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第10课古代论说文两篇(劝学 *师说)
一、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来读准字音,背诵全文。
2.积累和掌握“劝”“中”“假”“绝”“说”“相”“传”“贻”等实词和“于”“而”“焉”“乎”“其”等虚词。
3.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理结合论证的写作方法。
4.领会“学”的重要性,培养尊师重教、谦虚好学的品质。
二、学习重难点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理结合论证的写作方法。
3.结合文章,探讨“求学之道”,培养尊师重教、谦虚好学的品质。
三、知识记忆与理解
1.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多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誉。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对立的两派。他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强调教育的作用。荀子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1.《劝学》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渐趋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为统治阶级辩护。荀子则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2.《师说》
《师说》作于公元802年,即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这一年韩愈34岁,正是他锐意求进,致力于“古文运动”的时候。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当时的官僚士大夫重视门第观念,只认得功名富贵,威权势力,不尊师重道,不看重有学问的人。《师说》就是为了批判唐代上层社会的这些不良风气而作的。
古代常见的表示时间的词语
古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两类:一是时间名词,如“翌日”“期年”“望”等;一是时间副词,如“须臾”“俄而”“良久”等。为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需要识记以下词语:
即日(当天),是日(这一天),翌日、旦日、明日(第二天),期年(满一年),既(已经),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向(先前),素(一向),顷之、须臾、俄、俄而、少间(一会儿),食顷(一顿饭的工夫),暝(日落,天黑),适(刚才),曩(从前),未几、既而、已而(不久),且(将要)。
四、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靛青( ) ②中绳( ) ③槁暴( )
④参省( ) ⑤须臾( ) ⑥舆马( )
⑦舟楫( ) ⑧跬步( ) ⑨骐骥( )
⑩驽马( ) 二螯( ) 跂而望( )
 ;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
[自我核对]①diàn ②zhònɡ ③ɡǎopù ④xǐnɡ ⑤yú ⑥yú ⑦jí ⑧kuǐ ⑨jì ⑩nú áo qǐ qiè lòu
2.一词多义。
(1)于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蟹六跪而二螯
(3)焉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圣心备焉
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自我核对](1)①介词,从。②介词,表比较。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不译。(2)①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等。②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③连词,表修饰。④连词,表因果。⑤连词,表并列,和。(3)①兼词,于此。②句末语气助词,了。③代词,它。④疑问代词,哪里。
3.通假字。
(1)车柔以为轮
(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自我核对](1)“ ”同“ ”。(2)“有”同“又”。(3)“知”同“智”。(4)“生”同“性”。
4.古今异义词。
(1)金就砺则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蚓无爪牙之利
(4)下饮黄泉
(5)车柔以为轮
(6)用心一也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自我核对](1)金,古义:金属,此处指金属制的刀斧等。今义:一种贵重金属。(2)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3)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4)黄泉,古义:地下的泉水。今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5)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制成。今义:动词,认为。(6)用心,古义:用,因为;心,心思。两个词。今义:①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②怀着的某种念头。(7)寄托,古义:托身,藏身。今义:把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事上。
5.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登高而招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6)用心一也
[自我核对](1)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2)高,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3)利,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4)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5)上、下,名词用作状语。上,向上;下,向下。表动作行为的方位。(6)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6.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1)青出于蓝:
(2)锲而不舍:
(3)跬步千里:
(4)积土成山:
(5)积善成德:
(6)驽马十驾:
[自我核对](1)蓝色从蓼蓝提炼而成,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2)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3)一步一步地坚持走下去,就可以达到千里之外。比喻做事只要努力不懈,总可以获得成功。
(4)土堆积起来可以成为大山。比喻集小成大。
(5)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
(6)劣马拉车走十天也可以走很远的路程。比喻能力差的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也能达到目的。
7.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车柔以为轮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自我核对](1)介词结构后置句。(2)省略句,车柔(之)以(之)为轮。(3)定语后置句。(4)判断句。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微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微评】学习专一与否,有天壤之别。
《师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句读( ) ②近谀( ) ③郯子( )
④苌弘( ) ⑤老聃( ) ⑥经传( )
⑦贻之( ) ⑧巫医( ) ⑨师襄( )
⑩李氏子蟠( )
[自我核对]①dòu ②yú ③tán ④chánɡ ⑤dān
⑥zhuàn ⑦yí ⑧wū ⑨xiānɡ ⑩pán
2.重点实词。
(1)师说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4)君子不齿
(5)圣人无常师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8)作《师说》以贻之
[自我核对](1)一种文体,议论文的一种。(2)岂,难道。(3)无论。(4)鄙视,不屑一提。(5)固定的。(6)不一定。
(7)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8)赠送。
3.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自我核对](1)“受”同“授”,教授。(2)“不”同“否”,不,不要。
4.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吾从而师之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小学而大遗
[自我核对](1)学者,古义:泛指求学之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2)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结果,连词。(3)从而,古义:是两个词。从,跟随;而,并且。今义:表因果,连词。(4)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5)小学,古义:在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与“大学”“中学”相对的“小学学校教育”。
5.词类活用。
(1)而耻学于师
(2)小学而大遗
(3)吾从而师之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6)吾未见其明也
[自我核对](1)耻,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2)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问题、大的问题。(3)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4)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5)圣、愚,前面的“圣”和“愚”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6)明,形容词用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6.重点虚词。
(1)于
①而耻学于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不拘于时
(2)乎
①生乎吾前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其
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4)之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⑤郯子之徒
[自我核对](1)①向;②对于;③比;④被。(2)①相当于介词“于”,在;②相当于介词“于”,比;③语气助词,不译;④用在句末表疑问或反问,译为“呢”。(3)①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②代词,他的;③代词,指书。(4)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助词,辅助宾语前置。⑤代词,这些。
7.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而耻学于师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7)不拘于时
[自我核对](1)判断句。(2)介词结构后置句。(3)“于师”介词结构后置句。(4)判断句。(5)宾语前置句。(6)“问”前省略主语“人”,“则”前省略主语“其”(耻笑人的人)。(7)被动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微评】历史悠久,责任重大。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微评】振聋发聩,遗响千载。
1.《劝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答:
[自我核对]《劝学》第1段揭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意义)的角度来论述——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3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从学习的重要作用的角度来论述——学习可以弥补不足;第4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角度来论述——学习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
2.除了比喻论证,《劝学》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
[自我核对]《劝学》还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先以“骐骥”和“驽马”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后以“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样正反对举,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再如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用“蚓”和“蟹”做正反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原因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这样的鲜明对比,正反对照,无疑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3.简要叙述《师说》的思路。
答:
[自我核对]
段意 论点
第1段: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2段: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续表)
段意 论点
第3段: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4段: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结论:向后学号召。①不拘于时;②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论点
4.《师说》第4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体现作者的观点?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答:
[自我核对]“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这样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五、拓展延伸
文言固定结构•表判断
1.以助词“者”“也”为标志
(1)“……者,……也。”其中“者”表提顿,“也”表判断或解说。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3)“……者,……。”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4)“……者也。”句末连用“者也”,加强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皆”“即”“耳”“乃”“则”“亦”“素”等词表判断
①光子禹及兄孙云皆中郎将。(《汉书•霍光传》)
②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③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④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⑥此亦妄人也已矣。(《孟子•离娄下》)
⑦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以动词“是”“为”为标志
文言句子中“是”一般不表示判断,尤其在先秦古汉语中,大多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如: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汉代以后,“是”才开始渐渐作判断词使用。如: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以否定副词“非”“未”“弗”“无”“莫”等表否定判断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做出判断。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表判断的固定结构,并翻译全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
③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⑤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魏学洢《核舟记》)
答:
[答案]①用“……者,……也”表判断。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②用“……,……也”表判断。译文: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武力抵抗的成效啊。③用“……者,……”表判断。译文:粮食,是老百姓种的。④用“……者也”表判断。译文:他是沛公车旁任警卫的樊哙。⑤用“为”表判断。译文:中间那个戴高帽子、有许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①而言,蠕而动②,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③。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 。傲,非也; ,非也;君子如响矣。
乙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④,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选自《荀子•劝学篇》)
【注】①端:微言。②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③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④滫(xiǔ):臭泔水。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可以为法则 一:全,都
B.故不问而告谓之傲 故:特意,故意
C.不临深溪 临:靠近
D.教使之然也 然:这样
[答案]B(故:所以)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B.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C.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D.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答案]D(参考原文: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3.下列各句,能用来代替文中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句的是( )。
A.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B.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C.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答案]D(都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A强调视野广博。B强调知错则改。C强调勤奋钻研,独立思考)
4.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译文:
[答案]所以君子居住一定选择乡土,外出一定结交贤士,这是用来防止邪僻而接近正直的方法。
【参考译文】
甲文: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听进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作急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就叫作唠叨。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
乙文: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变成黑土一样的颜色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一定选择乡土,外出一定结交贤士,这是用来防止邪僻而接近正直的方法。
丙文: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靠近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
六、思维导图
 ;
 ;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