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上传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导学案

「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导学案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课文导入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让心灵闪烁着爱的光辉,让生命散发出教养的芬芳。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认为,读书是获得真正的修养的重要途径。他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让我们远离浮世的喧嚣,走进经典,与大师交流,使心灵变得更加富有。


素养任务

1.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

2.归纳内容要点,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

3.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课前自主预习

任务驱动一 阅览资料•认识作者

[资讯概览]

一、作者介绍

黑塞(1877—1962),作家、诗人。生于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充满了彷徨、孤独、感伤、梦幻以及对理想的渴望的浪漫主义气息。黑塞不仅对中国诗歌十分着迷,而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老庄自然观颇有研究。中国的道家思想对黑塞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及其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代表作品有《彼得•卡门青》《德米安》《荒原狼》和《玻璃球游戏》。

二、思想情怀

黑塞名言集锦

1.有权力的人毁于权力,有钱人毁于金钱,奴才毁于卑躬屈膝,寻欢作乐的人毁于享乐。

2.命是弱者的借口,运是强者的谦词。

3.觉醒的人只有一项义务: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不管它通向哪里。

4.真正厌恶的不是金钱本身,而是人们对于金钱的欲望。

5.有的人认为坚持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但有时候放手也会。

6.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


任务驱动二 深思精析•走进时代

写作背景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情境活动]

世界上的一切书本,不会有幸福带给你,

可是它们秘密地叫你返回你自己那里。

那里有你需要的一切:太阳、星星和月亮,

因为,在你内心里藏着你所寻求的光。

你在书本里寻找了很久的智慧,

现在从每一页里放光——因为现在它们才属于你。

这是黑塞写的一首诗——《书》,读完之后,您有何感想?

答:                                  

                                    

                                    

                                    

参考答案:要通过书籍使精神成长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尊重自己所读的书,有耐心和意愿去弄懂它,谦虚地认可它,倾听它。只为消遣而读书的人,所读的书再多再好,读过就会忘,读后与读前同样贫乏。如果我们读书像在听友人说话,书就会向我们展露自己,成为我们的财富。我们所读的书便不会流失,会成为我们的所有,使我们欣喜,使我们得到安慰。




任务驱动三 常识博览•拓宽视野

德国浪漫派

18世纪末发端于德国,随后在欧洲各地出现的浪漫主义,是一次波及范围大,影响深远,其“余波”至今尚未停息的文化思潮。其波及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诸领域,席卷了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德国浪漫派是这个思潮的源头,特指18世纪90年代至1850年前后由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等掀起,随后又有布伦塔诺、阿尼姆、克莱斯特、霍夫曼、艾兴多夫等大批作家参与的一场文学运动。德国浪漫派对后世有着难以估量之影响,它不仅是现代派当中诸多流派之源,更在西方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任务驱动四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僵死(jiāng)       (2)沉浸(jìn)

(3)麻痹(bì)        (4)戕害(qiāng)

(5)已臻佳境(zhēn)     (6)逊色(xùn)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藉慰藉(jiè)狼藉(jí)      (2)藏收藏(cáng)宝藏(zàng)

(3)咖咖啡(kā)咖喱(gā)       (4)强强迫(qiǎng)强劲(qiáng)倔强(jiàng)

2.语境辨析法

(5)那种在统一的专业目录下,统一课程设置、统一教材、统一教学模(mó)式的“一个模(mú)子”是很难培养出创新人才的。

(6)他厌恶(wù)“人有善恶(è)之分”的说辞,甚至到了恶(ě)心的程度。

二、写准字形

(1)bá(跋)涉铜bó(钹)bǒ(跛)脚         (2)闲xiá(暇)xiá(遐)迩xiá(瑕)疵

(3)卷zhì(帙)yì(轶)事yì(佚)名       (4)一luò(摞)海luó(螺)luó(骡)马liào(撂)挑子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视而不见:尽管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看见,指不重视或不注意。

(2)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指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3)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于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4)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力了。

(5)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很远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6)毫不逊色:表示比得上,丝毫不差。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7)有些地方官员干工作急功近利,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却视而不见百姓的生活困难,缺少公仆意识。

辨析:错误。“视而不见”不能带宾语。

(8)伫立在厦门的海边,我不禁望洋兴叹:“多美的大海啊!”

辨析:错误。望文生义,“望洋”指抬头向上看的样子,这里将“望洋”误解为“望着海洋”。

(9)幸福是痛楚中情意浓浓的一声安慰,失落中引人入胜的一番教诲。

辨析:错误。用错对象。应为“意味深长”。

(10)美国国务卿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辨析:错误。“一劳永逸”侧重指办好事情,用来陈述“局势”不当。

Ⅱ、易混辨析

1.熟悉VS熟习

课本原句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辨析 熟悉:指知道得清楚、详细,与“陌生”相对。常指视觉、听觉和其他方面的认知活动,对象是有形的、有声的。熟习:了解得深透而熟练,多指记忆、运用、掌握等实际活动。对象是记忆、语言、学问、知识、业务、工作等。

即境活用 各地监察局工作人员正尽快熟悉各地新情况,适应新岗位、熟习新业务、进入新角色,更好地履行职责。

2.领略VS领悟

课本原句 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

辨析 二者都是动词,都有“了解,明白”的意思,但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领略”着重指感性上的体验和欣赏。“领悟”则指“对事物有认识、有体会”,着重于理性上的了解,与“领会”“理解”近似。

即境活用 他趁闲暇时间领略了几处自然奇景,对人生有了进一步的领悟。


3.考察VS考查

课本

原句 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

辨析 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查看评定。带有考核、检查的意思。常用于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等等。考察:着重指观察、调查、研究,目的是取得材料,研究事物。是“实地观察、了解”的意思。

即境

活用 区教育局领导实地考察了各考点,并周密部署了今年我区高中段招生考试理化生实验技能考查工作。


课堂阅读鉴赏

[NO.1文本初读]

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依据下面表格中的提示,概括相应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读书:目的和前提

第1段 ①                         

第2段 ②                         

第3段 自己的爱好是开始阅读的基础

第4段 个性或人格是教养的前提

第5~7段 作者迷恋阅读的情形

第8段 ③                                    

参考答案:①真正的教养是精神和心灵的完善 ②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③再次强调必须读杰作


[NO.2文本精读]

任务驱动一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学习策略] 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含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的表层含意、深层含意,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使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或具有一定句式的句子的表达意图,以及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或使之具体化等。

1.黑塞在文章开头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认为“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答:                                  

                                    

                                    

                                    

参考答案: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也就是说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2.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

答:                                  

                                    

                                    

                                    

参考答案:如果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没有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那么就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反而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读书是有害的,例如孔乙己、范进等。

3.最后一句“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有什么样的深刻含意?

答:                                  

                                    

                                    

                                    

参考答案: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杰作的伟大的。

4.(素养提升)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说过:“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呢?

答:                                  

                                    

参考答案:享受物质的同时,别忘了精神(或心灵)追求。


任务驱动二 分析概括文本思想内容

[学习策略] 概括文本思想内容首先要理清文本结构,其次要找出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把握文章整体意义和表达的主旨,进而理解文本的具体内容。

5.黑塞倡导什么样的读书观?为什么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答:                                  

                                    

                                    

                                    

参考答案:(1)读书观:爱和生命的阅读,敬重知识,心的教养,读书者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2)原因:①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②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获得教养是解决现实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那么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③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6.(素养提升)黑塞提倡读书要“重复阅读”,可以说是主张“精”读,而也有人强调开卷有益,也就是所谓的“博”读,二者是否矛盾?

答:                                  

                                    

                                    

参考答案:不矛盾。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的作品而言,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位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博”读还是很重要的。


任务驱动三 仿真高考•综合研读

纵览《读书:目的和前提》,完成下面的问题。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修养强调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B.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但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即完全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C.读书问题不在于数量,而在于选择能在闲暇时沉浸其中的杰作,从中获得生活的意义,使人生充实、高尚,更有价值。

D.作者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并具体指出“个性或人格”就是爱的阅读(或“对文明的热爱”)、对知识的敬重、心的教养。

解析:选B “完全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偷换概念,原文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8.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第1段中用体育类比教养,以说明“真正的教养”不追求某些狭隘的目标。

B.文章指出“获得教养”的前提是有可教养的客体,否则,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空。

C.文章阐述事理,既有理性的思考,也富有感染力;既善于雄辩,也善于娓娓道来。

D.文章鼓励大家研读世界文学,提高自身教养,主要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解析:选D 文章主要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9.《读书:目的和前提》的作者说:“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取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答:                                  

                                    

                                    

                                    

解析:从人格和个性对获得教养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考虑作答。

参考答案: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一个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10.黑塞所说的“世界文学”有怎样的内涵?

答:                                  

                                    

                                    

                                    

解析: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从研读世界文学的作用和重要性来分析。

参考答案:黑塞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他在具体解说的时候,认为我们要“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里的“世界文学”就是指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他们的每一部杰作,只要你深入去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都能使你领略到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


课后实践探究

[写作实践]

结构条理,论证深刻

《读书:目的和前提》在结构上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既有理性思考,也有情感熏陶。劝说人们用心研读世界文学,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文章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同时指出获得修养是一种努力的过程,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这样为后文的论述做铺垫,紧接着作者在第二段中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读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三、四、五段紧扣论点穿针引线,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指出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对知识的敬重。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但不是所有的议论文都是这样的格式,为了能够充分说明论点,又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比式等。

[针对练笔]

请围绕“坚韧的力量”写一段条理清楚、议论深刻的文字。不少于200字。

答:                                  

                                    

                                    

参考答案:古人云:“固而不柔,脆也。柔而不固,弱也。柔而固,韧也。”纵观古今中外,大凡要获得发展、成功,要有所建树,无不经过“柔而固”的努力,都闪烁着韧的光彩。铁杵磨针、愚公移山记载了韧的传说,黄河入海、长江东去留下了韧的足迹,水滴石穿、蜜蜂酿蜜展示了韧的坚实。王羲之用练字染黑池水之韧,终成一代书法大家;马克思为寻求真理,用在大英博物馆的水泥地上留下的深深足迹之韧,终成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达尔文因鄙弃上帝创造万物的谬论,而身受围攻,他在韧性的斗争中,终于成为一名生物学家。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韧是发展的动力,是成功的基石。

[类文赏读]

主题导读

阅读经典是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当今时代物欲横流,读书人越来越少,尤其是经典阅读的缺失更加突出。多读经典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标志,可以断言,不爱阅读经典的民族注定行之不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经典就是振兴我们的民族。

一、美文悦读

让经典阅读在年轻人中复归

大学生离文学经典有多远?早在多年前,就有学者发出如此喟叹。遗憾的是,十多年过去,尽管浅阅读、碎片阅读的争论不曾休止,但这一社会隐忧似乎也并无缓解之势。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日前出版的《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只不过以白纸黑字的调查数据,再次证实了经典阅读存在的忧虑。①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相信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太大的分歧。经过时间的淬炼,所谓经典,总是能在其中寻觅到对人之处境的真切关心,对人在这个世界上之命运的周彻认知,对人内心经验之感同身受的体谅,在“立真理”“立人”的层面上让参阅之人认识世界、观照自我。这也正是梁启超先生在《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后的附言中所说的“我们作为社会成员,总要彻底地了解它,才不至于产生社会意识隔阂”,“另一方面我们日常生活中应事接物,常常仰仗它给我们光明”。②

敬畏经典、阅读经典,在多年的家庭熏陶、学校教育及社会化过程中,早已成为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共识。也因此,大学生经典阅读的下滑,并不是指无经典可读,也不是指不认同阅读经典的意义和价值,而是更集中呈现为无心读或者读不下去。

经典中所凝练的深邃和智慧,决定了经典必须是用来“啃”的,相对于畅销书等的“淋漓尽致”,并不能算得上是愉快的体验。③ 加之升学就业的压力、读图时代对传统阅读方式的“碾压”,加剧了经典阅读的失落。功利化、快餐化等趋势之下,加剧了学生群体的时间焦虑,对经典进行边缘化处理,就是虽有无奈却似乎“应然”的安排。

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但却有心无力,这应该才是经典阅读危机最为清晰的表达。经典阅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尴尬境地,有着时代大背景及与现实交织的诸多复杂原因,比如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等。而且这一问题的严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决定化解这一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观念水位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内生动力的生发也是厚积之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可能是正解。④

经典阅读要在重重困境中实现突围,应依赖于整个阅读生态系统的重启或重塑。如果包括高校、出版界等在内的多个链条没有“新动作”,单纯喊口号提倡处于阅读终端的学生群体沉潜经典、专注阅读,想必结果还是“照旧”。让经典阅读的习惯在新一代年轻人中复归,大学不妨在做好引导的同时善意地施加一些阅读经典的压力,正如克利夫顿•费迪曼在《一个年轻作家的读书经验》中所说“过了17岁以后(有人会延后一两年),就是书来选你,而不是你选书了,你必须在某种限制下去读书”。图书馆和出版社也应担起“诠释经典”的重任,通过创造软硬环境,比如打造经典阅读室、扶持阅读自组织等,在引导方面有所作为。

开卷有益,更何况是经典。每一颗崇尚经典的心都应给予呵护与珍视。经典阅读的危机不应过分夸大,但也要谨防在年复一年的“狼来了”中心生麻木和疲倦。在“大学生离文学经典有多远”的喟叹过后,每一个“局中人”或“局外人”都应再问上一句:“复归经典阅读还有多远?”⑤

[赏一赏行文亮点]

①开篇引述有关调查研究,提出经典阅读存在忧虑的问题。

②引证法。对经典释义并论述经典阅读的重要意义。

③用词贴切,生动形象,对比鲜明,含义丰富。

④四、五两段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经典阅读危机的原因。举例详实,论证严密。

⑤正视经典阅读危机,告诫期盼。结尾照应题目,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记一记文本美句]

①经典中所凝练的深邃和智慧,决定了经典必须是用来“啃”的,相对于畅销书等的“淋漓尽致”,并不能算得上是愉快的体验。加之升学就业的压力、读图时代对传统阅读方式的“碾压”,加剧了经典阅读的失落。

②经典阅读的危机不应过分夸大,但也要谨防在年复一年的“狼来了”中心生麻木和疲倦。

二、时评鲜读

文化经典让中华文明血脉永恒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凭借其独特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在大年初一晚播出后,迅速引发现象级传播,节目播出当晚话题阅读量超过4.5亿。

何谓典?就是把书册放在几上,这是尊重,这是崇尚。民本一词从何而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台大型文化节目,让我们获得丰富的知识,有丰富的获得感。这就是《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尚书》,上古之书。不过,我更愿意说,从此,拉开了崇尚书的风尚,让中华文明血脉永恒。

伏生护书,让人感动。拉着一车书,在兵荒马乱中,艰难行走,儿子因为护书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妻子因为书病亡,藏在墙壁中,返回时,仅仅剩下28篇。讲《书》传播。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我们村家谱的保存,一个老人偷偷地把家谱坐在了屁股底下,才避免了毁灭。历史总是会有一些意外的风雨,但是,正是因为我们有伏生这样用生命护书的人,才让我们的中华文明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伏生护书是从家的角度保护治国治家之精神财富,晁错学书则是从国的角度让治国治家之精神财富赓续流传,而正是这种家国情怀精神让中华文化瑰宝能够得以流传,虽历经磨难,但总能柳暗花明又一村,磨砺中崛起,走向新的复兴。

晚生问书,古今交融。撒贝宁以2 000年后晚生的角度询问书,贯穿整个节目,而正是在这个问书的过程中,让我们对《尚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打开了我们普通人进入尚书的大门,在“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中展开戏剧演绎和专家解读,实现古今读书人之间跨越千年时空的对话,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增强现实、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生动演绎了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这样,就让《尚书》形象生动亲切地走进我们每个人心中。

“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衰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从《尚书》出发,我们沐浴在《典籍里的中国》中,汲取历史文化滋养,“犇”腾牛年,我们一定牛!

[时代警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族精神,历久弥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当代人类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发表文章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