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上传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从经验到新知的跨越 任延新

「生活感悟」从经验到新知的跨越 任延新

从经验到新知的跨越


 ;任延新


前几天考试,有一道用合适的单位填空的题目:小丽跑50米需要10( ;  ;),两个班级总共错了将近40人,这里有多数填的是分钟。我问其中一个学生:你问什么用分呢?学生:我觉得10秒很短,课是50米很长。我接着问:前几天你们体育测试跑50米了吗?学生:我想起来了,我当时用了9秒多,所以这里应该填秒。

我想,填“分”的很多和他是一个想法,可是令人疑惑的是他们都进行了50米的测试,并且当时都给体育老师报过自己的测试时间。知道了10秒很短,这是有了知识经验,进行了体育测试这是有了生活经验,那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在填空的时候出现这种问题了?从提示学生进行体育测试时他恍然大悟的表情来看,是他们把数学和体育分开了,推而言之,数学被他们和其它的东西隔开了,在他们的心目中,数学就是数学,语文就是语文,体育就是体育,游戏就是游戏,这些东西之间是没有联系的。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割裂?

在老师的印象中,只要是学生有的生活经验或者知识经验,在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他就能自然的想到并且运用,这似乎成为了一种默认。事实上,就像在实践和真理之间是有一道鸿沟需要填平一样,在经验和新知之间也是有一道障碍需要去跨越,这种跨越水平的高低,就是我们称之为“能力”的东西。第一种学生遇到需要调动经验的时候,可以自动的在头脑中调动;第二种学生在遇到需要调动经验时,需要在老师的提醒下实现调动;第三种学生在老师的提醒下也需要多次才能实现调动。老师的作用,就是让第二种学生逐步的实现自动调动,让第三种学生逐步提醒后就能调动,用数学上的说法,就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仍然用这道题目为例,一共100多学生,有60人做对,说明第一种学生的数量已经很多了;错误的学生和老师交流后能立即知道原因,说明对长度和时间单位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不排除用不断的训练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做对这个题目,但是,学生总有一天会遇到没有见过的题目,等到他们长大了也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当他们不具备这种能力,不具备“数学思想方法”的时候,他们就永远不会去实现自我跨越。在日常的课堂上,多给学生这样自我跨越的机会,多给学生在实现跨越的路上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在跨越的路上自我调整的机会,有了足够的经历作为积累,有了不断的调整作为积累,当第二种学生再需要调动经验时,他们就会自动调动,第一种学生也就越来越多。从经验到新知的跨越,转化、类比等是常用的方法,这个题目中的目的就是考察学生对50米和10秒这两个量的理解,基础是1米和1秒这两个标准。50米跑10秒我们可以用生活经验测试,那么汽车行驶100千米还能实际测试吗?遇到这些不能实际体验的东西时,能发挥作用的只有能力,只有数学的“思想方法”。小学的数学有生活经验做为支撑,初高中的数学这种生活经验支撑越来越少,头脑思维经验的支撑越来越多。在小学,别浪费了这种可以用生活经验支撑新知学习的机会,否则,后期就没有办法实现思维经验对思维经验的支撑。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发表文章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