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上传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李竹平|《四季之美》文本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

「教案」李竹平|《四季之美》文本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

李竹平|《四季之美》文本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


文本教学解读

选入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四季之美》,原文是日本平安时期女作家清少纳言的作品,课文是日语翻译家卞立强的译作(选作课文时有改动)。选编这一文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文字感受自然之情趣的同时,初步体会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从导语页的“语文要素”和课后题的设计来看,教材意图只在体会这两种描写,并不强调欣赏这两种描写所呈现的美感。“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学习要求,是在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提出的。

教材的目标定位,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四季之美》文后的第一个题目有这样的要求:“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韵味”,当然指向“美”的感受了。而且,“韵味”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非沉浸其中倾心感受产生共鸣所不能悟得。这个题目的要求,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高的,甚至比“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要求还要高——对“韵味”的体会,必须将静态美和动态美联系起来,在美的流动和变化中感受、体验。

还是不纠结于教材本身的问题吧,来看看文本本身,想想学生与文本相遇后的可能性。

课文题目是“四季之美”,体会文章通过文字表现出的四季之美,是一个毫无疑问的选择——只要开始阅读课文,这一目标任务就必然被题目开启了。自觉带着思考展开阅读,通常会从“美在哪里”“分别是怎样的美”等角度理解、欣赏文本。

美在哪里呢?春天黎明时东方的天空、彩云;夏天夜晚里的萤火虫;秋天黄昏时归鸦、大雁和风声、虫鸣;冬天早晨里的炭火。这些不同季节里,一天不同时段的事物,是学生很容易注意到的。

分别是怎样的美呢?通过文中具体事物形象的文字描写,可以体会到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姿态以及给人的审美感受。这也是学生能够初步读懂的。

分别是怎样的美,这是将对四季的描写分开来阅读体会。细细品读整篇文章,又分明感觉到,这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事物的美,都给人一致的美感——恬静而生动,一切都显得和谐美好。应该,这就是作者想要表现的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吧。这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不一定能够感受出来的,因为这不仅需要对文字的敏感,还需要有与文字共鸣的“经验”。

什么样的文字才能表现出这样“独特韵味”呢?如果读过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就会发现,她的每一篇文字,总给人纯净安然、恬淡和谐的感觉。《四季之美》当然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作为《枕草子》中的第一篇文章,《四季之美》奠定了整本书的文字风格和情绪氛围。

五年级学生感受这恬静而生动的韵味,就要聚焦文章精心选择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描摹的画面,蕴含的意趣,例如“泛着”“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翩翩飞舞”“蒙蒙细雨”“闪着”“朦胧的微光”“点点归鸦”“比翼而飞”“心旷神怡”“手捧暖和的火盆”“闲逸的心情”等等。轻轻地、静静地读着品着,想象着这些画面,一幅幅一帧帧出现在眼前,不知不觉心就会安静下来,就会感觉一年四季都是那么美妙,时光从容,每一天都充满了诗意。

接着,再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画面,几乎都是动态的,动态的却给人带来恬静的感觉,就是因为文中绝大多数表示动态的词语,表现的都是一种从容悠然的姿态,充满了优雅的情趣。

如果,觉得“急急匆匆”“熊熊”等词语破坏了这种恬静和生动,显得不够和谐,不妨对比一下周作人先生的译作:

四时的情趣【日】清少纳言 周作人译

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微细的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

夏天是夜里最好。有月亮的时候,这是不必说了,就是暗夜,有萤火到处飞着,也是很有趣的。那时候,连下雨也有意思。

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阳很辉煌的照着,到了很接近山边的时候,乌鸦都要归巢去了,便三只一起,四只或两只一起的飞着,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更有大雁排成行列的飞去,随后变得看去很小了,也是有趣。到了日没以后,风的声响以及虫类的鸣声,也都是有意思的。

冬天的早晨最好。在下了雪的时候可以不必说了,有时只是雪白的下了霜,或者就是没有霜雪也觉得很冷的天气,赶快的生起火来,拿了炭到处分送,很有点冬天的模样。但是到了中午暖了起来,寒气减退了,所有地炉以及火盆里的火,都因为没人管了,以至容易变成了白色的灰,这是不大对的。

周作人先生将题目直接翻译为“四时的情趣”,想必他在阅读日文原文时,就被字里行间的“情趣”所感染了——这种情趣,从他的译文中就可以感受到,是恬静的生动,是时光悠然,岁月静好,是那份打心底的对生活的热爱。

台湾作家林文月的译文,也突出“情味”二字,节奏用词也是闲逸悠然的——“独特韵味”正在于此。

课堂上,如果安排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欣赏发现,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既可以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多样选择,又可以提升遣词造句的能力。课文后有一道“选做”练习,是仿写练笔,目标就是用合适的词句描写某个景致,营造出“美的氛围”——教材题目中用“美的氛围”来概括课文的特色,显得含糊了,到底是什么样的美,应该准确表达出来,这样也能引导学生抓住景致具体特点,用适切的语言来描写。

这样解读下来,学习目标的定位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也就清晰起来了。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

1.自主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心旷神怡”“闲逸”等词的意思。背诵课文,积累语言和表达经验。

2.在了解作者通过四季哪些不同事物来表现美的基础上,发现四段话中用词的共同特点;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课文动态描写中表现出的从容恬静,体会作者笔下四季闲逸而生动的韵味,感受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3.学习课文精选事物、准确用词的写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景致,把这个景致独特的(如热烈、恬静、丰富、简洁等)美表现出来。

学习流程:

板块一 ; 词说四季,激发品读兴趣

一、聊聊对四季的印象。

1.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你会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春夏秋冬呢?交流自己想到的词语。

2.我们读过很多古诗词,诗人笔下的四季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出示描写四季不同的诗句,读一读,感受诗人笔下四季不同的特点。

春天: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生动)

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热烈)

秋天: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萧瑟)

冬天: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凛冽)

二、教师谈话激趣:今天我们要一起品读的《四季之美》,是日本古代女作家清少纳言的一篇作品(简介清少纳言)。文章很短,她这篇文章中的四季,是不是也有着各自截然不同的特点呢?自己一段段读一读,注意课文中描写具体景致的词语,用心感受,尝试做出自己的判断吧。

三、学生自读,关注具体词语,做出初步判断(圈画批注)。

板块二 ; 词品四季,感受恬静韵味

一、交流分享:每个季节分别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的?

二、品读发现,感受恬静韵味。

1.读一读教师出示的词语,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

一点儿一点儿泛着 ; 微微的 ; 飘着 ; ;

翩翩飞舞 ; 蒙蒙细雨 ; 一只两只 ; 闪着朦胧的微光

点点归鸦 ; 比翼而飞 ; 心旷神怡

捧着 ; 暖和的火盆 ; 闲逸的心情 ; 和谐

2.发现交流的基础上,关注动态描写,体会动中之静。

3.反复朗读,想象画面,感受字里行间恬静的韵味,争取做到熟读成诵。

三、再读思考,交流讨论:为什么清少纳言心目中的四季都有恬静而生动的韵味?可以从文本信息中找原因,也可以做出自己的推测。(从文本信息看,作者有意选择了不同季节中一天内不同时段的精致来描写;从作者特别注意到四季中这些景致表现出的相同韵味,可以推想她是一个从容恬静、热爱生活的人。)

板块三 ; 词句对比,丰富语言经验

一、挑战发现:细心地读一读每一自然段,看看有没有词语与从容恬静的韵味不和谐。如果有,这些词语怎样更换才与从容恬静的韵味一致。

二、对比阅读周作人的译文,然后简单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三、倾听教师朗读林文月的译文,对比课文和周作人先生译文,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春曙为最

【日】清少纳言 ;  ; 林文月 译

 ;  ;  ;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微露光明,泛紫的微云轻飘其上。

 ;  ;  ;夏则夜。有月的时候自不待言,无月的暗夜,也有群萤交飞。若是下场雨什么的,那就更有情味了。

 ;  ;  ;秋则黄昏。夕阳斜照,近映山际,乌鸦反巢,三只、四只、两只地飞过,平添感动。又有时见雁影小小,列队飞过远空,尤饶风情。而况,日入之后,尚有风声虫鸣。

 ;  ;  ;冬则晨朝。降雪时不消说,有时霜色皑皑,即使无雪也无霜,寒气凛冽,连忙生一盆火,搬运炭火穿过走廊,也挺合时宜。只可惜晌午时分,火盆里头炭火渐蒙白灰,便无甚可赏了。


板块四 ; 词斟句酌,描写心中景致

一、积极运用联结策略,说说阅读课文时,联想到了哪处自己印象深刻的景致,这处景致具有怎样的韵味(美)。

二、仿照课文,注意准确用词,用简洁的几句话描写这处景致。

三、交流分享,相互评价。

四、齐读结课:想一齐读一读谁的译文?根据学生的选择齐读。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发表文章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