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上传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草原》教案设计

「教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草原》教案设计

1 草 ; 原

商城县实验小学 ;  ;朱丽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通过自主读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结合画面去体会作者描写的草原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与草原有关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2.制作课件:草原分布图;中国画欣赏图片;草原风光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学生准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与草原有关的图片、文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去过草原吗?在你的印象中,草原是怎样的呢?

2.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草原吗?出示“草原分布图”,使学生了解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新疆及西藏地区。

3.导入:很多年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第一次到内蒙古大草原去参观访问陈巴尔虎旗,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参观访问记——《草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那儿的美景,结识蒙古族同胞,一起感受草原独特的风情。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呈现情境,激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产生“走进”大草原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提示: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

(1)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读词语,拼读加点字,然后在括号里写出拼音):

绿毯(  )    ;  ;  ;  ;陈巴尔虎旗(  )

衣裳(  )   ;  ;  ;  ; 彩虹(  )

马蹄(  )   ;  ;  ;  ; 豆腐(  )

羞涩(  ) (  )   微笑(  )

(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读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蒙古包  好客  同行  似乎

读准词语中加点的多音字,再给多音字扩词。

重点理解“同行”的不同读音、不同意思并举例说明。

同行xínɡ:一起行路。

同行hánɡ:行业相同;同行业的人。

3.再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理清作者参观访问的经过,试着概括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草原的。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归纳。(板书:景物美、人情美)

设计意图:在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作者参观访问的“行踪”,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发展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也使下面的学习过程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品读感悟,共同鉴赏

1.过渡: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这段话的哪些景物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景美?边读边作批注,想好后可以先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3.学生交流品味。

(1)课件出示:“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先抓住“清鲜”“明朗”感受天空之美,再换词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2)课件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板书:一碧千里)先理解“一碧千里”中“碧”的意思,然后猜测“一碧千里”的意思,再引导学生想象大草原“一碧千里”的画面;联系本段第二句话,理解“并不茫茫”的意思,体会并读出草原无边无际的绿与美。

(3)课件出示:“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图文结合,体会作者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的好处。引导

 ; 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修辞方法的妙处。

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绣”字的妙处,从而感受羊群给草原带来的生机,感受草原的动态美。指导学生通过范读、赛读等形式体会草原的景色美、作者的语言美。

(4)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渲染”与“勾勒”的意思,多媒体呈现“中国画”和“小丘图”,两相对比,体会比喻之妙、小丘之美。抓住“翠色欲流”“流入云际”感受草原绿得油亮,仿佛与天融合的美好意境。指导学生通过个别读、齐读等方式表达阅读感受。

4.以情激情,感受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1)过渡:面对一碧千里的草原,作者不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草原的美景,而且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尽情抒发了当时的感受。请找出相关句子,一起来读一读。

(2)交流出示,引导点拨。

①假如你就是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呼吸到那么新鲜、干净的空气,看到那么晴朗、明净的天空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又会怎么做呢?课件出示句子:“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学生感同身受以后,引导朗读,表达愉快、赞美之情。

②“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引导探究:联系上文,这种境界指怎样的境界?抓住关联词语“既……又……”体会作者初见草原时的惊喜、激动之情。抓住“回味”,感受草原风光的如诗如画,让人沉醉的美景。这种拟人的修辞方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配乐朗读,以轻缓的语调读出回味的感觉,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5.理清文路,指导背诵。

(1)回顾第1自然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草原的这些景物的?

(2)交流小结:作者是按从上(天空)到下(草地)的顺序来描写的;每写完一处景物,即时抒发自己的切身感受,传达对草原的喜爱、赞美之情。

 ; 要关注描写顺序,学习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感受景物之美及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四、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欣赏了草原景色之美,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美、情感美,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2.抄写生字新词。要求:字迹工整,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毯”字。注意“毯”是半包围结构,先写“毛”,后写“炎”,“炎”的末笔改为点。“毛”的竖弯钩要长,托住“炎”。

3.背诵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到写字要求时特别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本课作为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特殊地位,理应考虑到这一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美景

1.齐读课题。

2.朗读词语。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 勾勒 渲染 迂回

洒脱 拘束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3.课件播放草原风光图,引导学生回忆:初入草原,我们就被草原的迷人风光深深吸引了,回忆一下,作者抓住哪些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草原的美景?板书:景物美、人情美。

4.背诵第1自然段。

5.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草原,去见见草原的人民,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激活学生对美的认知,在复习巩固中积累文中优美的片段。

二、扶放结合,感受人美

1.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草原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学生交流。(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2.导学引路,细品“远迎”场面,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语句,圈出重点字词,简要写写阅读感受。

(2)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感悟:从“男女老少”体会迎宾的人之多;从“各色衣裳”体会蒙古族人民对客人的尊重;从“风吹来似的”“群马疾驰”“飞”感受蒙古族人民迎客心情的迫切,性格的豪放,待客的热情。

理解“襟飘带舞”。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男女老少” “各色衣裳”再加上“群马疾驰”,才有“襟飘带舞”,将此情此景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既表达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又表达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②“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在“远迎”前板书:热情。

(3)指导抓住重点词读出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扶放结合,合作探究后四个场面,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1)小结学法,布置自学要求:默读下面四个场景,先圈画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再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将你的感受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试着通过朗读将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学生自学,合作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①相见。“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交流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好客,引导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客人”和“主人”:“刚才你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对方在说什么吗?为什么握住手不放呢?为什么笑个不停呢?”在“相见”前板书:激情。

②款待。“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师生先共同介绍,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的相关知识,了解民族特色,再交流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结合句子理解“拘束”的意思。在“款待”前板书:盛情。

③联欢。课件出示,欣赏歌舞、套马、摔跤等民族风情,如临其境,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奔放、多才多艺的特点。在“联欢”前板书 “尽情”。

④话别。“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先从字面理解句子的意思,再联系上文,说说“蒙汉情深”体现在哪些方面,“天涯碧草”又是指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指导学生深情朗读。在“话别”前板书:深情。板书: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可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主体,作者分别从五个场景来表现人情之美。如果逐一解读,学生无新鲜感,所以在教学中,以其中一个场面为例,引导学生围绕重点词句,进行品读赏析,然后让学生自主读文、合作探究,以交流、朗读、表演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

三、回顾全文,感受情感

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朗读,读出各自的感悟。

2.讨论:作者先写草原的风光,再写蒙古族人民。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仅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什么?(再读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对蒙古族人民的热爱。)

3.小结:是的,草原的景是美的,内蒙古族人民更是可爱的,他们热情好客,性格豪放,能歌善舞。作者短短的一次访问,增进了两族人民的情谊,让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大草原。

设计意图:第三学段的语文教学不但要重视段的教学,而且要体现一定的篇的意识。通过两部分内容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文本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也更好地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四、再现美景,激发深情

1.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小练笔:再次步入美丽的草原,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生活中你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吗?仿照课文写一写。

 ; 要展开想象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再写一写自己的“惜别”经历。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风光美、人情美、语言美的基础上,借助视频,让学生一吐为快。这样的设计,既给学生提供了一次积累运用文中语言的实践机会,又升华了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1.巧用媒体,引导学生走进美的意境。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多次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使音乐、图片、文字融为一体,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受到冲击,自然而然地陶醉于草原美的意境之中,从而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升华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2.立足文本,在诵读中“言”“意”兼得。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把着力点放在“写什么”和“为什么写”上,还应关注“怎么写”和“用什么写”;不能只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上用力,还应担当起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任务。尤其像这类文质兼美的文章,更应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读悟中积累文中的优美语段,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如在学习草原风光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体会关键字词的独到之处,揣摩比喻句的用法之妙,感受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内容与表达之间走几个来回,真正做到“言”“意”兼得。

不足之处:第一课时内容含量较足,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对一些重点语句的引导感悟,稍显粗糙,对一些可模仿学习的小练笔也未能适时安排。



《草原》教学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材及学情分析

《草原》一课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着重记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由于地域限制,学生对草原的了解绝大多数来源于电视或网络,但作为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想象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诗的含义,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2、通过朗读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并学会真诚待人,互相团结。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

2、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收集其他表现民族团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有关草原的歌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理解第一自然段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美。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3、联系课文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 ; 1、出示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从老舍先生的名作《草原》中感受了蒙古大草原的风光之美,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谁能说说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美丽?

2、齐背或读第一自然段,课件同步播放《天堂》,欣赏草原风光图片

3、师归纳板书: ; ; 美丽迷人

二、研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过渡: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草原人的热情更令作者难忘。下面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自由读文2—5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描写了哪些场面?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课文第二部分作者写了几个感人的场面?这些场面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主人的——( 热情好客 ; )(板书:人 ; ; ; 热情好客)其中你最喜欢哪个场面?

⑴请同学们把喜欢的场面读给大家听一听,用“我最喜欢的场面是……”来读一读,说一说。

⑵师生共同评议。

3、重点赏析第2自然段

师:刚刚我们讲了许多的场面,接下来让我们来具体的了解这些场面是如何的令人感动的。先来看第二自然段。

⑴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深刻?

⑵指导理解:“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课件出示:“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响成一片。”思考:这句话描写的是什么场景?从句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什么?(交流感受。)

⑷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4、师:大家读得很好。那么除了远道迎客,还有哪些场景也表现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描绘了什么场景?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交流:⑴相见的场景,作者抓住了什么镜头进行描写的?我们可感受到整个场景充满了——( ; ; ;  ;激情  ; ; ; ;)

⑵想像:握了再握是个怎样的场景呢?(让学生表演一下)

课件出示款待图片。请学生找出相关文字。

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说一说。

你从中感受到主人的—— ( ; 盛情  ; ;)

5、学习第5自然段

师:热情迎客,激情相见,盛情款待,还不足以表达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饭后,宾主又开展了联欢活动。

⑴请读出联欢的内容,同步出示课件

出示课件:夕阳下依依惜别的场景。

师:香甜的奶茶,醇厚的美酒,激情的赛场,响亮的歌声,明快的舞蹈,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啊!可是再美好的相聚终有一别。夕阳西下,宾主就要分别了,他们站在蒙古包外,望着夕阳下一望无际的蒙古大草原,双手紧紧地握着,握住不放,此时此刻,他们心请怎样?是不是依依--(不舍),是不是难舍--(难分)?就像课文最后一句所说的那样——(出示最后一句诗,学生齐读)

板书:蒙汉情深 ; 民族团结

⑶口语训练:展开想像,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所描绘的情境。

三、课堂总结拓展

1课件播放画面

师:是啊,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让我们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深感动,难以忘怀,这依依话别的场景,正反映了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情谊。(出示“民族大团结”)我们国家一共有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蒙汗两族都是这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2课件出示《敕勒歌》,齐读,积累。

四、作业拓展

1、用你喜欢的方式赞美一下这片奇丽的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蒙古族人民,可以说一说、唱一唱,吟首小诗也可以!

2、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

板书设计:





 ;



 ; ; ; ; ; ; ; ; ;  ; ; ;景 ; ; 美丽迷人

16、草原 ; ; ; ; ; ; ; ; ; ; ; ; ; ; ; ; ; ; ; ; 蒙汉情深 ; 民族团结

 ; ; ; ; ; ; ; ; ; ; ; ; 人 ; ; 热情好客

 ;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发表文章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