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  ;  ;  ; 邯郸市邯山区 2019年教师个人课题 北张庄学区郑陈岗学校 白英飞
一、教材分析
“认识平均数”这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以3个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平均数、把握平均数的意义。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在感知、操作中认识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学习数学。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基本养成,乐于动脑,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对数观察的经验,对于简单数据能进行直接的判断。因此,这堂课的内容是引导孩子们从简单事例入手,理解平均数,并应用于实践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例,感受平均数的产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
2.过程与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在小组中团结协作,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制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教学难点为: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四、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材内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境中学—发现问题;问中学—思考质疑;动中学—锻炼能力;练中学—巩固提高。
五、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五大环节。下面我将对教学过程进行具体说明: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开始,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熟悉的情境:同学们,老师今天准备了15支铅笔,想奖励给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5名同学,我把他们放到了5个笔筒里。(出示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有什么想说的吗?(吸引学生注意力,鼓励学生发言)
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能够把笔筒里的笔通过“移动”达到同样多,从而揭示课题——《认识平均数》。以这样的方式开课,不仅拉近了抽象的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交流探索,分析数据。
在这一环节,我出示了四(1)班两个组的成绩:
第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向学生发问,“你获得了那些信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会做好方向引导。
第二步: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再继续发问,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在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我会筛选出和本节课密切联系的问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全班同学共同探讨。(课件呈现)“是一组投的准一些,还是二组投的准一些?”这时候学生会开动脑筋去想,此时学生有了想法,我会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
第三步:不同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做出总结:两个小组参加比赛的人数不一样多,比较总数不公平。应该算一算每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再比较,比较合理。
本环节通过: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总结,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平均数产生的意义。
(三)掌握新知,解决问题。
计算每组的平均成绩看一看,这种先计算总和,再计算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的方法,也有一个名字叫“先合后分”,此过程通过学生黑板演示,小组合作计算,给学生规定时间,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在学生计算出结果后,老师宣布哪组是冠军队,此时学生兴趣极高,课堂气氛浓烈。
课件出示例3,使学生在理解了平均数,会计算平均数后,抓住时机,让学生进一步应用,从而巩固对平均数的掌握,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和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四)巩固练习,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及魅力。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又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
1、小军的身高1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120厘米的游泳池中,会不会有危险?
2、小明所在的四年级平均身高是30千克,小明的身高一定是30千克?
通过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相对关系,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为今后知识的发展做铺垫。
(五)回顾全课,感悟提升。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通过谈收获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包括:课题和知识要点。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一目了然,突出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同时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