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原创]心之所向 努力成长
[原创]心之所向 努力成长
如果我理解不错的话, 帕尔默指的就是精神上渴望沟通外界的追求,这种追求将引领我们从隠秘的心灵深处走进明朗的大干世界:“心,何为心?若非浩茫似苍旻,怎任无数的鸟儿齐飞,怎任归家的风儿劲吹。”里尔克借助不同寻常的意象,向我们揭示了何谓妙绝天成的浑然一体:内心与外界天衣无缝地交汇融通,就像麦比乌斯圈的环面那样不留痕迹地表里合一,从而永无止境地共同塑造着我们本身和我们安身立命的世界。本书以教师的内心世界作为立论的基础,但也由内向外地延伸到教与学所需的各具形态的共同体。向内追求和善的心灵会变成向外追求和陸的关系:我们自己的心灵舒适自在,与人交住就会亲密无间。
教师和学生如何为人的状况:教育与分离的生活。如果想要扩展和深化对优质教学起核心作用的联结能力,我们对“分离的”生活那种反常的强大引力就必须透彻了解并坚决抵制。教育体制中当然存在着使我们分离的各种结构,但将我们的分离全都归咎于此反而造成了一个更加令人信以为真的神话:
恐惧无处不在——存在于我们的文化,我们的院校,我们的学生和我们自身,从而将我们与世间万物隔离。恐惧与人的身心状况息息相关,任何精神上的伟大传统都源自克服恐惧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尽管使用不同的话语,但全都宣扬同样的核心信息——“不要害怕”。一定要细细体会核心信息的确切含义,“不要害怕”并不是说我们不该心中有恐惧,而是说我们不必心慌于恐惧,两者是迥然不同的告诫。
共同体无法在分离的人生中扎根,它早在具备外部形态之前比定犹如种子一样怡在完整的自我中扎根:只要我们能和自我息息相通,我们就能找到和他者息息相通的共同体。共同体不过是某种内隐魅力的外显标志,是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入外部“关系世界”的展现,而我一直在探究的重大任务“联系”,会在外部世界更加凸显出来。
在本章和其后两章,将带着一个重要问题来探讨共同体的若干模式:这些模式能否担当起增强和推进求和、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使命?至关重要能揭示本质的共同体形态:教学就是开创一个实践求真共同体的空间。为了开辟通向求真共同体的道路,作者首先得费些力气“披荆斩棘”,因为,共同体模式(不是共同体本身)在我们社会中犹如杂草丛生。作为对我们深感分离的痛苦而渴望“别分离”的回应,我会简要的考察近日来纷纷议论的——治疗模式、公民模式、市场模式、——以期在某种 程度上能阐明教育所需的共同体形态。每当我们用“共同体”这个字眼,往往意指“治疗模式”。这个模式最为看重人际关系中的亲近关系,因为亲近关系不仅仅可视为治疗“孤苦伶仃”或“离情别绪”的最佳手段。亲近关系不仅仅可潜移默化地推动人们的相互联系,而且可使人们推心置腹地相互交往,彼此坚信通过这样的交往可完全做到交心知心。
求真共同体才能承载教育使命,因为它认可一个无可置辩的事实:我们可从中获益的现实,我们渴望了解的现实,远非仅凭人类彼此之间的互动就能知晓的。在求真共同体中,我们也与非人类形式的存在进行互动,它们与人类同等重要,同等强大,有时甚至比人类更重要、更强大。这个共同体并不只是借助我们思想与感情的个人魅力而聚合,亦因“伟大事物的魅力”而凝聚。我们的教育共同体的传统概念忽略了伟大事物与我们的关系,而正是伟大事物才将我们召集在一起,呼唤我们去求知、去教学、去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