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上传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一年级科学上册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案」一年级科学上册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我们知道的植物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学科

科学

学段: 低年段

年级

一年级

相关

领域

生命科学

教材

书名:《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 ; ; ; 出版日期: ;  ; 2017 ; 7

 ;

 ;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形象思维主要包括分解、组合、类比、联想、想象。

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获得,我认为本课首先是形象思维的强化和发展,再初步过渡到到抽象思维。从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参与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上,通过对表象的分解、组合、类比、联想,强化形象思维;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推理,实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初步过渡。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说出常见植物的名称及特点;知道生活中的花、草、树、水果、蔬菜都是植物或植物的一部分;能通过小组讨论和对比观察,认识到植物有生命,有生长变化。

2.科学探究:能够用看和摸的方法对比观察植物和塑料植物,运用比较思维认识植物的特点。学习水培豌豆。

3.科学态度:在观察活动中爱护植物,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4.科学技术与环境: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

 ;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用看和摸的方法对比观察植物和塑料植物,运用比较思维认识植物的特点,认识到植物有生命,有生长变化。

2.教学难点:能通过小组讨论和对比观察,认识到植物有生命,有生长变化。

教学流程示意

教学环节  ; ; ; ; ; ; ; ; ; ; ; ; ;教师活动 ; ; ; ; ; ; ; ; ; ; ; 学生活动 ; ; ; ; ; ; ; ; ;  ; 设计意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过程

一、点明中心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1. ; ; ; ;  ; 提问:从植物大战僵尸中请来一些植物伙伴,你认识吗?它哪里特别?

 ; ; 出示游戏图片:向日葵(花),三叶草(草),树干(树),白菜(菜),樱桃(果),睡莲(开花,水生植物)。

2. ; ; ; ;  ; 交流:花、草、树、水果、蔬菜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植物。它们有的是一整颗植物,有的是一部分植物:比如向日葵。向日葵上除了花朵还有什么?高高的一株向日葵是怎么来的?

3. ; ; ; ;  ;


 ; 植物对我们并不陌生,植物身上也有许多我们没有思考过的问题。今天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来研究植物:植物是什么样的,植物和其他东西有什么不一样?


1.1 板书1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入手,让学生意识到,这些类别都是植物,激发学生类比、联想思维。以向日葵过渡,第一个问题明确有些常见植物其实是植物的一部分,初步认识植物的组成部分:第二个问题暗示学生植物是有生长变化的,并点明中心问题——什么是植物及其本质特征。】

 ;

二、认识植物及其特点

1. ; ; ; ; ; ; ;  ; 讨论:回忆你喜欢的植物,和小组同学交流原因,如:生活环境特殊?叶子特别?花好看?果子好吃?……



 ; 2.1 板书2


2. ; ; ; ; ; ; ;  ; 交流:我们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 2.2 板书3


【设计意图:在前一环节打开学生思维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说出他们对植物种类及其特点的认识,激发学生类比、联想思维。并在教师引导下对植物的特点进行概括,激发分解与组合思维:植物的共同点有哪些?】

 ;

 ;

三、对比观察,探究植物的本质特点

1. ; ; ; ; ; ; ;  ; 交流:世界上有许多植物,也有许多不是植物。你是植物吗?你和植物有什么不一样?

2. ; ; ; ; ; ; ;  ; 植物和人不一样,那植物和其他东西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可以找一种植物和非植物做代表,放在一起比一比就清楚了。

对比观察:塑料绿萝不是植物,它和绿萝哪里不一样?

② 如果将一棵绿萝和塑料绿萝,放在空教室一个星期,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3.


 ; 交流:绿萝需要一定的环境维持生命,塑料绿萝则不会有什么变化。换言之,绿萝有生命,塑料绿萝没有;绿萝有生长变化,塑料绿萝没有。绿萝是植物,所以植物有生命,有生长变化。它所有的一切都依赖于生长。


图3.1 板书4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凸显植物与非植物的不同点。先将人与植物对比,容易带入思考。再选取塑料绿萝与绿萝对比,将形态和种类上的差别去除,将对比观察聚焦到植物作为生命体的本质方面,激发比较思维。最后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简单推理,概括出植物作为生命体的本质特征。】

 ;

四、种植活动,直观感受植物的生长变化

一节课内无法感受到植物的明显生长变化,我们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来观察。今天起在家水培豌豆,以图画或照片的形式,连续记录8天,见证豌豆的成长。

视频:水培种子方法。

记录单:观察记录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种植活动直观感受植物的生长变化,是本课重点的延续,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在第一课学习种植和观察记录的方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五、班级记录单小结

画图总结:我们从生活中常见的花、草、树、水果、蔬菜开始,走进了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画出树根)。每种植物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延伸出树干),但作为植物,它们都有根、茎、叶,能开花,会结果,会生长(继续延伸树干)。最重要的是,植物有生命,能生长变化(延伸出树冠)。为了充分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我们种一颗植物,并观察记录(继续延伸树冠)。



 ; 5.1 板书5


【设计意图:将板书设计为大树,既契合植物单元的主题,又能明显看出学生对植物认知层层深入的发展。梳理学生知识和思维的获得。】

 ;

 ;



 ; 板书设计及说明


本次设计采用单元班级记录单。板书不是写在黑板上,而是一张大白纸上,每节新课基于上一节课的学习,并不断扩充新的认识。为体现植物单元的特点,板书呈现为一课茂盛的大树,本节课的板书处于树干和树冠底端的位置。“植物”一词写在树干中央,是本课和本单元的核心词。随课程进行,板书由下至上发展,并以圆圈表示分类,虚线表示逻辑关系,依次为:各种植物—各种植物的特点—植物的共同特点—植物作为生命体的本质特点—观察生长变化的方法:种植。后续课程再沿着种植活动向上延伸,直到长满整棵大树,形成完整的单元逻辑。

 ;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评价。例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参与其中,并在适当的时候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及时发现学生在观察和讨论中的亮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学生观察活动出现问题时给予适当的帮助。

2.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参与程度和合作交流意识,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鼓励、强化和指导。

3. 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进行展示,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激发自信心。

评价量规

科学概念

水平1 说出植物的名称

水平2 说出植物的名称及1-2个特点

水平3 说出植物的名称、种类及1-2个特点

科学探究

水平1 运用眼睛看、手轻摸的方法观察绿萝和塑料绿萝

水平2 运用眼睛看、手轻摸的方法观察绿萝和塑料绿萝,并发现二者不同点

水平3 运用眼睛看、手轻摸的方法观察绿萝和塑料绿萝,发现二者不同点,并向他人阐明原因

科学态度

水平1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与同学合作,兴趣浓厚

水平2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与同学合作,认真听取他人发言,兴趣浓厚

水平3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与同学合作,认真听取他人发言,兴趣浓厚;能够在教师引导下有意识地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 板书采用大树样式的班级记录单,贯穿单元学习。

本课作为一年级一单元第一课,需要充分发梳理学生对植物的认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打基础。学生在课上每一句回答,都值得保留下来,成为全班的积累。因此我将板书改为班级记录单,每班一张大白纸,每次课的板书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延伸记录,内容包括学生发言和重要结论。由于是植物单元,我将班级记录单设计为一棵大树,贴近单元内容,思维和知识的学习也是呈树状发展的。主题词“植物”写在树干中央,第一课的内容从树根开始,到树冠底端为止。后续课程再向上延伸,直到长满整棵大树,形成完整的单元逻辑。

2. ; 强化学生形象思维,初步培养抽象思维。

通过知识学习,本节课培养的形象思维有分解、组合、类比、联想;抽象思维有推理。

首先说出对植物的了解,并在教师指导下梳理:名称、种类、特点。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类比思考,打开思路;根据他人的回答进行联想,拓宽知识,形成良性循环。

接着从不同种类的植物中概括共同点,进行分解和组合思维的加工;再通过对比观察,将观察现象通过比较思维的加工,加深对植物共同点的认识。

然后通过情境提问:绿萝和塑料绿萝放置一星期有何变化?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进行简单推理,向植物的生长变化思考,得出课堂关键结论。

最后通过班级记录单总结,将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强化课堂学习获得。

 ;

 ;

 ;

 ;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发表文章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