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上传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曹萍家庭教育指导师基础必修课的发言内容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成长核心

「培训」曹萍家庭教育指导师基础必修课的发言内容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成长核心

前言:

在2002年的冬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鞍山市妇联的支持下举办了第一期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做了第一次的尝试;2007年,孙云晓老师带着我到人力资源发展部递交了研究中心的可行性报告,被批准做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试点工作。

从那时起一直到今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直努力前行,家庭教育指导师的队伍不断发展和壮大,几万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在中国的家庭教育版图上贡献着智慧,奉献着爱心。我想,每一个家庭会感谢他们,孩子会感谢他们,我们的社会也会为他们的付出点赞。

今天,我结合自己十几年的工作经历和大家做一个分享,即家庭教育指导师成长的核心、成长的路径、成长的动力。


核心:敬畏之心 ; ;


敬畏之心助你理性分析


敬畏之心帮你少走弯路‍


家庭教育指导师成长的核心是敬畏之心。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无畏。如果一个人没有敬畏之心,何以安身立命?如何才形成敬畏之心,如何形成担当之责呢?

第一,敬畏我们的职业。这是一个新兴的职业,家庭教育指导师是中国家庭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去为它增添光芒,每一个成员要对这个职业要怀有敬畏之心。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帮助别人的心是好的,但是要判断是否有能力解决。不但要怀着一腔的热血激情,更要理性分析,不能想当然。

第二,敬畏我们的授课教师。尊师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荀子说过,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精师易得,仁师难求。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更何况对于一个想成长的指导师而言,更不能离开老师的指引。

老师是前进道路上的明灯,帮你指明道路,告诉你哪个是坑,哪个是沟,让你少走弯路。当你真正敬畏老师的时候,才能尊重老师的成果,才能把老师传递的内容发扬光大。


记住这句话,学则有师。任何一个人,想成长的人,想学习的人,他一定是有老师的。


第三,敬畏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孩子,我们要为他们服务。


有一本书叫《发现利润区》,作者对当今非常有影响力的12家企业做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些企业成功的原因在于其采用了现代的价值链。那么,传统的价值链是什么?公司从自己的资产、核心能力出发,考虑投入与产出;现代的价值链告诉我们,商业获取利润,利润就在哪里,所以出发点不是自己,是客户。借用这个观点,指导师的服务对象是谁,有什么偏好,性格特点是什么,等等,你是否做过分析?


实际上,我们和客户不是垂直的关系。《道德经》说,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想高贵,一定要处下,用柔软的姿态来面对客户,这才是你生长的状态。


敬职有责,学者有师,福田有耕。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条件,但是条件有必要条件和核心条件,能不能够成,关键就是核心条件。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国际NLP协会认证导师曹萍: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分享家庭教育。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探讨家长怎么样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前行。


  在家庭教育当中有一支家庭教育的大军,有两支队伍:一个就是专业的指导者、工作者;一个就是广大的家长。而我们专业的指导者其实从某种程度上,也依然是家长。所以,可以说家长才真正是家庭教育大军中最有生的力量。


  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从政策到法律,从上到下,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都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改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颁布以来,一些机构又相继出台了一些指导性的文件,这都给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带来了希望跟机遇。今天在座的各位朋友能够赶到这儿来,参加新东方举办的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不可回避的是我们确实还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上午很多嘉宾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但是问题出现了,我们要学会接受,我们要怎么样去解决?中国家庭教育现在专业队伍匮乏。大家知道,一个事业真正要腾飞、要发展,必须要有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作为基础。那么中国的家庭教育也同样如此,中国的家庭教育这支队伍专业化的水准现在还有待提升,从业人员也极其匮乏,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作为在这支大军中的最有生的力量,广大的父母如何去前行呢?如何让自己增加一些专业知识呢?如何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前行呢?这也是今天下午利用这半个多小时时间来跟大家分享的主题。


  各位,我提出了一个坐标,坐标是什么?是目标。我想从两点上跟大家进行分享:


  第一,家长在培养孩子时,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一定要立意,并且立意一定要高。首先要知道我们的目标站在哪里--要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站在为社会、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这样一个标准和高度。


  “七一讲话”,总书记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中国人才发展需要,中国人才的标准。那么中国的人才标准,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什么?就是德才兼备。何为德才兼备?什么是德?什么是才?古人早就告诉我们:“聪察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德。”而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的家庭教育,家长在培养孩子上,太容易聚焦于什么?聚焦于才的培养,聚焦于才的培养错没错?没有错,这不是问题。但是问题在于怎么去看中他这个才,他这个才是靠什么来依托的?德是才的基础。


  我最近亲身经历一个个案,经历一件事情。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哈佛考上分析师,自杀了。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当他面临挑战的时候,他过不去的时候,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离开他的亲人,而且他自杀的方式真的投射出他的才能--整个自杀的场景,自杀的程序全都是自己设计的,而且设计的目的是什么?第一,必死无疑;第二,没有任何痛苦,全程做了录像。做了这个事情以后,熟悉这个孩子的人都发出一个感慨,太可惜了!因为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个人能够争取到哈佛学习,真的是付出了很大很大的努力。


 ;  ;  ; 我们仔细看看他的背景,他出身一个工人的家庭,父母的一句话就是,你妈、你爸都是工人,没有出头之日,我们家就必须得靠你了,你必须得考上名牌大学。家里的奶奶也加入了这个队伍,凡是小朋友来找他,都说我孙子不在家。他没在家,意味着什么?你不要来找他玩。孩子辛辛苦苦地去努力,取得今天这个学业,因为爸爸、妈妈、奶奶都告诉他你只有学习好,才能出人头地;你只有考出去了,咱家才有光彩,确实,有这样一个儿子是无比的荣耀。但是父母同时还有一句话一直陪伴孩子,一直到他32岁自杀--“你不要管我们,你就把你的学习搞好就行。”长大了,“你不要替我们操心,你只要把你的工作做好,什么你都不要管,你不要替我们操心。”所以,当妈妈、爸爸有病、有困难的时候,从来不告诉他。各位,其实这已经孕育了一个什么?悲剧的发生。为什么?当我告诉孩子你不要替我们操心,实际上让孩子丧失了什么?丧失了行孝的机会,无孝便无德,一个不关心自己父母,连自己亲生父母都不关心的人,你想他会去关心谁?


  我们在培养孩子“才”的基础上,靠什么来支撑?没有了孝,就等于没有了德。不让他关心父母就等于使他丧失了一个做人的基本基础。这样的父母大有人在,我们真的是渴望孩子成功,渴望孩子来实现我们未能实现的梦想。


  上个月我们有一个活动,里面有一位被评为优秀的亚洲籍明星员工,在跟大家分享的时候,他告诉大家,我的经验是什么?只要为了达到目的就要不择手段。当我听完他这句话的时候我都害怕,一个无德的人怎么可能走得远?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样的孩子真的让我们忧心。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站在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上去看待我们的孩子,去培养我们的孩子。


  有史以来,从古至今,包括司马光都说过,当实在没有君子、圣贤的时候,也绝对不能用小人。因为什么?一切祸国、辱国,败家的都是小人所为。所以,一定要站在一个德才兼备这样一个国家、社会用人的标准去看待、培养孩子。当我们有一个高标准以后,我们的人生就有了高度。但是人这一生,最终的成功一定是平衡的成功。


  有了高度,人生还要有一个长度,即为了实现德才兼备,我们还要有一个横坐标,这个坐标就是科学有效的方法。科学有效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今天专家分享的,其实孩子在小时候就是一个习惯的培养,孩子到了初中,最重要的就是动力的挖掘。那么培养孩子的动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视觉化,视觉化是挖掘人潜力,挖掘人动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方法有很多,但是至少有一点要遵循,一定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一定要顺应孩子的发展。


  首先,我们第一要做到什么?依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而实施教育。比如两岁的孩子,第一个逆反期出现了,不听话了,不让他动的东西偏偏要动。这时候家长会频繁说“不”,不能动这个,不能动那个。但是大家知道,人的潜意识是不接受“不”的。两岁的孩子开始出现反抗是他的心理特点,为什么我们不能依据这个心理特点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利用他好动愿动呢?其实这个时候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当孩子三岁多,才开始有了“我”的概念。那么当孩子“我”的概念出现的时候,家长有一个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让他这个“我”变得无比强大。让一个人的“我”变得无比强大,很重要的方式就是赞美、鼓励,而不是表扬,因为表扬跟鼓励是不同的,表扬是基于结果,而鼓励是基于过程。


  我们想一想,孩子3岁-5岁,家长更多的做法是什么?是给孩子报这班、报那班。前天中青报发表了文章,说“仗已经打到学前了”,什么意思呢?就说最开始从高考,到高中,到小升初,最终到学前了。我们为什么不依据他的心理特点而去做一些事情呢?


  第二,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人的智能发展空间是不一样的,有逻辑、视觉、音乐,还有语言、人际交往、自信,还有自然观察、运动等等。想像一下,假如要让姚明去弹钢琴,姚明会不会获得朗朗的成绩?让朗朗去打球,朗朗会获得什么?所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而且在这里,仅表个人的观点,我觉得孩子不是一张白纸,当我们把孩子想像成一张白纸的时候,我们真的是觉得在上面画什么都是可以的,其实不是,孩子不是一张白纸。孩子是什么?孩子是有底色的。我们要在上面画上什么颜色,必须依照于孩子的底色,跟这个底色匹配了,才能真正地创造出画面色彩的和谐。


  我上个月出差在路上遇到两位家长,他们的话让我特别感兴趣,有一个妈妈,她的小孩充其量也就是五、六年级,这个妈妈跟她的同伴说“你都不知道我们家孩子有多讨厌,那个好动啊,动得没完没了,老师也烦,都找了我好多次,我现在想好怎么治他了”。那个家长问,你怎么治?她说我就先不要他动,先设计他的未来。让他未来做什么呢?让他未来做会计。面对这样一个好动的孩子,妈妈用什么方法呢?用未来的一个目标来约束他今天的行为。而未来的目标呢?会计确确实实是需要稳稳的,不能随便动的。


  我们老说孩子都是独特的,教育要个性化,其实很戏剧的是我们的个性化本应该体现在教育对象上。但是我们的个性化却体现在教育者身上。我们很多时候不是依据孩子的特点去做的,而是依据我们的爱好、偏好怎么样而去做的。


  所以,我们要相信孩子都是独特的,要相信孩子的特点,依据他的特点找到恰当的方式,适合他成长的方式。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做得有问题呢?因为家长从小接受的信念是人在挫折中,在压力下是最容易成长的。人在压力下、在挫折中,甚至在否定中可以激发这个人的斗志,可以激发这个人奋起向上的精神。但是,在他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当他成功的那一刻,他心里一定是带有很多的创伤,那么这个创伤至少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降低了他的幸福指数,因为他太想有风险意识,风险意识不是不好,但是让他太善于关注负面的东西。


  我遇到一个朋友,这个朋友特别深有体会地跟我说,“我不是在赞美中长大的,我也不是在爱中长大的,我是在否定中长大的,因为我本身就不是我们家期待来的,我们家想要的是一个男孩,而我偏偏是一个女孩,所以当我降临的时候没有人喜欢我。”这个给孩子带来的创伤是极大的。但是可喜的是这个孩子有一种拼搏向上的精神。你不是不喜欢我吗?我就拼命努力。她考试成绩很好,拼命努力去做好事,包括给家里人、其他人服务,她现在很成功。她跟我说,我其实现在才发现,40多年了,我都在为别人做事,我都在为别人活着,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着。她说好在我的老公对我很好,只要一出差回来,老公就会接她,走进小区会拉着她的手一起走进小区。她坦诚地说,作为中年女人,其实满幸福的。但她告诉我,瞬间,我的幸福感就没了。我会想什么?拉我的这只手还拉过哪个女人的手?各位,这就是创伤带给她的影响。


  所以,在挫折中长大不是说错的,但是在挫折中长大的人是带着很多伤痛的,他在长大以后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疗养他的创伤。


  第三个遵循规律的方法是什么?一定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哪怕孩子犯了一点错误,你也要相信他是优秀的。当你不相信这一条的时候你就发现,你看孩子的眼就变了,你再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就变了。因为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我们说话的文字内容只占7%,而你的语音语调、肢体语言,你的表情合起来占到了93%。所以,当你不相信他、怀疑他,觉得他不好的时候,你所有的语气、表情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你不易发觉的变化。所以,你要相信错只是暂时的,他确实要改好,他有好的那一天。一定要学好从小给孩子种正向的种子。我们都知道,人这一辈子所呈现出来的都是当初种的种子所呈现出来的。在孩子这块心田里头,什么东西占主要位置?那就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种正向的种子。


  当然,7岁以前是孩子形成价值观的硬性时期,你打下什么烙印,它就会留下什么。所以我们才有3岁看大,7岁看老的说法。


  有一个很成功的妈妈,她的幸福指数很高,她的孩子幸福指数也很高,而且她孩子从来没给她招惹过什么是非,一直很平稳,从来没有大起大落过。她给我们分享,她从孩子出生就一直给孩子种一个种子:儿子,你就是一个好孩子。你就是一个好孩子,附加的是什么?变化的是什么?儿子,你是妈妈的好孩子。大一点儿了,儿子,你是一个好学生。到了中学,成了一个男子汉的时候,妈妈又说了,儿子,你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男孩。到了大学,妈妈改变了,又说什么?儿子,你是一个具有使命感的人。


  那么从小到大,这个正向的种子,核心价值观深深地扎在哪里呢?扎在孩子的心田。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是好人的时候,他一定会朝着好人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所以种正向的种子非常重要。


  而我们的家长太爱说负面的语言。我有一个朋友,后来我严肃地批评了他,因为我从认识他,谈他儿子以后,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完了,完了,我儿子算是完了。”我说为什么呀?“我儿子将来不是嫖就是赌。”我说你从哪里得的这个结论,你儿子刚上初二啊。他说,我告诉你吧,我儿子一周岁的时候,第一个抓了个骰子,第二个是口红。当时我没有想孩子抓什么,第一个蹦出来的想法是你为什么会把骰子、口红扔在里面呢?这是家长的问题。


  当我们有了德才兼备这个很高的标准,有了这个立意的时候,再配置科学有效的方法,孩子的成长轨迹自然就出来了。孩子的未来依据什么前行?他人生的高度在哪儿?他能够走多远?取决于什么?我们最开始的目标设计,我们的利在哪里?假设我们的利在虚线这一块,就像我之前举的例子,你就能出人头地。如果我们这个目标很低,各位,我们就封顶了,孩子只能在这个高度上前行。所以真正孩子的成长取决于我们家长的利在哪里,又取决于我们家长科学有效的方法在哪里?


  同时,孩子的成长轨迹要真的能够向着理想的角度发展,会有很多影响要素,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家长自身的影响力。


  为什么我们家长的话孩子就不听,不是你说得没道理,而是你的影响力不够。那作为一个家长,我们的影响力如何去体现呢?


  第一,立在哪里?你的使命是什么?是传承。什么是传承?传承是精神的再现,其结果就是一代更比一代强,让我们的孩子比我们更好,让我们的孩子超越我们,让我们孩子有更好的未来,这是我们在座各位所有家长朋友深层的渴望。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做得更好,比我们更好,真的是不知费了多少心血,下面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也很极端的一个例子。


  我碰到了一个人,从他儿子上小学的第一天起,孩子学什么他学什么。他是一个义务工作者,他有繁重的任务,有自己的工作,但是他为什么这么坚定?“我要帮助孩子,让孩子成长得更好,从小学到今天已经是高中了。”他说,“当他去学那些物理的时候,简直崩溃了。”这是为什么?我这么辛苦,不是为了给你多挣点钱吗?但那当我们没有了自己的时候,我们还怎么去传承?而且这些外在的东西真的能够传承吗?孩子需要我们家长时间的陪伴,孩子也需要我们从情感的心灵上陪伴。但实际上,真正支撑孩子的,陪伴孩子的是你的精神,是你在这个家。你们家所倡导的才能真正地传承下去,所以我们一定要立意在使命传承上。


  各位,一定要让自己拥有力量。这个力量来自于什么?第一,来自于知识;第二,来自于榜样的力量。


  知识包括理念及相应的方法。正如陆老师所说,沟通的前提是接纳,所以我们要学会接纳一切,这就是一个理念。当我们有这个理念以后,还要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与之匹配,这样就很容易把我们的力量呈现出来。比如说沟通,沟通是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讯息,同时得到对方的回应,它具有互动性、不可撤销性跟一致性三大特点,当我们知道了这些知识,就不会一直说孩子了。因为说得太多,孩子未必能够听到,而沟通的意义在于对方能够听到多少。


  我遇到过一个个案:张家口一个7岁的孩子,刚上一年级。学校对家长说,如果家长不陪读就不让孩子在这个学校读书,因为孩子太好动了。后来一家三口来找我。父母说得慷慨激昂,我就问孩子:“小朋友,刚才妈妈说了什么?”孩子答不上来。我告诉孩子的母亲,孩子不是没听见你的话,而是屏蔽了你的话,孩子根本不想听你的话,因为他听得太多了。


  要想改变沟通的效果一定要改变我们说话的方式。比如一些年轻同志也很爱唠叨,为什么?因为唠叨背后有一个强大的信念支持:我唠叨是为你好。我曾经问过一个家长,如果孩子回家说,“妈,你能不能不唠叨啊?”你会怎么回答?“要是别人家的孩子我还不说呢,我说是为了你好,确确实实,我为你好,我这样做是对你好”--一个强大的信念在支撑家长。但实际上,在家庭亲子关系中,杀伤力最大的就是:我在为你好。当我觉得“为你好”的时候就无所顾忌,勇往直前。如果对方不接受呢,他痛苦,但又无法拒绝。所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规避,比如屏蔽妈妈说的话。


  我们不仅要知道一些理念,更要配备一些方法。比如当孩子获得了成绩,说,“妈妈,我考了第三名。”我们家长会如何回答?“妈妈真高兴,争取下回考第二”,或者说“第二名是谁呀?”我们常常会这么做。但我们想想,妈妈真高兴,“真高兴”的背后让孩子意识到了什么呢?我妈为什么而高兴呢?是为我的成绩而高兴。此时孩子心里是不悦的。谁考第二名呢?下次你能不能考第二呢?那孩子今天当下考的这第三还有没有快乐而言呢?所以沟通是讲技巧的,至少当孩子表现非常棒的时候,你的四部曲是:第一,陈述事实。第二,表达你的感受,感受是妈妈高兴,这是真实的感受,但是一定不能这么说,一定要说,妈妈真为你高兴。当一个人因自己的行为让别人而高兴、而骄傲的时候,这个人的成就感就出现了。第三,找到他成功的特质,这个成功的特质就是他做这件事情,取得成就的原因,比如孩子坚持了,孩子努力了。第四,希望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成绩。其实孩子更大的力量是来源于榜样,孩子更多的不是看你说,而是看你做。我们教育孩子要诚实,但今天来了一个电话,一看找你的,你马上告诉你孩子,和他说,你妈不在家。孩子就会问,妈妈平时老教我诚实,但是这时候为何撒谎?


  人所服的不是你的言语,而是你的行为,人所注重的也不是你的外表,而是你内在真正的东西。一个人说得再好不如他的行为有力量。但是我们很多人不太在意自己的行为,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个个人的观点:一个人做到言行一致,不是真正的一致。说到做到只是一个层面的一致,真正的一致应该是你想的,你说的跟你做的三者一致。我们现在说的未必是自己心里想的,所以既使说的和做的一致,也不是真正的一致。要让榜样的力量出来,就要做到说的、做的、想的是完全一致。所以一个人让自己有力量,我很赞同俞老师的说法,先爱自己。当你爱自己的时候你就会在意孩子对你的看法。当你不爱自己,你就不在意孩子如何评价你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不学会真正爱自己,不可能真正去爱别人,而且对别人付出的爱一定是带有条件的。所以,当知识、榜样让我们充满了力量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影响力。


  但是,在提升影响力时,诱惑我们的东西太多了。今天社会的特点是物质化,我们当了科长想当处长,当了处长想当庭长;我们挣了10万想挣100万,挣了100万想挣1000万;我们考了第三名想考第二名,考了第二名想考第一名……这些诱惑是没有错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太看中这些,问题就出来了。所以各位,在我们的前行道路上最重要的不是获取,获取是竞争,是人的本能,真正让我们要去努力的是,能不能学会放下,能不能学会合作?这才是对我们的一大挑战。只有我们学会了放下,才能够淡定;我们淡定,才能看得远,看得透。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一句话:家长是受教育的,也托起了家庭教育。


  我们想像一下,当家长都能够以历史的使命感,社会的责任感来看待今天的家庭教育,能够主动地去学习,能够开启家庭教育的智慧,并且用自己的智慧之光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我们孩子前进道路的时候。我们中国家庭教育未来将绽放光明,这也是我们今天大家一起来到这里,有这个缘分来探讨的主题--中国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发表文章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