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上传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沁园春·长沙》——激扬青春当拿云 教学设计

「教案」《沁园春·长沙》——激扬青春当拿云 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激扬青春当拿云

教学设计

 ;


 ;
 ;
 ;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沁园春·长沙》——激扬青春当拿云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2019年8月第1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会词中深沉壮阔的意境。

2.体会本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

3.感受并领悟毛泽东其人其诗的领袖情怀和艺术魅力,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把握意象特点。

学习难点:领悟诗人所表达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情感。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

 ; ; ; 教师说导入语,学生听讲并思考。

有评论家说:毛泽东用他的思想,他的事业,他的诗词,营构了一个独特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也是一个举世瞩目的世界。

过去、现在、将来的人们,都想探究这个世界,都有必要认识这个世界。打开这个世界奥秘的窗口,其中之一就是毛泽东的诗词。

同学们在初中时学过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在青年时代所做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进一步体会他诗词的魅力,领略这位政治家的诗人情怀。


环节一知人论世

大家知道,读诗赏词都是要知人论世。首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关于诗人的情况。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韶山冲人。他是政治家、革命家,也是一位独具风采的诗人。他平生酷爱古典诗词,一生创作诗词50余首。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也是一部反映中国革命发展历程的英雄史诗。

他的诗是站在政治的高度俯瞰世界,其创作个性和成就是独步诗坛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湘江秋色,诗人浮想联翩,写下这首气势奔放的词作。

从背景材料中,我们不难提取出两个关键词“青年”和“深秋”,我们的同学们现在正站在青春岁月的门槛上,刚刚开学的9月也正处在金色的秋天,那就让我们跨越近百年的时空,做一次青春的对话。


环节二初读课文

朗诵对比

整体感知

任务1:初读课文 ;  ;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然后试着放声朗读课文。

学生学习状态预设:学生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自学重点字词,矫正字音、字形和词义,同时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然后试着放声朗读课文。

任务2:听名家朗读 ;  ; 进一步走进文本

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感情基调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刚才初步阅读的感受是否正确呢?为了让同学们对这首词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听一听著名朗诵艺术家方明老师的朗诵录音。

请同学们聆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方明老师朗诵的《沁园春•长沙》,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注朗诵重音,记录朗读中的情感变化,和自己的朗读方案作对比。

学生学习状态预设:学生听朗读录音,圈点勾画朗读重点,标注朗诵重音,记录朗读中的情感变化,和自己的朗读方案作对比。

教师明确:

听完这段朗诵,你有什么感受?同学可能会说,太棒了,太美了,豪放大气,振奋昂扬。尤其是配上毛泽东矫若游龙的狂草书法图片,简直太有气势了!的确,方明老师的朗诵通过声音高低、语气轻重  ; 节奏急缓的变化,不仅准确地表达了词的内容,也很好地传递出了诗人的感情。从朗诵中我们知道这首词描绘的湘江秋景,抒写了革命豪情。整首此感情基调是豪迈而雄浑的。

那么,问题来了,有的同学自己的朗读处理和朗诵家是一致的,大家心有戚戚焉;有的同学自己的朗读处理和朗诵家的不一致,那么那种处理方法更好呢?这就需要我们对词作内容,有正确到位的理解,朗读不是单纯的炫技,而是要把理解化作朗读技巧。

孔子说:诗言志。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很多时候都会从诗中直接地表达出来。要走进诗人的内心必须品读他的作品。在这张表格中,你会有哪些发现?


环节三:分析鉴赏

走进诗歌

在词的上阕中,按着标记诗人形象和心绪变化的动词,我们可以把上阕分为三层。

立——独立寒秋

看——湘江秋景

问——谁主沉浮

首先看第一层,也就是词的前三句。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任务3:析开篇 ; ;  ; 入诗境

请同学们试着将词的开篇恢复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比较诗歌的表述与现代汉语语序的表述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好?

教师明确:

开篇三句,大致意思不难理解,寒秋就是深秋,深秋时节,诗人独自站立于湘江河畔的橘子洲头。看清冽的湘江水在他的脚下向北滚滚奔流。秋水长天的背景很宏大。

前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诗人所处的环境。因为韵律的限制,句子有倒装。而正是因为这个倒装,诗人的形象卓然而立,就像有同学说的,是一幅“独立寒秋图”。这个“独立”的意味更加凸显。

诗人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就是把抒情主人公“我”这个形象放在诗歌的开篇“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两种手法的不同效果,大家可以加以比较。

秋天是草木变衰的季节,也是一般人易动伤怀的时候,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自从宋玉首兴悲秋之叹,历代文人接声递响,秋天落在纸面,只是一颗凄清的泪滴而已。然而,秋天又有着对旧有之物进行否定,对新生之物加以孕育的特点。大凡守成恋旧的人,常会因秋气扫除旧物而感慨盛事变衰;而立志改造社会的革命者,却在心理上与秋天构成同调,对秋风的除旧育新予以热烈的欢呼。

诗人毛泽东独立寒秋,他眼前、笔下的秋景究竟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呢,还是“我言秋日胜春朝”呢? 我们一起来看学习任务四。

任务4:品语言 ; ;  ; 析意象

请同学们思考:作者站在橘子洲头,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景物?这些形容词是否可以更换?

学生学习状态预设: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从赏析诗歌语言入手,进入对诗歌描绘的形象、意象的进一步认识。

教师提问:如果我把这些词语换成了下面的版本,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

万山红艳

层林被染

漫江碧绿

百舸漂流

鹰翔长空

鱼击浅底

好不好?为什么?

尤其是最后两句,我们都知道,所有鸟的飞,我们都叫翔,那么鹰的飞,也应该叫做翔,所以,鹰翔长空非常恰当,而鱼在水中游,是会受到水的阻力的,所以鱼要搏击风浪,为什么作者要反着用?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引导,进一步明确:

“遍”写出了红叶的范围广;

“尽”表明了数量多;

“透”说明了江水清澈见底;

“争”表现了船主动、昂扬、奋发的状态;

“击”体现了雄鹰的矫健有力;

“翔”展示了鱼的轻灵自在。

教师提问:诗人眼前的这些景物特点,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明确:自由!

如果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应该是怎样的图景呢?

远望湘江对面的岳麓山上,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眼前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大自然的万物都在这生机无限的秋光里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同学们可能会想,诗人何以能把湘江的秋色描写的如此生动而富有活力呢?这一方面是诗人这些客观景物上投射了自己的主观的情感,景物就变成了承载情感意象,一组景物变成了一组富有情感和生命力的意象群。另一方面,诗人在选景角度和词语的处理上有一定的技巧。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赏析。

首先是多角度,有层次。远眺万山,近观漫江,仰视雄鹰,俯瞰游鱼;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立体构图,层次井然。

其次多色彩,有动静。山是红的,水是绿的,天是蓝的,帆是白的;山、林、碧水相对是静态的,鹰、鱼、舸都是动态的。色彩明丽,动静交错。

再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炼字。写山,“万”字极言山之多,描色,“遍”字尽显红之广。 写林,“层”字写出林之密;“染”字活画色之浓。

我们知道秋风过处,总有落叶飘零;霜气袭来,常多萧瑟之响。对于此声此象,作者未写。他是在以心迎物,依据自己的主观情志去选择、驾驭景物。比如,作者用“击”这个字形容鹰,击是搏击的意思,雄鹰搏击长空,表现其矫健有力,正因为矫健有力,所以才能自由地飞翔,进而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正因为诗人心中向往自由,所以看到的景物也都是自由的,你心中有什么,你眼睛就会看到什么,你眼前的风景折射了你心中的世界。我们说,这种带有主观情绪或情感的景物,我们称之为意象。象,就是景物的意思;意,表示情感或情绪。被主观情感浇筑的景物,我们叫它意象。《易传》中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文心雕龙·物色》中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词中的景物是作者主观能动化了的景物,它们融注了作者的感情色彩和思想意识,而成为作者心境的物化和感情的载体。透过这幅壮丽、飞动的秋景图,我们分明读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那是一种意气风发、惊雷隐动的心境,一种意欲除旧布新、主宰乾坤的心境。

任务五:知人论世 ; ; 谁主沉浮

远望万山,近观湘江,仰头看天空,低头照流水,天上地下,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由景象,这就是“万类霜天竞自由”!

大自然是自由的,但是人类社会是不是也是这样自由呢?

诗歌创作于1925年,在单元起始课上,同学们学习了知人论世的方法,大家通过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1925年,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这时候,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镇压。人类社会不仅不自由,而且充满了灾难,所以,诗人发出了惊天之问: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世间的沉浮、万物的盛衰,究竟该有谁来主宰? 由自然界的沉浮地想到人类社会,想到当时的中国革命,深切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虑,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抱负。主沉浮点出了全诗的主旨。实际上毛泽东的一生就是主沉浮的问题。

读到这里,我们如果回头再看第一层以秋水长天为背景的“独立寒秋”,那个“独”字,恐怕就会读出一点深味了。显然,这里的“独”不是古人“独立小桥风满袖”的悠然,也不是“落花人独立”的伤感,不是孤独,不是落寞,而是一种独临、独登、独行的卓然和伟岸。诗人昂首天宇,独对苍茫,所发出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不是一种天问?这样,以湘江秋色为背景,一个具有革命先觉、胸怀天下、特立独行的青年毛泽东昂然的身影就呼之欲出了。

任务六:析形象 ; ; 悟主题

我们一起看下阙作者是怎么回答的呢?

诗人这时想起一件往事:“携来百侣曾游”,他想到了以前他上学时曾和同学们一起到橘子洲旅游。所以,毛泽东今年是故地重游,只不过上次是春天,这次是秋天,上次是一群人,这次是一个人。

请你找一找,下阙中,哪一句话是直接描写上次游览橘子洲的句子?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击水 ,就是游泳。浪遏飞舟,就是划船。

 ;

请思考“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

学生思考,教师明确: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描写他们在湘江中流击水的一幕往事,写游泳时推起的大浪遏制了飞驶的船只。这个生活细节看似与革命斗争无关,然而在凸现青年革命家的果敢坚毅的精神上,正与前文暗中扣合,一脉相承。你看,中流弄潮,这个意象本身就带有抗争的意味,它实际上是青年革命家峥嵘岁月的艺术缩影。如果把中国革命看作是一条长河,那么这群中流击水者正是长河中的弄潮儿,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弄起了震天动地的漫江雷涛!有了这种伟大精神和力量,又何愁不能改变中国历史?

一个“忆”字引出往昔峥嵘岁月,诸多英雄之举,做出了肯定的回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四个排句,激昂顿挫,节奏鲜明,活画出一群青年革命家的英姿俊采。一九一四年,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结识了一批胸怀革命大志的学友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王一知、何叔衡,他们经常在湘江岸边、岳麓山中、橘子洲头聚会。他们正值青春年华,思想敏锐,才华横溢,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启示下,在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激励下,他们纵谈革命理想,探讨改造中国的途径,满腔热情,正如汹涌的湘江浪涛奔腾无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艺术地概括了这群青年革命家的实践活动。

于是“曾记否”的试问语气,更显得语重心长,沉雄慷慨,摇曳多姿。作者仿佛是在自问,又仿佛是在遥问往昔的战友,一种磨砺旧志、重振雄风的呼唤,飞出了纸面,回荡于湘江两岸,岳麓山间……

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昂扬奋发的青春活力,继往开来的英雄斗志。诗人在问自己,也是在问战友,还是在问着近百年后的同属于青年的我们?你是否找到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答案了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主宰国家命运的,是这些有激情、有理想、有担当、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任务七:心悟口诵 ; ; 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带着对革命领袖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的感悟,心悟口诵,用青春的声音,朗诵伟人的青春诗篇。

学生带着理解放声朗诵。

 ;


环节四

总结提升

诗人毛泽东1925年写下了《沁园春·长沙》,提出了惊天之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0多年后,1936年,他和他的战友完成了中国革命的惊世创举——二五五千里长征,来到陕北。长征途中,他写下了著名诗篇《沁园春·雪》,对“谁主沉浮”作出了回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是10多年过去了,他和他的战友登上了1949101日的天安门城楼,《诗人 ; 领袖》中写道: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成了诗眼

嘹亮了东方

毛泽东的诗词充满着革命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它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即使放在整个古典诗词的长河中,也是为数不多的经典之作。以阳光壮美、大气磅礴为主的诗词意境,如天地之苍茫,如星汉之灿烂,如江河之奔涌。带给我们别样的审美体验……他是二十世纪当之无愧的诗雄词豪。青年毛泽东的理想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永远值得我们和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学习。


作业

期望

1.小组合作,自主选择阅读毛泽东主席诗词。

2.开展毛泽东主席诗词小专题研究,比如毛主席诗词里的秋天、长征路上的诗词、毛主席诗词里的用典与古代诗句化用、毛主席诗词里的常见意象……

3.思考“我的青春之歌”,为单元主题活动作准备。

4.有感情地背诵《沁园春·长沙》。


结语

毛泽东的思想和人格,还有他的诗词,已经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成为了青春中国珍贵的记忆,成为了一个民族的意志、情感和文化的象征。

岁月推移,不会磨灭永恒的诗篇;

时光流逝,没有沉埋诗人的形象。

诗篇注入了心血,自然会生命绵长;

形象经历了沧桑,更显得新鲜明亮。

似乎读懂了他,便读懂了这片古老土地上堆积的沧海桑田,和在二十世纪舞台上上演的悲欢离合。

似乎读懂了他,便读懂了中国的过去,并加深着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

因为,历史不会随风而去,滚滚向前的时代也不会凭空而来。

 ;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发表文章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