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上传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桃源无处不飞花 ——教《桃花源记》有感

「作文」桃源无处不飞花 ——教《桃花源记》有感

桃源无处不飞花

 ;  ;  ;  ;  ;  ; ——教《桃花源记》有感


“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陶渊明以饱蘸现实色素的笔墨描绘出桃源的美丽与迷离,也把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和理想王国的探寻留给了后世千代的读者。正如梁衡说:“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的心中,让人不断地去追寻。” 桃源无处不飞花,如果真能把这样一篇美文深植在心中,我们甚至就可以在陶渊明的语言中在渔人的行迹中寻找到语文教学的密码。 ; ;


你看,“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行有踪迹,可是欲寻却已忘远近已融于山水。一个“缘”字,说明好课应该层次清晰,步骤分明,是有线可循、有脉可索的。一个“忘“字,则是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需要情感的激荡与共鸣,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阅读的情境,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觉积极地走进文本的桃源深处。“花谢花飞飞满天”飞成“落英缤纷”,“洋装西服”暗扣了“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如此等等。 ;  ;  ;  ;  ;  ;  ;  ;  ;  ;  ;  ;  ; ;


 ;学,起于思而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路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把“疑”看做“觉悟之机”。你看,“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正是渔人甚异后的探索,才揭开了桃花源美丽的面纱。语文教学,教师要善于制造“甚异”点,以打破学生思维的平衡状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前行,穷尽其林。


你看,“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无杂树,必有主枝,课堂若想无杂树之乱,教师就得学会依据文本特点设计出精、少、深、活的紧扣文本价值取向的主问题,以此激活课堂,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桃花源处。“那里 ;  ;  ;,真是个 ;  ;的地方”,这一说,其实是抓住了“诣太守,说如此”中的“如此”一词的空白去做种种合理的填补。化译为说,就会改变学生平面地逐字逐句翻译的单调无味,让枯燥的文言词句一下子活了起来。学生在主问题的驱动下,通过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多重对话,不仅疏通了文字,理解了文意,更是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和超越了文本的描述,真正体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真正读出了文言中的文学味。化译为说,不仅需要学生借助想象,还得需要学生结合文本说出来。这样,文言文语言和句式的理解就有了再巩固的良机,文章的整体理解也因此更为厚实。


教学要指向文本的语言,再美的形式都要为阅读和理解文本语言服务。


“反复诵读文章第一自然段,仔细琢磨你诵读时在节奏上有怎样的变化?”读的是节奏,理解的却是渔人一路的心情;读的是句式,展现的却是桃源的景色和故事。以读带思,以读促解,同学们在对言语形式的直觉中朗读,又在朗读中进行思考与体悟,不但很好地感受了言语形式与内容理解间的互融关系,而且在走进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时,更走进了属于自己的那片桃花源。用最简单也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在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之间来回行走,这样一种读的推进,我们作为老师要做得更纯粹更坚决。我不能不想起陶渊明的句子:“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我觉得,这是教学的高境界。


莫说“桃源望断无寻处”,其实桃源无处不飞花。多读读《桃花源记》,你会发现,你采撷的,真不仅仅是这一篇文章的教学花瓣。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发表文章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