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张齐华社会化学习培训心得张齐华:唯一不变的是改变本身
《唯一不变的是改变本身》感言集(6)
张齐华:唯一不变的是改变本身
每位教师的成长,都是有故事的。故事,让我们成为我们想做的人。贲友林工作室策划了“师说”系列活动,邀请名师大家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看他人走过的路,让我们每个人走得更好。在聆听了张齐华老师的精彩讲座后,工作室成员都发表了自己的学习感想。
学习·成长
杨黎(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
2月25日,贲友林工作室“师说”系列第三期活动如期而至,邀请了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给工作室成员分享了他的小学数学教育生活的“蜕变史”,通过昨天晚上的学习,感觉数学王子将自己的教育生涯规划的如此细致,分成三个十年规划:第一个十年从“工艺”走向“学科”;第二个十年从“学科”走向“学习者”;第三个十年从“学习者”走向“人”。如此细致的规划,几乎每一天都在变化,从张老师的分享中,我真切地感悟到“蜕变”需要的毅力,“蜕变”需要的勇气。思考我的教育历程,在之前的教育过程中不够突出,但我也在不断努力,特别进入了这样的一个团队中,有优秀的老师的指导,相信自己一定会慢慢进步。感谢张老师的分享,也感谢贲老师的给我们每次精心安排的学习活动,同时也期待自己的成长!
孟初薇(太仓市实验小学)
学校加班后回到家,进入会议看到的就是张齐华老师在解读社会化学习的研究。感受最深的就是“专业”,对大学教授而言要做到这样可能不难,但对一个小学数学老师来说,开始并坚持对这么前瞻性的问题进行如此专业的研究,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执着?数学王子已经跳出了数学学科教学的范畴,在更宏观的领域研究学生的学习,这时学科成为了一个实践的载体,但是他的研究又比学院派的研究更接地气,理论研究的背后还有大量的可操作的方法。从研究一节课到研究教材,到研究学科文化,再到现在的研究学习,这是张齐华老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老师要思考和追求的教育成长之路?从教书到育人,从工匠到大师,不仅是专业技能的成长,更是精神境界的升华!努力追求,永远在路上……
黄向华(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张齐华,当之无愧的“数学王子”,多次聆听他的课,而且无论什么活动,只要有他的课,总是挤进去听。喜欢听张老师的课,一是喜欢他的语言,张老师的语言充满幽默、激情、机智,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喜欢张老师对课堂的掌控,在张老师的课上,孩子们总是被快乐地“折磨”着,一遍又一遍,在不断地肯定和否定中成长着。
今天听了张老师的讲述,发现,充满魅力的课堂背后,是张老师不断求索不断变化的努力。是把孩子们真正当成人的情怀,是学生在前,老师退后的变革,更是充分相信孩子充分相信家长,充分利用资源的结果。
徐长凤(扬州市甘泉小学)
张齐华老师,在我们学校,不仅数学老师觉得熟悉,也是语文老师心中的王子。今早跟同事交流,发现,语文老师用“惊艳”一词形容他的课堂,心中至今还记得王子在《走进圆的世界》一课,帅帅的样子,唯美的画面,好听的音乐。甚至有老师说,听王子的数学课后,自己的语文课开始了改变。昨天听王子在“师说”栏目讲的故事,才知道,我们一直认为的天赋的背后,原来是那么多的书单、努力作支撑。听到他在那么一个华丽的高位转身,思考,从匠师到关注学习、到关注学习者、到关注人的三次蜕变过程,听到他在推行实验的过程中经历的种种真实的故事,听到他在和王江老师互动时那个智慧而又实在的解答,让陷入事务泥潭的我,突然心中对很多事有了一种接纳,继续开始想明早的课堂怎么改变,老师根本离不开事务,成长总是带着痛,只有这样一直想改变的痛存在,才能带来痛并快乐着的体验!
再次感谢王子,感谢贲特的“师说”栏目!
单信(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感谢师说第三期,数学王子张齐华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天赋异禀的王子,不模仿别人,也不模仿自己,讲述24年蜕变心路。
形象气质佳,语言天赋强,灵活机智赞,多任务同时处理,可谓是内外兼修,圆的认识,轴对称图形,确定位置,用字母表示数,认识负数,一路走来,太多回忆,引领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潮流风向,他是那个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王子。
工艺→学科→学习者→人
王子高度凝练了个人发展的三大阶段,是抽象和建模这两大数学思想方法的泛在体现,理性特质鲜明。从生本教育实验班的萌发到落地,再杂糅个人成长经历求索,综合融通深究学习的社会化属性,最终指向于人的生命成长。
自知→敬畏→悲悯→开放
读书汲取力量,思考让人成长,哪怕病痛折磨,不断追求突破,这些內隐的故事只有自知,化作师说直播,感谢贲特提供的平台,大咖真人秀,时光流转,在我们心中,王子永远还是那个王子,祝好,佳节同乐。
李瑾(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师说的第三场,聆听了特级教师张齐华的成长经历。
张特以十年一段,讲述自己从“工艺”走向“学科”,从“学科”走向“学习者”,又从“学习者”走向“人”的三次蜕变过程中,对数学教育的理解已经实践的故事。我现场观摩过张特很多节精彩的课例,从最早蕴含着数学之美的《圆的认识》,到我班上孩子经历的《可能性》,再到这几年的《小数乘小数》、《沉没的数据》等,每次都在感叹着张特对课堂教学出神入化的构想,每一个环节设计似乎是信手拈来,确又浑然天成,每一个不同的时间段,课堂又有不同的变化。在张特的阐述中,我不断的回顾观摩过得这些课例,原来这些每一次转变,每一点的突破,都源自于张特对数学教育教学不断的思考,研究数学本质,研究儿童行为,在课堂中实践,才会有这十年一段的蜕变。
师说课程的三场讲座,华特“做感恩的人”,徐特做“完整的数学教师”,张特“十年一段的蜕变”,正讲述了做人,做数学教师,做深入思考的数学教师,或许这就是师说课程给我们的启发,不仅仅是学习大师们对数学教育教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体悟到成就名师的基质,并由此来勉励自己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在数学教育教学中不断前行。期待下一场课程。
胡小慧(丹阳实验小学)
第一次聆听“数学王子”的公开课,正是他省赛课《圆的认识》,诗一样的语言,磁性般的声音深深吸引了我,水波纹一圈一圈荡漾开去的画面至今记忆犹新。后来只要有他的公开课,我都追随而去,领略数学王子的魅力。从《认识分数》到《轴对称图形》再到《认识负数》,课堂上的自信、灵动、睿智深深地影响着我。教材的研究能力、课堂的驾驭能力、语言的磁化能力真把我折服了。他说:从不模仿别人,也不模仿自己,这是多么大气地表达。
第一次聆听“数学王子”的蜕变史,是师说3开讲的内容。讲座中的真诚直白、成稳深邃又一次感染着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之所以能成为“数学王子”,我想应该是多年来他执着于坚持改变。从“工艺”走向“学科”,从“学科”走向“学习者”,从“学习者”走向“人”,以两个十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现身说法,三次嬗变的心路历程让我感受到锐意改革,不经历痛哪能再次搏击长空。唯有坚守,才能成功。张老师总是在给我们惊喜,从不迷恋自己,从不止步不前,努力,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被世界改变。
我们要保持宁静的心境、丰盈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王早立(连云港市新城实验小学)
数学王子——张齐华,多么响亮而又令人羡慕的称号。磁性的声音,幽默的言语,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印证了他自谦的话“做他的学生真幸福”。从“工艺”走向“学科”,从“学科”走向“学习者”,从“学习者”走向“人”,每一个阶段都烙下了人生成长的痕迹,都是一次蜕变。王子的四词受益匪浅“自知、敬畏、悲悯、开放”这正是作为一个名师的心路,也是给我们的忠告和劝诫,“逐光而行,为爱而变”!
“最后一个实验班”深深的触动了我,想到我们学校正在进行的“课改”,突然豁然开朗,让近期困扰的问题突然有了方向,也坚定了我们学校课改推进的信心。努力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被世界改变!
刘向飞(徐州市桃园路小学)
“师说”系列第三期如约而至,本次邂逅数学王子—“张齐华”。无论是现代与经典,还是徐州的和美课堂,有张齐华老师的课,必然是老师们争着要去听的。他教学技艺的精湛,他对数学课堂的深刻见解,他课堂设计的创新与独到,总让听者听完课后,不自觉地想要模仿和靠近,享受数学课堂的无限魅力。
今天听完张特的叙事讲座《唯一不变的是改变自身》,感叹张特的天赋异禀:3天的时间梳理的讲座内容,脉络清晰,逻辑严谨;同时可以做8件事,并行不悖,效率奇高;读书百卷,涉猎全科,张特的深厚人文素养,文化底蕴让我们佩服不已;感叹张特的真诚直白,无论是岁月的沧桑和无奈、和贲特的互动和相互激励;更感叹张特24年小学数学教育生活“蜕变史”,让我们看到一个教育人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从关注“工艺”到关注“学科”;从“学科”走向“学习者”;从“学习者”走向“人”,从“人”走向“人群”,我们看到了一个教育者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寻求突破的精神,映射的是为师者的思想和人格的魅力。感谢张特真诚的分享,感谢贲特的精心安排!
高小娣(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
听张齐华老师的课,总是惊叹于他匠心独运的教学智慧,折服于他妙语连珠的师生对话,陶醉于他诗意盎然的数学课堂。 “一语天然万古新”“未成曲调先有情”“巧把金针度与人”……张特的课堂总能激起每一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与向往,总能带给每一位听课老师莫大的心理期待与惊奇惊喜。张特丰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语言功底、灵动的数学课堂,源自于他博大的教育情怀,开阔的文化视野,丰厚的读书积淀,过人的专业自觉,持续的深度思考。著名哲学家尼采认为:“通向智慧之路有三条必经阶段,先是‘合群时期’,崇敬、顺从、仿效比自己强的人;二是‘沙漠时期’,崇敬之心破碎,自由精神生长,重估一切价值;三是‘创造时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肯定,但这不是出于某个权威,而仅仅是出于自己。”正是在这样不断自我肯定、否定的过程中,张齐华老师不断蜕变成长,破茧成蝶。“唯一不变的是改变本身。”“努力,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被世界改变。”张特以十年为一段,向我们讲述了他从“工艺”走向“学科”,从“学科”走向“学习者”,又从“学习者”走向“人”的三次蜕变的历程,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实践。丘吉尔说:“成功根本没有秘诀,如果有的话,就只有两个。一是坚持到底,永不放弃;二是当你想放弃的时候,请回过头来再照着第一个秘诀去做。”让我们追寻名师足迹,为了心中的梦想,一路播种,一路收获,一路欢歌!感谢贲特精心策划的“师说”课程!感谢张特用心准备的倾情分享!
周华红(句容市华阳实验小学)
第三场“师说”,“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如约而至,给我们讲述了自己成长了三个十年。跟着张老师的快语速、高思维中看到一名真正教育者的勇气和睿智。
第一个“十年”是从“工艺”到“学科”的蜕变,从《认识分数》的“多美滋广告分蛋糕”、到《圆的认识》的“太极、方圆数学文化渗透”,这时,我们听到一节节张老师的匠心独运和技术的流光溢彩的课。
第二个“十年”是从“学科”走向“学习者”转型,张老师发现,虽然设计环节的精巧、制作学具的精美、控制课堂的精细,但从“教与学”的视角看,呈现的是教师的教,有点忽略学生的学。张齐华义无反顾地转身,让我们看到后退的勇气、气度和一位卓越教师不断超越自己的智慧。
第三个“十年”是从“学习者”走向“人”超越,名师工作的引领,“社会化学习”的行动建构,逐步迈入学生学习的本质。
“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
“努力,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被世界改变”
既是张老师的座右铭,也是对我们全体的勉励。
张齐华:唯一不变的是改变本身
每位教师的成长,都是有故事的。故事,让我们成为我们想做的人。贲友林工作室策划了“师说”系列活动,邀请名师大家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看他人走过的路,让我们每个人走得更好。在聆听了张齐华老师的精彩讲座后,工作室成员都发表了自己的学习感想。
刘桂芹(南京市芳草园小学)
今晚听张齐华“师说”成长故事。两个小时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听全程参与,舍不得离开一会会儿。2003年看王子《走进圆的世界》一课录像,一下子被震撼被点燃。数学课怎么可以这么美好抓人?数学老师怎么可以如此帅气多才?那表情,那语言,那动作,那眼神,那设计,那图片,那色彩……如痴如醉如迷,宛如浑然天成的完美画卷。让人久久难忘,回味无穷!如果说看录像课是初次触电,那么后来在现代与经典上现场观摩王子的课,就是被牢牢俘虏了。神一样的王子,神一样的存在!总之从此是深深迷恋,狠狠崇拜上了。今天王子为大家讲了成长中的3个蜕变:从“工艺”走向“学科”,从“学科”走向“学习者”,从“学习者”走向“人”。从时间到解读到课例,丰富具体又详实。收获满满,发人深省!讲座中隔着屏都可以感受到他对数学的深爱,对研究的执念和对蜕变的欣喜。这真是一个让人敬佩的伟大的行者!听闻王子在搞社会化学习研究,很感兴趣,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站得高,看的远。没想到王子短时间居然还钻得这么深。建构得非常精彩又系统,解读、梳理得也很到位,一下子就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对社会化学习的不同表现形态,社会化学习的行动路线图以及社会化学习的概念界定,通过讲座豁然开朗,大开眼界!广联结,深交互,社会性提炼得真好。因为讲得太精彩了,舍不得结束了都。想送给王子很多的鲜花和掌声,可是不能一下子送很多,只能一朵一朵地送。急啊!真急!努力,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被世界改变。向王子学习,向王子致敬!
陈蕾(南京市红山小学)
身在玄武很幸福,能和张特贲特有很多学习的机会,昨天听完讲座,在朋友圈炫耀了一下如此珍贵的学习机会,在其他区的同学很是羡慕,因此我要更加珍惜这样的机会,多多学习,学习前沿的教育理念,需要更加勤奋上进。听完张特的讲座发现一节好课需要精确到每一秒,需要注意到每一个表情和每一个动作;一节好课需要对教材的精准把握,老师先对数学知识、思想、模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才能教给学生更有价值的数学;一节好课需要关注学生更多的综合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一节好课有很多种方式,没有不变的方式,只有不变的思考。只有经过认真思考过的课才有机会是一节好课。
陆慧(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
由表及里,由物向人,由人至群,张特向我们讲述了他工作24年的转变,谈了他的教学思想,为什么会有想法,会有转变,这正是他从书中所感所发。也是对自己的追求,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因此在变化中需要我们本身发生改变才能应对改变。他最后说的四个词组也让我感受颇深,“自知”人要对自己有所了解,知道自己的不足。怀有敬畏之心,悲悯,开放。他说到了社会化学习中的小组建立的移情,作为一个有着皮毛心理学知识的数学老师,我觉得在学科融合面应该寻找链接,让心理学能够更好的为孩子数学学习服务。社会化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由人至群的境界,也是提醒我们作为教育者理应更多为孩子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化学习小组,是浓缩的小社会,探讨,交流,对同伴的支持与肯定,对不同意见的争论,或者只是作为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角色。其实教育亦如此,不片面追求分数,而应从孩子的终身发展出发,让他们有所习得,能够适应社会。
许小娟(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
2021年元宵节前夜,我们欢聚在云端,参加贲友林名师工作室线上活动,一同聆听“数学王子”张齐华特级的教学变革故事。
张特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30年的时间轴为导引,分3个阶段介绍了他教育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由表及里的从“工艺”走向“学科”的第一个人生十年;由物向人的从“学科”走向“学习者”的第二个人生十年;由人至群的从“学习者”走向“人”的第三个人生十年。
每一个十年,都是张特用心思考、积极奋斗、努力实践、创新思维的缩影。由此,我想到了“器”与“道”的哲学辩证关系。作为教师,我们在初为人师时,都是积极修炼自己的技艺、教学水平,这个过程是“得器”的过程,聚沙成塔,我们在一步步追求“得器”的过程中慢慢就会顿悟,“器”最终的指向会回归到“人”,与人打交道,“布道”更为重要,因此,用“道”来反哺“器”上所得,“器”会更亮,更精湛!这是我从张特的30年教学变革历程中所感受到的哲学逻辑。从“得器”向“得道”的转变。
王江(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
成尚荣先生曾在讲座中提到:“生命是一支队伍,快步的人发现队伍走的太慢了,他要走出队伍。离开队伍,是为了领跑,过段时间,他又要回到队伍中来。名师在队伍中是‘不安分’的,他总是要超越和突破,要带领整个队伍向前走,但他不能离开队伍,要时刻记住自己是队伍中的一员,因为只有在队伍中,才能接受到整个集体带来的温暖和力量。”张齐华、贲友林两位工作室主持人便是“不安分”的,他们不断“离开队伍”,不断领跑、超越和突破,建构工作室的梦想图谱,很幸运,这样的梦想图谱就在南京,就在玄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张岚(南师大附小)
初识张特,应该是和贲特差不多的时间,当年在石鼓楼小学候正海老师、贲特、王凌特级、张勇成特级和张特几位大咖同课异构了《圆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数学教学的万千姿态,成为一时的经典,至今还被很多老师津津乐道。
昨天张齐华老师又在线上给我们介绍了他教育人生的三个阶段,从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精益求精到“回归儿童”的教学方式探索,再到目前“社会化学习”的课堂教学重构,感受到他对教学深深的热爱和孜孜不断的追求,他已经从追求一堂课、一次讲座的成功,到带领一群人对课堂进行研究。从‘我’的发展变成了‘我们’的发展。讲座中感受到像“张特”“贲特”这样一群名师的情怀和精神。希望我们能在他们的带领下朝着心中的“最美”课堂前行。
提秀雷(南师大附小)
从工艺到学科,从学科到人,从人到群,张齐华老师给我们全景式的展现了他24年的教学历程。听罢两个多小时的讲座,有敬佩、有敬仰,更有一探究竟的念头。曾经有人说,教育学就是人学。当我们抛开了一切技术层面的知识的授受,沉淀下来的才是学生带的走的东西。对人的关注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不管是“学为中心”还是“社会化学习”,都是让学生站到课堂的中央,是对学生学习的终极关怀。贲老师和张老师都是有情怀的大教师。讲座中,张老师“社会化学习”板块的讲述,触发了我的思考。“社会化学习”是类真实情景中的未来学习。学生在“社会化学习”模式的熏染下,不仅有知识的习得,更有能力的提升。也许,我们不能用课时教学目标来禁锢学生的学习,一节课没学会又怎么样呢,也许学着学着他就会了。我们更想看到的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学习状态。学习是一个系统,实现“社会化学习”的美好蓝图,不仅仅是数学学科的责任。如果有更多的学科参与,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如果再有这样的学校出现,恐怕是当下儿童的好运气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