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上传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学案 下载 收藏 学

「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学案 下载 收藏 学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一)《读书:目的和前提》

知识导航

1.鉴赏《读书:目的和前提》(理清文章结构层次,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

2.借助《读书:目的和前提》的阅读鉴赏,学会筛选、提炼文本的主要内容并整合信息。

最后,在此基础上,老师将和你们一起探讨读书的意义和方法,让我们共同做一个爱读书的人。


课文精讲

一、重点研读

读书:目的和前提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1]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2]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3]

[1]总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具体目的,而是为了自我完善。

[2]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这句话运用类比和比喻,“修养”如“体育”是类比,“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是比喻,说明修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没有终点。“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说明一次修养的提高实质上是新的更高层次的修养的开始。“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说明修养不是短暂的功利行为,而是永恒的精神熏陶。

[3]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它的目的是什么?

“真正的修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修养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4]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5]

[4]为什么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因为我们可以通过熟悉和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财富。且这种获得不是僵死的知识,而是有鲜活意识和理解的。

[5]从活着的意义的角度,进一步论证读杰作的意义:可以使我们与整个人类建立起联系,使我们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阅读却引不起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所以也不要过分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6]

[6]要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应避免哪些错误做法?请根据本段加以概括。

①遵循固定模式或者教学大纲去阅读;②根据作品的名气强迫自己去阅读;③根据别人的称赞或鼓励、规劝去阅读。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7]

[7]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并不追求数量,而是追求心灵的获得。本段最后连用三个“没有”,强调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对知识的尊重,要有对获得心的教养的追求。

为了说清楚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与书籍打交道大概是个什么情况,我别无他法,只好将我本人迷恋阅读的一些情形如实相告。我早早地开始了读书生活,也知道应该努力去正确而恰当地选读世界文学。我广泛涉猎,认为了解和懂得某些生疏的事物乃是自己的责任。殊不知这种将读书当作学习,以教养和公平为阅读外国文学的目的和准则的方法,[8]实在不合我的天性;相反,在书籍的世界中,总不断有某种特殊的爱好使我着迷,有某个新发现令我神往,有某种新的热情叫我兴奋不已。许多这样的热情交替出现,有的过一定时期去而复来,有的出现一次便永远消失了……

[8]如何理解“以教养和公平为阅读外国文学的目的和准则的方法”?

这是说,作者把读书当作学习,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养,带着对世界文学的敬畏,广泛而又公平地选择、阅读世界文学。这是一种缺乏个性和热情的阅读方法。

少年时代,我唯一熟悉并可以利用的是我祖父的巨大藏书室。在它数以千计的卷帙里面,绝大多数我一点不感兴趣,也永远不会再感兴趣。可是就在这故书堆中,渐渐地,我也发现了另一类东西。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不多的那么几本书;但正是它们,促使我慢慢地将这显得如此无聊的藏书整个翻了一遍,并且终于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不过是一部配有格兰威尔引人入胜插图的《鲁滨逊漂流记》,以及两巨册1830年出版的四开的《一千零一夜》的德译本,同样配有插图。这两部书告诉我,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从此我便孜孜不倦地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要不便趴在地板上,让周围一摞一摞的书将自己围起来。[9]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巴尔扎克的名字。书架上有几册还是他生前出版的十六开蓝色硬纸面的德译本。我没有忘记,我怎样第一次翻开他的作品,却几乎不懂他说些什么。主人公的财务状况竟描写得如此详尽,每个月入息多少,从母亲方面得到的遗产是多少,还有希望得到多少遗产,以及欠债多少,等等。我大失所望。我所期待的是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是前往陌生国度的旅行,或者是甜密而冒险的艳遇;谁知没有这一切,却要我去操心一个年轻人,一个还完全陌生的年轻人的钱包!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从此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10]

[9]作者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在图书的海洋中,只要我们去寻找,就一定会发现我们钟爱的作品或能吸引我们的内容。②面对巨大的“藏书室”,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读。③阅读中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这些发现会不断开拓我们的阅读视野,引领我们渐渐痴迷读书。

[10]作者对巴尔扎克作品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作者最初不喜欢甚至厌烦巴尔扎克的作品,很久之后才发现了巴尔扎克作品的魅力。这说明,随着阅历的增长和阅读的不断深入,读书的兴趣、爱好也会发生改变,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

又过了若干年,一次与书籍有关的新体验带给了我满足。在此之前,通过父亲的指点,我已认识了老子,最先读的是格里尔的译本。随后开始出现“中国丛书”,即卫礼贤翻译的中国经典著作;在我看来,这是当今德国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11]高度发达的、最高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的一支,以往对于德国读者只是陌生的稀罕物,现在已为我们所拥有,不是像往常那样从拉丁文和英文转译过来,经由第三者或第四者倒手,而是直接由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半辈子、对中国精神了如指掌的德国人所译。这个德国人不只精通中文,也精通德文,并亲身体验到了中国精神对于今日欧洲的意义。[12]“丛书”头一本是孔子的《论语》,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惊异和心驰神往,书中所说的一切对我如何既陌生又正确,既符合我的预感和期望又美好无比。这套丛书到今天已相当可观。《论语》之后又出了《道德经》《庄子》《孟子》《吕氏春秋》和《中国民间童话》。与此同时,还有好几位译者在努力重译中国的抒情诗,对中国通俗小说的介绍则更加成功。几十年来,我对这些中国典籍的喜爱有增无已,床头多半总是摆着其中的某一部。[13]对现实生活的接近,高贵的谨守最高道德要求的精神与感性的富有乐趣和魅力的日常生活和谐协调——自如地周旋于崇高的精神境界与纯真的生活享乐之间。如果说印度在禁欲和僧侣式的弃绝尘世方面已臻佳境,令人感动,那么,古代中国在精神修养方面创造的奇迹也毫不逊色。在中国人那里,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不是相互敌对和矛盾,而是相反相成,各得其所。[14]

[11]概说自己从认识老子到接触卫礼贤翻译的中国经典著作,获得新体验。

[12]作者推崇卫礼贤的译著,因为卫礼贤在中国生活了半辈子,对中国精神了如指掌,也体验到中国精神对欧洲的意义,并直接用德文翻译中文著作,使作者真正了解中国精神。

[13]作者谈自己阅读《论语》的感受,并列举出喜爱的其他中国著作。

[14]作者认为中国精神有什么特点?

①接近现实生活,谨守最高道德要求,又与日常生活和谐协调。②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15]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16]

[15]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这句话是说,读书太多,可能会挤占原本属于享受生活的时间。

[16]“自己的价值”“杰作的真正价值”分别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自己的价值”就是对自我修养和教养的追求。“杰作的真正价值”就是指杰作的伟大之处:杰作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等,杰作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杰作揭示的生活意义。这句话表明的是阅读的态度。



二、深入探究

探究争鸣:黑塞认为读书“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要“重复阅读”,要“精”读;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泛”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明确:观点一:读书求知既要“精”又要“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味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

观点二: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如《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少年读此书,可能仅仅为其中的情节人物所打动,而等有了一定的修养和阅历后,重读此书,可能就会从历史变迁、政治谋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读了。其他如《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高中时代重读,体会和少年时代已经大不一样,而且人生每个时期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典例精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者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曲解文意,且“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说法过于绝对,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C项,强加因果,“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与“普通劳动者才是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D项,“无须考虑人民的娱乐和消费需求”曲解文意,原文第五段说“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故选B。

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运用

1.选词填空。

①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各得其所/各行其道)。

②当时间(消磨/消遣)掉了你的热情,你便会发现,那些曾令你歇斯底里地去追求的人,现已变得可有可无。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①“疏不间亲,卑不谋尊”能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更好地与人相处,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②很多人渴望找到一劳永逸的教育手段,严厉不行,那就宽松,在现代摔了跤,就要孩子去读圣贤经,殊不知,成功的教育,没有唯一的手段,只有合适的方法。

③在国庆阅兵大典中,透过屏幕,我们看到了那些为新中国由生入死的百岁老战士,用多少溢美之词来赞美他们都不为过啊!

④这部反腐大戏尽管在个别次要人物的设置和部分台词上引起一些质疑,但瑕不掩瑜,它的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仍受到好评。

⑤网络信息卷帙浩繁,传播速度快。网媒对信息“囫囵吞枣”,难以说得详尽明白,可能会使内容流于肤浅。

⑥这家大剧院的各种演出票价不菲,让很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年轻人望尘莫及,无法亲临现场感受艺术的魅力。

A.①⑤⑥ ;  ;  ;B.①②⑤ ;  ;  ;C.②③④ ;  ; D.③⑤⑥


3.下列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呼吁道德无可厚非,但别绑架道德,甚至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他人进行道德审判。这种挟持了“道德优越感”的行为,一定会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也必定是以善之名的作恶。从这点上看,公众应该勇敢智慧地对道德绑架说“不”,并尊重他人选择的权利,而不是单纯地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来判新对错。这样必能营造良好的行善氛围。


①道德绑架不一定会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悦读”的“姿势”

向贤彪

(1)从一定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它的阅读史,一个人亦如此。

(2)犹太人将阅读置于很高的地位。他们会在书上涂一层蜂蜜,让孩子生下来就知道书是甜的;他们还喜欢将书放在枕边和过道上,可随时翻阅。有资料说,每4500个犹太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以读书为乐已经深深融入犹太人的血液里,也使他们在人类长河中光芒四射。据统计,全世界共有800多人获诺贝尔奖,有犹太人血统的就占了近四分之一,而犹太人数量不到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三。

(3)中华民族也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唐代刘禹锡的诗句“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让人感受到阅读时的闲适与宁静。“青灯有味似儿时”,是南宋陆放翁追念儿时读书时的情景。至于流传千古的“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故事,“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那种对书的迷恋让人心生敬畏。

(4)将中外读书情形做一番比较,不免让人心生遗憾:有时我们过于强调“苦学”而忽略了“乐学”,过于强调“正襟危坐”而忽略了“随性阅读”,过于强凋读书的“功利性”而忽略了它的“功能性”。这就使得阅读难以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难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过于浓烈的功利色彩亦极有可能将知识庸俗化,将读书引入歧途。

(5)就以读书的姿势为例,其实大可不必讲究。古人马上、枕上、厕上的读书法看似不雅,实则领略到了读书的真谛。而今,公园里的“晨读”、公交上的“走读”、倚床挑灯的“夜读”,无一不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正如有人所说,“先要把读书看得很平常,才可以读书……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随性而读,是与生命相伴始终的。”只有把读书当做平常之事,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才会真正领略“读书是福”的意境。

(6)阅读的身体姿势也许并不重要,但心灵的姿势却不可或缺。这种“心灵的姿势”,既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经典的敬畏,也是对读书选择性的把握。喜欢读书是一种态度,而善于读书则是一种能力。读理论之书,打牢“基本功”;读经典之书,占领“制高点”;读大家之书,开扩“大视野”;读哲学之书,掌握“金点子”……让心灵俯就于经典,让灵魂与灵魂对话,自能积累底蕴、提振精神、修身明理、洞悉人生,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领悟时代使命,并进而笃行之。

(7)《朗读手册》中有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和绝望的终极武器。”世界上很难有东西永恒,作为精神财富的文字却是特例。“俯而读,仰而思”,走进书香世界,扑下身子亲近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姿势,一种世界上最美的姿势,一种能给民族和我们个人带来希望的姿势。

4.与本文所阐明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 )

A.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随性而读,是与生命相伴始终的。

B.阅读能积累底蕴,提振精神,修身明理,洞悉人生,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C.阅读能领悟时代使命,并进而笃行之,将给民族和个人带来希望。

D.苦读让人心生敬畏。

5.文章第(2)—(6)自然段的论证过程大致为:概括举例谈中外“悦读”情形→中外“悦读”情形比较→正确“悦读”的情形。这一过程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  ;  ;  ;、 ;  ;  ;  ;、 ;  ;  ;  ;。

6.文中划线句“亲近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姿势,一种世界上最美的姿势,一种能给民族和我们个人带来希望的姿势。”语意含蓄而深刻,联系上文,请把你的理解写出来。

7.探究下面两则材料,从阅读的角度,说说你的发现。(谈三点即可)

①在德国,孩子从出生就有婴儿书陪伴。当然这些书大都是塑料书或者是布做的,孩子可以把书带进浴缸,看小书漂浮。这是孩子阅读的第一块基石。

②澳大利亚人外出带书可不是做样子。只要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马路边、草坪上、海滩旁、商店里、候机厅内,常见人捧书阅读的场景。有些书迷甚至一上车、船,就习惯性的掏出一本书,然后心无旁骛地看起来。即使是站立者,也照样抓住栏杆或吊环,在摇摇晃晃中享受阅读。

8.文章第(4)段的结尾说“过于浓烈的功利色彩亦极有可能将知识庸俗化,将读书引入歧途”,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①各得其所 ;  ; ②消磨

2.D

【解析】③溢美之词:指过分吹嘘的言辞。贬义词,这里褒贬误用。⑤卷帙浩繁:形容书籍或篇章多而纷繁。这里用错对象。⑥“望尘莫及”形容远远落后。句中用于形容买不起票,使用错误。

3.②道德绑架不一定都是以善之名的作恶。③这样不一定能营造良好的行善氛围。

4.D

【解析】“苦读”偷换概念,让人“心生敬畏”的是“对书的迷恋”。

5.论证的严密性 ; 事例的典型性(普遍性、真实性) ; 思维(推理)的逻辑性 ; 方法的科学性 ; 结构的条理性

【解析】从论证、事例、思维、方法、结构五个方面选三个即可,其中事例可以放宽,如数据、引用。

6.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多阅读,让自己积累底蕴,提振精神,修身明理,使精神变得丰富因读书而精神富足,就会给自己和民族带来希望。

7.读书的兴趣(习惯)从小培养;喜欢读书(随性阅读),把读书融入生活之中;把阅读当享受。

8.示例:一些低俗作家为牟利将名著恶意改编,甚至加进色情、暴力等内容,吸引青少年阅读,这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将读书引入了歧途。(结合实例扣住“功利”“庸俗”“歧途”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二)《上图书馆》

知识导航

现代文阅读在一套语文试卷中,分值仅次于作文,有同学总问老师现代文阅读有没有什么窍门,有没有得高分的捷径,怎样才能迅速地阅读文章,准确地筛选提炼重要信息,写出符合命题者要求的高分甚至满分答案呢?老师告诉你,任何事情虽无捷径可走,但有规律可循。所以,今天我们就以《上图书馆》一文为例,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首先,我们一起:

1.精读《上图书馆》,掌握阅读方法。

在此基础上,老师将和你们一起探讨:

2.掌握高考散文阅读的几个考点和相关的答题方法。

《上图书馆》是一篇随笔,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求能立刻就能得高分,但是首先能培养阅读随笔和答题的敏感性和方向感。


课文精讲

【重点研读】

精读一篇文章,了解高考散文阅读考点

纵观近几年高考卷出现的考点,大致可以归为:理解词句、语言修辞、布局谋篇、表现手法、人物形象。

今天,我们通过鉴赏《上图书馆》来看看怎么阅读高考随笔类散文。

上图书馆

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娜•德•波伏瓦说了一句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馆。

这地方我去过,在巴黎里胥力欧大街,是一所华美的房子。光这建筑,且不讲其中藏的几百万册书,也使人爱它。

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1】

【1】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考点一:有关布局谋篇的

考查点: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通常是需要我们结合结构和内容来分析)

布局谋篇 作用

文首,开头段 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文中,过渡段 承上启下,转换自然,衔接紧密,上下连贯,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文末,结尾段 呼应前文,卒章显志,深化升华主旨,耐人寻味,余音绕梁,让人难忘。

【课例】

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承上启下,独立成段,突出作者上图书馆之乐,领起下文作者对自己上图书馆之乐的叙述。


在这方面,我是有愉快的回忆的。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学校。这三所学校是有血亲关系的,这且不表。只说文华图书科学校是当时中国唯一讲授图书馆学的高等学府,它拥有一个图书馆,叫作“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我那时的中外老师,但给我知识最多的却是这个“公书林”。“公书林”的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优雅,至今我都记得馆外的一片绿色和馆内的幽静整洁。【2】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

【2】“公书林”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

明确:特点: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允许学生随便阅览;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作用:突出“公书林”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对“公书林”的喜爱及怀念,为下文写作者在这里的收获做铺垫。

“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3】

【3】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明确:①产生了阅读英文小说、探求外面世界的好奇心。

②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知识。


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4】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4】请你来分析划线句子的好处。(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考点二:有关语言修辞的

考查点: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谈能很好地表达出某种感情。如:

对比、反衬的作用:突出、反衬某种事物或某种情感。

衬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以使所写事物鲜明突出。有以景衬情、以人衬人、以事衬人、以彼物衬此物等。衬托分正衬、反衬。反衬有以动衬静、以悲衬乐、以丑衬美等。

引用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一些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典故、诗句等有目的地运用到文章中,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点明中心,抒发真挚感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注:平时阅读或写作时,要有分析和运用修辞手法的意识。

【课例】

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

请你来分析这句话的好处。(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比手法。用任何日光灯、白炽灯与清华图书馆的高台灯对比,突出了清华图书馆高台灯灯光的温情与柔和,表现了在清华图书馆读书的温馨与美好。


【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明确:作者详细描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到了它的外表、门厅、书库、阅览室、高台灯等,是说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给了作者很大的教益,是“我的一大恩师”,而且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给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5】

【5】划线句子有什么内涵?


考点三:有关理解句子含义的

考查点:某句话中在文中的含义,谈谈你对它的理解,或为什么说:“……”

常考句子:有内涵的句子、有修辞格的句子,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在理解上有困难的句子。

【课例】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这一段有什么内涵?

明确:这句话表面意思是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图书馆变得一片黑暗;内在含义是动乱的社会生活使自己的图书馆读书之乐不复存在。交代作者在清华图书馆读书时的国内环境,表现它对自己读书生活的影响;也暗含这份读书之乐与收获的难得与可贵。

对策小结:

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答题时要联系上下语境,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要考虑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来理解。有内涵的句子既答出表面意思,又要答出内在含义。

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

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这个就可以跟我们上面讲过的段落布局谋篇的作用联系在一起来说了: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下文中去找。

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修饰成分常揭示句子内涵,从中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的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6】

【6】本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考点四:有关表现手法的

考查点:某文段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或很好地表达出了某种感情)。

【课例】

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的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本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借事抒情,景中融情。本段在轻描淡写的叙事、描写中寄寓了复杂的情感,表达了作者远离祖国和亲人,对家人和国家现状的忧虑,对个人无能为力的无奈,对北平解放的由衷欢喜。

【探究】

作者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可是,作者却选择自己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情景来写,加之国内战乱亲人音信全无,作者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随笔,作者主要选择自己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入文,真实展示了图书馆在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在国家动乱、 亲人音信全无处境下苦读的心情有些压抑,但这段图书馆学习的经历却意义重大,结局很是圆满。正是在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只在最后的两个月……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段文字,是付出得到回报后的喜悦,是拨开阴霾见日月的惊喜,是不再为家国忧虑的释怀,是在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的轻松与喜悦。相比较收获时的快乐,先前受那点苦又有什么呢?因此,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

对策小结:

对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的考查是高考散文鉴赏中的热点、难点,在学习时应重点掌握表达技巧方面的一些常用术语的概念和内涵,如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开门见山、设置悬念、承上启下、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等行文方式。从功能的角度讲,作者使用一些表达技巧的目的无非是想把文章的主旨说得更到位,我们在解答时必须明确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中心服务,所以要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7】

也许是幸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8】

【7】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作用?

(这一道题的理解,就是前面讲过的“语言修辞”的考点,我们就可以从鉴赏修辞的角度来解读)

明确:一方面表达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另一方面表达对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赞美,因为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

【8】总结全文,表达对图书馆的赞美之情,抒发上图书馆之乐。


典例精析

谈读书(节选)

朱光潜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必须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是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名篇解读】

1.结合语境解释“涵泳优游”。

明确:意为运用得从容自如、得心应手的一种境界。

2.“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

明确:指代读书只为装点门面、以多为贵。

3.最能表达选段中心的是哪一句?

明确: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4.选段运用哪些论证方法?各举一例说明。

明确:比喻论证:“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引用论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对比论证:“少读”与“多读”对比。




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运用

1.在日常交际中,谦敬有礼、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敬辞谦语。

例:询问长者年龄,为表达对老人的尊重,可以说“您老人家高寿”。

(1)对别人有所请求,说得文雅一些,可以说“我有个 ;  ;  ;  ;”。

(2)请别人修改自己的作品,可以说“请您给修改一下”,也可说“敬请 ;  ;  ;  ;”。

(3)向别人请教问题,可以说“麻烦您指点一下”,也可以说“请您 ;  ;  ;  ; ”。

(4)与朋友分别,把自己的照片送给好友留念,可以在照片上题写“某某 ;  ;  ;  ;”。

(5)企业希望客户对自己情况多多了解,经常用“欢迎新老客户来电 ;  ;  ;  ;”。

(6)晚会上,接受邀请表演节目时,为表谦虚,可以说“那我就了 ;  ;  ;  ;  ; ”。


二、阅读能力提升

读书关乎心灵

胡晓红

近日见三五好友在网上发表读书照片,并附几句评价。对此我最初只匆匆一扫,觉得朋友很勤奋,工作之余仍能把一些时间腾给读书,心中颇为赞赏。但是再关注他们读的书,发现其中成功学著作、名人自传、励志书籍居多,赞赏之意便少了几分。

成功学著作风靡,已不是一两年的事了,自从它们诞生后,便成为图书市场的宠儿。但就如我们所看到的,读过励志书的人,并未在阅读之后精神焕发,然后志存高远、悬梁刺股、夜以继日。因为这些书讲述的,只是一个个他人成功的模式化故事,能起的作用大抵是暂时刺激一下阅读者的神经。我从心底认为,读书是关乎心灵的事,好书给人的馈赠往往也是思想和心灵上的。真正能够起到励志作用的书并非成功学著作,也不以励志为直接目的,而是通过帮助读者一步步建设心灵,使读者自觉地实现自我价值。

首先,好书让人心生敬畏,并激励人不断地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好书不胜枚举。真正的书中良品,能让读书人了解知识的精深,胸怀与精神的清朗,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博览群书的人,也仍自惭于自身的少知与浅薄。好书使得读书人不敢妄自尊大,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把精力放在学习求索上。读书人真正盼望的,是通过经年的努力与积累,让精神避免躁动和浅薄而接近澄澈。

同时,好书能培养人的心性,砥砺人的品格。好书是写作者废寝忘食的真诚创作,凝结了作者尽心体察的智慧以及经年的积累。那些平实精到的表述,严谨克制的低回,深沉宁静的思想更能打动人、影响人,润物于无声。“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适用于形容它们对阅读者产生的自然却深邃的影响。好书往往是娓娓道来,并非套用统一的模式讲述类似的故事,因此每一次阅读都会成为一次心灵之旅。

人最可悲的是没有主心骨,寻不到自己。书籍在浸润心灵和感染精神后,最为重要的功劳是教人成为自己。好书助读书人自省自知,也使他们的心境变得更为开阔,学会更加尊重他人和环境,更加尊重自己。

所谓成功的路径,并非励志书里说得那么单一,成功的真正定义,理应是在自身最喜欢的领域做出成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读书关乎心灵,读书渐少又渴望成功的当代人,更需要好书的感染和浸润。心灵丰盈了,意念坚定了,励志的路才会真正好走。

(略有改动)

2.作者为何对好友读成功学著作少有赞赏之意?

3.作者认为好书具有怎样的特点?

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好书的作用?

5.作者认为成功的含义和条件各是什么?

6.每年高考前夕,有的地方的高三考生,把课本和资料从楼上抛向天空,名曰:“释放压力”。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参考答案

1.(1)不情之请 ; (2)斧正 ; (3)不吝赐教 ; (4)惠存 ; (5)垂询 ; (6)献丑

2.(1)成功学著作只能暂时刺激一下阅读者的神经。

(2)成功学著作并不能真正使阅读者精神焕发,志存高远。

(3)为下文引出“读书是关乎心灵的事”的观点作铺垫。

3.(1)好书应当触动思想和心灵而不以励志为直接目的。

(2)通过帮助读者一步步建设心灵,使读者自觉地实现自我价值。

4.(1)好书让人心生敬畏,并激励人不断地学习。

(2)好书能培养人的心性,砥砺人的品格。

(3)好书促人自省自知,教人成为自己。

(4)好书可使人心境开阔,学会尊重他人、环境和自己。

(以上四点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5.(1)真正的成功是在自身最喜欢的领域做出成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2)走向这种成功的条件是心灵丰盈,意念坚定。

6.示例:肯定:可以理解,确实可以有一定的释放压力的作用。

否定:不该如此。这分明是把读书当作了敲门砖。

读书是关乎心灵的事,关乎心灵的事需要坚持一生。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发表文章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