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为学生提供选择机会 让学生个个成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赵文祥
为学生提供选择机会 让学生个个成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赵文祥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如果对不同天赋、不同兴趣、不同爱好的学生施加一样的教育,应当是对学生最大的不公平。"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使每个人的强项得到延伸和拓展,并进而在某一方面成为卓有成就的人。教育应该是一个"扬长"的艺术,而世界范围内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教育更不应千人一面,不能整齐划一,而应该在充分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实施个性化教育。
一、个性发展:意义与价值
(一)个性发展是个人存在与发展的基本需要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不仅使受教育者掌握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更使受教育者获得人格的完善发展,奠定乐观积极地挑战生命历程的基础。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过程,是鲜活生命的成长历程。受教育者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理应受到关注和敬畏。
我们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生命,把学生看成有个体差异性的生命体,真正实现教育以人为本。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认为"人的生命是有尊严的。就是说,他没有任何等价物"。教育作为人的活动而且针对的是人的活动,它不能无视生命的个性存在,其最终目的也正是为了追求人更加美好的生活和人充满自由的存在。因此,我们应给学生以选择机会的、关注生命的教育,教育者应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尊重作为教育的第一原则,让学生的生命呈现出自然色彩,使之真正成为具有充分活动的个人主体。
(二)个性发展是国家发展创新的根本保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序言中分析社会发展状况时提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所以说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个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每个人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是一切人充分发展的条件。可以说,没有个性的发展也就没有社会的发展。个性是一个民族的财富,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能力。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新人才是关键,而个性化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决定学校必须要培养造就多样化的人才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很难想像,如果社会只有一种或一类人才,当今社会怎样才能发展,人们不同的需要怎样才能得到满足。而作为最主要培养人才场所的学校,如何满足社会需要以及满足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需要便成为一个最重要的课题。只有学校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社会才能拥有各具特色的人才;只有学校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国家才能不断增强竞争实力;只有学校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民族才能成为一个永远充满生机活力的民族。
(三)个性发展是落实"纲要"的必然要求
仔细研读"纲要",我们会发现其中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了极高的关注,例如: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的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中的"工作方针"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第一章末尾)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中"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中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的"高中阶段教育"中要求"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第三部分《体制改革》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要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纲要"中从工作方针的制定到战略目标战略主题的确立都体现了"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学习方式和评价体系的规定中也凸显了对"个性化教育"的关注,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为学校"个性化教育"更是提出了明确要求。
(四)个性发展是实施课改、落实课标的着眼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运动。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坚持学习的建构主义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其个性的优质教育。
新课程坚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的课改理念,坚持教育的人本主义。它主张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坚持科学理念,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综合实践,主张"变重书面与考试为重知识与能力,变重成绩与结果为重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过程"。它提倡校本课程的建设,开设选修课、活动课,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课程标准作为规范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文件,在提出一些共性要求的同时,也要留出个性发展的空间。新的课程标准关照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尊重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例如《新课标实施纲要》规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也都明确提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理念,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
二、现状分析:现实中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端
"纲要"的序言中对我国教育现状的分析说"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综观当前的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刻板划一性,突出的是标准的统一性和目标的一致性。我校早在二十年前便提出分层次教学的理念,其理论根源便是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并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应该说长期的探索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绩,但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深深地感到突破统一标准、统一目标的巨大阻力。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依旧强大,校本课程虽丰富多彩却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相当数量家长学生的价值观念仍然比较单一,盲目攀比的心里普遍存在,因材施教甚至可能被理解成对学生有薄有厚。
2.过分地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虽然随着课改精神渐渐深入教育基层工作者,发展学生个性已经成为普遍共识。但在很多实际的教育实践操作中,对个性的培养还存在明显欠缺。这一方面是因为理念转变到操作的落实必然需要一个过程,也因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许多实际困难,比如很多学校的班额还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我校的班额目前在55人左右,据了解很多学校还要大于这个数字,如果一个老师负责两个班的教学,要面对一百多个学生,有些科目的老师要负责五、六个班的教学,那就意味着要面对三百多个学生,这种情况下关注到个体发展实在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恐怕不是教育理念转变就能解决的问题。
3.过分重视服从而忽视了自主精神的培养,注重让学生机械地熟记知识而忽略健康个性的发展。考试至上、教材至上、教师至上的观念应该说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工作中,相对而言,培养学生个性发展观念比较容易建立,但克服长期以来的工作惯性就要困难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个性发展"在教育实践中陷入"看
起来很美"的窘境。
三、个性发展与"个性化教育":理解和阐释
(一)个性化教育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渊源
教育观念深深植根于特定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并深受其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观念对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这已深深渗透到我国各个层次的教育中,这其中"因材施教"源远流长。
"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孔子,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思想,他在自己的教学中,也以这一思想来指导实践,他指出并差异性对待他的学生的个性。
但是,在我国古代真正重视个性化教育与实践的应首推庄子。《庄子》这部书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笔难得的财富,其中针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弊端提出的观点,可谓独树一帜,极具个性化。《庄子》教育思想中最为威慑儒家教育思想的是其对个性的高度关照,主张打破儒家教育思想的樊篱和礼仪约束,任其自然,发展每个人的个性。《庄子》认为每个人都应顺应并发展自己的个性、特技、特长,诚能如此,百姓整体素质将提高一大步。如果只强调为人处事的一律性,而忽略了每个人的个性化教育,那么百姓的整体素质就将愈来愈低。
这和孔子所倡导的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差异不同,孔子也研究每个学生的本来个性,但他不是掌握个性后去提倡宣扬个性,更不去发展哪个人的个性而是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去进行补偏救弊的教育,使之铲平补齐,而庄子倡导自然、自由,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冲毁思想上的禁锢,从而让人们纵观大海、青天,放开每个人的思想,放开每个人的手脚,循着大自然的安排去想愿意想的事情,去做愿意做的事情。在教育过程中诚能如此,定会涌现出一批批各具特色的出类超群的人材。有了教育上的自由、自然的条件与环境,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化的人材来,才能产生出创造型的人材来。各类各级人材都有其个性,即均有其特长,一个民族的整体力量才会增强。
(二)当代个性化教育的概念和通常理解
个性化教育理论和实践家曹晓峰教授组织专家组经过长达近二十年时间的对个性化教育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他主张应将个性化教育应该定义为:
所谓个性化教育(personalized Education或customized Education),就是指通过对被教育对象(包括个人和企业)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根据社会环境变化或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被教育对象的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以及被教育对象的利益人(个人的家长或监护人,企业的投资人或经营者)的目标与要求,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通过量身定制的教育培训方法、学习管理和知识管理技术以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从潜能开发、素养教育、学科教育、阅历教育、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和灵修教育多个方面,对被教育对象的心态、观念、信念、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知识、技能、经验等展开咨询、策划、教育和培训,从而帮助被教育对象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格并优化自身独特个性,释放生命潜能,突破生存限制,实现量身定制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教育和培训系统。
这里所主张的个性化教育定义中,不仅阐述了个性化教育的"目的个性化"、"过程个性化"、"结果个性化"和"前提个性化";而且明确指出个性化教育的中心和主体是被教育对象,个性化教育是家庭教育专业化、学校教育个性化和社会教育系统化三大教育系统的融合和统一,个性化教育的本质是一个教育和培训系统,而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和教育形式。
(三)当今学校个性化教育的理解与阐释
学校个性化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具有个性,帮助学生发掘、形成和发展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就是教育者在承认学生在社会背景、智能背景、态度价值、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的前提下,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
学校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以"个性充分发展、人格健全"为目标的教育。
学校个性化教育应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别,承认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了解其兴趣、爱好和特长,并根据社会要求适应其能力水平地进行教育,使之得到发展。
学校个性化教育要弘扬学生独特个性,"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现有个性以及有利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尽可能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
四、我校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探索
(一)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形成学校个性化教育的经验与思考
学生的多样,学生需求的多样,国家需求的多样,也是学校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的要求。我校一贯倡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最大限度的提高。主要有以下做法。
1.综合分层次: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入学成绩、个性特征和总体水平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类别层次,编成行政班,配备相应的教师组和教学安排,完成相应的计划、目标。
2.学科分层次: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组成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教学A班(视情况也可以是行政班),配备专用教室、专业教师,以发展学科纵深能力和特长为主。学校和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双向选择,不提倡全面开花。相应的也有B、C层次,主要以课程标准和统一要求为准,并从实际出发做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
3.课程分层次: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前提下,每年都视情况开设一定的选修课和活动课,这里包括必选课,如信息技术、音乐、美术和心理健康,还包括更多的任意选修课和活动课,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自由选择课程和教师,拓宽视野、锻炼智能、启迪方法。(这一点后面还要谈到)
4.辅导分层次:每年的高三再选出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和基础不牢的学生组成辅导小班进行提优补差,解惑答疑。
5.教学分层次:教学计划、目标层次明确,具体,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分为基本、中层和发展三档,每档都有标准、讲义,创造性地选取教法。在学法指导上,C层次以模仿为主,B层次以灵活掌握为主,A层次以创造性学习、发展智能为主。C层次的速度放慢,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反复训练,及时巩固。A层次的进度、内容则完全取决于学生的需求,要快、新、难,大幅度增加专业知识,形成学科能力。B层次主要遵循国家的大纲、教材正常进行教学并适当提高。习题和测试做到有分有合,既体现个性要求,也能进行统一的质量分析。
6.管理分层次:各层次学生的管理要有区别。C层次的学生往往没有形成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但思想相对比较单纯;A层次的学生思维活跃、精力旺盛,但有时容易有自满和自私的情绪;B层次的学生居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能有安于现状之心。这样在管理上班任和任课教师要有针对性,或鼓励、或提醒,或严厉、或民主,或要求、或自律,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减少偏差,确保学生正常进步,情商智商同发展。
7.形成合理的教师搭配:根据教师的特点及系统论整体功能、结构功能的原理实现最优的学科内教师分组和学科间教师组合,使教师在最佳的位置上尽情学习和工作,与学生特征丝丝相扣,教学相长。
8.强调教学感情沟通
教学不仅是知识交流的过程,更是师生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的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师热爱学生,坚信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才,"大以大成,小以小成",正面启发,循循善诱,无论补差,还是辅优都给予鼓励和支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起争取优异成绩的信心,这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
分层次教育使学校初步找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的途径,积累了教学管理经验,为深化学校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基
我们认为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个性化教育实施的重要保证,我们在多年的探索中不断挖掘与丰富课程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了有效的课程体系,并从多个方面探索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
1、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培养创新人才
面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我校的追求目标不仅是升学,还有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奠基,具体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基础扎实、身心健康、素质全面、个性明显,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拔尖人才。
我校具有特有的民主开放的教风和学风,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创新意识强,学校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必须设置个性化课程,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要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当中,我们抓住机遇,主动地、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运用科学的课程理念,架构合理的课程结构,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为培养创新型个性化人才奠基。这样的思考,成为我们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
2、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遵循国家方案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统领,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指导,我们统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构建启迪科学精神、培育人文素养、培养实践能力、提升技术素质,具有时代特征和国际视野的课程体系。
3、课程体系构建的灵魂--注重三个统筹
(1)必修与选修相统筹。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指出: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必修与选修相统筹,既突出了课程的全面性和选择性,又突出了人才培养的厚重基础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我省把选修I分成了"内容一"和"内容二",并且规定:"内容一学校必开、学生选学,内容二要达到10个学分。"我校结合实际,对"内容一"全部开设,采取行政班的教学模式;内容二全部提供给学生,实行分层选修,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选,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优化教学内容,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内容二"的教学实行走班教学。
我校的课程体系,选修课程尤其是选修Ⅱ(校本课程)占比例很大。我校校本课程分八类,每学期至少开设30多门,保证每个学生有课可选。这些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综合性、创新性特征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在选修课建设中,我们设计并实施了学生讲坛。这是一个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的校本课程,课程计划及授课内容由学生策划,主讲人是学生,听课的也是学生。学生自愿报名做"学生讲坛"主讲人,课前试讲宣传,与自己的老师同时站在被选择的舞台上。至今被学校聘为"学生讲坛"讲师的学生共有53人次,学生讲坛开设课程26门,《简易小魔术》、《英语能力综合提升》、《原来篆刻这么有趣》、《身边的物理与近代物理发展》、《推理世界之六大不可思议》等都深受学生喜欢。(2)科学与人文相统筹。
在课程设置时,既重视自然科学,又重视社会科学,确保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全面协调。尤其是鼓励并要求学生跨类别选课,文理兼收,比如,每学期每名学生至少选两门课程,至少有一门是跨文理科的课程。
(3)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统筹。
我们的校本课程中有学科类课程,但有很多课程已经打破学科界限,还有一些突出体现学生特色、学校特色的活动类课程,成为学生的挚爱和选修的热点。每年一度的学校特色活动课程--科学节、艺术节、大地彩绘、戏剧节等--既是学生的舞台,又是师生同乐的课堂。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平台,让学生体验过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和见证者。
4、课程体系构建的保障--完善管理机制
一套好的课程方案和培养模式,只是一个平面的蓝图,只有通过教师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变成鲜活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课程,只有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工作,才能最终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完善、建立了一系列的标准框架,完善了选修课管理制度、建立教师开设选修课的管理制度、构建了"校本研修一体化"的新研修模式,建立了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生选修课修习制度、学分管理细则、学生选修课反馈制度。建立了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为每一位教师在校园网上建立记录成长的电子档案,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这些制度的建立和落实,确保了课程实施的质量,也确保了培养人才的质量。
5、课程体系构建的硕果--提升发展品质
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品质,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如我校的每届科技节,都有贴近实际的主题,并在形式上不断创新。主题技术设计大赛、专家讲坛、PMT创意比赛、动手智力对抗赛、主题板报大赛、网页制作大赛、优秀科技论文评选等,都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的欢迎。哈工大博士导师、百家讲坛名人、北京大学博士、南极科考队员等也带来精彩的讲座。通用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为科学节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在同学们的广泛参与支持下,科学节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师生们心中,成为三中的一个品牌活动。通过一件件精巧的作品、一篇篇构思新颖的论文,同学们在实践与体验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素质。
我校的创新实践教育活动虽然仅走过了八个年头,但培养学生个性的成绩却不容忽视。截止2012年4月,我校共获得省一等奖24项、国家三等奖10项、国家二等奖3项、国家一等奖4项、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3人。其中,2007级学生张岸汀的《电子噪声监测警示装置研制及公共场所等室内电子噪声污染调查》获国家一等奖;2009年,《木工结构设计与制作》、《需求与创新科技设计》获综合实践活动国家级一等奖;就在几天前,2012年4月3号举行的黑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高二学生孙翊文设计的"高层火灾报警器"获得一等奖,同时该发明已于去年获得了国家专利。在此基础上,依托于信息技术教研室和通用技术教研室,我们成立了哈三中创新工作室,目前有学员100余人。
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目前有nm社(又名主持人社)、国际象棋社、足球社、数学物理社、摄影社、志愿者协会、模拟联合国社团、天蓝话剧社、音乐社(有电声乐队、古典乐队、民谣乐队)、羽毛球社团、街舞社、哈三中合唱团等二十几个。以模拟联合国社团为例,该社团成立于2005年,学员先后在北大模联、复旦模联、蔚蓝国际中学生模联、HMUN China模联、哈佛模联大会、波士顿模联等比赛中获得"最佳代表奖"、"杰出代表奖"、"最佳风采奖"、"最佳谈判奖"等大奖。2011年,我校又一次举办了包括东三省学校在内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这已是第三次。共有20多所学校的近200名代表出席,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给学生以其个性化的兴趣为基础的选择性学习的机会,给他们以丰富的真正热爱的学习内容,给他们搭建了张扬、展示、发展个性的平台。
(三)集中学科力量探索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并开展学科特色活动
我校各学科教学根据学科特点进行了"发展学生个性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各学科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特别是考虑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采取了各自不同的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数学六环节教学模式:1.复习导入。2.探究概念。3.设疑释疑。4.精讲点拨。5.巩固反馈。6.总结升华。
语文三步教学法:三环节:知识感知、探讨挖掘、实践应用;三延伸: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一原则:"一课一得"。
物理教学三种模式:"游戏式"、"实验式"和"建构式"。
化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巩固检测,课后提升。
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提高技能、改进实验、合作学习、反馈提高。
历史--口述史教学模式:将口述史料作为课程资源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将口述史作为课题研究方法引入研究性学习。
政治"三新型"课堂教学:遵循的原则--233原则,即双主原则: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三贴近原则: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三观培养: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五段式"教学为载体:导课诱趣-导学明理-导用深化-梳理归纳-运用反馈。
英语课堂教学"四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课程评价创新。
地理开放式课堂建设:缘自教师对学习者的情感与动机的关注:形成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拓展和自我实现,开放课堂要求教师收放自如,开放课堂有多种含义,开放课堂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学习。
体育教学--以人为本:高一快乐体育,高二技能体育,高三人文体育。
艺术选项教学:改革授课方式--大课时合班制、改革选课方式--半自主选项。
心理健康--健康教学:采用PLA方式(Participatory Learning and Action),体验式活动重在全员参与和现场感受,团体训练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以评促教,以练践学。
通用技术--实践教学:学有所思,以"文实践"的方式来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思有所用,以"武实践"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各学科还开展了学科特色活动,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语文学科探索组织的学科特色活动有:诗歌朗诵音乐会、戏剧节、辩论赛、演讲赛、硬笔书法段位考评等。地理学科的学科特色活动有:课前演讲、读报时间、地球日征文、环境日签名、"地理纪念日"板报、"外星人来了"书画展、等高线模型制作、天文观测等。信息技术学科特色活动有:信息科学协会、专项竞赛等。化学学科组织的学科特色活动有:化学学生讲堂、化学实验装置图大赛、化学方程式大赛、元素周期表制作大赛等。
学科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学科特色活动的组织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日常化,将学生的学科个性发展纵深化。
(四)多元评价方式体系改变对教育教学结果评价与衡量的方式
能否改变对教育教学结果的评价与衡量的方式是最终能否真正落实学校个性化教育的根本,如果以学科成绩为上、学科成绩唯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的成长那么我们所说的一切都无法真正实现。我校在这一方面做了充分探索。我们每一学期使用的《学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记实表》中对于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运动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多方面进行实录,另外还有多维度的学科综合素质评价记录,分为自然科学类学科、工具类学科、人文素养类学科、体育与健康类学科、艺术类学科、技术类学科等六大类学科,根据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发展的特点特别分类制定了各学科《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无论是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方面的评价还是各类各学科的评价都以真正的衡量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尺度,并且以不同学段中学生的不同特点为前提,真正使得学生在评价与反思中能够自信健康地发展。
(五)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多元选择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基础保障
除了参加高考选拔在国内高校获得人生发展之外,多年来,哈三中有近1/3的同学在考入国内大学后纷纷选择出国,现在多数发展得很好,他们有着扎实的专业能力、深厚的实践底蕴、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态。哈三中在制订高中培养目标时,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思维,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国际视野等。基于此我校提倡并鼓励部分学生选择高中阶段出国留学。哈三中利用自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学术交流,为立志于出国深造的学生搭建了全省首屈一指,全国一流的对外交流平台,我校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宽口径的升学选择方面也作了积极探索,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选择,这应该是个性化教育的延伸和保障。
1.普渡大学直通车
该项目合作至今已有六年,哈三中有直接推荐权,经三中审核后,普渡大学直接录取。条件:①在入学前,托福≥80分可直接入读本科;②<80分,可被普渡的本科生录取,但要经过为期不超过一年的ELP语言培训,在一年内可随时进入本科学习。
2.日本留学预备班
08年哈三中面向全市考生招收以赴日留学为目的的学生,这是哈三中与日本最好的语言学院的合作项目。日本集中了亚洲地区最多的全球一流大学。学生们通过国内三年的文化课学习及日本语言的培训,有极高希望考取日本最著名的大学。条件:使用日本语检测考试(J-TEST)到达E级以上;或日本语能力测试(NJLPT)过三级,就具备赴日留学资格。
3.ACT--GAC留学项目
ACT为美国大学入学考试,GAC为国际英语预科课程,是ACT美国高考的子课程。目前,GAC黑龙江省特许中心座落在哈三中,并只针对三中学生进行课程培训。高二阶段(高二下学期至高三上学期)进行GAC实名课程学习,并于当年的10月、12月参加美国大学入学全球同意同步考试,满分36分,18分以上可以申请美国大学,29分以上可以申请美国常青藤学校。
4、NCUK国际预科班
2011年初,哈三中引进NCUK--IFY课程,该项目为英国、澳大利亚留学项目。
英联邦国家大学必须要完成13年的基础课程后方可攻读学士学位,针对国内高中生而言,仅有12年的基础教育。该项目的IFY课程正是满足此条件而经17年发展,现已被众多国家采用的课程体系。
我校有意向赴英联邦留学的学生可以通过该项目进行为期一年的全封闭式学习而只需雅思成绩,直接获得大学的无条件录取。
5.小语种留学项目
主要是针对韩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的留学项目。
6.加拿大留学项目。
7.新加坡留学项目。
以上几个方面的探索使学生除了参加高考选拔之外,还多了个性发展的机会,我们的学生未来发展的宽口径、多元化的出路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了坚实的桥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不断细化并做更深入地研究,争取在更多领域也能为学生寻找到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舞台与出口。
(六)立足校本,践行研修,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保障学生的个性发展
毫无疑问只有教师在思想意识、教学能力、专业素养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实施学校的学生个性化教育才有保障,各项探索才能更加有效地得到落实与发展。而这一切我们主要通过校本研修的方式不断形成集体学习与反思的习惯,我们在努力追寻一种以校本研修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以此保证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1.努力创设良性研修机制,实现校本研修制度化
校本研修的三个切入点:制度是关键、反思是起点、行动是途径。因此,要推动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首先要建立校本研修的导向机制、监督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整合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和年级的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教研网络。
(1)导向性制度:以导向性制度的建立引导各科各年龄段的老师有一个自我评价和努力的方向。我们的导向性制度有:《哈尔滨第三中学教师岗位职责》(分层次)《哈尔滨第三中学骨干教师评定标准》《哈尔滨第三中学一堂好课标准(十四个学科)》《哈尔滨第三中学各学科教学基本功(十四个学科)》。
(2)保障性制度:以保障性制度的建立保证青年教师成长、具体研修行动的落实。我校的保障性制度有:《哈尔滨第三中学学科导师制》《哈尔滨第三中学岗位大练兵方案》《哈尔滨第三中学基本功大赛题库》《哈尔滨第三中学校本教材开发流程》《哈尔滨第三中学校本课程选课指导》。
(3)监督性制度:让监督性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约束和规范研修行动的作用。这些制度有:《哈尔滨第三中学校本研修管理与检查细则》《哈尔滨第三中学骨干教师动态考核评估管理细则》《哈尔滨第三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哈尔滨第三中学教学事故管理细则》。
(4)激励性制度:以研修活动中各种奖励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激发教师的参与研修、提升研修要求的原动力。激励制度有:《哈尔滨第三中学优秀论文、教育叙事、课件、课堂、选修课、教案评审方案》《哈尔滨第三中学优秀备课组、教研组评选细则》。
各种动态的人性化的评价和管理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教师参与研究的行动,使教师在追求中去自主发展,去积极探索,让教师有一个专业化的"状态",使教育、教学研究成为学校的一种生活、一种习惯、一种文化,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
2.关注学生教师成长感受,追求校本研修生命化
我校的校本研修活动首先关注了学生的终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每一个研修专题的确立、研修活动的策划都极大限度地关注了其对学生产生的意义与价值。我们的研修活动的设计主线是使"教"为"学"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淡化甄别与筛选,强调保护与激励等,这些校本研修中的课题,终点指向非常明确,那就是关注教师的成长进而实现学生的生命成长。
(1)研修机制建立在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之上。
为了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形成良好的青年教师成长机制,有利于更深入开展校本研修工作,继承并发扬我校"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我校设立了"学科导师制"(又称带教制)极力为新教师搭建锻炼成长的平台,促使新教师快速提高教学综合素质。
开展组织了哈尔滨第三中学校级骨干教师的评定活动,从师德表现、示范作用、校本培训及新课程实施的引领作用、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工作业绩和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制定评比细则,从教学常规,教学工作等方面制订校级骨干教师业务考核标准。通过说课、上课与评课活动,岗位大练兵,展示主持校本研修和集中培训等形式,将骨干教师培训落到实处。
(2)培训内容确定在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的问题解决之上。
我们的培训内容建立在对受训教师充分的调研的基础上,所选内容是帮助教师解决在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题,是充分考虑了教师工作需要与学生成长需要的。
(3)培训方案的设计在教师水平与能力的自我提升之上。
每一次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都充分考虑了在每一位受训教师成长之路上是否会给予他们以能力和水平上的提升,让老师们在感受提升的同时体验职业成长带给他们的幸福感,让老师们的生命绽放喜悦。
3.立足学科特点挖掘深度,力求学科研修专业化
教研组是学校的教学业务组织,承担着校本课程开发、本组教师教学管理、教科研活动和具体实施教学计划、检查评估教学质量、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及指导教学实践等任务。它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前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学生发展优劣的关键,而教研组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一个学科教研组的建设水平一定意义上影响到该学科的教学研究水平、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科发展状况。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拓展教学内涵的主要途径,我校一直以来都在努力以学校的宏观文化为引导来建设各教研组独立的特色文化,我们力争让"教研组文化"成为哈三中在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1)教研组展示活动。
(2)各学科根据教学要求和各学科特点确定动态化标准,并在日常工作中贯彻标准,细化标准,完善标准,发展标准。
(3)确定校本研修日,在常态化的研修中加强各组专业化水平。
我们正是通过教研组校内或校外的各种学科研修活动这一载体,引领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化训练,利用教研组这一阵地吸引一批人、带动一批人、激励一批人、提高一批人,不断加强我校各学科的专业化水平,以此促进学生学科方面的个性发展。
4.全力构筑立体研修平台,建构校本研修多维化。
我校的校本研修活动并不是那一个部门独自承担、单独负责,而是所有校长都有参与,各部门协同作战共同努力的学校根本性工作,我们整合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和年级的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教研网络,力求各部门立体化、多维度构建我们的校本研修工程,同时也力求多维度开展一系列的研修活动,使我们的研修能产生更大的效益。
高三教师组的研修力求在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上都有发展。其中纵向研修活动安排以备课组为单位,按照相关主题进行纵向深度研讨,例如,不同层次学生现阶段存在问题,各阶段针对性解决策略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讨。这种有深度的研讨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摆脱了经验的束缚,提高到理性的层面;它也能让我们不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相信这种深度探讨更会将我们的教学水平不断带入新的境界。
另一方面,我们还有横向主题研修活动,主要以学年为单位,各备课组长按照主题于研修前在组内充分进行调研准备,然后在研修过程中与其他备课组进行横向研讨,这样的主题研修我们每个学期都会进行,如高三学年先后进行了小专题的横向研修活动,在这些研修活动中备课组长之间将本学科老师们的有效做法充分进行交流,彼此对其他学科的做法也提出各自的看法与认识,在这样的横向交流中彼此充分沟通学生的各种情况,彼此也充分借鉴其他学科的有效做法,从而从另一层面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
5.创造探索研修可行模式,加强研修模式创新化
我们的研修模式主要有:
(1)实践模式。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通过听课、评课、磨课,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同课重构等方式,根据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的问题,进行主题式研修,把大家共同研究的可操作性的策略应用于教学中。
(2)理论模式。通过专题讲座,专家或教研员、骨干教师与教师的对话,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之中,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技能模式。围绕新课程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要求,着重培养教师建设、开发、实施、评价课程的能力,培养信息搜集传递与应用、科学处理课标教材等内容的教学技能。
(4)评价模式。教务处定期开展主题式的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校本课程研讨课、活动课、选修课等多种类型的教学展示课、评比课。
在坚持传统集体研修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在网络环境下的集体研修形式。
我们以学校网络环境为基础,已组建的"哈三中各教研组"QQ群、"黑龙江省学科教师"QQ群为网络平台,实现本校教师之间、本地区各校教师之间、不同地区各校教师之间利用网络平台集体研修,使集体研修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登上备课平台,就可以和其他教师交流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这就弥补了传统集体研修的备课人数、备课时间、备课资源、备课地点有限的种种不足。我们的创新模式主要有:(1)超越文本--在同一办公环境下的网络备课。(2)超越空间--两个校区异地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3)超越时间--延时备课。
6.针对性解决现实中问题,见证校本研修实效化
研修中我们以研究的眼光分析、审视教学实践中、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点滴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我校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以不同学年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特点为依据,以两个校区的不同学情为出发点,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针对不同学年的不同问题确定研修重点:高一学年:主题是"调整适应"。高二学年:超越强化。高三学年:冲刺提升。
7.发展友好学校之间交流,打造校本研修校际化
在褊狭的教育空间里即使种子再优良、土地再肥沃也永远生长不出参天的教师成长之树,开放不出艳丽的教学进步之花,结不出丰硕的学生成才之果。
我校的研修活动既植根"校本",又链结"校际",以活动为载体,以校际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学校间互动,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为教师搭建共同成长的平台,营造"合作、交流、互助、分享"的校际教研氛围,打造富有特色的校际教研文化,促进教师"尊重互信、共同提高、学教相长、和谐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8.承担社会责任答疑解惑,完成研修成果社会化
我校教师能够把校本研修的成果进行有效传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发挥我们校本研修的辐射作用。应该说我们的研修活动也因为参与这类活动而提升了价值,因为英国诗人约翰•堂恩说"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以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为己任,而且如果能够尽己之力,让有些事情因为我们的努力而更加美好,我们也会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当然我们也把这样的活动看作是我们难得的督促我们提升的机会。
五、实施学校个性化教育的反思与设想
(一)反思
在几年间的探索中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学生在高中三年中个性化成长的进步与喜悦,这是一种张扬与完善每一个"我"的成长,这也是伴随着真实的喜悦与幸福的进步与发展,但反思过去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行动中调整完善。在高考制度的压力下有时应试利益考虑得还是多了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发展还显得不够充分,老师们对"教师"职能的认识与把握还不能够根本改变,在课堂模式方面还不是每一个学科都能够拥有更为有效的落实个性化教育的方式,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效果的教学环节还不够细致深入,网络学习这种更为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方法作用发挥还显得不够有力等等,这些还需我们进一步探索。
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跟大家交流这样几点思考:
1.差异。尊重教育者的眼里应该写满人字,只有教育者真正意识到站在你面前的生命个体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精彩,教育才会更加成功。
2.等待。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因此要学会等待,学会宽容,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3.成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奠基。学校为学生搭建各种可供选择的平台,让他们有选择的自由,让他们在选择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天赋,从而用最佳的教育方式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得到最优发展,最终为他们将来的幸福奠基。
(二)展望
1.继续探讨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日常化。
2.发展培育良好的家庭个性化教育,形成家校合一的个性化教育的合力。
3.大力开展校本研修活动,进一步促进全体教师对教师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职能的认知与定位。
4.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等。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5.改变观念、创设活动,进一步营造让学生们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著名学者、语文教育专家吕叔湘说:"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材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把种子种在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教育家叶圣陶也很赞成这个比喻,他认为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以我们说教育者所扮演的角色只能是农夫的角色,一个园丁的角色,而不是生产流水线上的车工刨工。为了扮演好农夫、园丁的角色需要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更需要学校教育中融入个性化教育的有效成分。
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因此,我们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为核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实际,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前提,以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化、课程多样化、渠道多元化为目标,科学施教,大胆实验,努力形成具备哈三中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格局做出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