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的资料记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
教材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课 ; ; ; ;题:恐龙无处不有
课 ; ; ; ;时:1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设 ;计 ;者:景婧倩/郑州市第七十七中学  ;
 ;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提高默读课文的能力,学会筛选信息,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3)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相互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2.教材分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典型的科普说明文,其中的《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从恐龙遍布世界说到“板块构造”理论,以此来印证“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从而引发作者的深入思考,他不是停留在对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问题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并不适应寒冷地区生活的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提出这一问题实质上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维路径。可见,好问题或正确的提问题角度不仅表明了研究价值如何,也暗示出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因此,学习本文时,除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得出新的结论,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还应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这也是科学素养的有关方面。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重在培养他们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从而积累知识。
3.学情分析
本文是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中的一篇,学生对这些科学事理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恐龙距今年代久远,学生难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特别是作者简明精炼、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学生可以进行摘抄或仿写,而对于作者的推断是否科学、严密,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理解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
2、快速浏览课文,品味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3、增强科学意识,培养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以此来检测学生对说明文文体及文章内容的把握。
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圈点勾画,快速浏览课文,品味说明文本语言的特点。
 ;
3.针对目标3,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增强科学意识,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那么“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恐龙无处不有》。
环节二: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明确:逻辑顺序。
 ;本文作者是先举出南极发现恐龙这一实例,接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板块学说的合理性。同时也说明“不同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它领域产生影响。”
 ;
环节三:浏览课文,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微妙
活动一:快速浏览课文,小组讨论,找出自己欣赏的句子并尝试赏析。
例句: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痕迹。
明确:这句话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形象具体地表现了泛大陆发展变化之快与时间之久。
 ;
环节四:教师寄语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的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在生活中做到:
保持好奇心
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善于寻找事物内在的联系
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
环节五:当堂检测
检测内容为本课的生字词及说明方法的掌握。
活动二:学生独立完成,先完成的学生板书自己的答案,其他同学点评并纠错。
 ;
板书设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 去登录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我的资料记录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293号-10
暂时没有评论,评论一个吧?