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上传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微题研讨|:《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及评析

「教案」微题研讨|:《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与相关资料,探究详写“腊八”这一天的习俗的原因,体会作者详略安排的用意。

2.感受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联系作者生平及作品,体会其文字传达的情感。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之前的预习,我们知道了北京的春节持续时间很长,从腊月初旬一直到正月十九,下面请两位同学来交流一下,在这些主要时间节点里,人们都有哪些习俗活动?

根据汇报,师相机指导纠正。(腊八、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除夕、初一、初六、元宵)


二、联系上下文和资料,探究详写“腊八”这一天的习俗的原因


1.这么多时间点,作者是如何来安排详略的呢?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几天写得比较详细,把它标注出来。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

2.为什么选择这几天进行详写?“腊八”这一天拉开了春节的序幕,让我们借助文中描写这天的习俗来进行探究学习。

主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腊八”这一天?

自学要求:

(1) 默读第1、2自然段,勾画文中描写“腊八粥”“腊八蒜”的相关语句。

(2) 联系上下文和资料,推测北京地区的人们在这一天这样做的原因,简要填写表格。

图片360截图20210802115422220.jpg

(3) 结合表格思考并总结: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腊八”这一天?

生合作讨论,班级交流。

联系上下文和相关资料,我们知道了,腊八这一天的习俗在整个春节期间是很特殊很重要的,同时它还跟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非常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所以作者对这一天颇舍得笔墨,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段文字,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年味儿和京味儿。


三、迁移学习,体会作者详略安排的用意


用同样的思路来看看其他几处详写。

1.请小组在除夕、腊月二十三、初一、元宵中任选一处,从当天的习俗活动入手进行讨论:作者为什么对它进行详写?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根据发言,师相机评价,尤其关注学生是否联系课文从习俗的角度来进行揣摩。

原来,关注这个时间节点里的习俗所蕴含的寓意,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作者进行详略安排的用意。


四、感受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了解完课文中具有“京味儿”的习俗,一起来感受作者笔下同样具有“京味儿”的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你认为带有“京味儿”特点的语句。

2.出示课后两处例句,了解作者“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预设:儿化音;运用北京地区的民间俗语。

3.不止《北京的春节》,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句子,例如:

“招呼吧,伙计!是福不是祸,今儿个就是今儿个啦!”——《骆驼祥子》

不是仨钱儿油、俩钱儿醋的事。那画图,预备材料,请工程师,一大堆事儿呢!——《龙须沟》

过年的那点费用是我们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来得硬正。——《劳动最有滋味》

好歹大伙不说他是废物点心,我的心里总痛快点!——《龙须沟》

4.看来老舍先生确实喜欢用“京味儿”的语言来写作。读着这样的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五、联系作者生平及相关作品资料,体会文字传达的情感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人,一个著名的作家,写出的文字却如此通俗生活化,如此有“京味儿”。就好比我们用有“重庆味儿”的语言来写文章一样,请你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

1.出示视频,了解老舍生平及作品。

2.看完视频,再回到课文当中。《北京的春节》从内容上看,写的是极具北京特色的习俗,从语言上看,又极具地道的“京味儿”特点。无论是习俗还是语言,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所以,北京对老舍来说不仅仅是一座城,更是他的根,他的魂。


六、课堂总结,启发课后迁移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资料,从习俗的角度去探究了作者详略安排的用意,还体会了老舍“京味儿”的语言,联系他的生平及其作品,感受到他借由文字表达的对北京的深厚情感。

一单元的导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了解汉族其他的一些节日风俗,以及藏戏这种少数民族习俗,也将继续探究作者是如何来进行详略安排的。课后推荐大家读一读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冯骥才的《花脸》,试着用联系策略品一品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习俗和语言特色的魅力。

图片

教学评析:

在对统编本教材的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教材每一组、每一课都存在着各种联系策略的具体实施点,这也证明了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这也是联系策略与其他策略很大的不同之处,任何文本的阅读过程,其实都离不开联系,学生通过学习切身体会了这一策略存在的客观性、普遍性与多样性。

正因为如此,对于高段学生来说,联系策略他们再熟悉不过。而经历了前两个学段的学习后,在第三学段我们应该把鼓励孩子自主运用联系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作为重点目标。田老师的这堂《北京的春节》在这方面给学生们做了两点很好的方法示范。

一、 联系上下文不仅只是关注文本本身,要结合相关资料关注文字背后的深意,从而更清楚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教学的第二个板块从探究“腊八”的习俗入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详略安排的用意,为之后学习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做准备。但是如果只是联系上下文,学生并不能真切感知为什们要详写“腊八”及“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这几天。只有在相关资料的补充和辅助下,学生才能了解各种习俗的寓意,进而在自我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就意识到,之所以这样写,不仅因为它们重要,更是因为这都与北京密不可分。从而实现关注时间节点里的习俗所蕴含的寓意,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作者进行详略安排的用意这个主要目的。相信六年级学生有了这样的学习经历,在日后的课内课外文本阅读中,一定会具有有意识主动运用这种策略去深入理解文本的习惯。

二、 在读名家作品时,无论选择哪一种具体的联系策略,目的都是为了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

六年级学生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具备了很多文本学习经验,正因为如此,他们也容易被经验“束缚”,在阅读文本时容易凭“惯性”简单揣测作者的写作主旨,对于情感的理解浮于表面。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纵深度必然不会得到提升,阅读能力肯定也得不到进一步提高。

在田老师的课堂上,无论是探究“京味儿”的习俗,还是品味“京味儿”的语言,都最终指向感受作者文字所传递的情感。一明一暗两相交织,在联系作家生平及相关作品后,作者的深沉情感得以透过文字慢慢浮出水面,学生也得以透过文本轻触作家的人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


北京的春节




 ;  ;  ;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  ;  ;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图片



 ;  ;  ;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  ;  ;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图片



 ;  ;  ;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  ;  ;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人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图片



 ;  ;  ;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  ;  ;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图片



 ;  ;  ;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  ;  ;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图片



 ;  ;  ;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  ;  ;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图片



 ;  ;  ;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  ;  ;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年。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发表文章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