的“大美的人情世界”。
先看自然美,文章描写了炭河地区美丽的自然风景,开头描写炭河清晨的美景,“河雾慢慢散去,几只大鸟在河面缭绕,一会儿腾起,一会儿又从水面掠过,那该是灰鹤吧。不远处,几只鸟呆头呆脑地站在河边,歪着长脖子,像睡着了一样,忽然又把头伸进河水,闪电一样快,然后,伸长了脖子,把什么东西吞下去”,宁静恬淡;中间还描写了河水“一股水在悄悄流,水头泛起白沫,像无数条狂奔的蛇,摇头晃脑,迅疾恣意”,还有夹滩“芦苇、蒲草、蒲柳都倾斜了身子,就要匍匐到水里去”。这里的自然风光优美而有诗情画意,河水安静与汹涌、水草茂盛、水鸟安闲与躁动,充满诗情画意。
文章也讴歌了炭河沿岸人们美好的人性,铁锁是憨厚的乡村后生,“爹”是壮实淳朴的船工,师傅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乡村老师,“妈”是朴实的乡村妇女,他们之间的感情美好而真挚,如师傅对铁锁的关爱,“师傅心急火燎跑过来。朝爹喊:这个财旺,敢叫娃站到水里”;还有人们之间的互相帮助,“爹又下到滩里,帮六一爹,六一爹又回过头帮东生,都上岸了。所有的人都瘫坐在地上”,师傅去救助六一,“师傅是拉着六一坐上了搁在夹滩上的平车架子往下漂”,这些形象生动鲜活,读来使人为之感动。
这里的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人们之间淳朴的情感融为一体,以自然美烘托温暖人性美,两者交相辉映,表现了作者对炭河及其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儿进入厅中,他姊妹三人正议论些家务,说的便是年内赖大家请吃酒,他家花园中事故。见他来了,探春便命他脚踏上坐了,因说道:“我想的事不为别的,因想着我们一月有二两月银外,丫头们又另有月钱。前儿又有人回,要我们一月所用的头油脂粉,每人又是二两。这又同才刚学里的八两一样,重重叠叠,事虽小,钱有限,看起来也不妥当。你奶奶怎么就没想到这个?”
平儿笑道:“这有个原故:姑娘们所用的这些东西,自然是该有分例。每月买办买了,令女人们各房交与我们收管,不过预备姑娘们使用就罢了,没有一个我们天天各人拿钱找人买头油又是脂粉去的理。所以外头买办总领了去,按月使女人按房交与我们的。姑娘们的每月这二两,原不是为买这些的,原为的是一时当家的奶奶太太或不在,或不得闲,姑娘们偶然一时可巧要几个钱使,省得找人去。这原是恐怕姑娘们受委屈,可知这个钱并不是买这个才有的。如今我冷眼看着,各房里的我们的姊妹都是现拿钱买这些东西的,竟有一半。我就疑惑,不是买办脱了空,迟些日子,就是买的不是正经货,弄些使不得的东西来搪塞。”
探春李纨都笑道:“你也留心看出来了。脱空是没有的,也不敢,只是迟些日子;催急了,不知那里弄些来,不过是个名儿,其实使不得,依然得现买。就用这二两银子,另叫别人的奶妈子的或是弟兄哥哥的儿子买了来才使得。若使了官中的人,依然是那一样的。不知他们是什么法子,是铺子里坏了不要的,他们都弄了来,单预备给我们?”平儿笑道:“买办买的是那样的,他买了好的来,买办岂肯和他善开交,又说他使坏心要夺这买办了。所以他们也只得如此,宁可得罪了里头,不肯得罪了外头办事的人。姑娘们只能可使奶妈妈们,他们也就不敢闲话了。”
探春道:“因此我心中不自在。钱费两起,东西又白丢一半,通算起来,反费了两折子,不如竟把买办的每月蠲①了为是。此是一件事。第二件,年里往赖大家去,你也去的,你看他那小园子比咱们这个如何?”平儿笑道:“还没有咱们这一半大,树木花草也少多了。”探春道:“我因和他家女儿说闲话儿,谁知那么个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②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的,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有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余,以补不足,未为不可。”
宝钗正在地下看壁上的字画,听如此说一则,便点一回头,说完,便笑道:“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李纨笑道:“好主意。这果一行,太太必喜欢。省钱事小,第一有人打扫,专司其职,又许他们去卖钱。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平儿道:“这件事须得姑娘说出来。我们奶奶虽有此心,也未必好出口。此刻姑娘们在园里住着,不能多弄些玩意儿去陪衬,反叫人去监管修理,图省钱,这话断不好出口。”
宝钗忙走过来,摸着他的脸笑道:“你张开嘴,我瞧瞧你的牙齿舌头是什么作的。从早起来到这会子,你说这些话,一套一个样子,也不奉承三姑娘,也没见你说奶奶才短想不到,也并没有三姑娘说一句,你就说一句是,横竖三姑娘一套话出,你就有一套话进去,总是三姑娘想的到的,你奶奶也想到了,只是必有个不可办的原故。这会子又是因姑娘住的园子,不好因省钱令人去监管。你们想想这话,若果真交与人弄钱去的,那人自然是一枝花也不许掐,一个果子也不许动了,姑娘们分中自然不敢,天天与小姑娘们就吵不清。他这远愁近虑,不亢不卑。他奶奶便不是和咱们好,听他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变好了,不和也变和了。”
探春笑道:“我早起一肚子气,听他来了,忽然想起他主子来,素日当家使出来的好撒野的人,我见了他便生了气。谁知他来了,避猫鼠儿似的站了半日,怪可怜的。接着又说了那么些话,不说他主子待我好,倒说‘不枉姑娘待我们奶奶素日的情意了。’这一句,不但没了气,我倒愧了,又伤起心来。我细想,我一个女孩儿家,自己还闹得没人疼没人顾的,我那里还有好处去待人。”口内说到这里,不免又流下泪来。
李纨等见他说的恳切,又想他素日赵姨娘每生诽谤,在王夫人跟前亦为赵姨娘所累,亦都不免流下泪来,都忙劝道:“趁今日清净,大家商议两件兴利剔弊的事,也不枉太太委托一场。又提这没要紧的事做什么?”平儿忙道:“我已明白了。姑娘竟说谁好,竟一派人就完了。”探春道:“虽如此说,也须得回你奶奶一声。我们这里搜剔小遗,已经不当,皆因你奶奶是个明白人,我才这样行,若是糊涂多蛊多妒的,我也不肯,倒像抓他乖一般。岂可不商议了行。”平儿笑道:“既这样,我去告诉一声。”说着去了,半日方回来,笑说:“我说是白走一趟,这样好事,奶奶岂有不依的。”
(节选自《红楼梦》(庚辰本)第五十六回)
【注】①蠲(juān):除去,免除。②殄(tiǎn):尽、绝。
15.下列对选文内容及《红楼梦》中与之相关的其他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王熙凤患病需要长时间治疗调养,王夫人暂让迎春、探春两人协理荣国府琐碎之事,后又因园中人多,恐失于管理,特请薛宝钗参与理家。
B.选文中“这又同才刚学里的八两一样”一句所写的“才刚学里的八两”,指探春在理家过程中所免除的宝玉、贾环、贾兰等三人的学堂公费。
C.选文叙写探春理家之事,形象鲜明;之后的“抄检大观园”情节又展示了探春面对王熙凤、王善保家的搜检积极应对,敢于抗争的性格特征。
D.从探春理家前的“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情节可知,贾府过年依然讲究排场,但从贾珍、贾蓉与来进贡的乌庄头的交谈中已透露贾府经济的窘迫。
16.从选文看,平儿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17.文中画线句写探春“不免又流下泪来”,结合选文内容及《红楼梦》其他相关内容,说说探春流泪的主要原因。
【答案】15.A
16.(1)作为凤姐的心腹通房大丫头,平儿善于维护凤姐形象和尊严,为凤姐争脸。如“这件事须得姑娘说出来。我们奶奶虽有此心,也未必好出口”等语句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性格特点。(2)平儿辞令巧妙。如:“不枉姑娘待我们奶奶素日的情意了。”“你张开嘴,我瞧瞧你的舌头是什么作的……”等语句就说明了这一性格特点。(3)精明细致。“如今我冷眼看着,各房里的我们的姊妹都是现拿钱买这些东西的,竟有一半”等语句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性格特点。
17.(1)探春内心的隐痛在于,没有几个人拿她当贾府的小姐看,当探春听了平儿的话,不免感叹平儿的情义,伤心落泪。(2)作为代替王熙凤管理贾府的理家者,王熙凤有平儿帮衬,而自己没有贴心之人,不免伤感。(3)庶出的地位使她苦恼、逃避、挣扎,而庶母赵姨娘生性糊涂,素日惹是生非,借女儿理家之机生事闹事,令探春难堪,自身没人疼没人顾,伤心落泪。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作品的内容的能力。
A.让“迎春、探春两人协理荣国府琐碎之事”错,王夫人暂让李纨、探春两人协理荣国府琐碎之事。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平儿是王熙凤的心腹通房大丫头,她十分维护王熙凤的体面和尊严,文中很多地方都能体现这一点。
首先看,当探春就脂粉钱等事问到“事虽小,钱有限,看起来也不妥当。你奶奶怎么就没想到这个”时,平儿回答:“这有个原故:姑娘们所用的这些东西,自然是该有分例。每月买办买了,令女人们各房交与我们收管,不过预备姑娘们使用就罢了,没有一个我们天天各人拿钱找人买头油又是脂粉去的理……”这是替凤姐辩护;
再如探春说出承包院子的事后,平儿说:“这件事须得姑娘说出来。我们奶奶虽有此心,也未必好出口。此刻姑娘们在园里住着,不能多弄些玩意儿去陪衬,反叫人去监管修理,图省钱,这话断不好出口。”,这是不让凤姐得罪人。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平儿无比忠心,处处维护凤姐。
(2)精明细致。
平儿自己也是很精明的,从她的话里可以看出这一点,“如今我冷眼看着,各房里的我们的姊妹都是现拿钱买这些东西的,竟有一半。我就疑惑,不是买办脱了空,迟些日子,就是买的不是正经货,弄些使不得的东西来搪塞”,她看出了买脂粉这件事里的问题,可见很精明细致。
(3)辞令巧妙。
这段选文也塑造了平儿善于辞令,会说话的特点,一是通过她语言直接表现,二是通过宝钗和探春的侧面描写表现。如宝钗“你张开嘴,我瞧瞧你的牙齿舌头是什么作的。从早起来到这会子,你说这些话,一套一个样子,也不奉承三姑娘,也没见你说奶奶才短想不到,也并没有三姑娘说一句,你就说一句是,横竖三姑娘一套话出,你就有一套话进去,总是三姑娘想的到的,你奶奶也想到了,只是必有个不可办的原故……”,探春“不说他主子待我好,倒说‘不枉姑娘待我们奶奶素日的情意了’”,可见平儿很会说话,擅长辞令。
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作品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接着又说了那么些话,不说他主子待我好,倒说‘不枉姑娘待我们奶奶素日的情意了。’这一句,不但没了气,我倒愧了,又伤起心来。我细想,我一个女孩儿家,自己还闹得没人疼没人顾的”“他素日赵姨娘每生诽谤,在王夫人跟前亦为赵姨娘所累”可知,探春是奴婢出身的妾室赵姨娘所生的女儿,她内心的隐痛在于,没有几个人拿她当贾府的小姐看,当探春听了平儿的话,不免感叹平儿的情义,伤心落泪。
(2)根据“从早起来到这会子,你说这些话,一套一个样子,也不奉承三姑娘,也没见你说奶奶才短想不到,也并没有三姑娘说一句,你就说一句是,横竖三姑娘一套话出,你就有一套话进去,总是三姑娘想的到的,你奶奶也想到了”分析,平儿是凤姐的心腹,帮着凤姐料理事务。平儿是王熙凤管理贾府的理家者,王熙凤有平儿帮衬,而探春没有贴心之人,没有人帮衬她管家,所以她不免伤感。
(3)探春本就敏感自己庶出的身份,可偏在她管家第一天,生母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去世,贾府需要给他发放丧葬银子。探春刚裁度好,赵姨娘公开到议事厅,当着众婆子丫头的面,一口一个“姑娘踩我”,又是“连袭人都不如”“连你也没脸面”“拉扯拉扯我们”等,又是责怪探春尖酸刻薄,又是说探春忘了根本,只拣高枝飞去。赵姨娘眼泪鼻涕一把地哭起来。。庶出的地位使探春苦恼、逃避、挣扎,而生母赵姨娘生性糊涂,素日惹是生非,借女儿理家之机生事闹事,令探春难堪,自身没人疼没人顾,伤心落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贾政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也有说该题“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
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意。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若直书‘曲径通幽处’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众人听了,都赞道:“是极!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贾政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 , 。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
众客忙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道:“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众客道:“议论的极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命他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贾政摇头说道:“也未见长。”说毕,引众人出来。
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说毕,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贾政道:“诸公请题。”众人云:“方才世兄有云,‘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政听了,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众客都道:“是呀。如今虚的,便是什么字样好?”
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益发哄声拍手道:“妙!”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说着,引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欢喜,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众人见问,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他说好。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贾政听了道:“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
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刚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宝玉只得念道: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贾政听了,摇头说:“更不好。”一面引人出来。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
18.根据大观园“沁芳亭”周围景物的特点,选出贾宝玉为“沁芳亭”撰写的对联( )
A.前门绿柳垂金锁 后户青山列锦屏
B.麝兰芳霭斜阳院 杜若香飘明月洲
C.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D.三径香风飘玉蕙 一庭明月照金兰
19.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要概括横线处众人口中“好个所在”的地方“好”在哪里。
20.《红楼梦》第三回中写道:后人有《西江月》词批宝玉“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节选部分众人“赞宝玉才情不凡”。结合选文,简要分析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并说明作者在刻画宝玉形象时的匠心所在。
【答案】18.C
19.翠竹掩映、泉水绕竹,环境清幽雅致;布局讲究,格调精巧不俗。
20.第一问:
①知识丰富,才思敏捷:宝玉题额时多处引经据典、应对自如;
②不落俗套,见解独到:宝玉对景物的理解无陈词滥调,与众不同;
③存真去伪,敢于叛逆:宝玉在评论“杏帘在望”句和发表对“天然”的看法时,勇说真话,与贾政观点相违背,与世俗论调不合。
第二问:《西江月》词字面上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作者采用明贬实褒的写法,凸显出自己对宝玉的喜爱和赞美。
【解析】
【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书中提到“沁芳亭”的环境是“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由此可知,“沁芳亭”环境与水、花有关。
C.“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意思是“柳树映衬着河堤,柳树倒映着河水的清波,(三者互相映衬)使得翠绿色更加浓厚。河岸两旁的鲜花,被河水分成东西两侧,(东西两侧的鲜花)却是一样的花香”。句句言水,却不着半个水字,用“三篙”、“一脉”代而言之, 雅丽蕴藉。又分别隐“红”、“绿”二义,与“怡红快绿” 有暗暗相关之妙。
A.“前门绿柳垂金锁,后户青山列锦屏”重点强调“柳”“青山”,是省亲牌坊上的一幅对联。
B.“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重点在“麝兰”“杜若”这些花,这是清客为日后“蘅芜苑”所拟的匾联。
D.“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是诸客所拟对联,重点在“玉蕙”之香和明月之亮。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结合“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可知,潇湘馆翠竹掩映,泉水绕竹,环境非常清幽雅致。结合“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可知,这里布局很讲究,格调精巧。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第一问分析贾宝玉的人物形象。这段材料主要是写贾宝玉拟写题匾时的表现,如“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宝玉拟写题匾时多次引用经典名言或诗句,可以看出他知识非常丰富,才思敏捷。
如“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宝玉在分析景物特点时与众人观点不同,可见他见解是独到的。
如宝玉评价他人观点的时候,“‘都似不妥。’‘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可以看出面对父亲的指责,他敢于坚持自己的看法,可见他勇说真话,有叛逆的精神。
第二问是“说明作者在刻画宝玉形象时的匠心所在”。从文章来看,文中一首《西江月》表面看来是作者借他人之口来嘲笑否定贾宝玉,说贾宝玉是“草莽”、“愚顽”、“偏僻”、“乖张”、“无能”、“不肖”等等,看来似嘲,其实是赞,因为这些都是借封建统治阶级的眼光来看的,作者用反面文章把贾宝玉作为一个封建叛逆者的思想、性格概括地揭示了出来。这是似贬实褒的手法,表达作者对宝玉的喜爱和赞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乃治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是日先携了贾蓉之妻,二人来面请。贾母等于早饭后过来,就在会芳园游玩,先茶后酒,不过皆是宁荣二府女眷家宴小集,并无别样新文趣事可记。
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贾母命人好生哄着,歇息一回再来。贾蓉之妻秦氏便忙笑回道:“我们这里有给宝叔收拾下的屋子,老祖宗放心,只管交与我就是了。”又向宝玉的奶娘丫鬟等道:“嬷嬷姐姐们,请宝叔随我这里来。”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
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先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甚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道:“出去,出去。”秦氏听了笑道:“这里还不好,可往那里去呢?不然,往我屋里去罢。”宝玉点头微笑。
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宝玉便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连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去。秦氏便吩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
那宝玉刚合上眼,便惚惚的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宝玉在梦中欢喜,想道:“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打呢。”
(《红楼梦》第五回)
(张太医)到了贾蓉居室,见了秦氏,向贾蓉说道:“这就是尊夫人了?”贾蓉道:“正是。请先生坐下,让我把贱内的病说一说再看脉如何?”那先生道:“依小弟的意思,竟先看过脉再说的为是。我是初造尊府的,本也不晓得什么,但是我们冯大爷务必叫小弟过来看看,小弟所以不得不来。如今看了脉息,看小弟说的是不是,再将这些日子的病势讲一讲,大家斟酌一个方儿,可用不可用,那时大爷再定夺。”贾蓉道:“先生实在高明,如今恨相见之晚。就请先生看一看脉息,可治不可治,以便使家父母放心。”于是家下媳妇们捧过大迎枕来,一面给秦氏拉着袖口,露出脉来。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脉上,调息了至数,宁神细诊了有半刻的工夫,方换过左手,亦复如是。诊毕脉息,说道:“我们外边坐罢。”
贾蓉于是同先生到外间房里床上坐下,一个婆子端了茶来。贾蓉道:“先生请茶。”于是陪先生吃了茶,遂问道:“先生看这脉息,还治得治不得?”那先生笑道:“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待用药看看。”于是写了方子,递与贾蓉。
《红楼梦》)第十回)
凤姐方觉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含笑说道:“婶婶好睡阿!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婶,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婶,别人未必中用。”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愿,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婶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常保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
凤姐便问何事。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没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久。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
《红楼梦》第十三回)
2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玉随秦可卿进入上房内间,看到“燃藜图”和“世事”对联后,断不肯在这里,忙要出去,可以看出宝玉厌恶为功名而读书的训诫。
B.秦氏托梦凤姐说,“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写出了秦氏对凤姐的推崇和敬意,也从侧面写出凤姐的精明能干。
C.秦氏托梦凤姐,凤姐却只关心如何“永保无虞”及“有何喜事”,表明凤姐仍沉迷在富贵梦中未能领会秦氏托梦的用意。
D.秦氏托梦和“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都讲到了“梦”,拓展了小说的艺术空间,但有损艺术的真实性。
2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可卿第一次出场是以“贾蓉之妻”的身份,连名字都没有;第二次出现是“贾蓉之妻秦氏”,出现了姓氏。形象渐渐清晰,在写作手法上属于淡入。
B.张先生为秦氏看病之前说的坚持先诊脉再听病情的一段话,可以看出张先生谦恭中带着高傲,低调中透着自信,颇合太医身份。
C.秦氏房间陈列着武则天宝镜、赵飞燕金盘和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等诸多名贵之物,很是夸张,极力渲染出秦氏房间的浓艳和庸俗。
D.“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此句既可看出宝玉对现实世俗生活的厌倦,也为后面宝玉出家埋下了伏笔。
23.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秦可卿的形象特点。
24.请概括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的核心内容。
【答案】21.D
22.C
23.①袅娜纤巧,和颜悦色;
②心性高强,隐疾缠身;
③心思细腻,待人体贴;
④深谋远虑,目光长远。
24.①提醒凤姐家族盛极必衰,富贵不可常保,早为后虑;
②在祖茔边多置田产并把家塾设到这里留好退路。
【解析】
【分析】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但有损艺术的真实性”错误。梦是虚幻色彩,梦是缥缈的,梦是虚幻的,和作品的主题相吻合,这些能增加文本的艺术魅力,并不有损艺术的真实性。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极力渲染出秦氏房间的浓艳和庸俗”错误。秦氏房间陈列着武则天宝镜、赵飞燕金盘和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等诸多名贵之物,并不能体现秦氏房间的“庸俗”。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由原文“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可知,袅娜纤巧,和颜悦色。
由原文“那先生笑道:‘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待用药看看。’于是写了方子,递与贾蓉”可知,心性高强,隐疾缠身。
由原文“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去。秦氏便吩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可知,心思细腻,待人体贴。
由原文“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久。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可知,深谋远虑,目光长远。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文中“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胭粉队里的英雄……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可以看出秦可卿托梦的内容是: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倘或乐极生悲,应了“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提醒凤姐家族盛极必衰,富贵不可常保,早为后虑。
从文中“秦氏冷笑道:‘婶婶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常保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可以看出秦可卿托梦的内容就是如何给贾氏家族留后路。秦可卿说做两件事可以保家族的永全,一是祖茔,二是家塾。简单地说,就是在祖茔边多置田产并把家塾设到这里,这样就能保住家族最后的退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节选)
曹雪芹
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只在自己房中将养。有时闷了,又盼个姊妹来说些闲话排遣,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众人都体谅他病中,且素日形体娇弱,禁不得一些委屈,所以他接待不周,礼数粗忽,也都不苛责。
这日宝钗来望他,因说起这病症来。宝钗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黛玉道:“不中用。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且别说病,只论好的日子我是怎么形景,就可知了。”宝钗点头道:“可正是这话。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黛玉叹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了些似的。”说话之间,已咳嗽了两三次。宝钗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儿。”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宝钗答应着便去了,不在话下。
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地黄昏,且阴得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
就有蘅芜苑的一个婆子,打着伞,提着灯,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窝来,还有一包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说:“这比买的强。姑娘说了:‘姑娘先吃着,完了再送来。’”黛玉回说:“费心。”命他:“外头坐了吃茶。”婆子笑道:“不喝茶了,我们还有事呢……紫鹃收起燕窝,然后移灯下帘,伏侍黛玉睡下。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日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焦叶之上,雨声渐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地睡了。
(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人因黛玉一向娇弱有病,都体谅她,不苛责她,意在强调黛玉比众姊妹薄情。
B.一向孤傲的黛玉,竟然谈起她的衰微家世、孤苦谨慎,显示了她性格的复杂性。
C.选文通过宝钗的言行,表现了她的博识善言、说到做到,彰显了她的善解人意。
D.通过推心置腹的交流,黛玉淡化了对宝钗的猜忌,二人之间素积的隔阂得以消除。
2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用较少笔墨勾勒黛玉“嗽疾”的缘由和病情,这为宝钗前来探病、交谈做了铺垫。
B.宝钗劝黛玉不要作“司马牛之叹”,用典说事,显示《红楼梦》语言生动活泼的特点。
C.文中写秋天、秋雨虽着墨不多,却起到了推动情节的发展或引发人物心理变化的作用。
D.选文情节主要由对话构织完成,委婉徐缓的对话中展现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27.有人说,疾病的不幸能够擦亮人的眼睛,使人看清世间的冷酷。黛玉在得病、治病的过程中生发了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本简析。
28.多数读者认为薛宝钗圆滑隐忍、善解人意,请结合文本简析薛宝钗的话语从哪些方面打动了林黛玉,竟使林黛玉一时消除了猜忌?
【答案】25.A
26.B
27.①黛玉在观察贾府各种人生病时主仆们的不同态度,清楚地看到贾府人媚上欺下、鄙视贫弱的势利;②作为病人,黛玉无依无靠,敏锐地感受到寄人篱下的孤苦,对世间人情冷暖有切身体会。
28.①为对方的健康着想,劝其多用食补可能更利于消除嗽疾。②为对方难处着想,她知林黛玉处燕窝难弄时,遂答应给她送燕窝来。③为对方处境着想,当林黛玉自叹身世飘零时,就极低调地说和黛玉一样,同病相怜。④为对方心情着想,体贴入微,她知黛玉不喜欢别人唠叨,便及时离去。
【解析】
【分析】
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意在强调黛玉比众姊妹薄情”不当,原文意在既交代黛玉的个性突出,也说明众姊妹温和宽厚,为下文众姊妹中的宝钗前来探望做下铺垫。
故选A。
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生动活泼”错,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它的作用不是使语言活泼,而是含蓄典雅。
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的概括能力。
黛玉的感悟可以通过她对宝钗吐露真情的一段话来分析。
结合 “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黛玉在观察贾府各种人生病时主仆们的不同态度,清楚地看到贾府人媚上欺下、鄙视贫弱的势利;
“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作为病人,黛玉无依无靠,敏锐地感受到寄人篱下的孤苦,对世间人情冷暖有切身体会。
2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鉴赏能力。
宝钗这段话之所以打动黛玉,是因为她能够时时处处替黛玉着想,比如“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为对方的健康着想,劝其多用食补可能更利于消除嗽疾;
“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为对方难处着想,她知林黛玉处燕窝难弄时,遂答应给她送燕窝来;
“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为对方处境着想,当林黛玉自叹身世飘零时,就极低调地说和黛玉一样,同病相怜;
“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为对方心情着想,体贴入微,她知黛玉不喜欢别人唠叨,便及时离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文本一: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有一个新的史地教员,一个原籍乌克兰,名叫密哈益•沙维奇•柯瓦连科的人,派到我们学校里来了。他是带着他姐姐华连卡一起来的。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但是华连卡的弟弟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讨厌他。
现在,您听一听后来发生的事吧。有个促狭鬼画了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下面缀着一个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您知道,那神态画得像极了。那位画家一定画了不止一夜,因为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的教师们、神学校的教师们、衙门里的官儿,全接到一份。别里科夫也接到一份。这幅漫画弄得他难堪极了。
我们一块儿走出了宿舍。那天是五月一日,礼拜天,学生和教师事先约定在学校里会齐,然后一块走到城郊的一个小林子里去。我们动身了,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
“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
我甚至可怜他了。我们走啊走的,忽然间,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他俩走远,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到发白。他站住,瞧着我。……
“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这有什么不成体统的?”我问,“让他们尽管骑他们的自行车,快快活活地玩一阵好了。”
“可是这怎么行?”他叫起来,看见我平心静气,觉得奇怪,“您在说什么呀?”他似乎心里乱得很,不肯再往前走,回家去了。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还没到放学的时候,他就走了,这在他还是生平第一回呢。他没吃午饭。将近傍晚,他穿得暖暖和和的,到柯瓦连科家里去了。华连卡不在家,就只碰到她弟弟。
“请坐!”柯瓦连科冷冷地说,皱起眉头。别里科夫沉默地坐了十分钟光景,然后开口了:
“我上您这儿来,是为要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我烦恼得很,烦恼得很。有个不怀好意的家伙画了一张荒唐的漫画,画的是我和另一个跟您和我都有密切关系的人。我认为我有责任向您保证我跟这事没一点关系。……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讥诮——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
柯瓦连科坐在那儿生闷气,一句话也不说。别里科夫等了一忽儿,然后压低喉咙,用悲凉的声调接着说:“另外我有件事情要跟您谈一谈。我在这儿做了多年的事,您最近才来;既然我是一个比您年纪大的同事,我就认为我有责任给您进一个忠告。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怎么见得?”柯瓦连科问。
“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密哈益•沙维奇,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件事,那就做不得。昨天我吓坏了!我一看见您的姐姐,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您到底要怎么样?”“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您是青年人,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衬衫出门,人家经常看见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校长会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不能再讲下去了。”他说,“我请求您在我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难道我对上司说了什么不好的话?”柯瓦连科问,生气地瞧着他。“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
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
“随您怎么说,都由您好了。”他一面走出门道,到楼梯口去,一面说,“只是我得跟您预先声明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前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有删改)
文本二:
写实小说努力营造符合现实的逻辑,在富于生活实感的艺术世界中,塑造符合真实生活样态的艺术形象。它以艺术虚构的假造成逼似生活的真,以诉诸想象的艺术幻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获得一种真实感、亲切感和贴近感,从而受到深深的感染。
写意艺术则需要变形,需要荒诞。如果说写实小说紧贴着生活真实的样态,是再现的艺术,那么写意小说则往往通过夸张变形,甚至是荒谬怪诞的内容,表达思想,是表现的艺术。它突破生活样态,违逆现实逻辑,取得了艺术表现更大的自由。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写道:“逼真的原则本身限制束缚体现某类观念的需要……那幻想就获得摆脱现实生活的逻辑和创造幻想的权利。”写意小说的作家正是利用这一权利,为所要表现的精神、观念、情感——即所谓“意”——创造出种种不可思议的形象。在“意”和“象”之间建立强有力的艺术关系和联系,使前者得到充分巧妙的艺术表现。
29.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祥的叹息声”中既有别里科夫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的胆小,也有什么事都会让他心慌得很的多疑。
B.极力维护现状的别里科夫偶尔也会从套子里钻出来呼吸,他决定结婚,意味着他对生活的渴望,是走出“套子”的尝试。
C.为了避免自己和科瓦连科的谈话被人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来,别里科夫慎重地选择向上汇报,这是一种善意的通告。
D.契诃夫运用直白、生活化的语言来表现华连卡浪漫气息与生命活力,与别里科夫的猥琐、胆小、迂腐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30.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诃夫用比喻代替详细的肖像描写,是为了塑造像别里科夫这一类“套中人”的群体的形象。
B.作者对别里科夫这个小人物的批判多于同情,因为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忠实卫道士。
C.写实小说塑造的形象符合真实生活样态,写意小说则往往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法来突破生活样态。
D.《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属于典型的写实小说,《促织》《变形记》是典型的写意小说。
31.请简要分析文本一中别里科夫相关的心理活动。
32.请根据你对文本二“写实”“写意”的理解,分析文本一的写实与写意。
【答案】29.C
30.D
31.(1)看到被讽刺的漫画后,非常愤怒;(2)看到柯瓦连科和华连卡骑自行车后,心烦意乱;(3)听到柯瓦连科对他的斥责后,心慌意乱。
32.写实:文中刻画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的纯“套中人”的别里科夫,作者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控诉、批判腐朽保守的社会思想文化对人的桎梏,反思人性中的奴性弱点,符合现实逻辑,符合真实生活样态。
写意:运用漫画式的夸张来进行外貌描写和戏剧化的情节来展现别里科夫生活的荒谬,违逆现实逻辑,突破了生活的样态。
【解析】
【分析】
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是一种善意的通告”错误,这种行为应该是沙皇统治忠实走狗的必然举动。
故选C。
3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点、人物形象以及手法技巧的能力。
D.“《促织》《变形记》是典型的写意小说”错误,《促织》以写实为主,兼有写意。
故选D。
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
如一开始别里科夫接到“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下面缀着一个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的漫画时,他“难堪极了……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他的嘴唇发抖了”,可以看出他非常愤怒。
如看到“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的时候,别里科夫“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到发白。他站住,瞧着我”“他似乎心里乱得很,不肯再往前走,回家去了”,可以看出他心烦意乱。
如听到柯瓦连科的斥责时,别里科夫“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可以看出他心慌意乱。
3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根据文本二理解“写实”和“写意”的意思。
由“写实小说努力营造符合现实的逻辑,在富于生活实感的艺术世界中,塑造符合真实生活样态的艺术形象。它以艺术虚构的假造成逼似生活的真,以诉诸想象的艺术幻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获得一种真实感、亲切感和贴近感,从而受到深深的感染”可知,写实要努力营造符合现实的逻辑,塑造真实生活样态的形象。由“需要变形,需要荒诞……写意小说则往往通过夸张变形,甚至是荒谬怪诞的内容,表达思想,……它突破生活样态,违逆现实逻辑,取得了艺术表现更大的自由。……创造出种种不可思议的形象”可知,写意是借助夸张变形图片生活样态,违逆现实逻辑来展现现实生活。
然后结合文本一的形象、情节以及主旨来分析写实和写意。
从写实角度来看,文本一塑造了一个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他孤僻胆小,害怕变革,作者借助这一形象展现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如衣着服饰以及生活习惯以及言行举止,批判腐朽保守的社会思想对人的束缚,反思人的奴性,这些符合现实逻辑,展现写实的特点。
从写意角度来看,文本一中别里科夫的外貌和言行举止其实是经过夸张的,而小说中的情节也是具有戏剧化的,因为夸张变形才能更充分展现别里科夫生活的荒谬,才能展现思想禁锢的可怕,这些违逆了现实逻辑,属于写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10月4日,与往常一样,他吃过晚饭,上床休息了一会儿。晚7时左右,家人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位杰出的诗人已经停止了呼吸。
“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他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他在园子里种了花草,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在那扇油漆有些脱落的大门里,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看着花丛思索,阳光洒在他身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的卡片,且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唯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
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
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北大毕业生余杰曾撰文回忆读书时他与林庚的一次接触。林庚站在料峭的寒风中迎接他,主动与他握手,说话总带着“歉意的微笑”,告别时走出很远,回头看,他仍“站在门外望着”。
“他对学生是不设防的,更是宽厚的。”张鸣说。
林老先生讲究衣着,爱戴围巾,素来整洁。即使披一件夹克,不扣扣子,也能让人觉得“高洁”。
“他很干净。”张鸣评价说,“这种干净,是由内而外的。”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
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林庚给他的学生留下了这样的笑容:“他抬起头,微微含笑,望着屋宇的东方,目光中有坚毅,有安详,有回忆,有思索,有自足,有憧憬。”
这样的笑容已经成为历史。2019年10月4日黄昏,林庚由保姆陪伴,又一次来到北京大学未名湖边。很快将是中秋,他有些失望地说:“怎么月亮不圆啊?”
“快了,后天就是中秋了。”保姆答道。
“好,到时候我们出来看月亮。”林庚有些高兴地说。这天晚上,他在燕南园62号的家中,永远地离开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33.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从全文来看,这些“精神财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4.“这种干净,是由内而外的。”请说说这句话的含意。
35.文章引用了很多人的话,这对表现林庚有何作用?
36.林庚说:“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这句话对你有哪些启示?
【答案】33.(1)严谨的治学态度;(2)对教学和学生的热爱;(3)宽厚、真诚的处世态度;(4)淡泊名利的气节;(5)不向权贵低头的骨气。
34.一方面是说林庚先生的外表“干净”,他讲究衣着,爱戴围巾,素来整洁;另一方面是说他内在品质的“干净”,他对学生是不设防的,更是宽厚的,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的骨气。
35.作者没有直接评价林庚先生,而是引用别人的话从侧面烘托林庚,别人的评价是对林庚先生最好的肯定和赞美,大量的事实让林庚先生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36.林庚先生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并落实在了行动上,他的高风亮节着实令人敬佩。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表白,也体现了一个“大丈夫”不奴颜、不媚骨的高洁品质。做人就应该这样堂堂正正。
【解析】
【分析】
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可概括出“严谨的治学态度”;
由“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可概括出“对教学和学生的热爱”;
由“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可概括出“宽厚、真诚的处世态度”;
由“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可概括出“淡泊名利的气节”;
由“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可概括出“不向权贵低头的骨气”。
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由内而外的干净,就外在来说是说林庚先生的外表“干净”,“林老先生讲究衣着,爱戴围巾,素来整洁。即使披一件夹克,不扣扣子,也能让人觉得‘高洁’”,他讲究衣着,爱戴围巾,素来整洁;
就“内”来说是说他内在品质的“干净”,没有世俗名利的污染,有一颗赤子之心,对学生不设防,更是宽厚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极有骨气。
3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引用别人的话是从侧面烘托林庚的形象。钱理群的“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张鸣的“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 “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别人的评价是对林庚先生最好的肯定和赞美,大量的事实把林庚先生的敬业、干净、有骨气等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36.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并进行阐释的能力。
“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重点指林庚先生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这正应了徐悲鸿的一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做人就应该这样堂堂正。林庚先生的高风亮节着实令人敬佩,可谓世之楷模。
我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有骨气的人,从道不从上、跟理不跟风,有一种不畏于权势的精神,有一种不委于名利的品格,有一种不慑于淫威的气节。千百年来,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了有骨气者的写照。晏子使楚,不从“狗门”入,决不受辱;渑池之会,蔺相如迫秦王击缶,不辱使命;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陶渊明宁愿辞官归隐,也不为五斗米折腰;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朱自清“情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等等,这些都是做人有骨气的标杆。骨气,就是这样一种折不断、打不烂、压不垮、扭不弯的脊梁。也体现了一个“大丈夫”不奴颜、不媚骨的高洁品质。每一个人都应该全力涵养这种骨气。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甲)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乙)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节选自鲁迅《祝福》)
3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了祥林嫂的命运又将“雪上加霜”,遭遇新的不幸。
B.甲段文字,采用“画眼睛”的手法,说明祥林嫂相信神灵,在无知和虚幻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安慰。
C.乙段文字,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说明祥林嫂的希望破灭,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D.柳妈劝祥林嫂的“捐门槛”,主观上不怀好意,客观上是对更弱者不顾情面地戏耍,加速了祥林嫂的精神崩溃。
38.请根据选文概括柳妈的性格特点。
39.文末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37.D
38.笃信佛教,心地善良,无聊麻木,深受封建礼教摧残,是杀死祥林嫂的帮凶。
39.结构上:首尾呼应,完整了“我”的故事。
内容上:①和祥林嫂的死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②揭示出沉重的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氛围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主题。
【解析】
【分析】
3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思想内容和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D.“主观上不怀好意”错误。柳妈信仰佛教,“捐门槛”是一种习俗,当地人都认可的。
故选D。
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可知柳妈笃信佛教。
“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可知柳妈心地善良。
“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可知柳妈无聊麻木,深受封建礼教摧残。
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贞洁”在她心里十分神圣!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可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因此柳妈是杀死祥林嫂的帮凶。
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
结构上,首尾呼应,完整了“我”的故事。“我”是一个对鲁四老爷充满憎恨,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虽然无力拯救祥林嫂,但却是小说中唯一深刻同情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人。相对于漠然的短工、麻木迷信的柳妈和鉴赏祥林嫂痛苦的民众,“我”依然不失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觉悟的新党。
内容上,“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但是祥林嫂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但是,人们非但没有可怜她,还都骂她是一个谬种。这样和祥林嫂的死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通过祥林嫂的死,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揭示出沉重的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氛围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主题。
阅读下面的剧本,完成下面小题。
雷雨(节选)
曹禺
鲁贵 你知道这屋子为什么晚上没有人来,老爷在矿上的时候,就是白天也是一个人也没有么?
鲁四凤 不是半夜里闹鬼么?
鲁贵 你知道这鬼是什么样儿么?
鲁四凤 我只听说到从前这屋子里常听见叹气的声音,有时哭,有时笑的,听说这屋子死过人,吊死鬼!
鲁贵 鬼!一点也不错,——我可偷偷地看见啦。
鲁四凤 什么,您看见,您看见什么?鬼?
鲁贵 (自负地)那是你爸爸的造化。
鲁四凤 您说。
鲁贵 那时你还没有来,老爷在矿上,那么大,阴森森的院子,只有太太,二少爷,大少爷住,那时这屋子就闹鬼,二少爷小孩,胆小,叫我在他门口睡,那时是秋天,半夜里二少爷忽然把我叫起来,说客厅又闹鬼,叫我一个人去看看。二少爷的脸发青,我也直发毛。可是我是刚来的底下人,少爷说了,我怎么好不去呢?
鲁四凤 您去了没有?
鲁贵我 喝了两口烧酒,穿过荷花池,就偷偷地钻到这门外的走廊旁边,就听见这屋子里啾啾地像一个女鬼在哭。哭得惨!心里越怕,越想看。我就硬着头皮从这门缝里,向里一望。
鲁四凤 (喘气)您瞧见什么?
鲁贵就 在这桌上点着一支要灭不灭的洋蜡烛,我恍恍惚惚地看见两个穿着黑衣裳的鬼,并排地坐着,像是一男一女,背朝着我,那个女鬼像是靠着男鬼的身边哭,那个男鬼低着头直叹气。
鲁四凤 哦,这屋子有鬼是真的。
鲁贵  ; 可不是?我就是乘着酒劲儿,朝着窗户缝,轻轻地咳嗽一声。就看这两个鬼飕一下子分开了,都向我这边望:这一下子他们的脸清清楚楚地正对着我,这我可真见了鬼了。
鲁四凤 鬼么?什么样?(停一下,鲁贵四面望一望)谁?
鲁贵 我这才看见那个女鬼呀,(回头,低声)——是我们的太太。
鲁四凤 太太?——那个男的呢?
鲁贵 那个男鬼,你别怕,——就是大少爷。
鲁四凤 他?
鲁贵就 是他,他同他的后娘在这屋子里闹鬼呢。
鲁四凤 我不信,您看错了吧?
鲁贵 你别骗自己。所以孩子,你看开点,别糊涂,周家的人就是那么一回事。
鲁四凤 (摇头)不,不对,他不会那样。
鲁贵  ; 你忘了,大少爷比太太只小六七岁。
鲁四凤 我不信,不,不像。
鲁贵  ; 好,信不信都在你,反正我先告诉你,太太的神气现在对你不大对,就是因为你,因为你同——
鲁四凤 (不愿意他说出真有这件事)太太知道您在门口,一定不会饶您的。
鲁贵  ; 是啊,我吓了一身汗,我没等他们出来,我就跑了。
鲁四凤 那么,二少爷以后就不问您?
鲁贵  ; 他问我,我说我没有看见什么就算了。
鲁四凤 哼,太太那么一个人不会算了吧。
鲁贵  ; 她当然厉害,拿话套了我十几回,我一句话也没有漏出来,这两年过去,说不定他们以为那晚上真是鬼在咳嗽呢。
鲁四凤 (自语)不,不,我不信——就是有了这样的事,他也会告诉我的。
鲁贵  ; 你说大少爷会告诉你。你想想,你是谁?他是谁?你没有个好爸爸,给人家当底下人,人家当真心地待你?你又做你的小姐梦啦。你,就……
鲁四凤 (突然闷气地喊了一声)您别说了!(忽然站起来)妈今天回家,您看我太快活是么?您说这些瞎话——这些瞎话!哦,您一边去吧。
鲁贵 你看你,告诉你真话,叫你聪明点。你反而生气了,唉,你呀!(很不经意地扫四凤一眼,他傲然地,好像满意自己这段话的效果,觉得自己是比一切人都聪明似的。他走到茶几旁,从烟卷筒里,抽出一支烟,预备点上,忽然想起这是周公馆,于是改了主张,很熟练地偷了几支烟卷同雪茄,放在自己的旧得露出黄铜底镀银的烟盒里。)
鲁四凤 (厌恶地望着鲁贵做完他的偷窃的勾当,轻蔑地)哦,就这么一点事么?那么,我知道了。[四凤拿起药碗就走。]
哈姆莱特(节选)
莎士比亚
鬼魂及哈姆菜特(上)
哈姆莱特 你要领我到什么地方去?说,我不愿再前进了。
鬼魂 听我说。
哈姆莱特 我在听着。
鬼魂 我的时间快到了,我必须再回到硫磺的烈火里去受煎熬的痛苦。
哈姆莱特 唉,可怜的亡魂!
鬼魂 不要可怜我,你只要留心听着我要告诉你的话。
哈姆莱特 说吧,我自然要听。
鬼魂 你听了以后,也自然要替我报仇。
哈姆菜特 什么?
鬼魂 我是你父亲的灵魂,因为生前孽障未尽,被判在晚间游行地上,白昼忍受火焰的烧灼,必须经过相当的时期,等生前的过失被火焰净化以后,方才可以脱罪。若不是因为我不能违犯禁令,泄漏我的狱中的秘密,我可以告诉你一桩事,最轻微的几句话,都可以使你魂飞魄散,使你年轻的血液凝冻成冰,使你的双眼像脱了轨道的星球一样向前突出,使你的纠结的鬈发根根分开,像愤怒的豪猪身上的刺毛一样森然耸立:可是这一种永恒的神秘,是不能向血肉的凡耳宣示的。听着,听着,啊,听着!要是你曾经爱过你的亲爱的父亲——
哈姆莱特 上帝啊!
鬼魂 你必须替他报复那逆伦惨恶的杀身的仇恨。
哈姆莱特 杀身的仇恨!
鬼魂 杀人是重大的罪恶:可是这一件谋杀的惨案,更是骇人听闻而逆天害理的罪行。
哈姆莱特 赶快告诉我,让我驾着像思想和爱情一样迅速的翅膀,飞去把仇人杀死。
鬼魂 我的话果然激动了你:要是你听见了这种事情而漠然无动于衷,那你除非比舒散在忘河之滨的蔓草还要冥顽不灵。现在,哈姆莱特,听我说,一般人都以为我在花园里睡觉的时候,一条蛇来把我螯死,这一个虚构的死状,把丹麦全国的人都骗过了:可是你要知道,好孩子,那毒害你父亲的蛇,头上戴着王冠呢。
哈姆莱特 啊,我的预感果然是真的!我的叔父!
40.下列各项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禺的《雷雨》是中国话剧艺术由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的伟大在于,它展现了处于错综复杂关系中的人所具有的丰富深刻的人性,这是好的文学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
B.“闹鬼”选自《雷雨》的第一幕,戏剧的第一幕是塑造人物性格和展开情节线索的基础,通过这段鲁贵和四凤的谈话,交代了两年前闹鬼的秘密,并暗示了四凤与周萍的关系。
C.《哈姆雷特》选段哈姆雷特与鬼魂的对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与诗意,鬼魂述说自己被杀的遭遇,控诉了叔父与皇后的罪人之恶,将观众带入了一种神秘恐惧的氛围中。
D.《哈姆雷特》中鬼魂的形象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让儿子复仇,儿子用“戏中戏”证实鬼魂的话,儿子一再拖延,鬼魂再次出场提醒,儿子最终为父报仇,整个戏剧情节结构完整统一。
41.下列各项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雷雨》选段鲁贵和四凤的对话,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化特征。鲁贵的卑鄙贪婪,四凤的天真单纯,通过口语化日常化的人物语言很好地呈现出来。
B.鲁贵这个人物虽然出场不多,但是他作为纽带连接剧中的人物和冲突,揭开“闹鬼”的悬念,在剧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C.《雷雨》的人物语言常常有“言外之意”,也就是潜台词。比如选段中四凤问鲁贵看见什么,鲁贵说:“那是你爸爸的造化。”(文中画线处)表现出鲁贵对自己在周家特殊地位的自得。
D.《雷雨》中“闹鬼”的情节,交代繁漪与周萍曾经的感情经历,是剧中矛盾冲突之一,鲁贵知道大少爷和繁漪有染,告诉四凤“闹鬼”的真相,不希望女儿把这段感情太当真。
42.《雷雨》剧本选段中,鲁贵与四凤围绕“闹鬼”有大段对白。1984年电影版《雷雨》,以这样的面面来呈现:阴森的夜晚、摇曳的烛火、两个黑衣人晃动的身影。请探究电影与戏剧的处理方式各有什么效果?为什么会有不同?
43.法国戏剧家阿尔托提出“残酷戏剧”理论,他认为:字宙本身是残酷的,人性中隐藏着残酷的因素。而戏剧通过对这一切的表现把观众暴露在自己隐藏的罪恶面前,以此洗涤净化观众内心深处的罪恶感。
请结合《雷雨》与《哈姆雷特》整本书,思考:哪一部更接近阿尔托的“残酷戏剧”的创作理念?请你借助剧本中具体的剧情闸释你的理由。
【答案】40.C
41.C
42.话剧的大段对白能让观众关注人物语言中,品味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能更好地塑造人物。电影中的画面则营造了阴森可怕、诡异神秘的氛围,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闹鬼”场景的可怕,有身临其境之感。
不同在于二者的表演方式不一样。话剧以对话为主,而电影则是以画面与音响为主。
43.《雷雨》更接近阿尔托的“残酷戏剧”创作理念。自然宇宙是残酷的,周萍和四凤的相爱本是无辜纯洁的,却因他们同母异父兄妹的自然身份而注定悲剧;人性是残酷的,鲁贵作为四凤的父亲,本应爱女儿,然而他卑鄙而贪婪,只把四凤当做摇钱树,毫不在意向坠入爱河的女儿揭露其恋人的不伦之恋,唯其父亲身份而做残酷之事,更让人感到残酷;欲望是罪恶的,繁漪与周萍的不伦之恋缘于罪恶的欲望,她试图永远掌控周萍,才会有最后或死或疯的残酷结局。残酷的人性驱使着他们推动悲剧的发展,又让他们承受了这些悲剧,令观众十分震撼。
【解析】
【分析】
4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控诉了叔父与皇后的罪人之恶”错误,原文只说“那毒害你父亲的蛇,头上戴着王冠呢”,并没有控诉皇后。
故选C。
4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表现出鲁贵对自己在周家特殊地位的自得”错误,根据他偷看时“是刚来的底下人”可知,他并无什么特殊地位,他自负的是自己窥得周家的秘密,手中有了太太和大少爷的把柄。
故选C。
42.本题考查学生对话剧与电影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的对比探究能力。
“话剧”是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所以会有大量台词来推进剧情;而电影艺术则是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故而更侧重于通过画面来表现场景,推动情节。
其效果有各自的侧重点,《雷雨》剧本中的对白,略去了画面,让人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两个人的对话中,从话语中品味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鲁贵的贪婪卑鄙,四凤的天真单纯,更好地塑造了人物。
电影画面则直观地把阴森恐怖的场景展现出来,营造了一种神秘诡异的气氛,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4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雷雨》更接近阿尔托的“残酷戏剧”创作理念。
《哈姆雷特》中尽管也塑造了邪恶的国王,但其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人性是并不残酷的,他始终保持着仁爱、勇敢等美好品性。而《雷雨》则不同,从节选剧本中,我们可以看出残酷的因素:四凤是鲁贵的亲生女儿,他却根本不在乎女儿的感受,告诉女儿她的恋人周萍与周萍的继母有染的残酷事实,让人直面人性的丑恶;周萍与繁漪之间尽管没有血缘关系,却依然是乱伦,他们被欲望驱使着作出丑恶的事,让人直面欲望的丑恶;在剧本中还有四凤爱着周萍的情节流露,并隐藏着另一出悲剧:四凤与周萍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他们本来自然真纯的爱,因为父母过去种下的苦涩果实而注定了不可能有好的结果,让人感到命运的残酷。每一个人物都在推动着悲剧的发展,他们制造了这个悲剧,可是又都是悲剧结果的承受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家(节选)
巴金
这一年除夕的前一天的下午,觉慧和觉民一起到觉新的事务所去。他们买了几本新杂志,还买了一本翻译小说《前夜》。
刚走到觉新的办公室门口,就听见里面拨算盘珠子的响声,他们掀起门帘进去。
“你出来了?”觉新看见觉慧进来,抬头看了他一眼,吃惊地问道。
“我这几天都在外面,你还不晓得?”觉慧笑着回答。
“那么,爷爷晓得了怎么办?”觉新现出了为难的样子,但他仍旧埋下头去拨算盘珠子。
“我管不了这许多,他晓得,我也不怕。”觉慧冷淡地说。觉新又抬头看了觉慧一眼,把眉头皱了皱,继续拨算盘珠子。
“不要紧,爷爷哪儿记得这许多事情?我想他一定早忘记了。”觉民在旁边解释道,然后他在窗前的藤椅上坐下来。觉慧也拿着《前夜》坐在一把椅子上,随意翻着书页,口里念着:
“爱情是个伟大的词,伟大的感觉……但是你所说的是什么样的爱情呢?……照我的意思看来,所有的爱情,没有什么区别。若是你爱恋……一心去爱恋。”
觉新和觉民都抬起头带着惊疑的眼光看了他两眼,但是他并不觉得,依旧用同样的调子念下去:
“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一股热气在他的身体内直往上冲,他激动得连手也颤抖起来,他不能够再念下去,便把书固上,端起茶碗大大地喝了几口。
陈剑云从外面走了进来:“觉慧,你刚才在说什么?”
“我在读书。”觉慧答道,又翻开书再念,“宇宙里有生有死……爱情里也有死有生。”
“这是什么意思?”剑云低声说,没人回答他。一种莫名的恐怖在这小小的房间里飞翔,渐渐地压下来。“这样的社会,才有这样的人生!”觉慧觉得沉闷难受,愤愤不平地说,“这种生活简直是在浪费青春,浪费生命!”这种思想近来不断地折磨他。他无意间遇见了觉新的茫然的眼光,连忙掉过头去,又看见剑云的忧郁的,忍受的表情。他转眼去看觉民,觉民埋着头在看书。屋子里是死一般的静寂。他觉得什么东西在咬他的心。他不能忍受地叫起来:“为什么你们都不说话?……你们,你们都该受诅咒!”众人惊讶地望着他,不知道他为什么大叫。
“为什么要诅咒我们?”觉民阖了书温和地问,“我们跟你一样,都在这个大家庭里面讨生活。”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觉慧依旧愤恨地说,“你们总是忍受,你们一点也不反抗。你们口里说反对旧家庭,实际上你们却拥护旧家庭。你们的思想是新的,行为却是旧的。你们没有胆量……你们是矛盾的,都是矛盾的!”
“三弟,平静点,你这样吵又有什么好处?做事情总要慢慢地来,”觉民依旧温和地说,“你一个人又能够做什么?我们的痛苦不见得就比你的少。”
觉慧掉过头,又遇见觉新忧郁的眼光,好像在责备他似的。他埋下头去,过了一会儿,他的声音又响了:“我们不是奢侈家,不是贵族。也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我们只是劳动者。穿起我们自己的皮制的围裙,在自己的黑暗的工厂里,做自己的工作。在我们这黯淡的生活里,也有我们自己的骄傲,自己的幸福!”“三弟,请你不要念了。”觉新痛苦地哀求道。
“为什么?难道你没有幸福,就连别人说把幸福争过来的话也不敢听吗?”觉慧对他的大哥不客气地说,他很不满意大哥那种日趋妥协的生活方式。
“唉,你不了解我,你的环境跟我的不同。”觉新推开算盘,叹口气说,“你说得对,我的确怕听见人提起幸福,因为我已经没有得到幸福的希望了。我也做过美妙的梦,可是我的幸福早就给人剥夺了,我并不怪别人,我是自愿地把担子从爹的肩膀上接过来的。我的痛苦你们不会了解……我还记得爹病中告诉我的一段话:‘我的病恐怕不会好了,我把继母同弟妹交给你,你好好地替我看顾他们。你的性情我是知道的,你不会使我失望。’从此以后,我每想到爹的话,就忍不住要流泪,同时我也觉得我除了牺牲外,再也没有别的路。我愿意做一个牺牲者。然而就是这样我也对不起爹,因为我又把你们大姐失掉了……”觉新愈说下去,心里愈难过,眼泪落下来。觉慧的眼泪快要流出来了,但是他极力忍住。他看见剑云拿着手帕在揩眼睛,觉民用杂志遮住了脸。
觉新又继续说:
“妈嫁到我们家,一直到死,并没有享过福。她那样爱我,期望我,我究竟拿什么来报答她呢?为了妈,就是牺牲一切我也甘愿。只要使弟妹们长大,替爹妈争口气,我一生的志愿也就实现了……”觉新说到这里便摸出手帕揩脸上的泪痕。
觉慧让眼泪流了下来,但他马上又止住了泪。他心里想:“过去的事就让它埋葬了罢!为什么还要挖开过去的坟墓?”但是他却不能不为他的亡故的父母悲伤。
“三弟,你刚才念的话很不错。我不是奢侈家,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我只是一个劳动者。”觉新渐渐地安静下来,他望着觉慧凄凉地笑了笑说,“然而我却是一个没有自己的幸福的劳动者,我——”他刚说了一个“我”字,忽然听见窗外的咳嗽声,便现出惊惶的神情,改变了语调低声对觉慧说:“爷爷来了,怎么办?”
觉慧稍微现出吃惊的样子,但是马上又安静了。他淡淡地说:“有什么要紧?他又不会吃人。”
(有删改)
4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子里是死一般的静寂”使觉慧不能忍受而叫喊起来,这种“静寂”既是对当时屋中氛围的描写,也是对旧时代家庭死寂的写照。
B.从“仍旧埋下头去拨算盘珠子”“继续拨算盘珠子”到“推开算盘”,这一细节变化反映出觉慧的话对觉新内心的触动。
C.“激动得连手也颤抖起来”“把书阖上”“端起茶碗大大地喝了几口”等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波动。
D.面对觉慧愤愤不平的责问,觉新、觉民二人的反应十分的不同,觉新表现得十分痛苦,而觉民始终表现“温和”,因为这件事情与觉民无关。
4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就“出场”的翻译小说《前夜》,是文中重要的物象,觉慧朗读该作品的举动不仅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本文贯穿着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浓烈的抒情色彩,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多样的抒情手法的交替使用,极具有艺术感染力。
C.本文善于运用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如面对觉慧的责问,觉新的自我表述透露了他日趋妥协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父母的压力。
D.本文描写了旧时代高家几个兄弟的家庭生活画面,谴责了旧势力对新生生命的压制,歌颂青年一代的初步觉醒,有很强的时代感。
46.小说中觉新、觉民与觉慧三兄弟的性格各不相同,请概括出三人不同的形象特征。
47.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之一是“真”,请分析本文中“真”的体现。
【答案】44.D
45.C
46.①觉新是旧家庭中为家庭不惜牺牲自己梦想和幸福的有责任心的善良又软弱的大哥形象。②觉民是既同情大哥又理解三弟,内心矛盾而又态度温和的青年学生形象。③觉慧是渴望幸福自由生活,敢于反对旧家庭束缚,坚定勇敢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47.①人物形象塑造真实可感,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如觉新既有勇敢担起家庭重担的一面,又有害怕祖父、胆小懦弱的一面。
②时代环境、日常生活描绘真实可信,再现了封建大家庭中受过教育,身份、地位不同的青年人的生活情境。
③情节发展真实自然,在新旧时代剧烈变迁的背景下,青年人自然会呈现或激进、或保守、或徘徊的不同样态。
④作者传达出对旧时代的真实感受,既预示了封建大家庭必将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又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
【解析】
【分析】
4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因为这件事情与觉民无关”错误。文中觉民对觉慧的劝慰“我们跟你一样,都在这个大家庭里面讨生活”“你一个人又能够做什么?我们的痛苦不见得就比你的少”,可看出觉民有“温和”的反应是他因为温和而稳重的性格,并不是这件事情与他没有关系。
故选D。
4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C.觉新日趋妥协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父母的压力”错误。从他的表述中可知,比如“我并不怪别人,我是自愿地把担子从爹的肩膀上接过来的。我的痛苦你们不会了解” “我每想到爹的话,就忍不住要流泪,同时我也觉得我除了牺牲外,再也没有别的路”,可知他妥协的原因主要是自身性格中的软弱和牺牲精神,以及封建家长制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
故选C。
4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首先要找出文中有关人物描写的部分,然后进行分析。
首先,文中对于觉新的描写主要体现在对其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上。他对于觉慧擅自“出来”的行为表示吃惊,担心“爷爷晓得了怎么办”,在听到觉慧满不在乎的语气后“眉头皱了皱”,在忽然听到“爷爷”的咳嗽声时“现出惊惶的神情”等,表现了他对封建大家长的顺从与妥协,体现出他软弱的性格特征;他在面对觉慧的责问时满含痛苦的自述,表现了他为了家庭不惜牺牲自己梦想和幸福的牺牲精神,以及作为长子长孙对于封建大家庭的责任感。
其次,文中对于觉民的描写主要体现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方面。在觉新和觉慧发生冲突时,他一直在调和矛盾,文中多次描写他“温和”地说,可看出他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他在觉慧指责他们时劝说觉慧“做事情总要慢慢地来”,又说“我们的痛苦不见得就比你的少”,可知他跟觉慧一样有进步思想,他能理解觉慧的行为;而他在听到大哥痛苦的自述时“用杂志遮住了脸”,可知他对大哥的命运充满了同情。
最后,觉慧是作者着重刻画的人物,对于他的性格特征可从文中对他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角度的描写上分析。如对于封建大家长“爷爷”,他会说“他晓得,我也不怕”“有什么要紧?他又不会吃人”,可以看出他敢于反抗旧家庭的束缚;在朗读《前夜》时他内心激动,联想到现实生活“沉闷难受”,指责两个哥哥“没有胆量”,不满大哥对生活的妥协态度等,表现了他对幸福自由的生活的渴望和坚定追求。据此分别概括其形象特征即可。
4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以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社会环境、故事情节、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从人物形象看,本文既写出了不同人的不同态度及他们之间的冲突,也写出了他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人物形象丰满、真实、可信,人物形象塑造真实可感,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如“三弟,你刚才念的话很不错。我不是奢侈家,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我只是一个劳动者。”……忽然听见窗外的咳嗽声,便现出惊惶的神情,改变了语调低声对觉慧说:“爷爷来了,怎么办?”可以看出觉新既有勇敢担起家庭重担的一面,又有害怕祖父、胆小懦弱的一面。
其次,从社会环境看,本文通过描写几个青年人之间的冲突,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封建家庭的生活文化氛围,时代环境、日常生活描绘真实可信,再现了封建大家庭中受过教育,身份、地位不同的青年人的生活情境。小说中的人物不下于七十个,其中既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定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钰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再次,从故事情节看,小说展现了在新旧时代剧烈变迁下、在新旧思想的冲突中,不同身份的青年人的不同态度,情节发展真实自然,在新旧时代剧烈变迁的背景下,青年人自然会呈现或激进、或保守、或徘徊的不同样态。高家是社会的一个缩影,那些高家子弟正代表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腐败、贪婪的官员;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的贪官,他们运用自己的小聪明,毫无顾忌地从公家手中“榨钱”行贿受贿,是样样不缺;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定……这些人物在种种故事情节的冲突中“真实展现自我”。
最后,从主题表达看,通过对高家的描写,突出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矛盾特征,文章展示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在时代变革面前所面临的分崩离析,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以及当时封建家庭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同时还反映了封建家庭对青年一代的摧残。使人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真实的认知,作者传达出对旧时代的真实感受,既预示了封建大家庭必将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新一代青年和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父权制度势力的斗争,控诉了大家族的罪恶和吃人的本质,赞扬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据此分点概括即可。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