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上传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10《劝学》学案 下载 收藏 学案/导学案

「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10《劝学》学案 下载 收藏 学案/导学案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

第10课 劝学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掌握背诵的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荀子“思想”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重点难点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证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四、预习新课

1.借助注释理解全文,就重点疑点进行圈点勾画;

2.阅读“知人论世”对应部分。

五、导学基础知识

(一)作者情况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成语积累

青出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后因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荀子名言: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3.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5.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 •大略》

6.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7.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8.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9.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六、诵读全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有道德品行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的标准了,假如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它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所以使它成为这样的。因此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过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也就能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并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以前整天地思考,却没有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更为广阔。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加长,但是人们在远处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的人,脚步并不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定逗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并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变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水流汇积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诞生了;积累善行从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因此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实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聚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越,也不足十步之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可以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的走。雕刻—件物品但最后放弃了,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若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蟹有六条腿与两个蟹钳,但是若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就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注解]

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日晒。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

14.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

15.须臾:片刻,一会儿。

16.跤:提起脚后跟。

17.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8.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

19.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20.假:借助,利用。

21.舆:车。

22.利足:脚步快。

23.致:达到。

24.水:指游泳。名词,用作动词。

25.绝:横渡。

26.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27.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28.兴:起。

29.渊:深水。

30.蛟:一种龙。

3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

3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3.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34.骐骥:骏马。

35.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36.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37.锲:用刀雕刻。

38.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39.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

40.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说,六虚指。

41.螯:蟹钳。

42.躁:浮躁,不专心。

七、导读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用“君子曰”提出有什么好处?这一论点包含哪几层意思?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鞣木为轮”“绳木而直”“砺金则利”的比喻又论证了什么问题?

(3)请结合文本第4段谈谈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答案:(1)用“君子曰”提出中心论点,使论点更具有权威性。这一论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不能停止;二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即不能停止。

(2)“青”和“冰”的比喻是为了论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鞣木为轮”、“绳木而直”、“砺金则利”的比喻是为了论证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品性。

(3)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比喻论证。如本段用了10个比喻依次来论证学习要善于积累,要坚持、要专心。设喻手法又灵活自然,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设喻,形成鲜明的对照,以增强说服力。设喻的方式也多变,有时是先正后反,有时是先反后正。总之,本文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浅近、直观的形象事物,进而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色是多用排比、对偶等整句,且以四字句为主,间以杂句。排比句、对偶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四字整句与杂句的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又错落有致。






八、巩固练习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

______同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同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同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生非异也。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1)—(6)句中的“而”属于下列哪一种用法,并把相应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  ;  ;  ;b.连词,表递进关系 ;  ;  ;  ;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假设关系 ;  ;  ;  ;e.连词,表顺承关系 ;  ;  ;  ; f.连词,表修饰关系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  ;  ;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3)吾尝终日而思矣( ;  ;) ;  ;  ;  ;  ;  ;  ;  ;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 ;  ;  ;  ;  ; (6)蟹六跪而二螯( ;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⑤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⑥、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⑦。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⑧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⑨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宇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①数:术,即方法、途径。②没:同“殁”,死亡。③大分:大的原则、界限。④箸(zhù):通“著”,明。⑤蝡(rú):微动。⑥傲:浮躁。⑦囋:形容言语繁碎。⑧向:通“响”,回音。⑨方:通“仿”,仿效。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A.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B.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C.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D.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荀子,名况,是先秦时期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B.士是西周贵族等级的最下层,后演变成既指文士又指武士,也指青壮年男子和有某种品质、才干的人,文中指读书人。

C.古人“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即指文中的《诗》《书》《礼》《乐》《春秋》。

D.古人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的说法,根据这一标准,文中的“四寸”相当于今天的10厘米多—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学习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 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要学习的内容。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也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就能通晓世事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②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

参考答案

1.(1)“有”“又”表示进一层。“揉”“揉”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知”“智”见识。(3)“生”“性”天性。


2.(1)c (2)b(3)f (4)d(5)e(6)a


3.(1)D;(2)C;(3)C;

(4)①所以从学习的途径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

②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解析】(1)注意“《礼》《乐》”“《诗》《书》”“《春秋》”等语句的对称,排除A项、C项。注意连词“则”“故”,动词 “曰”等,排除B项

(2)“五经”没有《乐》,而是《周易》。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3)“《礼》是基础”说法不当,原文说“终乎读礼”

【参考译文】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途径来说,是从诵读《书》《诗》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途径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所以《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是中和之声的极致;《礼》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所以学到《礼》就到头了。这可以说是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敬重礼仪,《乐》中正而又和谐,《诗》《书》内容渊博,《春秋》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

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听入耳中,明白于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善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作急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作唠叨。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音和原声是一样的。

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便利的了。《礼》《乐》记载法度而未加详细解说,《诗》《书》记载旧事而不切合实际,《春秋》文简辞约而不易迅速理解。仿效贤师而学习君子的学说,那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够通晓世事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便利的了。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发表文章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