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上传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课题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第二学期 课题 《窦娥冤》(节选)(2) 教科书 书名

课题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第二学期 课题 《窦娥冤》(节选)(2) 教科书 书名

课题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第二学期

课题 《窦娥冤》(节选)(2)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 ;  ;  ;  ;  ;  ;  ;  ;  ;  ;  ;  ;  ;  ;  ;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  ;  ;  ;  ;  ;  ; ;

学生信息

姓名 班级

学校 学号

课后作业

题组一 理性火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戏”字在几千年前的商周钟鼎文中就出现了,意思是指一种祭祀性仪式。秦汉时期,娱乐性表演又称“百戏”,包括乐舞、杂技、魔术、马戏等。后来,娱乐性的玩耍也叫“游戏”。所以“戏”原本有仪式、百戏、游戏的含义。

戏剧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有了“故事”,戏剧便区别于广泛意义上的“戏”与“百戏”。故事内涵在戏剧中的存在和被强调,意味着文学性成分的增强,于是,便有了剧本。尽管戏剧是一种剧场中的表演艺术,没有剧本也可以有戏剧,但是,文学的参与使其思想内涵深化了。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性的戏剧艺术。它把中国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的手段在舞台上综合运用起来,表演故事,有别于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

前些年,流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一是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是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一是中国的梅兰芳体系(或称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简单地说,所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所谓布莱希特体系,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的戏剧体系。20世纪30年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在苏联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

实际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与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缜密。如果要讲体系的话,那么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在世界戏剧史上,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能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中国戏曲有古老的传统,通常以公元12世纪左右的杂剧和南戏为戏曲成熟标志,从那时起,戏曲的艺术传统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到现在已有800余年历史。目前,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剧目数以万计,戏曲工作者数十万人。如此深厚的文化沉淀、如此庞大的艺术队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戏剧中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所以没有剧本就没有戏剧,文学的参与深化了戏剧的思想内涵。

B.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有很多不同之处,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戏剧。

C.西方戏剧的代表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它们代表着世界戏剧的最高成就。

D.虽然“戏”字出现很早,但最早只是作为祭祀的一种仪式,中国戏曲的成熟至今已有800年历史。

2.文章第一段主要阐述的内容是(  )

A.“戏”是指一种祭祀性仪式。

B.“百戏”是一种娱乐性表演。

C.“戏”原本有仪式、百戏、游戏的含义。

D.“戏”字的含义的演变原因与历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乐舞、杂技、魔术、马戏等在秦汉时期都属于娱乐性表演,统称为“百戏”。

B.戏曲是把中国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的手段综合运用到舞台上来表演故事。

C.作者认为前些年流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并不能准确表明世界戏剧分类。

D.布莱希特体系是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而中国戏曲更讲究“形神兼备”的艺术。 ;


题组二 小说品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暗  哨

徐凤林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个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和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子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噘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有改动)

4.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 ;

 ;

 ;

 ;

5.小说中画线一段独具匠心,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 ; ;

















参考答案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发表文章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