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第12课 拿来主义
一、学习目标
1.把握文意,明确“拿来主义”的含义。
2.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3.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领悟本文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4.体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正确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二、学习重难点
1.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文中比喻的含意。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三、知识记忆与理解
1.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为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所崇敬的笔名。
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在鲁迅的学生孙伏园为鲁迅写的一副挽联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一生。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
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
本文写于1934年,编入《且介亭杂文》。1934年,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而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也存在着错误的思想和观念。鲁迅先生这篇文章,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杂文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它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形象化说理。杂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好的杂文,又被誉为“匕首”“投枪”。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国粹( ) ②脑髓( ) ③孱头( )
④蹩进( ) ⑤糟粕( ) ⑥吝啬( )
⑦残羹冷炙( )
[自我核对]①cuì ②suǐ ③càn ④bié ⑤pò ⑥lìnsè
⑦gēngzhì
2.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1)自诩:
(2)孱头:
(3)国粹:
(4)残羹冷炙:
(5)冠冕堂皇:
(6)礼尚往来:
(7)勃然大怒:
(8)故弄玄虚:
[自我核对](1)自夸。(2)懦弱无能的人。(3)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文中是反语。(4)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5)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6)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7)形容人大怒的样子。(8)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
1.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微评】生活中不知还有多少“尼采”。
2.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微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1.“送去”“送来”与“拿来”的实质性区别是什么?有什么不同的后果?
答:
[自我核对]“送去主义”,统治集团由惧外变为崇外、媚外的一种表现,它常常以“丰富”“大度”自诩,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拙劣的自欺欺人的伎俩,是掩盖他们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这势必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送来主义”是帝国主义的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手段,是进一步榨取中国人民血汗的钓饵。帝国主义无孔不入的侵略,使中国丧权失地,经济破产,内战不休,民生凋敝,加速了殖民地化的过程。“拿来主义”则不然,它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外国的长处,以便使国家成为新国家,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的一种主义。
2.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试概括分析。
答:
[自我核对]用“孱头”比喻“逃避主义”者,指出他们不敢面对现实的虚弱本质;用“昏蛋”比喻“虚无主义”者,指出他们否定一切,实际上是毫无判断力;用“废物”比喻“投降主义”者,指出他们接受旧的一切,与旧主人毫无区别。
3.本文的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作者在前半部分为何却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答:
[自我核对]一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提出“拿来主义”顺理成章;二是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五、拓展延伸
写作技巧•类比论证
一、定义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将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相同点”是类比论证法使用的前提。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一文,谈到中国诗的发展,与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让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也拓宽了诗歌的内容。在使用时,要注意使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避免使用单一的论证方法,注意论证的可靠性。
二、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区别
1.从属性上区别。类比论证是用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进行比较。甲事物(指客体)具有某种属性,从而论证乙事物(指主体)也具有某种属性。邹忌和齐王同为统治阶级,他们具有同样的阶级属性。邹忌通过自身的经历(妻私臣,妾畏臣,客有求于臣,故美于徐公),推出同为统治者的齐王也具有相似的属性(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王之蔽甚矣)。正因为有这种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所以邹忌才能推己及人,用自己的遭遇顺利说服齐威王。
而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悉的、易懂的具体事物证明人们较生疏的、难以理解的抽象道理的一种论证方法。喻体和主体两个事物属性不同(即不是同类),而只是具有某些相似点。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治理国家需要积累德义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本身属于不同属性的事物,只是存在相似点。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比喻论证是基于比喻的写作手法。
2.从论证的基础上区别。类比论证的基础是类比推理,应从事实出发,又要回到事实,并受事实的检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如果邹忌不是以自身经历为事实基础,那么类比推理就没有起点。又如齐威王没有和类比的事实有相同的属性,也不能推出“王之蔽甚矣”的正确结论。由此可见,客体事物(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的事实)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齐王“蔽甚矣”)的作用。
而比喻论证的基础是比喻辞格,不一定是实有其事的,可以合理地想象、虚构出某种情况或形象,如寓言、神话、小说等都可以作为比喻论证的材料。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是在当作寓言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出现在古籍中的,它具体形象地说明了革命队伍中的某些不懂装懂的人。
3.从论证效果上区别。类比论证的着重点在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是通过相同的属性“妻私”“妾畏”“客求”和“宫妇私”“朝臣畏”“庶民求”的两两相比,令人信服地推论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说服了齐王纳谏。因此,类比论证是在严密的说理中使人信服、承认某个道理。
比喻论证却侧重说理的形象和具体化。譬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文章开头的一段比喻论证的目的在于说明“积累德义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由于德义本身比较模糊,可能导致说理较抽象。所以就运用比喻论证,使得说理显得生动形象,让人易于理解。
【示例】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鉴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自己与徐公比美受到妻、妾、客的不切实际的赞扬这一件生活小事,讽喻了高高在上的国君更易受臣民蒙蔽的道理。作者先以妻、妾和客三种人的不切实际的回答,推出了他们说假话的原因,即妻“私臣”、妾“畏臣”、客“求于臣”;接着将生活中的妻“私臣”、妾“畏臣”、客“求于臣”的家庭及人际关系与“宫妇”“私王”、“大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的君臣的关系一一对应并比较,水到渠成地推出君王受蒙蔽很深的事实,使齐威王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批评,从而证明了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对兴邦强国的重要性。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类比论证法,从而使说理透彻,论证有力。
[练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以上是苏洵《六国论》的末段,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作者将北宋同六国作类比。北宋与六国都是国家,性质相同,由六国贿赂秦国而灭亡,推出北宋如果一味对契丹等少数民族实行交纳岁币等贿赂政策,也会亡国,以警示朝廷。作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借六国因赂秦而亡来批评北宋王朝赂契丹、西夏的苟安政策。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作者这样篇末点题,犹如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使这篇史论具有强大的说理力量和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漫谈“漫画”
鲁 迅
①孩子们吵架,有一个用木炭——上海是大抵用铅笔了——在墙壁上写道:“小三子可乎之及及也,同同三千三百刀!”①这和政治之类是毫不相干的,然而不能算小品文。画也一样,住家的恨路人到对门来小解,就在墙上画一个乌龟,题几句话,也不能叫它作“漫画”。为什么呢?就因为这和被画者的形体或精神,是绝无关系的。
②漫画的第一件紧要事是诚实,要确切的显示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
③漫画是Karikatur的译名,那“漫”,并不是中国旧日的文人学士之所谓“漫题”“漫书”的“漫”。当然也可以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的,但因为发芽于诚实的心,所以那结果也不会仅是嬉皮笑脸。这一种画,在中国的过去的绘画里很少见,《百丑图》或《三十六声粉铎图》庶几近之,可惜的是不过戏文里的丑脚的摹写;罗两峰的《鬼趣图》,当不得已时,或者也就算进去罢,但它又太离开了人间。
④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那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但又不是胡闹。无缘无故的将所攻击或暴露的对象画作一头驴,恰如拍马家将所拍的对象做成一个神一样,是毫没有效果的,假如那对象其实并无驴气息或神气息。然而如果真有些驴气息,那就糟了,从此之后,越看越像,比读一本做得很厚的传记还明白。关于事件的漫画,也一样的。所以漫画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
⑤“夸张”这两个字也许有些语病,那么,说是“廓大”也可以的。廓大一个事件或人物的特点固然使漫画容易显出效果来,但廓大了并非特点之处却更容易显出效果。矮而胖的,瘦而长的,他本身就有漫画相了,再给他秃头,近视眼,画得再矮而胖些,瘦而长些,总可以使读者发笑。但一位白净苗条的美人,就很不容易设法,有些漫画家画作一个骷髅或狐狸之类,却不过是在报告自己的低能。有些漫画家却不用这呆法子,他用廓大镜照了她露出的搽粉的臂膊,看出她皮肤的褶皱,看见了这些褶皱中间的粉和泥的黑白画。这么一来,漫画稿子就成功了,然而这是真实,倘不信,大家或自己也用廓大镜去照照去。于是她也只好承认这真实,倘要好,就用肥皂和毛刷去洗一通。
⑥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但这种漫画,在中国是很难生存的。我记得去年就有一位文学家说过,他最讨厌论人用显微镜。
⑦欧洲先前,也并不两样。漫画虽然是暴露,讥刺,甚而至于是攻击的,但因为读者多是上等的雅人,所以漫画家的笔锋的所向,往往只在那些无拳无勇的无告者,用他们的可笑,衬出雅人们的完全和高尚来,以分得一枝雪茄的生意。像西班牙的戈雅和法国的陀密埃②那样的漫画家,到底还是不可多得的。
【注】①“小三子可乎之及及也”二句,意思是“小三子可恶之极,戳他三千三百刀”。②戈雅:西班牙讽刺画家,作品多取材于民间生活。陀密埃:法国画家,晚年曾参加巴黎公社革命运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孩子们吵架用木炭在墙壁上写骂人的话说起,与文章的中心“说漫画”离得很远,这是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
B.第③段以《百丑图》《三十六声粉铎图》《鬼趣图》等为例,是为了证明中国的过去“发芽于诚实的心”的绘画并不多见。
C.第④段先提出漫画常用方法是夸张但不胡闹的观点,接着举例论证不当的夸张反而影响漫画效果,最后指出漫画夸张但要诚实。
D.为了准确阐释“漫画”的内涵,作者紧扣漫画的本质特征,放眼古今中外,纵横开阖,举例丰富,比喻贴切,说理透彻。
[答案]A(“与文章的中心‘说漫画’离得很远,这是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错。文章开头从孩子们吵架用木炭在墙壁上写骂人的话说起,是为了引出住家的人“在墙上画一个乌龟,题几句话”不能算作“漫画”的观点,这是从反面说什么是“漫画”,还是围绕文章中心说事)
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漫画”的特点。
答:
[答案]①诚实,确切地显示精神;②夸张(廓大),但又不是胡闹;③讽刺(暴露,讥刺),甚至于攻击。
3.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有何含意?
答:
[答案]①漫画家讥讽那些地位低下的人,反衬上等人的完全和高尚;②漫画家为了获得利益,迎合雅人;③希望中国的漫画家担当社会文化责任。
六、思维导图
 ;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