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张齐华讲社会化学习有感8月18号活动反思
社会化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有别于传统的守旧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将课堂归还给学生,以社会文化情境塑造自然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从而质疑解决问题。张老师送去当代课堂的变革和领会“双减”的感召,认为社会化学习是学科育人的内在诉求,是课堂改革的现实选择。
 ; ;张老师提出的四个社会学习框架从预备学习到团队学习再由质疑深化到评价反思与徐州提出的“学讲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课堂中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前学习单独立自学方便学生掌握多元化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主张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四人一小组,其中组长作为核心领导小组质疑探索,形成具有小组特色的合作团队,教师通过当堂检测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 ;在设计社会化学习单中,张老师提出了学习单的“四大板块”分别为我的目标,我的研究,组内过关,当堂检测。在此设计中感觉和“学历案”教学设计很相似,学历案依据课程与教学理论,从“学什么”到“如何学”再到“学得如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脉络清晰的认知地图,引导着学生的自主学习,它可以作为学习档案加以保存,方便学生复习和反思,即给学生“指路子”。
对我以后教学的启示:课堂中四人一小组,锻炼十二位小组长,通过小组长带动小组合作学习,质疑学习,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数学素养。
张彬
前不久,国家出台“双减”政策,给全国教育者一记当头棒喝,呼吁教育应回归初心,脱离内卷,还孩子们一个更公平、更适合成长的一方天地。
“双减”政策,是希望摒弃偏激的“唯分数论”,每一个孩子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逐步在受教育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社会性素养”,如同理心、共情力、换位思考等,在校园中开始培育“社会人”。这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立德树人”、“学科树人”!
今天跟着数学王子学习第三天,我在吸收每一点滴的知识过程中,如久旱逢甘霖。但最让我震撼的却是回顾整一个“社会化学习”中,感受到的磅礴大气。
教师充分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学初“学习单”的精心设计,进入班级后“建设组内共学制度”,一次次指导、引领每一个小组合适的学习方式,例如如何提问题、如何交流、如何协作,因材施教“培养有领导力的组长”,而后“建立基于团队的评价制度”,让个人的成长依托于团队的成长,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一定可以走得更远。最后,教师进行答疑解惑。
教师的作用,不再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传道者,而是真正的引领者。一节课教师20分钟的缺席,“逼迫”小组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教师不断退后,学生方能真正前进。当逐步发挥共同体作用时,孩子们便能切实卷入学习,在此过程中,组长学会担当、奉献,组员理解了换位思考、体会了共同进步。这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素养,真正学会与人相处,弥补了“社交缺失”。
当组长开始承担小组学习的责任,每一位小组成员开始感受“责任边界”,孩子们便逐步懂得:学得是否好,是自己小组共同学习的结果。当原本最操心的教师进行“责任转移”,每一个小组将更有使命感——我需要为我小组的学习付出努力!这是培养学生的担当与责任。而当一个人责任心被激发,就不会存在不想学了。
回忆从前自己的每一次课堂,很多孩子都只能是倾听者,特别是一些较薄弱的孩子,听着听着就发呆了,我们不应该怪孩子,因为“懒”是天性。作为老师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明明知道这些孩子在座位下“摸鱼”、“划水”,我们也是因为“懒”,没有去思考、探索新的教学出路!
教育的变革理应在此中发生!我们教育之路漫漫,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在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定将负有责任担当、愿意倾听接纳,教育走到最后的不是分数,而是育人!
这便是教育的初衷!努力,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被世界改变!
#2
叶昌众
不知不觉为期三天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网络训练营研修课完美结束,三天里数学王子给我们分享了为什么要进行社会化学习?什么是数学社会化学习?如何设计一分社会化学习单?如何建设组内共学的制度?如何培养有领导力的组长?如何让学生提出好问题?如何建立基于团队的评价制度?等关于社会化学习的意义、内涵、策略以及制度,还观摩了《鸽巢问题》《植树问题》《用数对确定位置》《圆的认识》4节精彩的社会化学习的实践课。
随着学习的深入,越听越激动,越听越感慨,课原来是可以这样上的,学生是可以如此优秀的!在社会化学习的课堂上,学生基于共同体进行学习,学生既能“学会思考”,获得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素养提升,又能学会学习,在“教师缺席”的情况下实现“互助学习”,让他们真正成为一个个自在,自觉,自主,自由的学习者,还能学会交往,在发展自身学科素养,学习素养的同时,让各自的社会化技能和素养,包括如何与他人沟通、对话,如何在团队中承担责任,如何面对异己的观点,如何学会坚持和妥协,如何对他人保持理解与宽容等,每个人不仅仅是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人际交往、机会分配、协同合作能力都获得长足的发展。
我们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是对每个自然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教育。这是教育的初心。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只是关注自己教,更要关注学生学。
#3
陈晓媚
三天培训已进入尾声,最后一天我们继续跟着张齐华老师围绕如何让学生提出好问题以及为何要建立基于团队的评价制度这两块进行学习。
下午张齐华老师阐述了让学生提出好问题的意义、内涵和路径。学生提出好问题的缘由有四,缘于儿童天性,缘于课标需求,缘于探测边界,缘于激发活力。从天性来看,儿童提问是天性使然,学生天生是一个提问者;从课标来看,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两能拓展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四能,对学生提问的能力加强;从探测边界来看,通过学生的提问可以探测学生认知的边界,从而在后续制定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任务,从而有效学习;从激发活力来看,学生对自己同学提出的问题会更关注,解答出同学的问题让他们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呢?好问题需要满足四个条件:高真实性、高思维量、高开放性、高关联度。也就是要求学生不提虚假虚构的问题,问题要有思维含量以及在与本节课知识有关联性的同时能多角度思考问题。最后,如何让学生提出好问题呢?路径有四:一是示范提问,一开始需要教师示范怎样的问题是好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好问题,找准榜样;二是授之以渔,让孩子掌握提问的方法;三是逼迫提问,通过任务驱动、先量后质(先追求数量再追求质量)、多元求助(家长、网络等)让学生按要求提出问题;四是多维评价,通过书面评价、评选提问之星、学生互评等措施让学生不断修炼提问的能力。
 ;晚上张齐华老师阐述了建立基于团队的评价制度的缘由以及路径。为何需要建立制度呢?类比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秦军打造虎狼之师的策略,我们需要从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到关注群体,从分离管理发展到捆绑管理,从批评发展为激励。
那么如何建立基于团队的评价制度呢?路径有五:一是从“个体评价”转向“团体评价”,通过评价量表、日记周评、多元奖励、折线走势等措施实现有效“团体评价”;二是从“全班评价”到“组内评价”,通过个性设计组内记录本,并且要求组长定期记录,并且组长进行自筹奖励并进行每周组内反思等实现一组共同进步;三是从“水平评价”到“成长评价”,通过软化硬成绩、强化成长性、差异性赋分等措施因材施教;四是从“阶段评价”到“长期评价”,以素养赋分、群众口碑、教师印象对学生进行长期发展性的评价;五是从“外部评价”到“内部评价”,在近期看制度,中期看文化,远期看人性,培养孩子成为有爱的公民。张老师一句“努力,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被世界改变”令人感动与尊敬,教师应该心中有大爱,为学生的可持续身心发展提供助力,而不是培养孩子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
最后张老师的互动答疑环节,为我们解了一些迷惑。想想可能都是问题,做做才是出路,仰望星空之外需要脚踏实地,才能成为更好的老师培养更好的学生!
#4
傅秀丽
跟着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学习的第三天,我们学习了关于“如何让学生提出好问题”和“如何建立基于团队的评价制度”的讲座,听了张老师示范的社会性学习展示课《圆的认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好的问题极为重要。在社会性学习模式中,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去提出问题。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有认知世界、学习知识的需求。数学课标也要求我们培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好问题又有怎样的标准呢?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好问题,都值得探讨解决,张老师认为好的问题必须高真实感、高思维量、高开放性和高关联度。培养学生提出好问题,可以通过示范提问,让学生感受好问题模样,解读这个问题为什么是好问题;可以通过授之以渔,即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可以通过逼迫提问,让学生按要求提出问题,给学生任务,驱使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先重学生提问的数量提上来,再进一步强调提出问题的质量,当然学生也可以多元求助;最后可以多维评价,让学生修炼提问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培养,孩子们能在社会化学习中提出好问题的能力能逐渐提升!
社会化学习的应用离不开良好的评价制度,如何建立基于团队的评价制度,张老师在晚上的课中给了我们详细的解说。基于团队的评价制度要从个体到群体,分离到捆绑,批评到激励。在具体建立评价制度时,要从“个体评价”转向“团队评价”,在提问量表、日记周评中细化团队的学习,以多元的奖励去激励小组学习。从“全班评价”到“组内评价”,让组长在学习过程中评价组员;从“水平评价”到“成长评价”,强调学生的成长,弱化硬成绩;从“阶段评价”到“长期评价”,让团队的评价贯穿学习历程;从“外部评价”到“内外评价”,实现近期看制度,中期看文化,远期看人性。
三天的学习让我从初识数学社会化学习到理解和消化,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和一次次的钦佩感叹中,我对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社会性学习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助力。这样的学习模式更有助于每一位孩子学习和掌握知识,更有助于每一位学生能力的培养,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很多问题,也让孩子们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路漫漫其修远兮,教书育人之路道阻且长,我将继续不断学习、主动探索!
#5
徐佳明
经过前两天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学生天生是一个提问者,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可以称得上是“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可孩子越大反而越不会提问了。任何一个问题都不会在人完全未知的领域产生,同样也一定不会在非常熟悉的领域产生,问题只会在已知和未知交界的地方产生,课标也新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新要求,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有思维含量、有开放性的好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教师可以提出好问题进行示范并解答,也可以组织学生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比较,在一次次比较分类中对有深度、有关联、开放性的问题进行深度解读、学习,在日常教学中也要对学生提的问题及时点评。也要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5W2H提问法、三阶提问:不懂/深究/构造,让我受益匪浅。最后,也要对学生的提问做出强制性要求,可以先追求数量,再追求质量。
对于学生的提问也要有多维性的评价,如前期坚持每天用评语告诉孩子该怎么做、在全班学生名单上用☆对学生的提问质量进行评价、问题漂流墙既能激励学生多提问,又能激励学生多回答。此外,“将回家作业赠送给老师”这样的多元评价也让我记忆尤深,不仅不用完成回家作业,还能要求老师完成组内所有同学的作业,光想想就能知道,这个诱惑对于孩子来说该有多大!
观摩《圆的认识》一课,我惊叹于在社会化学习模式下,学生们对于“ 圆有几个角”、“用其他方法画圆”的创造性回答。在组内共学时,组员们不断进行思维风暴,将自己在生活中、课外掌握的关于圆的知识在组内进行分享,达到了1+1>;2的效果。
三天的学习,我对社会化学习心向往之,却也对学习单设计所带来的工作量望而却之。最后的答疑环节,张特提到了,只要好好利用,可以将教材转化成学习单,这也是我下一阶段想重点学习的内容。“双减”背景下,社会一定会更加关注学生素养的培养,也可以利用延迟服务的两小时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学习!
一场活动,一次经历,一次成长!非常幸运参加了这一次公益训练营活动,干货满满!我相信,当我以研究的姿态工作时,每一天都会更加充实、幸福!学生也会在课堂改革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6
章巧妮
为什么要让学生提出好问题?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浪漫、思维活跃的儿童,提出好问题不仅顺应儿童天性,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需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提出好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活力和探索知识边界。要想让学生提出好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好问题具备高真实感、高思维量、高开放性、高关联度。
良好地推进社会化数学学习,需要让学生提出好问题,作为教师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张老师认为,教师要先进行良好的示范,教师提出好问题,并且带学生分析它为什么属于好问题,一个好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哪些问题是好问题,哪些问题属于同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哪些问题具有高思维量、高关联度,最终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好问题的标准;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解读,这样提问的视角是什么,对于我们下一阶段的提问有什么启发;把好问题的评点渗透到在日常教学中,每天进行点评、提醒哪些问题属于优秀问题,在一点一滴中帮助学生形成技能,及时评价。
有了良好的示范,同时也需要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教师可以在以下提问方法进行引导:5W2H提问法、三阶提问:不懂/深究/构造,其中构造之问属于高阶提问。“逼迫提问”——让学生按要求提出问题,张老师认为可以从任务驱动、先量后质、多元求助三个方面进行引导。任何数学学习活动都离不开评价,张老师提出,我们可以建立多维评价,修炼学生提问的能力,例如可以从书面评价先建立评价体系,再根据学生的表现评出“提问之星”,在精神上激励孩子,最后建立互评制度,例如采用问题漂流瓶的形式,让学生卷入问题的解决中。
社会化数学学习需要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数学学习上注重团队评价,尤其可以采用多元评价;评价时,可以使用组内评价;使用成长评价,实行差异性赋分,基础较弱的孩子可以给予鼓励式地评价;把评价最终转化成“内在评价”,满足孩子们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我们的教育走向深处时,已经不仅是教知识,而是育人。
三天的培训时间转瞬即逝,我依旧沉浸在汲取知识的快乐知识中。张老师的讲座让我对数学社会化学习有了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期待张老师的下一次分享!
图片
活动总结
在大家的发言之后,工作室导师李庆海老师对今日活动进行了总结。
李庆海老师.2021.08.20
今天是张齐华老师网络训练营的最后一天,话题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是学生怎样提出好问题,一个是学习团队的评价制度如何建立。这两个话题,如果去掉一个定语“小学数学”,我估计所有的老师都会感兴趣。
我听了张老师的讲座以及观摩课《圆的认识》之后,跟大家交流我对提问题的一些体会。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曾经说过“做学问先要学怎么问,如果在学校只学如何答,那不是做学问。”我们浙江的顾志能老师的数学课大家也听了很多次,他的课堂上也经常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机会。但是我们细细比较一下,就会发现社会化学习视角的课堂上,学生提问的机会是非常多的,其主要原因是课堂上给了学生长达15-20分钟的团队互学时间,并且明确提出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的要求。
怎样让学生提出好问题呢?我觉得教师心里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的标准,即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你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是好问题,你是从哪个角度提出这么个好问题的。教师按照张老师提出的“高真实感、高思维量、高开放性、高关联度”的标准,并将符合这些标准的问题举例给学生,让学生有样子学习,借助参考进行迁移,慢慢培养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提问能力,不仅是社会化学习的必备要素,也是《数学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素养的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的提好问题的能力,特别容易培养学生好奇、自主、专注和自信的创新人格,学生在提问中也能发展思维,提升学习力。
三天的学习时间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大家的受益显然是巨大的,特别是对教学的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工作室的几位成员克服困难,坚持按时学习、完成作业,每天晚上还要完成学习体会,这既表现了工作室几位老师的积极求学的态度,更说明张齐华老师的课讲得好。希望我们几位老师在开学后的岗位上,放下“讲”的执念,把更多的机会给孩子,让我们的孩子在社会化学习中获得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